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地图 > 定西市地图
=== 甘肃定西高清地图 ===
=== 定西资讯概况 ===
旅游资源: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元代墓葬群、明代铜钟等国家重点文物,同时还有独具风格的渭源灞陵桥、气势雄伟的陇西威远楼。
农业资源:定西的土壤气候极适合中药材、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产量和质量在全省及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产薯大县安定区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渭源县被中国农学会评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并已成为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马铃薯供应中心。定西是地道的中药材主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已查明的中药材有300多种,尤以岷归、党参驰名中外,党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处于洮河上游的岷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归世称“岷归”,被列为国家原产地认证保护产品。渭源县被称为“党参故里”,种植的党参体胖梢长,皮肉坚实,质量优良,功能与人参近似。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花卉色泽艳丽,香气宜人。
基本概况:定西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全市辖安定区、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300万人,总面积19609平方公里。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距兰州市仅98公里。陇海铁路和310、312、212、316国道穿境而过,特别是近年来,宝兰铁路复线的建成和兰定、兰临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公路、天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定西“兰州门户”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定西市一中:定西一中创建于1941年,1955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重点中学,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后,更名为定西市第一中学。2004年批准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定西市最好的中学。学校占地203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是省内校园面积最大的中学。学校布局美观,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园林区各具特色,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和谐统一。学校教学设施齐备,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声乐室、舞蹈室及各类运动器材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赢得各种荣誉,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地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现为甘肃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项目试验基地,同济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甘肃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今定西地属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1046年),《尚书﹒禹贡》所分“雍州”之地,为西戎部族所居,有狄戎、戎襄戎羌等,其各分散居于便于游牧的溪谷地带自有君长,不相统属。西周晚期,西戎(羌)文化受到周人文化的影响(在陇西县城西郊西河滩遗址发现周文化遗存可以为证)。春秋前期,秦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41年—前221年)同桓王九年亦即,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居于渭河中上游的邽、冀二戎、设邽、冀二县,今通渭县南、陇西县东为冀县辖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开疆拓土,称霸西戎,秦国势力到达洮河流域,控制了西戎部族(《史记﹒秦本纪》),战国时期,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泰国沿渭河继续向西开拓,“兵临渭首,灭狄、戎”(《后汉书﹒西羌传》)。