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地图 > 安康地图 > 石泉县地图
=== 安康石泉高清地图 ===
=== 石泉资讯概况 ===
分区功能定位:老城区:是我县政治、文化、商贸、医疗、金融中心,也是城市人口居住区。其中城北的北辰公园满足人们休闲、康体健身和森林观光的需求,也为县城构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和美丽的天际线。城南滨江公园,将会增加城市休闲、旅游、娱乐的空间,同时使人更加亲切体会汉水风情和地域文化的陶冶。城中老街(东、西城门之间),是石泉城市文明的起始点,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点,今天的建设或改造要本着保护遗产、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弘扬文化的原则有序进行,增强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启示。
经济建设: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77649万元,同比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4256元,同比增长20.1%。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59元,同比增长10%。全县现有小学164所,在校学生1.6万多人,入学率达99.8%,小学升初中比率为98.8%。全县现有中学12所(其中初中10所,高中2所),在校学生约1.1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8.6%。2006年,全县卫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乡镇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县级中心医院各项条件大为改善,继医技大楼建成后,投资900万元的县医院住院大楼即将建成,将使石泉县医院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布局最完善的县级医院;投资1100万元的县中医院门诊住院大楼也正在修建中。全县建立了城镇事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完善了覆盖个体工商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和办法。2001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我县的迎丰镇、银桥乡、池河镇、银龙乡、饶峰镇、两河镇、中池乡、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中坝乡、长阳乡等12个乡镇177个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上世纪70年代石泉水电站建成后,我县纳入西北电网供区,用电情况大为改善。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使全县通电入户率和供电保证率达到95%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我县境内汉江干流上又建成了喜河水电站,使我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在国家电力规划中,池河作为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选址已经确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华能集团、西北电力勘测设计院及市、县政府前期工作进展较快,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将上报国家立项。池河火电厂项目总装机达到400万千瓦,总占地面积1500亩,估算总投资约160亿元。它的上马建设,既是陕西电力能源基地,又作为县城的工业园区,必将带动一系列附属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腾飞提供强劲动力。它的建设,将使池河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中,成为新型工业园区,县城面积增加约3.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约1.5~3万人。
革命老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红四方面军、红军巴山游击队,从1933年春到1937年春,在石泉坚持了长达四年的游击战争,创建了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为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长征。11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2月8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西商洛地区,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石泉的迎丰、云川、银桥,搞宣传、惩土豪,打民团,济穷人,创建了石泉北部地区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陕南,西征北上。10月,与中央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后,中共鄂豫陕特委(又称中共陕南特委)将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战斗的红军和多路游击武装组建为红七十四师,继续坚持在旬阳、宁陕、石泉、佛坪、镇安、柞水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以宁陕四亩地、东江口、旬阳坝为中心的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宁佛工委和宁陕县土地委员会。