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行政地图 > 三明行政地图 > 大田县行政地图
=== 三明大田行政地图 ===
=== 大田资讯概况 ===
经济状况:千百年来,大田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体现了致力开发山区资源、利用省内外资本特点。农业方面,有茶、竹、木、果、药材、油茶和苎麻等开发和栽培;手工业有采炼、造纸、瓷器、糕点、酿造等,尤其是矿冶工业发端早。据可考资料表明,宋、元时代,采矿冶炼之风已相当盛行,采炼矿种有铁、铜、铅、锌、硫、瓷土和石灰石等,采炼地有济阳、翁厝、香坪等十几处。明代,采炼业又有较大发展。最大锻铁炉雇工数量“多至五七百人”。在经营方式上,大田县的锻铁炉,皆徽州商人投资(曹叔明《新安休宁名族志》卷一),而“雇募工丁,俱就本地召募农民”。清代至民国,大田有30多座铁炉,位居全省前列,采矿业一度兴盛,“在此境内大办铁课、银课”,“铁银课税系省之众”,开采地有文经、南坑、万湖、小合、汤泉、银顶格等十多处。文经、南坑矿运至文江,经尤溪入闽江,“运输为全省各矿中最称便利者”(民国《开发福建矿业计划》)。民国36年(1947年),县人肖冠英研制水轮泵成功,使大田成为全国水轮泵的故乡。但是,纵观大田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县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14年间,长期的封建统治,社会动乱,使这个闭塞的山区县,频年处于自然灾害、瘟疫流行、匪盗肆虐和贫困落后的状态。如明万历《大田县志》所载:“大田宅群山之囿,可食之地甚寡”。“凶年所持者惟蕨根蹲鸱”,“非群起掠食四方,则直坐毙耳”,“虽上户未有百钟之藏”。到1949年大田县解放时,仍然交通落后,偏僻荒凉,县城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主街道长仅100多米,宽3.5米,两旁商店皆是两层木房。农民仍是“糠菜半年粮,寒冬衣单薄”,老少多以“火笼取暖御寒,常以稀粥、甘薯度日”。“一般人民生活极为贫苦”(民国《大田县三十四年概况》)。1949年,全县人口11万人,粮豆总产量仅2.9万吨,平均亩产102公斤,农业总产值4422万元;工业更是衰微,仅有3家企业,总产值3.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田人民在中共大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变革生产关系入手,狠抓农业,新兴工业,拓展交通,迅速发展大田经济。从此,大田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焕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年年丰收。在工商业方面,实行改造和兴办并举,到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促进工商业的发展。195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694万元,比1950年增长67%,年均递增7.6%;工农业总产值7862.7万元,比1950年增长62.47%,年均递增7.18%;财政收入51.86万元。在1957年至1966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始重视发展地方工业。195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7967万元,比1957年增长19%。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高指标”、“瞎指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大上,农业大落,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1960年又遇自然灾害,致使大田经济陷入低谷,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分别下降24.31%和43.43%;1958~1961年4年间粮食连年减产,以1957年稻谷产量4.1万吨为基数,累计减产4.28万吨。1961年财政收入下降48.36%。1962年起,经过调整,纠正“左”的错误,国民经济逐步回升,1965年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田经济又受挫折。1966~1969年,国民生产总值在6400万元左右徘徊,经济遭受很大损失。进入70年代后,大田兴办了化肥、水泥、煤矿、水电和铁厂等“五小”工业,逐步改变农工结构,为大田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推广杂交水稻等良种,大面积改单季晚稻为豆稻轮作、水旱轮作,改进施肥方法,粮食稳定增长。1978年在粮豆播种面积(36万亩)比1976年减少1.2万亩的情况下,粮豆仍增产1.68万吨,总产达9.26万吨,比增22%,平均亩产257公斤,亩增加54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86年,全县财政收入1414万元,不仅脱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来财政靠国家补贴的帽子,而且开始对国家有了贡献。90年代以来,大田人民把握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一条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路子,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大田县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7.68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多,年均递增1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比1980年增加3.38倍,年均递增12%;工农业总产值达16.92亿元,以1980年的1.4亿元为基数,年均递增14.5%;财政收入5613万元,比1980年翻三番,年均递增22.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9亿元,比1980年翻三番多,年均递增19.32%。整个经济的农、轻、重关系逐步理顺,其比例变化:1980年为70.88:7.55:21.57,1985年为65.92:7.48:26.6,1990年为41.75:14.83:43.42,1993年为35.59:24.06:40.35。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村经济蓬勃发展1981年起,全县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贯彻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出现一批养猪、养羊、养鱼、种茶、种果、运输、手工业等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联合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多种经营大量增加,林牧副业生产长足进步,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农业内部“五业”结构关系趋于协调。