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长乐市区高清地图 ===
=== 长乐市资讯概况 ===
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乐设1镇5区,辖138个乡。城关镇驻地吴航,一区鹤上区驻沙京,二区江田区驻江田,三区金峰区驻金峰,四区营前区驻营前,五区玉田区驻玉田。全县159个乡。1950年春,设城关区(含城关镇),后设第六区(潭头区,驻潭头),共7个区。1951年,改城关区为一区,鹤上区为第二区(驻地移到鹤上),江田区改为第七区。1952年夏季,增设古槐区为第八区(驻古槐),梅花区为第九区(驻梅花)。1955年8月23日,将9个区合并为6个区:营前、东渡、鹤上、江田、金峰、潭头。营前区包括:营前、洋屿、霞洲、筹东、长安、马头、洞头、下洋、黄石、石龙、泮野、龙门、石屏、十洋、胜德、东关、西关等。东渡区包括:玉田、环山、桥台、罗南、罗北、东渡、坑田、珠琼、八社、大溪、琅岐、琅峰、赤屿、上洋、首占、塘屿、岱边等。鹤上区包括:漳港、新览、仙街、云路、东平、白眉、演屿、屏阳、龙峰、仙岐、百户、陈桥、屿头、壶井、万沙、沙京、湖尾、桃坑、青湖、青桥、北山等。江田区包括:江田、三溪、石门、漳流、长林、垅下、首祉、大祉、松下、前连、洋下、东山、古槐、龙田、竹田、上店、感恩、下沙、巴头、港西等。金峰区包括:金峰、前林、首占、六林、三星、华阳、仙陈、仙塘、仙宅、湖南、闽鹏、闽沙、大鹤、岭南、风沙、枫林、东吴、凤洋、后董、石壁等。潭头区包括:潭头、猴屿、浮岐、文溪、二刘、大宏、汶上、克凤、厚东、梅花、阜山、文岭、东沙等。1956年4月,6个区缩为1个镇、4个区,辖52个乡。城关镇辖西关、胜德、东关、十洋(街);营前区辖营前镇、玉田镇、三峰、下洋、洋屿、罗联、首占、坑田、石屏、赤屿、大溪、泮野;鹤上区辖漳港镇、鹤上、屿头、百户、壶井、旒峰、演屿、青桥、沙京、云路;金峰辖金峰镇、梅花镇、梅花奂石壁、大鹤、岭南、文溪、厚福、阜山、华阳、三星、湖南、东吴、石董、闽鹤、猴屿、东沙(待解放乡);江田区辖古槐镇、江田镇、三溪镇、感恩、洋下、长垅、首祉、大祉、环山。翌年,改城关镇为城关区。1958年6月,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区划为:城关、营前、首占、金峰、罗联、玉田、潭头、梅花、湖南、猴屿、沙京、漳港、江田、感恩、东沙15个乡(镇)。同年9月,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把15个乡(镇)合并成8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以村为单位划为88个生产大队、850个生产小队。1959年,调整体制后,分为118个生产大队、805个生产小队。1960年,并为94个生产大队、762个生产小队。1964年恢复城关区为城关镇,隶属城关公社。1967年1月,公社领导机构改称生产领导班子。同年,增设梅花、湖南、首占、漳港4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12个公社,199个生产大队、2763个生产小队,另立4个管理区。1968年5月,各公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由梅花公社划出文岭等11个大队,设文岭公社。1980年5月,由玉田公社划出马厝等8个大队,设三山公社。此时,全县共12个公社。1980年10月公社、镇革命委员会分别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1982年9月,城关镇更名吴航镇,城关公社更名航城公社,三山公社更名罗联公社。此时,全县共12个公社、1个镇。1984年9月,金峰、营前、梅花、潭头4个公社改为镇建制,其余均改为乡建制,共设11个乡,5个镇。1987年7月,潭头镇划出猴屿等4个村设猴屿乡;江田乡划出首祉、大祉等7个村设首祉乡。1990年2月,玉田乡改为镇建制;12月江田、鹤上、古槐3个乡改为镇建制。1992年1月,航城乡改为镇建制;10月,首占、文武砂、首祉、漳港、湖南、文岭6个乡改为镇建制。1994年8月,首祉镇改称松下镇。至此,全县有吴航、航城、营前等16个镇,罗联、猴屿2个乡,十洋、西关、东关等238个村委会,航兴、十洋、西关等9个居委会。2008年,长乐辖4个街道、12个镇、2个乡:吴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营前街道、首占镇、玉田镇、松下镇、江田镇、古槐镇、文武砂镇、鹤上镇、湖南镇、金峰镇、文岭镇、梅花镇、潭头镇、罗联乡、猴屿乡。
基本概况:市名:
长乐市别称:长邑、长城、吴航简称:长、航,明代以前长乐简称为“长”,别称“长邑、长城”,因与秦始皇所建长城同名,一是为了尊重长城,二是在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承启作用下,不得不将别称改为“吴航”,“吴航”是一个复古的名字,三国时期长乐全是山地,三国时期孙权在吴航头山边造船,吴航也因此得名。(汉语拼音:ChánglèShì;国际英文名:ThecityofLongluck;历史外文名:ThecityofDiaanglark)“long”解释为长乐的长的、长久的,“luck”解释为“幸运、快乐”,因此合为“Longluck”,此名更颇似当地方言对“长乐”二字发音,并且比汉语拼音更相似;明代与清末五口通商,福州长乐地区来了很多外国人贸易又加上郑和下西洋。早在明代外国人地图上就标着“Diaanglark”为长乐最早的外文名,并且与今日长乐方言称呼“长乐”相似。
地理位置情况:长乐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处闽江南岸最下游的闽江口,与北岸福州马尾区隔江相望,福清市相连,西与闽侯县毗邻,东濒台湾海峡,一个得天独厚的江海半岛。其政区图酷似我国版图(东北、华北、中原地区合成的一部分)。地理坐标为北纬25°40′-26°04′,东经119°24′-119°59′。陆地总面积6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人口66万人(2006年)。
面积,全市总面积658平方千米。除去六平山、弥陀山、福山以外,平原面积为32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西部属闽江流域平原,东部为海滨平原。闽江流经市北部入海。海岸线长96千米,岛屿36个。
辖区:邮编:350200代码:350182区号:0591,全市辖4个街道、12个镇、2个乡:吴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营前街道、首占镇、玉田镇、松下镇、江田镇、古槐镇、文武砂镇、鹤上镇、湖南镇、金峰镇、文岭镇、梅花镇、潭头镇、罗联乡、猴屿乡。市政府驻吴航街道。
其他:年降水量1383毫米,年均温19.2℃。华能福州电厂,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在境内。福厦高速公路、307省道过境。有松下深水港。长乐历史悠久,有魏晋、唐、宋、元、明、清历代名胜古迹80余处,其中建于梁代、后经唐懿宗赐匾的千年古刹龙泉寺(唐高僧百丈禅师落发处),宋三峰寺塔,明天妃灵应之记碑、清陈修园墓,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环境:长乐,位于闽江口南岸,处于长江口与珠江口海岸线的正中,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介北纬25°40′~26°04′、东经119°23′~119°59′之间。东临东海,东北交连江县海界,东南交福清市、平潭县海界,西连闽侯县而接近福厦国道,福泉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北接闽江。海岸线长96公里。有大小岛屿34个,其中以白犬列岛为大。距省会福州陆程33公里,长乐国际机场距福州49公里。世界上最大的迭合梁双塔双面斜拉桥青洲大桥和乌龙江特大桥把闽江南北两岸紧密连在一起。,长乐是个准半岛,地貌属低山丘陵小区。山丘呈“丁”字形分布中部和南部,最高峰大埔尾海拔646.3米。东部为开阔的滨海平原,西部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西南为罗联盆地,平原面积190平方公里,约占全境土地面积四分之一。水域(含界内闽江)面积50.6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37平方公里,为陆地面积1.88倍,约占全省海域面积十分之一。闽江自长乐西北东流至梅花洋入海,过境长35公里,年流量620亿立方米,为长乐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客水资源。境内有三溪、潼溪、猎溪、大溪、太平港等溪河,注入闽江或东海。平原上河道纵横交错,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2公里,航运、灌溉便利。,长乐气候暖热湿润。年平均气温19.3℃,大于或等于10℃,积温6375.6℃,年实际日照时数1837.6小时,无霜期333天。年降水量1382.3毫米,5~6月占24%~34%,7~9月占29%~42%。
人文历史:地理:新宁(唐县名取《书经》:“宅新邑,宁厥止”之义);长乐(唐名。《闽志》云:“地名长乐,居者安之。”);安昌(五代时名)。
分野:福州在《禹贡》属扬州,为百粤之地。按《天官书》云:“牵牛婺女属扬州。”《天文志》以须女为粤分,《尔雅》谓须女即婺女。福为粤地应须女,而长乐固在其域中矣!