渭河上游至洮河流域为秦国辖地。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西戎之王”(《史记﹒秦本纪》)。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后汉书﹒西羌传》),其中有居于洮河流域的构陷罕戎——罕候研。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在秦国境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41县,设县令管理百姓(《史记?秦本记》)。次年(公元前349年)“改诸邑为道”置。当时在羌戎居地所设的县均称为“道”,狄道(治今临洮)、豲道(在今陇西县东部及武山县)二县极有可能置于此时。秦孝公继承秦国“初租禾”的制度,注重农业生产,“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秦本纪》)。“陇西”之名始见于史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2年)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水经注》、《后汉书﹒西羌传》)。狄道即今临洮县,今定西地区全境均辖于陇西郡。陇西郡因其郡治位于“陇水”、“陇坻”之西,故名“陇西”(《水经注》并引东汉应劭注)。陇西郡为今甘肃省最早的建署之一也是今定西地区设郡之始。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50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羌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洮即今岷县,羌中即今甘南。临洮县为今岷县境内设县之始。秦始皇于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当时,今定西地区地域仍属陇西郡辖,郡治狄道。陇西郡辖狄道(治今临洮)、枹罕(治今昔对比天水)、下辨(治今成县)、西(治今西和、礼县境内)7县。秦亡汉兴,汉承秦制。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得陇西郡地。新设安故(治今临洮县南安下川)、氐道(今礼县西北)、首阳(治今渭源)、原道(辖今陇西东部与武山县)予道(今岷县西南)羌道(治宕昌及舟曲境内)、襄武(治今陇西)、大夏(治今广河)。陇西郡辖县包括原秦置狄道、氐道、临洮、羌道西上邽及新置的大夏、安故、首阳、襄武予通共辖11县,设有“铁官”、“盐官”专事铁盐经营。于临洮县设南部都尉管理羌戎等少数民族。首阳县是今渭源县设县之始,襄武县是今陇西境内最早设的第二个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陇西郡分划出东北部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辖有陇山以西的平襄、阿阳(治今静宁南)、街泉(治今庄浪东)、陇县(治今大陇山西)、清水(治今清水)、略阳道、戎邑道、绵诸道、罕秆、兰干、望桓(今天水)、冀县(治今甘谷)、原道(辖今陇西东及武山县)、勇士(辖今榆中、定西、治今榆中县青城乡),本捷共16县。设骑都尉于原道县密艾亭,并设属国都尉于勇士县满福(治今定西县巉口镇),管理归附汉朝的匈奴等少数民族事务。又设“秦亭”于陇山西面以联系“陇关”,便利邮置。平襄县为今通渭县境内设县之始,天水郡属国都尉治满福为今定西县有建置之始。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13个刺史州部),每部州设刺史一员,巡行郡国,督察地方官吏和豪强。陇西、天水二郡隶属凉州刺史部辖。王莽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变更郡县名称,改陇西郡为厌戎,狄道为“操虏”、氐道为“亭道”、予道为“德道”、大夏为“顺夏”、襄武为“相桓”、西县为“西治”;改天水郡为“填(镇)戎”、平襄为“平相”、戎邑道为“填(镇)戎亭”、望桓为“望亭”、冀县为“冀治”、勇士为“纪德”、清水为“识睦”、兰干为“兰盾”。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成纪人隗嚣等起兵于天水郡成纪县,攻下郡治平襄,继而占领陇西、金城等郡,建立割据政权。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5—265年),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恢复王莽所改郡县之名。建置由原郡县二级改为移治州、郡县三级。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刘秀荡平隗嚣割据政权,陇西、天水二郡归汉。凉州刺史部驻陇西县(今张家川)、陇西、天水二郡乃属于凉州刺史部辖。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平襄移治冀县(今甘谷),并将原辖于陇西郡的上邽县划归天水郡辖。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从襄武县南部移置鄣县(今漳县)。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州刺史为州牧,将原郡县二级改为州、郡、县三级制。汉献帝建安中期(196—220)从汉阳郡移置南安郡。陇西郡治狄道辖十一县:狄道、安故、氐道、首阳、大夏、襄武、临洮、枹罕、白石、鄣、河关(在今临夏境积石山县)。