1935年12月至1937年春,红七十四师在石泉的兴坪、两河、饶峰、菩窑、银桥、云川、迎丰等北部地区开展活动,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打击土豪劣绅,消灭反动民团武装,没收地主土地、财物,分给穷苦百姓,使新建立的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1937年8月,红七十四师撤离陕南,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抗日战争。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中共西北特支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红军战士中大部分是汉阴人和石泉人。从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石泉境内的南北山区、汉江两岸、纵横驰骋,叱咤四方,同敌人浴血奋战,先后发动了池河镇、太平寨、毛坝场等战斗,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地方势力,巩固和发展了石泉革命根据地,为石泉人民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建立的。石泉南部地区的后柳、中坝、喜河、长阳、熨斗、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某部侦察连120余人,从西乡进入石泉熨斗,消灭了镇保安队,占领了熨斗镇,将没收的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了穷苦百姓。红军侦察连在汉阴渭溪完成侦察任务后,进入石泉的凤阳开展活动,在奎星村同凤阳保安队交战,歼敌50余名,缴获枪支30余支。之后,红军侦察连渡过汉江,从熨斗返回西乡苏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陕南,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四方面军撤离前,将留下的部分红军及地方游击武装,组建为红军巴山游击队,继续在川陕交界地区开展武装斗争。1935年5月,红军巴山游击队派胡南云、孟么由带领游击队到石泉的喜河、藕阳、熨斗等地活动,打击土豪劣绅及地方反动势力,赢得了广大贫苦百姓的信任和拥戴,许多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游击队。1936年春,红军游击队在熨斗的大王山、喜河的樟树河一带,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抗税、抗捐、抗粮、抗丁、抗夫斗争。在轰轰烈烈的“五抗”斗争中,国民党地方政府收不到税,征不到粮,抓不到丁,拉不到夫。1936年7月,红军巴山游击队加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1933年春到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及其游击队,在石泉南部地区共歼灭民团、保安队3个,歼敌200余人,惩处土豪劣绅及国民党基层政权中的反动分子15名,捣毁乡、镇公所2处,没收20余户地主财物,分给近千户农民。红军在这块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种子,为1945年凤凰山地区农民暴动奠定了基础。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泉苏区人民与红军风雨同舟,甘苦与共,鼎立支援红军,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积极参加红军。根据地人民把参加红军当作无尚光荣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石泉有200余人参加红军。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他们无私无畏,英勇战斗,为穷苦百姓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之中,有的牺牲在沙场,有的被敌人杀害,有的掉队失踪,有的至今下落不明,成为默默无闻的革命英烈。二,主动配合参战。苏区人民主动为红军提供社情、敌情、热情带路、送信、当响导,掩护救治红军伤病员;配合红军打土豪,征腐恶;在战斗中为红军烧水、送饭,从火线上抢救伤员。三,从物质上全力支持红军。石泉苏区人民把红军当作自己的队伍,宁愿自己忍饥受冻,也要为红军腾住房,送粮食,献食品,保证红军在根据地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傅钟说:“巴山人民养活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牺牲,从各方面支援红军,对革命贡献很大。”时任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何振亚说:“我们在陕南的活动,主要以镇安、柞水、宁陕、石泉、安康、汉阴等县交界处的秦岭山区为根据地,也到佛坪、洋县的华阳、黄金峡、安康、旬阳、汉阴的南山,紫阳的部分地区活动。广大劳苦人民受红军的影响很深,觉悟程度很高,革命意志很坚决,所以我们每到一处,就有很多农民要求参加,有的不惜身家性命,为我们跑路送信,对我们支援很大。”,三,由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在中共中央文献里有明确记载。1937年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交涉红军驻地事项的电报中指出:“柞水、镇安、旬阳、安康、汉阴、紫阳、石泉、镇巴等八县,上述各县本来大部是苏区。”根据党的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以公开出版的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及该县征集到的党史资料,石泉汉江以北地区属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石泉汉江以南地区属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总面积为1295平方公里。2001年12月30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迎丰镇、中池乡、池河镇、银龙乡、银桥乡、饶峰镇、两河镇、喜河镇、后柳镇、中坝乡、长阳乡、熨斗镇,共计12个乡镇177个村为革命老区。