疆域:本县东抵海,西抵闽县界,袤一百二十一里,南抵福清界,北抵海,广六十五里。
形胜:前揖平原,后负崇冈,沧海环其左,双江拱其右,而首石一山高出霄汉,登高望远,足为胜观,虽东南之边疆,实闽邦之名邑也!
里至:本县东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西至闽县界一里,水路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南至福清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水路至连江一百二十里。东南至东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石尤岭福清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当田澳连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苦竹溪闽县界五里。至京师六千一百四十三里;至南京二千九百七十二里。
人文
风俗:地硗产薄,人多业儒,父子兄弟同登科第者有之,次则习句读为童子师。又俗尚俭朴,虽膏粱之家皆耻服华丽。古所谓“海滨邹鲁”,长乐近之矣。近海者率以渔为生,在农之家妇女亦执工作。
人口:西晋永嘉元年(307)士大夫避乱入闽时,有人定居长乐。但大量移民在唐末五代以后,从北方迁入。唐末中原起义农民随王审知兄弟入闽,于景福二年(893)进入福州,王审知命其弟王想为长乐县令,王想的随从人员及子孙当时这一个阶段就有二十三个姓氏在长乐安家落户;同时,有陈、郑、梁、赵、许、马、李、丁等姓氏先后迁入长乐。宋高宗南渡后,由北方陆续移民入闽,有赵氏等家族迁居长乐,促进长乐人口繁衍。清雍正七年(1729),原东北五省迁来驻扎福州的满族500名官兵,移驻长乐洋屿,建立水师旗营,现满族自治村村民多为旗营后代。长乐是省会门户、军事要地。东北前沿梅花镇居闽江口南岸突出部,为海上入福州的要隘;沿江的营前、琴江、金刚腿与福州的马尾、闽安隔水相对,互成犄角,控扼闽江咽喉。古代梅花先后设巡检司、千户所;戚继光屯兵瀛州(今营前)剿倭。公元1728(清雍正六年)在琴江建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拱卫省城,民族英雄林则徐为该营临江照壁题“海国屏藩”。东部海岸线长而曲折,多港湾澳口,古今均有军队驻防。长乐民间自古盛行练武术、划龙舟、耍狮、舞龙灯等体育活动,尤以武术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成立各种体育组织,体育队伍日益扩大,城乡体育运动普遍开展。1992年国家体委授予长乐“武术之乡”称号。1996年国家体委授予长乐“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1979—1998年长乐向国家队、省体工队及各体育院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97人,其中陈洪太、黄宝挺被国家体委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郑茂荣、许玉官、郑荣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长乐人民富有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明代,长乐人民自发配合官军,在梅花洋和上洞江平原等地痛歼倭寇。公元1884年(清光绪十年)法国侵略军在孤拔的带领下突袭马尾军港,琴江水师旗营官兵及长乐沿江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使法军占领福州的阴谋不能得逞。公元1928年(民国17年)4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玉田地区创建了长乐县最早的党支部,发动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减租、反霸斗争。长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顽强地打击日本侵略军和汉奸卖国贼。公元1941年(民国30年),长乐抗日游击总队与日、伪军激战5次皆捷。其中琅尾港一役,击毙日本侵略军马营司令中岛中佐等官兵42人,战绩轰动海内外,得到中共华东局嘉奖。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保卫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保卫红色基地,长乐革命基点村广大群众粉碎国民党保安团的屡次“围剿”,跟着共产党投身于解放战争,积极开展减租减息,严惩恶霸和“三抗”(抗征兵、征粮、征税)等活动,袭击国民党镇公所,歼灭国民党反动武装。民国34年下半年至民国36年夏,玉田龙卷墓成为中共福建省委和闽中特委驻地之一。1949年8月16日,闽中游击支队长乐大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长乐全境。长乐人民从此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空前的革命热情,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长乐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繁荣,硕果累累,涌现出许多优秀作者,1979—1998参加地区级以上展览、表演以及在地区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共有1600多件(篇),其中获全国级奖26件,较突出的有音乐作品《两只小鹧鸪》、摄影作品《黄山素描》。