襄武县有五鸡聚、临洮县境内有洮河流域索西城,建初二年(公元77年)筑,徙(南部都尉驻此),又有望曲谷(临洮西南部)龙桑城(在临洮东北)。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三月又因羌汉战争,将陇西郡治由狄道迁于襄武县。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4年)秋,陇西郡治复还狄道。襄武作为陇西郡治历14年。南安郡,治原道县(今陇西东南),领3县:原道、新兴(今漳县、武山境内)、中陶(今陇西东南、漳县境内)。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汉阳郡辖13县,其中平襄(治今通渭)、勇士(辖今定西县北部)、原道(辖今陇西县东部及定西县东南部)、显亲(治今秦安县金城乡)、成纪(治今静宁县李店乡)四县地辖今定西地区北部地域。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州牧,郡县更为州、郡县三级制,安增设南安郡(在陇西县境内)、辖豲道在今武山境内、中陶(在今陇西、漳县境内)3县。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曹魏分全国为13州,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由雍州(治长安)移置秦州。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秦州,当时秦州辖陇西(治襄武)、南安(治豲道)、汉阳(即天水郡,治冀县)、广魏(治临渭、今秦安县东南)4郡。陇西郡治襄武县辖襄武、狄道、临洮、鄣县、首阳、安故、大夏、氐道、河关(治今各石山县)9县。南安郡治原道。辖原道、新兴、中陶3县。汉阳郡(即天水郡)治冀县辖冀县、显栾(在今通渭东、秦安西,治今秦安县金城乡)、成纪(在今静宁县李店乡),西县、上邽、新阳6县。广魏郡,治临渭。辖平襄(今通渭)等5县。由于魏蜀相争,曹魏在陇西郡辖地屯兵驻军,与蜀汉进行拉锯战。西晋时期(265—316年),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陇西、南安、天水、略阳(由三国时曹魏广魏郡改置)武都及凉州金城郡,梁州阴平郡合7郡置秦州治冀县。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秦州并入雍州治长安(今西安)。太康七年,复置秦州,移治上邽(今天水)。陇西郡(国)治襄武。辖襄武、首阳、临洮、狄道4县;南安郡治原道辖豲道,新兴、陶三县;平襄县辖于略阳郡(治临渭)。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0年—299年),新设狄道郡属秦州,治狄。辖原陇西郡的狄道、临洮、河关3县,新置洮阳、遂平、武街(治今临洮窑店)、始兴、第五、真仇6县。狄道郡共辖9县。此时陇西郡仅辖襄武、首阳二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420年)今定西地区先后为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分裂割据政权所控制,由于当时战争频繁,建置更替,遂使领属亦很紊乱。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陇西太守当勋、南安太守杨韬归降匈奴族刘曜建立的前赵(都长安),前凉主张茂(都姑藏,今武威)遣将陈珍率羌、氐之众击败前赵刘矅,克复南安郡隶于河州(治枹罕)。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前凉主张骏尽有陇西郡地,派秦州刺史王翟镇守陇西,后陇西人李俨杀大姓彭姚,自立陇右。前凉主张玄靓(335—362年)遣牛霸讨伐李俨,陇西郡复归前凉,仍隶秦州。氐族符健建秦(351—394年)都长安。东晋太和二年(367年),前秦主符坚遣蒋登率兵5万,夺取陇西、南安二郡,以要衡为陇西太守,祖珍为南安太守。前秦置河州治枹罕,辖3郡:陇西郡治襄武,领3县;武始郡治狄道领1县、南安郡治原道,领3县。今定西地区地城为前秦所辖区。匈奴族石勒建后赵(319—350)都襄国(治今河北邢台),置秦州,陇西、南安二郡辖于秦州。今定西地区地城为后赵所辖。羌族姚苌建功立业后秦(公元384—417年),陇西、南安、武始3郡辖于雍州(治长安)。鲜卑族乞伏国仁建西秦(385年—431年),都苑川(在今榆中境内)。置秦州(在今榆中境内),大夏、武始(治今临洮)、安固(治今临洮南部)、陇西(治今陇西)、南安(治今陇西东)等郡辖区于秦州,郡县时有兴废。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秦州。南北朝时期(420—589年),今定西地区为北魏、北固统治地域之一。北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废中陶、禄部二县(均在今漳县、武山境内),地归襄武县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846年),分全国为38州。今定西地区地域为秦州、河州二州的辖的。陇西郡,治襄武。领襄武、首阳(治今渭源)2县。南安阳郡治桓,定西地区,道领桓道、新兴(辖今陇西、漳县、武山部分地域)2县,此二郡辖于渭州。武始郡,治勇田县,(在今临洮县北部)领勇田(太平真君八年即447年置)、狄道、阳素(在今临洮境内)3县。临洮郡(太平真君六年即445年置治今岷县)领赤水(在今岷县境内梅川一带)、石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485年置;在今卓尼县石门乡)、龙城(太和十年即486年置,在今岷县西北古城一带)3县洪和郡(治今临潭)领水池(太平真君四年即447年置)、蕈州(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即474年置,北二县均在今卓尼与渭源交界的洮河流域)3县。