1990年以来,着力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创建“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初步建立以肉兔、蚕桑、食用菌和绞股蓝为主的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林业在大力造林、育林和护林的同时,有计划地砍伐松、杉木和毛竹等,发展木材加工业。1950~1992年全县累计造林184.01万亩,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绿化。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21亿元,比1980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13.35%;粮豆总产量13.14万吨,平均亩产29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85亿元,比1980年增长25倍。大量劳动力从种植业走向务工、务商,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户数8801个,从业3.41万人,总产值达14.68亿元,比1980年翻5番多,年均递增31.2%;实现利税7196万元,其中利润3945万元。上京水泥厂、太华水泥厂实现利税均超千万元,跻身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行列。乡镇企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工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导解放初,大田工业十分落后。195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257.7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此后工业生产曲线式发展,到1985年,大田工业总产值达1.23亿元,比1980年增长128%,年均递增17.93%;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6.25%,仍以农业为主导。80年代中期起,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挖潜、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改变以往单纯的公有制形式,坚持国家、集体、个体和联合体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发展采、选、冶及水泥、木材等工业;同时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和厂长(经理)负责制,转换经营机制,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工业发展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69亿元,比1985年增长280%,年均递增30.63%。进入90年代,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龙头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山门,扩大对外开放,引资进山,兴办“三资”企业,广泛开展以山海协作为主的横向经济联合。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深化改革,采取组建种子队企业,放权让利给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发展股份制经济,组建企业集团,发挥规模优势,加快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动了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2.71亿元,以1990年为基数,年均递增39.5%,比1980年翻4番多;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58万元,跃居三明市12个县(市、区)之首,初步形成以建材、矿产、煤炭、森工为支柱,包括电力、机械、电子、化工、造纸、印刷、纺织、塑料、食品、酿造和工艺美术等多门类的工业生产体系。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154家。以优质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了岩城、石凤、华佛、前峰、煤炭、电力、二轻、矿产、建材、机械和森发等11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6.95亿元。尤其是水泥业发展迅速,有水泥生产企业14家,形成水泥生产能力13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36万吨。已组建三家水泥企业集团,其中岩城水泥(集团)公司进入国家中型企业行列。岩城牌、石凤牌、华佛牌、岩马牌等水泥曾分别获国优、部优、省优和通过国家质量认证。煤炭、铁矿行业已形成规模,年产原煤134万吨、铁矿石85万吨。陶瓷业有800多年历史,品种达50多种,是本县传统出口产品。1987年新建的纺织总厂,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苎麻纺织企业,纺纱,织布、染整和毛绒布加工等工序已配套。大田工业产品创省优4个、部优3个、国优1个。电力、交通和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改善1950年,全县电站装机仅25千瓦,年发电0.49万千瓦时,白天碾米、磨面,晚上照明,多数居民用不上电。70年代后掀起县、社、队三级办电站热潮,改造电站,联建县级电网,并入省电网。至1993年,全县投入运行的水电站达95座,总装机3.3万千瓦,年发电1.3亿千瓦时。建成永安——大田城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装机2.5万千瓦的六角宫水库电站和装机2.4万千瓦的火电厂,筹建大田城关至广平铭溪工业区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批农村小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大田人民为改变交通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1975年修复和建成公路608.4公里,是三明市第一个实现“社社通公路”的县。全县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从1970年的11.08万人次和7.08万吨上升到1979年的47.15万人次、42.09万吨。80年代以来,一方面,改革运输体制,逐步放开运输市场,鼓励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把竞争引入运输业,使全县运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围绕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新建和改建了一批乡村公路和林业、矿山专用公路。至1992年,全县共有公路159条,总长达1292.27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达56.33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县拥有各类机动车辆4040辆,是1978年的2.93倍,平均每年增加250辆。