后柳古镇--------后柳古镇位于县城以南23公里的莲花湖畔,其地势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后柳镇古朴厚重,历史久远。地处后柳下街的八亩田,经省考古学家考古发掘,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地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器,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汉江是贯穿南北的交通输纽。据记载:后柳码头为古时重要的水上交通驿站,每天江面上都停泊着数十艘商船,工人们忙着装货、卸货,一艘搜商船或顺江而下,或逆江而上,到处一派繁忙景象。从千年古刹石佛寺遗址和火神庙遗址推断,早在明代以前后柳古镇已十分的繁华、兴盛。历史上后柳盛产桐油,人们沿江砌石坎,建油坊,生产桐油,故称“油坊坎”。明清时期,该镇有油房十多家,每年有四百多篓(约50吨)桐油走水路运往武汉。装桐油要用竹篓,后柳漫山遍野都是竹林,竹编工艺十分讲究。而今,虽商船不再有,但竹林依然是后柳的一大特色。据当地老人们讲,当年后柳街上商贾汇集,买卖兴隆,沿街都是老字号的旅店、饭馆和药铺。现在的后柳,古镇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窄长、古朴的青石板街,沿街连片的木板门面房,以及千年皂角树,火神庙,古石佛寺遗址等仿佛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后柳昔日的辉煌。后柳水乡即后柳古镇所在地,位于石泉县南部,汉江西岸,距县城22公里。是由喜河水电站库区蓄水倒灌与中坝河水回流而形成的500多亩港湾,与后柳古镇唇齿相依。湖内碧波荡漾,野鸭闲游,视野开阔,景色宜人。该景区交通便利,等级较高的石紫(石泉—紫阳)公路穿境而过,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千年古镇风貌依稀尚存,文物遗址火神庙保存基本完好,抗战名人王范堂的故事家喻户晓。从旅游区位上讲,向东可至燕子洞景区,往西可至中坝大峡谷。后柳水乡以其陕南风情、汉水文化、亲水性活动等为游客提供休闲惬意的游乐空间。该景区处处碧山幽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完好,水域景观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组成了一个少有的自然生态宝库。目前,后柳古镇改造及水乡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行政区划:全县辖城关镇、池河镇、迎丰镇、两河镇、饶峰镇、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中池乡、银龙乡、银桥乡、红卫乡、中坝乡、长阳乡、曾溪乡8镇7乡,20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6个街道居委会。
江南新区:位于县城汉江南岸,地处“两湖”之间的江南新区,既有安石二级公路贯穿,又有石泉火车站,而且即将开工建设的“十天高速”将由此过境,高速公路和县城之间的互通立交和规划中的“汉江二桥”均布置在该区的东头。因此,江南新区的功能除了必需的居住、商贸外,要突出物流、仓储服务,以及油、气储配和变电站。
县城:石泉县城,位于县境中心部位。县城城址,建在汉江北岸石质高台。四面群山环抱,依山傍水。城南有汉江缓缓东流,城西有珍珠河及饶峰河交汇,城东与石磨乡为邻,城西北和古堰乡接壤。城区南北宽近1公里,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早在晋代以前,这里就是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村落,名称东阳村。东晋元帝(317~323)时,朝廷为了控制流民,曾在这里设置晋昌郡,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两魏废帝元年(552),因城南有泉水数眼,其水清冽,四时不涸,故将原永乐县改为石泉县。清代,县城称为在城,属石泉里所辖,16地中的中地。民国初年称城关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防洪涝,于城周遍栽杨柳。当时,柳树成行,郁郁葱葱,因而改城关镇为柳城镇。建国后,1951年县城划为中街、西街。1953年2街合并,称县城为城关街。1956年改名为城关镇。1958年,称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复名为城关镇,沿用至今。石泉县城从晋代设晋昌郡后,就建有城池。因临汉江,常遭水患。清康熙《石泉县志》记载,石泉县城,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周回三里三分,石基砖垣连堞,高三丈三尺。”道光《石泉县志》又载:明成化十七年(1481)“知县张翔筑东北城,覆以砖石”。正德四年(1509),“副使来天球四面筑城,周三里,以御蜀寇”。正德十三年(1518),“知县卢绣,复加完善”,因“城临汉滨,涨发之时,四周皆水,以故寻筑寻圮”。万历年间(1573~1619),知县杜珏又重修石泉山城,“乃以石为基,以砖为堞”。还修了4个城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李照远把北门改修为炮台。于是,县城只有东、西、南3个城门。道光二年(1822),石泉涨大水,“城垣倾圯崩塌”。二十四年(1844),知县慕维城“劝捐重修”,直至二十八年(1848),在知县舒钧的督导下,才完成了修建城池的任务。城围2公里、252步,城高1丈5市尺(合今5米)。有东、西、南3个城门,并新开小南门。东城门上建有魁星楼1座,高3层。“城通身昆石,石上以灰土合筑,外加砖堞。江边石堤二道,底挖掘至实基,下石丈余,高复丈余。计共长二百一十二丈”。石泉县城,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城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迹,有西、东、南门。东门楼石刻”远瞩金州”,西门楼石刻“秀挹西江”,南门石刻“雄临汉浒”,小南门石刻“康济”。石泉,“东接荆襄,西通汉勉,南连巴蜀,北拒秦关”。