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电子地图 > 成都电子地图 > 新都区电子地图
=== 成都新都电子地图 ===
=== 新都资讯概况 ===
行政区划: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北郊,居“天府之国”川西平原腹地。新都区辖2个街道(大丰、三河)、11个镇(新都、新繁、新民、清流、龙桥、马家、泰兴、木兰、军屯、石板滩、斑竹园)。1376年,明太祖改四川行中书省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新都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次年,撤销金堂区,并入新都县。3年后,又恢复金堂区。清代沿袭明代制度。嘉庆初,清政府为加强在四川的统治,在省和府之间设道,新都属成绵龙茂道成都府。
基础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城市铺装道路长度231.6公里,铺装道路面积695.8万平方米。全区建成区面积32.95平方公里,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97%。2010年末公交线路49条,本区域内通客运班车里程1044公里,比上年增加120公里;年末营运客车487辆,出租汽车205辆。新(改)建乡村断头路20条49.8公里,建成4个港湾式公交站(亭)和27个公交站(亭)。2010年自来水供水总量达3048万吨,增长33.6%,其中生活用水量1566万吨,增长18.8%。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447.2万元,比去年增长31.96%。2010年启动建设斑竹园、马家、泰兴、新民、清流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1.28万吨/天。201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77.4%,青白江、毗河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分别实现12个月和6个月达标。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实施,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以上。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0%。
气温:平均气温区境气温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也就是由东南随着地势的升高向西北而逐渐略有下降。累年(1960~1981年)平均气温在16.2℃左右。西北部高宁、利济、清流等乡为15.8℃,新繁镇16℃,桂湖镇16.2℃,东南石板滩镇16.4℃,气温高低相差0.6℃。变化规律区境气温的年际变化规律,年平均气温为16.2℃,最高年为16.8℃(1963年),最低年为15.4℃(1976年),高低相差1.4℃。区境气温的月际变化规律,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为25.5℃,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5.4℃,年较差为20.1℃。春季气温上升快,秋季气温下降快,夏季气温变化较小。区境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1960年6月),最低为零下5.4℃(1975年12月),极值相差41.4℃,大多数年份最高在33℃~35℃之间,最低在零下3℃左右。积温区境内大春作物生长季(3月1日~10月31日)>10℃的有效积温为2551.9℃;小春作物生长季(10月1日~5月31日)>3℃有效积温为2279.3℃。地温区境内年平均地温,地层0厘米18.4℃、5厘米17.9℃、10厘米18℃、15厘米18℃、20厘米18.1℃。1965年7月,区境内地表极端最高温度为64℃,比气温最高值36℃偏高将近一倍,且时间偏晚一些。1975年12月,地表最低温度为零下7.8℃,比同时出现的气温最低值零下5.4℃还偏低2.4℃。水温区境内灌溉用水,引自都江堰岷江分流,岷江径流来自高寒山地峡谷,主要是降雨,其次是地下水和融雪水的补给,它的特点是温度低。在东流过程中,水温逐渐增高。据1975~1976年测定资料,3~10月平均水温,都江堰宝瓶口为14°C左右,流到区境内高宁乡公毅村为16℃左右,流到新民乡为17℃左右,流到石板滩镇为19℃左右。桂湖镇地下水水温,夏季22℃,冬季7℃(1983年)。霜日与无霜期区境累年平均无霜期279天,最长的是1962年有303天,最短的是1980年为261天。初霜期最早出现在11月4日(1962年),终霜期最晚是4月1日(1980年),一般初霜始于11月24日,终霜晚于3月5日,每年1月份霜日最多。此外,区境内春季低温冷害,3月中旬出现频率为50%,下旬为55%,4月上旬为23%;秋季低温冷害,9月上旬出现频度为14%,中旬为45%,下旬为73%。寒潮多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或3月上中旬。
气候:新都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绝对最高气温35.5℃,绝对最低气温-5.4℃。年平均相对湿度81.5%,无霜期271天,日照1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911.7毫米。按照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理研究所编《中国气候区划》(1959年),新都区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累年(1960~1981年)平均气温在16.2℃左右;雨量充足,累年平均降水量在909毫米左右;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01.3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32%;全年太阳总辐射值94.9千卡/厘米2;无霜期长,年平均为279天。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降温快,多绵阴雨;冬季干燥,多云雾。如以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就是夏、冬季较长,春、秋季较短。区境虽绝大部分为平坝,但气候随地形、地势也略有差异,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递减,而雨量、霜雪、云雾随地势升高而渐增。注:区气象站资料,10年总结1次。