此3郡辖于河州(治枹罕,今临夏)。北魏孝庄帝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州治襄武(今陇西),所辖3郡:陇西郡领襄武、首阳(今渭源)2县;南安阳郡治桓道,领桓道(在今陇西东南)、中陶(在今漳县、武山境内)2县,广宁郡(在今漳县境内)领彰县、新兴2县(均在今漳县、武山境内)。今通渭、定西二县之地为北魏秦州的北部。西魏时期(535年—557年),今定西地区为西魏的西南边疆,属3州4郡的辖地:河州治枹罕。辖区武始郡(治今临洮北),辖区相当今临洮定西一带。渭州辖陇西郡州郡并治襄武(今陇西),广宁郡(治今漳县境内)辖区相当于今陇西、通渭、漳县一带。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年)置岷州并同和郡改原临洮县为溢乐县,州郡同治于溢乐县(今岷县),因境内有岷山,故名岷州。辖区相当规模于今岷县、宕昌一带。大统十五年(551年)改首阳为渭源县,境内曾设置渭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北周时期(557—580年),在今定西地区的建置基本因袭西魏旧制。河州辖武始郡,领狄道县。渭州辖2郡:陇西郡领襄武、渭源2县;南安郡领彰县及原桓道县地(今陇西县东部)。岷州辖5郡:同和郡领溢乐、水池2县;川郡领基城县;洪和郡领当夷县;博陵领博夷、宁人2县;洮城郡领和政县。在今通渭县境内设交州,辖安阳郡,领安阳、乌水2县。隋朝时期(581—907年),隋朝(581—618年),今定西地区为陇西、会宁、金城、临洮4郡辖地。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陇西、临洮、渭源3郡。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渭州、岷州,复置陇西、临洮2郡。陇西郡治襄武(今陇西),领襄武、陇西、鄣县、渭源、长川(治今秦安县北)5县,今通渭县地为陇西郡长川县辖地。今定西县为会宁郡辖地。狄道县(今临洮)辖于金城郡(今兰州),改西魏溢乐县复为临洮县(今岷县)辖于临洮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原南安郡,移武阳县属渭州,开皇八年(588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复溢乐县名并为州治。于岷州境内置和政、当夷2县。唐朝时期(618年)得置渭州,治襄武,襄武领陇西、渭源、鄣县4县。今通渭、定西二县为渭州北部地域。唐玄宗于宝初年(742—751年)划兰州属狄道县,置临州,治狄道,并置安(长)乐县(在今临洮、康乐境内)。天宝元年(742年)改随置岷州为和政郡。肃宗乾元元后(758年)复置岷州,领溢乐(今岷县)、右川、和政(均在今岷县境内)3县。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渐强,乘机侵入陇右。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代宗宝应元年至二年(762—763年)临州、渭州相继陷于吐蕃。在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今定西地区为吐蕃占据,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间复归中央王朝统属。宋、金时期(960—1234年),北宋时期(960—1127年)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建置,县下辖有城、寨、堡。县、寨时有升降;寨、堡时有升降及罢废。宋仁宗皇右四年(1052年),因唐末渭州陷于吐蕃后将渭州移置于平凉(今平凉),遂以原渭州地置“古渭寨”(今陇西),属秦州(今天水)辖。北宋时期,今定西地区地域北部为宋与西夏的交界地带,全境先辖于秦凤路,后属于熙河(兰会)路。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宁元年(1068年)开始着手开拓熙(州)、河(州)的部署,命王韶至秦州沿渭开何西开拓,设市易司于古渭寨。由于军事的需要,自熙宁元年(1068年)至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在今定西地区境内修筑了许多城、寨、堡。熙宁四年(1071年),王韶于狄道筑“武胜城”,初名“武胜军”,后改为“镇洮军”。熙宁五年(1072年)以古渭寨为通远军,同年于镇洮军置熙州(今临洮),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岷州(今岷县),遂建置熙河路,辖熙、河、洮,岷、叠、宕等州及通远军(巩州)。秦凤路(治凤州;在今陕西凤县境内)所辖的会州治敷文县(今靖远),领1城1寨:安西城,筑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赐名(在今定西县北三十里铺关川河西岸);平西寨,筑于绍圣四年(1070),赐名(在今定西县鲁家沟)。秦州辖鸡川寨(在今通渭县鸡川镇),筑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熙州,治狄道县(今临洮),领狄道1县及康乐1寨并9堡:熙宁五年(1072年)置渭源堡(在今渭源)、庆平堡(在今渭源县庆坪)、通谷堡、北关堡(在今临洮县城北20里)4堡、熙宁六年置南关堡(在今临洮县玉井乡)、当川堡(在今康乐县境内)、南川堡(在今临洮县南30公里)3堡、熙宁七年(1074年)置结合堡(在今临洮县辛店镇)、元丰七年(1084年)置临洮堡(在今临洮县巴下寺)。