全县客运量132.57万人次,货运量107.96万吨,分别是1979年的2.8倍和2.56倍。1992年7月,途经大田境内广平、建设、太华、石牌、吴山等地的省道205线路段被省列为公路建设“先行工程”,用3~4年的时间改造为二级水泥路面,其中的吴山至石牌路段和石牌至城关路段共28.6公里已完工,结束了大田境内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邮电通讯方面,已开通12692门程控电话,均溪、太华、石牌、上京、桃源等15个乡(镇)、132个行政村进入市话网,市话用户全部实现国内、国际长途直拨。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日益扩大改革开放后,大田扩大了与海内外经济交往。1987年引进港资58.83万美元,创办大田兆泉毛绒有限公司,是全县首家“三资”企业。县委、县政府从大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施优惠政策,在福州、厦门、泉州、深圳等地设立招商窗口,充分利用矿产、劳力、人缘、地缘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采取鼓励措施,发动全社会招商引资。与此同时,重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用优质服务弥补山区投资硬环境的暂时不足,帮助外商投资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三资”企业发展。到1993年,全县已批办“三资”企业36家,总投资327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88万美元,实际到资909.5万美元,到资率48.2%,开业率72%,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三资”企业产值占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的3.75%上升到1993年的9.4%。内联协作不断发展,从1990年起在开展与周边地区经济横向联合的同时,加强与闽南地区的山海协作。1991年以来,全县兴办内联企业103家,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72亿元。外贸出口也有很大发展,主要出口产品有松香、松节油、瓷器、绞股蓝、茶叶、香菇、红菇、山苍籽油、红心松木、木碗、木盅、钨精矿、苎麻、毛绒布、兔毛、电子产品以及竹木制品、麻纺织品、精制瓷泥、手织毛衣等。1993年社会出口供货总值2785万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供货值498万元,创汇250万美元。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4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1.29亿元,增长24.7%;第三产业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为30.8:43.7:25.5。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亿元,增长19.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5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5238元,增长13.4%。农村经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77亿元,增长6.2%。新增茶园面积313.3公顷,总面积0.37万公顷;种植木薯0.4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公顷。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专业合作组织11家。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1508人,实用技术培训1.1万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182人。致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山地水利建设蓄水池2250立方米,新建户用沼气池1050口,3个乡(镇)、16个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新增集镇建设面积4.8万平方米、新村建设面积10.2万平方米。工业经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71亿元,增长39.9%;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4.2%,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66亿元,增长10.4%。园区经济有新发展,规划面积472公顷的京口沿海产业承接集中区开工建设,华兴至京口园区5.8千米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乡(镇)工业项目区累计平整土地253.3公顷,新增入驻企业25家;福塘标准厂房建成,部分已交付使用。投资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44亿元,增长70.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33亿元,增长54.4%。实施48个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在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56.34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3.5亿元,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生产性项目有11个。重点建设投资持续增长,其中:续建项目15项,总投资39.87亿元,完成投资8.4亿元;新开工项目18项,总投资16.47亿元,完成投资5.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完成省道秀里线大田段破损路面修复,实施“大管线”、广平至奇韬、华武线三级路改造。“泉三”高速公路大田段已建成通车。完成27个行政村的村级通水工程建设任务,1.2万人受益。全年游客接待量增长7.6%,旅游收入增长24.5%。房地产业完成投资4.27亿元,增长61.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12亿元,增长19.2%。外向型经济。新引进8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482万美元,增长13.4%;出口总值3042万美元,增长39.6%;引进内联项目28个,吸纳区外资金4.8亿元,增长137%。个私经济。新办私营企业133家,新增注册资金3.5亿元,个私经济完成工业产值(销售收入)52.83亿元,增长35.2%;实现税收2.78亿元,增长28.1%。产值上5000万元的私营企业达12家,其中,超亿元的有7家;年上缴税收超100万元的个私企业有42家,新增12家。社会事业。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22项。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入学率93.8%,初中毛入学率109.3%,初中阶段入学率121.7%。