县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崇祯年间(1628~1644),李自成部2万余人,曾几次围攻石泉,与明游击唐通三鏖战于山城;清嘉庆三年(1798),白莲教起义军由湖北襄阳到石泉,准备渡江赴川,在石泉县城与清将额勒登保进行过苦战;同年元月,川滇农民军数万人,由四川入陕,曾两次围攻石泉县城。民国期间,军阀四起,陆路拉夫,水路号船,老弱死于荒野,少壮挺而走险,石泉县城一直战火不熄。石泉县城,现有大、小街、巷、路46条。城内有老街1条,东西向,为历代居民居住和商业经营区。建国后,街道经过整修,水泥路面,两旁多为旧式平房。城区内,汉白公路两侧,自70年代后,陆续修建楼房,开设商店,发展农贸市场,形成了一条新型大街,名为向阳路。街道宽阔,街心种花,两旁植树,沿街多为3~5层的新式的楼房。路西端,名为三角地,是汉白、西万两条公路的交汇处。修有街心花园,有假山和喷泉水池。城南,有一道坚固的水泥防洪河堤。汉江之上,还有一座十孔钢筋混凝土双曲公路拱桥,横跨南北,是汉白、西万两条公路跨江必经之桥;城西,有石泉水电站大坝,大坝截断江流形成的石泉水库,是目前陕南最大的水库;城北山脚下,有一条环城北路。城东地势平坦,是新型工业区,楼房鳞次栉比。石泉县城,自50年代就开始用电。现在的主要街道,都装有路灯。1976年,装设自来水。县城华灯成行,清馨气爽,绿树馥郁,雅静幽美。石泉县城交通,城南有汉江航道,可顺流东下安康和武汉;还有阳安铁路,东至安康,西达阳平关;公路干线有汉白公路和西万公路,交汇于城区,可东至安康,西达汉中,南通万源,北抵西安;同时还有几条地方道路,直通各区、乡。县内林副土特产,多由此集散。石泉县城,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当时,县城只有4000余人,多从事农业或商贩业,只有1个栲胶厂和少数手工作坊。解放后,新建了农机、水泥、油漆、印刷、木器、竹器、刺绣、机砖、水电、缫丝、轮胎、制鞋、服装、棕丝、五金搪瓷、粮油加工等大、小工厂。城内商业也较发达。有百货、五金、食品、糖业烟酒、药材、土产、外贸、饮食服务、生产资料等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文教卫生,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中、西医院各1所,影剧院1座,还有文化宫、图书馆、青少年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体育场、旱冰场、广播站及电视差转台等。现在城关镇辖东街、中街、西街、北街和向阳街5个居民委员会、45个居民组,还有二里、杨柳、大柳3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共计3729户,16422人,人口为解放初的3倍多。
民族宗教:由汉族、回族、满族、苗族组成,汉族占绝大多数,回族在石泉有300人。宗教信仰因民族不同亦不同。佛教和宗教自东汉传入石泉,历代有所发展,到明、清两代最为盛行,信仰佛教、道教者多为汉族。伊斯兰教民国初年传入石泉。1926年,由安康藉阿訇马登云主持,在县城修建了清真寺。目前在石泉有回民300余人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传入石泉,光绪十九年(1893年)意大利神甫毕雅敬,在藕阳的藕溪沟修建了天主堂,在石泉南部地区从事传教活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神甫魏崇礼司铎,在石泉县城胡家巷购买民房作临时教堂,开展传教活动。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城天主堂正式修建完成,有房20余间,设有男、女教会学校、保赤院、施药所等。信仰基督教者多为汉族人。现在,绝大多数社区村民不信教,信教者为少数。在本县,伊斯兰教徒对信仰虔诚,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佛、道二教都亦不那么虔诚,处于可有可无状态。政府对宗教信仰采取信仰自由政策,对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予以支持保护。
石泉县熨斗小学_网校首页
石泉县熨斗小学 熨斗小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石泉县中医院_互动百科
互动百科为你提供关于石泉县中医院精彩知识!...地址:石泉县中街 所在省份:陕西省 所在城市:安康市 所在地区:石泉县 职工人数:53人 创建时间:1987年 ...
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纪实(图)_网易新闻中心
2011年06月04日...如此局势得益于石泉县充分转变产业经 营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社+蚕农”一体化经营机制。他们对全县的蚕茧资源按照企业缫丝规 模、加工深度、贡献...
石泉县教研网
石泉县教研室关于公布“石泉县初级中学.5/10[文件通知]石泉县教学研究室关于对2011年第一季度.4/8[文件通知]石教研发[2011]8号石泉县教学研究室关.3/17 ...
石泉县狠抓落实力取“开门红”
2011年03月17日...这些是石泉县今春呈现出来的狠抓落实 新气象、好气象。“十一五”期间,石泉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 发展综合监测考核中的...
陕西石泉县红卫乡:干部出"解"招群众得实惠--中国...
2011年05月12日...陕西石泉县红卫乡:干部出"解"招群众得实惠--中国共产党...“感谢乡党委、政府给我们多方争取,帮助我们解决了修桥的资金缺口。...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网欢迎您---了解石泉县首选678114石泉网|打造...
石泉县美食小吃:石泉豆腐[图文]石泉县美食小吃:蒸石泉园林宾馆石泉县滨江宾馆石泉县禄源商务宾馆...
陕西省石泉中学
今天是: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石泉县2011年高考顺利开考...
安康石泉县天气预报_同程网
安康石泉县天气预报,同程网提供最便捷的安康石泉县天气预报查询功能,及时准确提供安康石泉县各县市最新天气情况、安康石泉县未来三天天气预报,让你准确了解安康...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