又:宋哲宗元右六年至七年(1091—1092年)筑蟾牟山堡(在今定西县杏园乡牛家营村)与华川堡(在今通渭县马营镇),同时筑护耕七堡于定西城至通渭寨之间,属熙河路辖。巩州,治陇西县,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升通远军为巩州,领3县、1城、6寨、7堡:陇西县,哲宗右五年(1090年)置,为今陇西县得名之始,永宁县、宁远县(在今甘谷、武山县境内)。定相城,元丰四年(1081年)从西夏恢复后所置(在今定西县城区),赐名,为定西县得名之始。永宁寨,来远寨(后同升为县)、通渭寨,熙宁元年(1068年)置(在今通渭县什川乡八里湾李家坪,后升为县又降为寨)、熟羊寨(在今陇西县首阳镇),熙宁元年(1068年)置,通西寨(在今陇西县通安驿乡古城村),熙宁五年(1072年)置,三岔堡(在今陇西县北面25里)、熙宁四年(1071年)置,榆木岔堡(在今定西县团结乡好地掌)与熨斗平堡(在今定西县鲁家沟青石峡喜家岘均置于熙宁五年(1072年)),约于熙宁元年(1068年)置者达堡、七麻堡、本当堡垒、扑麻龙堡4堡(系吐蕃语音泽,均在今通渭县境内)。又:熙宁六年(1073年)置哑儿峡寨(在今陇西县东四址里铺渭河北岸山嘴),属通远军所辖。岷州,(治今岷县),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领3县、5寨、3堡、1监:右川县(治今岷县境内)、大覃县(治今西和县境内)、长道县(治今礼县境内),临江寨、荔川寨、麻川寨(在今岷县梅川镇)、闾川寨(在今岷县闾井)、宕昌寨(在今宕昌县)。遮阳堡(在今漳县大草滩乡协店子)和谷藏堡(在今岷县境内县城西40里)。熙宁七年(1074年)置,铁城堡(在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熙宁十年(1077年)置,滔山铸钱监熙宁九年(1076年)置。此外,岷州还先后辖区有白石镇(在今西和县境内)、盐官镇(在今礼县境内)、故城镇、马务镇(在今武山县马坞乡)、良恭寨(在今宕昌县境内)。金代(115年—1234年)。金于宋钦宗靖康二年亦即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来北宋建立金国,其建置多承宋旧制在今定西地区及兰州、会宁、临夏等地域设置临洮路,辖1府、6州、16县:临洮府,治狄道县(今临洮),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改熙州为临洮府,置熙秦路总管府。领狄道、当川(在今广河县东)、康乐(今康乐县)3县。并辖康乐寨(后升为县)、庆平镇、景谷城,渭源、临洮、南川流不息、通谷4堡。巩州,治陇西县,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升军事为通远军节度使。领陇西、安西(在今定西县北三十里铺)、定西(定西县)、通西(在今陇西县通安乡古城村)、通渭(在今通渭县城区5县。并辖熟羊、来远、永宁、南川4寨及盐川镇(在今漳县盐井镇)。金宣宗贞右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领定西通西、安西3县。洮州辖区铁城堡(在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凤翔路秦州辖鸡川县(在今通渭县鸡川乡),金宣宗贞右四年(1216年)鸡川县辖于西宁州(在今会宁县翟所乡张城堡)。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七月设巩昌府,治陇西县,十月以汪显为巩昌便宜总帅。这是“巩昌”得名之始。南宋(1127年—1279年)利州西路西和川辖佑川县(在今岷县境内),今岷县地及漳县新寺镇一带为南宋辖地或宋金边界,漳县新寺镇滴水崖有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所刻“佛”字摩崖石刻题记可证。元代(1271—1368年),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元朝,建置为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元初置巩昌路便宜都总师府,治陇西、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5府及秦、陇、定西、河、洮、岷等27州。至元八年划岷州归脱思麻路所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巩昌路总管府。至元21年(1284年)划去部分州,辖有巩昌、平凉,临洮、庆阳4府和秦、陇、宁、定西等15州。今定西地区地域属陕西行省巩昌路、定西州、临洮府、及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辖。巩昌路巩昌府治陇西县,领陇西、宁远(今武山县)、通渭、伏羌(今甘谷县)、鄣县(初治今漳县盐井镇,大德年间县城被洪水洪毁,移治漳河北岸,改鄣县为漳县)5县。定西州治定西县。至元三年(1265年)并定西、安西、通西三县入定西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诏改定西州为“安定州”。临洮府,治狄道县(今临洮县)。领狄道渭源2县,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为县。吐蕃等处宣慰使脱思麻路治岷州(今岷县)辖岷州,领铁州(治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至元七年(1270年)将原金代所置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辖于秦州(今天水)。