大田板灯龙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芳联堡等6处土堡古建筑可望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并申报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连氏古墓、龙井祠等列为县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农村81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新增农村用户1019户;18个乡(镇)实现有线电视光缆联网。新增城镇就业2198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49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提高。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9.6℃,年平均降雨量1491.7~1809.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23.8小时,无霜期297天,适宜农作物生长。1993年,全县有耕地225202亩(其中水田199599亩),人均耕地0.67亩,高于全省的0.59亩、低于三明市的0.99亩水平。耕地中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垅田、梯田占71%,农地坡度在15%以上的占60%。多数耕地畦面小、坡度大、土层薄,是较典型的山区县。
交通概况:处于闽西北通往闽南沿海“金三角”的陆路要冲,是三明市的南大门。省道205线、305线二级水泥路直贯全境。县城距福州340公里、厦门262公里、泉州196公里、三明129公里、永安97公里。鹰厦铁路的岭头火车站与省道305干线相交,距大田县城62公里。开发中的菜坂洋新城区,把大田县城与省道205线、305线交会处的石牌乡连为一体。市政规划建设起步早,成绩斐然。从80年代初开始,大田县就注重对城区环境、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整治、建设,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被誉为“闽中之秀”。1986年以来,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县城”称号,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县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称号。1991年,贾庆林省长视察大田时指出:“大田县城的规划建设,是全省县城至少是山区县城的榜样”。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煤(储量3亿吨)、石灰石、铁(铁矿石储量1.5亿吨)、铜、铅、锌、钨、锰、硫、瓷土。
社会事业:“八五”期间,全县实施科技试验和推广项目288项,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5%提高到1995年的33.3%。1995年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5年来,全县教育投入1.4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l19.5%;青壮年文盲率由“七五”期末的9.8%下降到“八五”期末的4.4%以下,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高初中毕业生被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达3034人,1995年中专、普师、幼师录取分数线高居三明市第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卫生防疫等工作取得成效,三级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传染病总发病率低于部颁标准。有线电视开通井与全省联网。《大田县志》通过三级评审已经付印。城乡体育围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民兵预备役和以劳养武工作名列全省前茅。
大田县律师在线-找法网大田县律师提供专业法律咨询
大田县律师为大田县及周边地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知识,同时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找法网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连接法律需求者与律师之间的大型法律交流平台,律师...
福建三明大田县地图
福建三明大田县地图,,福建,三明,市区地图,大田县地图...中国地图网>福建>三明>大田县地图 地图名称:福建三明大田县地图 所属地区:福建 三明 地图类型:市区...
大田县天气预报_大田县旅游天气查询_一起游_同程网旗下网站
大田县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大田县今日天气查询,明日天气预报及一周天气预报查询、旅游指数、健康指数、交通指数等各类旅游天气信息。...
大田县招标采购网
提供大田县地区最新最全的招标采购信息千里马招标网(www.qianlima.com)...
大田县地图查询_大田县地图下载_大田县地图_第1页_九游网
九游网地图频道为旅游者提供最新最全的大田县地图地图,大田县公交地图,大田县交通地图,大田县导游自助游地图及大田县地形示意图,是您去到大田县旅游的好帮手。...
大田县弘石机械厂
大田县弘石机械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建山路273号 电子邮箱:fjjinxing@126.com,主要经营颚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振动给料机;皮带输送机;振动筛选机;分...
福建省邮编,三明市邮编,大田县邮编,邮政编码,邮费网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邮编,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区号,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行政区划,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邮政编码...
大田县地图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钱庄票据背面印有清代时期上海租界地图。面值为一千文,该票据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据介绍是匾额收藏家唐昌科从福建三明地区大田县寻得。...
大田县
三明市大田县 行业信息导航三明市大田县 乡镇村信息导航 大田县...
三明市大田县哪里的风景最好?
象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戴云山西麓、大田县谢洋乡境内,项目区内无自然村,规划为6个功能区:天心湖景区、红豆谷景区、象山岩景区、万军洞景区、后洋生态保护区、中洋接待...
三明大田县天气预报10天-三明大田县未来5天、7天、10天天气预报...
三明大田县天气;天气预报频道为您提供三明大田县未来5天、7天、10天的天气预报。如果您要到三明大田县旅游,请关注三明大田县最近的气象信息。...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