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滁州市区高清地图 ===
=== 滁州市资讯概况 ===
西周棠邑不详今南京市六合区邑不详不详吴国、越国东周棠邑、椒邑不详今南京市六合区、今全椒县邑前474年、前356年不详吴国、越国、楚国秦东城县不详今藕塘镇下马铺县前223年不详九江郡西汉全椒县、建阳县不详今襄河镇、今来安县水口镇东城埂、今藕塘下马铺县前206年,前173年,前122年不详九江国九江郡、淮南国九江郡、扬州九江郡新全椒县、建阳县、武城县不详今襄河镇、今来安县水口镇东城埂县9年不详扬州延平郡东汉全椒县襄河镇今襄河镇县51年,79年不详扬州九江郡、扬州淮南郡魏国全椒县襄河镇今襄河镇县220年不详扬州淮南郡吴国屯田都尉不详今全椒县都尉不详不详扬州丹阳郡西晋全椒县襄河镇今全椒县县265年,289年不详扬州淮南郡东晋南谯郡、顿丘郡不详今全椒县、今来安县郡413年不详徐州宋新昌郡顿丘县今新安镇、今琅琊区郡467年,473年顿丘县、谷熟县、酂县北徐州齐新昌郡顿丘县今琅琊区郡479年顿丘县、谷熟县、酂县北徐州梁新昌郡/南谯州顿丘县今琅琊区州502年,536年全椒县、顿丘县、北谯县、蕲县、西谯县、高塘县、平阿县、盘塘县、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北徐州/中央(治南京)东魏谯州顿丘县今琅琊区州549年顿丘县、乐钜县、蕲县、北谯县、西谯县、高塘县、平阿县、盘塘县、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中央(治南京)北齐南谯州顿丘县今琅琊区州550年顿丘县、乐钜县、蕲县、北谯县、西谯县、高塘县、平阿县、盘塘县、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中央(治南京)陈南谯州顿丘县今琅琊区州573年顿丘县、乐钜县、蕲县、北谯县、西谯县、高塘县、平阿县、盘塘县、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中央(治南京)北周南谯州顿丘县今琅琊区州579年顿丘县、乐钜县、蕲县、北谯县、西谯县、高塘县、平阿县、盘塘县、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中央隋滁州新昌县/清流县今琅琊区州581年,583年,605年新昌县、全椒县中央/扬州/江都郡(治扬州)唐滁州/永阳郡清流县今琅琊区州/郡620年,627年,742年,758年清流县、永阳县、全椒县扬州、淮南道、淮南节度使(治扬州)周滁州清流县今琅琊区州690年清流县、永阳县、全椒县淮南道(治扬州)吴国滁州清流县今琅琊区州907年,919年,927年清流县、永阳县、全椒县淮南节镇、清淮军(治扬州)南唐滁州清流县今琅琊区州937年,943年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清淮军(治扬州)后周滁州清流县今琅琊区州957年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中央北宋滁州清流县今琅琊区州960年,997年,1072年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路(治扬州)南宋滁州清流县今琅琊区州1127年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淮南东路(治扬州)元滁州/滁州路清流县今琅琊区州/路1275年,1352年,1367年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扬州路、河南江北行省扬州路、江南行省(治南京)明滁州清流县/州城今琅琊区州1368年,1382年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江南行省、中书省扬州府、凤阳府、南直隶(治南京)南明滁州州城今琅琊区州1644年来安县、全椒县南直隶(治南京)清滁州州城今琅琊区州1645年,1663年,1667年,1682年,1734年,1865年,1908年来安县、全椒县江南省、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江南省安池太道、安徽省、安徽省江安十府储粮道、安徽省庐凤道、安徽省庐凤颍道、安徽省安庐滁和道太平天国滁州荃椒县今襄河镇州1853年荃椒县安徽省中华民国滁县、来安县、全椒县城关镇、新安镇、襄河镇今琅琊区、今新安镇、今襄河镇县1912年各县下辖乡镇安徽省、安徽省淮泗道、安徽省皖北行署、安徽省第四区、安徽省第五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滁县专区、滁县地区、滁州市滁县、滁州市、琅琊区今琅琊区地区、地级市1949年,1952年,1959年、1961年,1982年,1993年滁县、江浦县、六合县、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县、盱眙县、嘉山县、定远县、凤阳县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徽省
2.5辖域变迁:历史上滁州长期作为州府一级建制,其所辖地区长期以来主要为今滁州市区、来安、全椒、南京浦口区西部地区。1992年,滁州和滁县地区合并,正式建立地级滁州市,管辖原滁州的琅琊、南谯、来安、全椒四县区以及后划入的天长、明光、定远、凤阳四县市。滁州在一定时期内也曾管辖今南京市江浦县(今浦口区)、六合县(今六合区)以及今江苏省盱眙县等地区。
16.大事记录:2011年6月1日原滁州站正式更名为滁州北站2011年6月24日高铁滁州站正式售票2011年7月9日“唱响中国”全国巡演首站在滁州唱响2011年7月12日央视《欢乐中国行》聚焦魅力滁州策划会,演出在8月档期和观众见面
1.基本概况: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千百年来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座依江带淮的淮东文化名城—滁州。
1.1历史文化:滁州,古称“清流”、“涂中”,最早属于扬州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滁州市,又称“皖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遥望。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这里临江近海,物富文昌,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知滁州,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著《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滁州抗金,更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滁州自古为西吴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和淮扬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熠熠生辉。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东”。三国东吴智囊、大都督鲁肃,宋代画家崔白,二十四孝子之朱寿昌,《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滁阳王郭子兴,大明天宁翼元帅何文辉,清代著名女学者王贞仪,上海市委书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复旦大学校长章益,著名书法家黄学江,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陆元九,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教育家、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近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江苏巡抚吴棠,还有诸如范常、胡松、方俊颐、吕本元、张远等等名人贤士。滁州吴风汉韵,底蕴深厚,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王侯将领流连于此,徘徊于山水之间。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任滁州太守,留恋于环滁琅琊之美景,遂著《醉翁亭记》;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知滁,感喟滁州自然风物之秀丽而作《滁州西涧》;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抗金报国,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一代清官包拯任天长县令留下智断牛舌之名案;著名大文豪苏轼也曾数临滁州泼墨挥毫;西晋琅琊王司马怞南下伐吴,屯兵琅琊山中,东吴孙皓于滁州献玺,东吴灭亡,而此山亦号“琅琊”;流传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民歌《茉莉花》也发源于滁州市天长一带,遂成皖苏民歌。数千载的岁月流转、沧海变迁,滁州,越发显得神定气闲,清新脱俗。徜徉在滁州的大街小巷,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千年文化的遗迹仿佛粒粒珍珠,遍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连缀成一幅波澜壮阔、神采毕现的历史画卷。