明代(1368—1644年)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今甘肃省地洪武九年(1376)废除行省制,分别设置承宣布布政使司(长官称为布政使),掌民政与财政预算;提刑按察使(长官称为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长官称为都指挥使)、初掌军事,后兼管理民政。三司实行行政、司法、军事分立制,各不统属、互不兼任。陕西等处承宣布布政使司驻西安府,所辖4府,巩昌府与临洮府统于陕西布政使司所属。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陇右道辖临洮、巩昌二府洮、岷、河、兰4卫。洪武年间置洮岷茶马司。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没洮岷道貌岸然辖队、文成漳4州县及洮、岷2卫、西固一所。巩昌府,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陇西县。统3州14县。领陇西、通渭、伏羌(今甘谷县)、宁远(今武山县)、漳县、安定(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今定西县)、会宁、西和、咸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巩昌卫、统于陕西都指挥使。秦州直隶州(治今天水市),领秦安、清水、礼县;阶州直隶州(治今武都县),领文县。徽州(治今徽县),领两当县。临洮府,治狄道县。统兰州、河州2州,领狄道、渭源2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临洮卫。统于陕西都指挥司。兰州直隶,治兰州,领金县(今榆中县)。河州(治今临夏)。岷州卫,驻岷州(今岷县)。洪武四年(1371年)置岷州千户所及铁城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岷州卫,领西固城宁御千户所(在今舟曲)。统属于陕西都指挥司。洪武二十四年设岷州,隶巩昌府辖。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岷州军民指挥使为岷州卫,嘉靖四十年(1561年)革去岷州卫。清代(1644年—1911年),清初沿袭时代旧制,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分为左、右布政使司。以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府(今陇西县),辖今甘肃全境。康熙六年(1667年)更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1668年)改为甘肃布政使司,移驻兰州。康熙八年(1669年)甘肃正式建省。实行省、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巩秦阶道、兰山道巩昌府、兰州府。巩昌府,治陇西县。领陇西、安定(今定西县)、会宁、通渭、宁远(今武册县)、伏羌(今甘谷县)、西和、漳县8县及岷州(今岷县),洮州厅(今临潭)1州一厅。道光九年(1829年)划漳县归陇西县辖,设陇西县丞管理。兰州府,治皋兰县(今兰州市)。领皋兰、金县(今榆中县)、靖远、渭源4县及河州(今临夏)、狄道(今临洮)2州。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甘肃行政区划主要为省县二级体制,间有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年)3月,北京北洋政府成立,甘肃省行政区划仍没清代省、府、县三级体制,“道”为省“布政使署”的派出机关。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公布《划一现行各省行政官厅组织令》,统一了全国地方官制和行政建制设置。省“布政使署”改称“行政公署”,长官由“布政使”改称“民政长”,同时将麻、直隶州直隶厅一律裁废,推行省县二级制。仍保留“道”作为省的派出机关。省“民政长”改称“巡按使”,县长官称“县知事”。“道”长官由“观察使”改称“道尹”。民国五年(1916年)7月,甘肃省设置7个道,省长官称为“省长”。兰山道,驻皋兰县(今兰州),领狄道(今临洮)、洮河(治今临洮县北境民国2逐步形成4月改置狄道州沙泥分州为沙县,次年改为洮河县。)、渭源、定西(民国3年1月改安定县为定西县)、陇西、岷县(民国2年2月改岷州为岷县)、漳县(民国2年2月恢复漳县建置)等县。通渭县属渭川道(原陇南道、驻天水县)。民国16年(1927年)7月18日,甘肃省政府成立,驻兰州,改称“省长”为“省主席”,废除“道”,改为“行政区公署”,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民国17年(1928年)撤锁“行政公署”,实行省、县二级区划体制。民国18年(1929年)1月,狄道县改称临洮县,21年(1932年)6月10日,临洮县析出西部置洮西设政局,次年为康乐设政局。29年(1940年)改置康乐县。民国21年(1932年),甘肃省政府始置派出机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25年(1936年)设第一专区驻岷县。民国32年(1943年)5月,置会川县(驻官堡,今渭源县会川)。民国33年(1944年)7月13日,从第一专区析临洮,定西等8县置第九专区驻临洮。民国38年(1949年)第一区(岷县专区)驻岷县,领岷县、陇西、漳县,定西地区,、临潭、夏河5县及卓尼设治局。第四区(天水专区)驻天水,通渭县为其属县。第九区(临洮专区)驻临洮,领临洮、河(治辛甸)、渭源、定西、会川(官堡)、榆中、康乐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定西地区行政区划多次变化。