历史:长乐历史悠久,设县始于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长乐(399年─401年)十六国后燕慕容盛年号,有1380年的历据史书记载,长乐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夏商时,属扬州。秦汉时期属闽。春秋和三国时,吴国、东吴在六平吴航头(今吴航镇)造船,因此,别称吴航。晋朝惠帝时,将扬州部太康分为建安郡和晋安郡,当时长乐分为七乡属晋安郡原丰县,分别是:瀛洲乡(今营前镇)岱阳乡(今首占镇一带)、晋安东乡(今吴航镇)、北燕乡(今潭头镇西南)、崇邱乡(今鹤上镇西)、晋平乡(今玉田镇以东以及罗联乡)、古县(今古槐镇)。隋朝大业间,晋安郡改为建安郡,长乐属闽县。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由闽县析立,取《诗经》“宅新邑,宁厥止”之义,县名为“新宁”,县治设敦素里平川(今古槐),不久改称长乐县。公元699年(圣历二年),析出长乐南部的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东、永乐、永福8个乡,设置万安县(今福清市)。公元760年(上元元年),防御史董玠因敦素里地形卑湿,将县治移到吴航头。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1年(后梁乾化元年),改县名为安昌县;公元923年(后唐同光元年),复名长乐县;公元933年(长兴四年),王延钧称帝福州,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以闽县为长乐县,以长乐县为侯官县,以侯官县为闽兴县;公元935年(清泰二年),闽县、侯官、长乐均复旧名;公元941年(后晋天福六年),改闽县为长乐县,改长乐县为安昌县;天福七年,复为闽县、长乐县,均属长乐府,此后长乐县名稳定下来。立县至清,长乐为闽州、福州、长乐郡、福州威武军、福州彰武军、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等(均为今福州)所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福建省设东、西、南、北4路道,长乐属东路道。1914年,改东路道为闽海道。1925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长乐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1933年,以十九路军将领为核心,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划福建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省,长乐属闽海省。1934年7月,全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长乐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地,辖长乐、闽侯、连江、福清、平潭、永泰、罗源等县。9月,闽侯县十三区的光俗、高详、至德、绍惠、钦仁、江左6里划归长乐第七区,时省府委员陈煌琳实地勘界并立碑太岁坑(今黄石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设立8个专区,长乐属闽侯专区管辖。1955年,全省改设5个专区,长乐属福安专区管辖。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管辖。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属闽侯地区管辖。1971年,改属莆田地区管辖。1983年7月1日,实行市带县体制,长乐属福州市管辖。1994年2月18日,长乐撤县设市,仍属福州市。
长乐一中: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前身是私立培青初级中学、县立长乐初级中学、私立建华初级中学。私立培青初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的陶媛女校和成立于1911年的格致男校。陶媛女校成立之初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识字班、读书班。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移至长乐县城东关外岭西村,称陶媛女校;1911年(宣统三年)移至现校址西侧,东临同年成立的格致男校。两校于1922年增设初中班,分别称“私立汉英格致学校”和“私立汉英陶媛学校”。1931年两校合并,称“培青初级中学”,附设培青小学。县立长乐初级中学创办于1942年,校址初设玉田村,1944年,以城关龙台郑氏宗祠为校舍。1950年长乐县人民政府接管“县中”。私立建华初级中学创办于南平昼锦坊,初名福州建华初级中学。1945年秋迁回长乐县古槐乡。1947年改称长乐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1951年,在长乐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县中、培青、建华三校合并,在培青校址成立长乐初级中学。1952年开办高中,改为福建省长乐中学,1955年,首届高中毕业,升学率达90%,教育厅长王于畊来校视察表彰。1957年秋,更名为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1958年高考总平均成绩居全省第三,跻身全省14所重点中学行列。1960年高中二年制理科试点班升学率100%。直至1965年,高考升学率都在65%以上。1966年长乐一中设33班,学生1534人,教职工122人。1970年,曾采用初中、高中“二二”制,班数最多时为42班,学生2300人。1970~1972年,一度改为长乐城关中学。1993年以来,持续保有“省文明学校”光荣称号,2002年8月,省委、省政府又一次授予该校“福建省第八届文明学校”的殊荣。2010年5月,福建省总工会授予校工会委员会“福建省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学校硬件设施先进,学习生活条件好,学生宿舍装有空调,后勤管理实现了社会化。据2010年资料,学校保留建国前的3座建筑物,拥有新建的教学大楼、校友楼、实验大楼、综合办公楼、3座学生宿舍楼、2座教师单元宿舍楼、一座体育馆、一座庭院式图书馆。配置有50多间多媒体教室,1间电子备课室,700多台电脑,1间历史教室,1间地理教室,1个生物园。图书馆有104937册图书、100643册电子图书,为省级示范图书馆。据2006年数据,学校建成了千兆校园网,覆盖了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教研组和教师宿舍楼,建有电子备课室,3间多媒体教室,有配备多媒体电教设备的理化生实验室,配备了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国之源资源库等软件平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学校教师95%以上已取得了信息技术考试合格证书,许多教师已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