日照及其他:日照区境内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01.3小时,最多年1655.5小时(1963年),最少年1153.4小时(1981年),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502.1小时。全年中8月份日照最多,平均是190.7小时,11月最少,平均仅71.9小时,最多与最少月相差118.8小时。区境内全年太阳总辐射值为94.9千卡/厘米2年,盛夏7、8月最多,分别为12.3千卡/厘米2月和11.8千卡/厘米2月。冬季较少,12月仅4.2千卡/厘米2月,为7月的三分之一。蒸发量区境内蒸发量,1960~1966年,平均为956.8毫米。湿度区境内相对湿度是秋季大,夏、冬、春季小。月变化是5月份较小,7、8、9月较大。日变化晨昏偏高,15时前后最低。云量区境累年平均总云量(包括高、中、低),全年各月平均为8.2成。日平均总云量<2.0成(晴天)日数全年仅15天,>8.0成(阴天)日数为239.7天,特点是晴天少,阴天多。雾日区境累年雾日共出现998天,年平均47.5天。气压区境累年平均气压957.1毫巴,12月平均气压最高为965.2毫巴,7月最低为946.6毫巴,最高月与最低月气压的差为18.6毫巴。气压的年际变化不很显著,1966~1981年,平均气压为957.1毫巴,最高年为957.6毫巴(1973年),最低年为956.3毫巴(1966年),高低相差仅1.3毫巴。风区境累年各风向平均频率以北风最多,频率为8%;其次是东北风,频率为7%;但静风占48%。累年平均风速为1米/秒,5月份最大仅有1.3米/秒,12月份最小只有0.6米/秒。累年≥8级的大风,1963年3次,1964年1次,1965年4次,1966年1次,1967年2次,1968年2次,1971年1次,1975年2次,1981年1次。
成都新都区现“镜面人”内脏位置全部长反_大成网_腾讯网
2011年05月27日...昨天,成都市新都区31岁的杨玉芬因患胆 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住进了四川结石病医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然而在手术前,医生通过检查意外发现,...
新都区创建田园人居标杆_网易新闻中心
2011年04月25日...新都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和瑞典国东约特兰省林雪平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协议书》,此协议的签订把“中瑞文化交流周”活动推向...
【成都新都区|成都新都区教育事业】-成都生活-丁丁网
丁丁网为您提供3条成都新都区的信息....新都区 共3条 在结果中找附近500米一站路起步费 范围内的新都区 1 简介:0封点评标签:-新都区三河镇看地图...
新都区春交会掀城北居住热潮_网易新闻中心
2011年05月04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社会效 益。为进一步加大新都区“提标扩面”工作的力度,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新都区 房管局将新都区城镇低保家庭廉粗住房...
成都市新都区发现商周古遗址:面积达上万平方米_科学探索_科技...
2011年05月19日...据现场发掘负责人易立介 绍,今年3月,为配合当地施工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新都区文物管理所在新都褚家 村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古遗址,...
新都区新都区旅游,新都区自助游、自驾游
米胖网新都区旅游频道提供了最新新都区旅游攻略、新都区旅游景点和新都区旅游线路等信息,您的出行指南。...
新都区新民镇河屯学校
新都区新民镇河屯学校 新都区新民镇河屯学校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院_互动百科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院-简介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院是绽放在“香城”的中医奇葩新都区中医医院,是全区中医医、教、研的“龙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
中国_四川省_成都市_新都区房屋出租信息网-免费发布信息-红百度...
中国_四川省_成都市_新都区房屋出租信息。红百度(redbaidu.com)分类信息网为您提供全国已经开通:23541个地区,包含省、市、县、乡镇。生活分类信息,囊括房屋出租、...
成都市新都区瓦涂宝彩瓦漆厂_
成都市新都区瓦涂宝彩瓦漆厂,是瑞骐华润屋瓦漆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属独资企业,工厂成立于1996年,是瑞....
成都市新都区星好食品厂
成都市新都区星好食品厂...版权所有:成都市新都区星好食品厂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鸦雀口社区十二组 电话:...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