甘肃省行政区划实行省、县二级制,在省、县之间设置专区,作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专区,县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之后恢复“地区专员公署”,仍为省政府派出机关构,地区代管县。2003年底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1949年—1956年.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甘肃省行政区域设置,成立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9月22日,中共甘肃省委电示,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辖定西、榆中、会宁、靖远、静宁、西吉、海源7县,析出原辖的景泰县划入武威分区。岷县专区,驻岷县,辖岷县、渭源、会川、漳县、陇西、临潭6县及卓尼设治局。通渭漳县2县辖于天水专区;临洮、洮沙2县辖于临夏专区。1950年5月20日,撤销岷县专区,将岷县划武都专区;渭源,会川2县划归定西专区;陇西、漳县2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锁临夏专区的洮沙县并入临洮县,由定西专区析出静宁、西吉、海源3县划归平凉专区。1951年4月定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甘肃省人民政府定西专员公署。1955年2月改称甘肃省定西专员公署。1956年1月,将原省直辖的皋兰县、张掖专区的永登、景泰2县及天水专区的陇西、通渭2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此时,定西专区辖12县:定西、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会川、临洮、榆中、皋兰、永登、景泰、靖远。1957年—1965年.1958年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4月4日,撤销景泰县并入皋兰县;撤销会川县,并入渭源县;将原辖于武都专区的岷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销原天水专区所辖漳县,并入武山县。10月25,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白银市由定西专员公署代管。12月16日,从天水专区析出岷县,划归定西专区。12月10日,撤销皋兰县,分别并于兰州和白银市。撤销渭源县分别并入陇西、临洮2县。撤销宕昌县,分别并入武都、岷县2县。1961年11月25日,设立临洮专区。12月15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漳县、渭源建置。1963年10月23日,撤销白银市、临洮专区;将原白银市属皋兰、靖远二县及原属临洮专区的临洮、渭源2县均划归定西专区。将岷县划归武都地区,漳县划划天水专区。至1965年,定西专区辖9县:定西、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榆中、皋兰、靖远。1966年—198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1月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各级人民委员会相继改称“革命委员会”,“专员公署”成立“地区革命委员会”。10月1日起,专区改称“地区”。定西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1970年3月25日,榆中、皋兰2县由定西地区析出划归兰州市。至1976年,定西地区辖7县:定西、临洮、陇西、通渭、渭源、靖远、会宁。1977—2003年,1979年1月30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二次会议依据宪法规定,决定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一律改称人民政府,定西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定西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1月1日,甘肃省行政区划为省、州(市)县二级制或省、县二级制,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85年6月将原辖于定西地区的靖远、会宁二县划归新成立的白银市(8月1日正式成立),10月,析出原辖于天水地区的漳县及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此时,定西地区辖7县:定西、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2003年4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03)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甘肃撤销定西地区设立地级定西市的批复》,定西地区撤地区设市,辖一区六县:安定区(由原定五县改称)、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同年12月26日,召开定西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定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定西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至此,原定西地区行政公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定西学校: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定西教育学院,1979年建校,198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93年通过国家教委复查验收,2003年3月改建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唯一一所高等学府。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资源有花岗岩、大理石、红柱石、汉白玉、硅石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等。其中花岗岩、大理石、红柱石等矿产开采条件好,储量大。通渭境内的地热温泉有“陇上神泉”之美誉,“浴可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开发利用潜力很大。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临洮、岷县200多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87万千瓦以上,可供开发利用的达35万千瓦,可在洮河干流上开发建设10多个中小型梯级水电站。甘肃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洮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引洮工程使定西市安定、陇西、渭源、临洮和通渭5县区受益,一期工程农田灌溉面积17.34万亩,受益人口115万人,不仅可以解决受益区人畜饮水困难和部分工业生产问题,而且能够显著改善受益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定西市卫生监督所|首页
·定西市卫生局卫生监·“三鹿奶粉”事件敲·省城市卫生检查团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小心饮食“毒药”·加工饮用豆浆时的警语·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
定西高尔夫球场_大正高尔夫
定西高尔夫球场最专业的信息,您还可在此查看全国近400家高尔夫球场和练习场的详细资料、球场新闻、球场图片、球道图、球场视频、球场价格、交通指南等信息...
中国定西马铃薯信息网
·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马.·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章程·定西市新丝路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综合交易中心简介...
甘肃省定西市举行中国行政法与行政程序培训研讨会
2011年06月03日...政法制研究会、兰州大学法学院、定西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承办的中国行政法与行政程序培 训研讨会,5月31日在定西市双星凯悦商务大酒店六楼会议室...
定西市-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定西市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中部,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全市辖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渭源县、漳县、岷县 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296万人,...
定西市疾控中心|首页
·定西市疾控中心举办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暨全球基金定西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基本·临洮县2011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圆满召开...
中国定西网-定西市唯一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
[2011年定西市暨安定区“千台大.][全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将实现零.[杨子兴常正国一行调研抗旱工作.[我市多部门联手为高考保驾护航]...
定西公交
2008-03-05更新,使用人数最多,数据最权威的定西公交查询网站,提供定西公交...
定西市百科
定西市分类 上一级分类:学校简介 创建于1941年,1955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重点中学,2004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203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