1.2区位交通: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缘,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属长江三角洲合作核心区、“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滁州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宿迁市;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居民属下江民系,方言以江淮官话(下江话)洪巢片南京小片为主。滁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机场航空港。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江。
1.3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滁州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座以家电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和硅能技术研发为主要特色产业的新兴工业贸易城市。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皖江示范区的一翼,滁州以奋力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新起点。滁州工业经济基础雄厚,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滁州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粮食总产约占安徽省的七分之一,年调出商品粮总量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商品率高达60%以上,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仓,有“安徽第一粮仓”之称。滁州年产彩电、冰箱、空调等1600多万台,其中彩电产量占了安徽省的“半壁江山”、冰箱占1/3、家用空调占10%。滁州因为聚集了一大批诸如西门子、康佳、扬子空调等国内生产基地,还有白云、天大、全柴动力,天康,碧桂园,行田,守塑科技,东菱电器等大型企业,渐渐演变成长三角地区的家电轻工集群。近20年来,年平均经济较快增长,所辖县区有1个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部地区百强县,有4个县区先后进入全省人均20强的行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96亿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90.5亿元。滁州现已形成了家电、装备模具、汽车、建材、纺织、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非金属矿深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初步显现。尤其是以西门子冰箱、康佳彩电冰箱、扬子空调为代表的家电制造业,达到了年产各类家用电器1600万台的生产能力,被列为安徽省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一座正在崛起的中国家电城。目前,滁州正着力打造家电信息、机械制造、硅能材料等六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滁州稻香鱼肥、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定远县被国家列为国家瘦肉型猪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天长市被誉为“中国百合之乡”。市域内绢云母、岩盐、石膏、芒硝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居华东之冠,品质优良。滁州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占全省1/8,粮食商品量占全省1/4。滁州拥有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80多万名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劳动力资源充足且稳定性强。目前,全市拥有11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9个。园区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目前仅开发建成6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储备量大。水、电、气等要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1.4城市荣誉:近年来,滁州市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先后被评为浙商(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浙商(安徽)最佳服务城市、深港企业投资潜力城市、苏商(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安徽省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2010中国全面小康最佳投资服务城市等称号。
1.5发展目标:滁州市正在纵深推进工业强市、城镇化和东向发展三大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到2020年实现推进以人口200万、城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为目标的“大滁城”建设,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工业园、南京同城发展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地区的魅力花园。
2.城市历史:2.1名称来源:“滁”最早指的是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地区,古称“滁邑”,至西周春秋时期,该地区多称呼为“黎”,渐次淡漠了“滁”的称谓。滁州的“滁”,在古代通“涂”字,“滁”既形声,也会意。既反映了滁州与滁河(即涂水)的密切联系,也描述了滁州“有水有山有城“的面貌。
2.2建城历史:滁州最早为扬州棠邑的一部分(今南京市六合区)。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侨置于今来安县城顿丘山上的顿丘县改治涂中镇,置新昌郡,属徐州新昌郡顿丘县,这是今滁州市区建县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迁郡、县治于涂中镇。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为永阳郡,并置南谯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南谯州更名滁州。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辖清流、全椒、来安三县。民国初年撤销州制,滁州被拆分为滁县、来安县、全椒县三县。1949年设立滁县专区,辖9县。1982年滁县改称“滁州市”。1992年滁州市与滁县地区合并,辖2区6县。1993年、1994年天长、嘉山相继撤县设市,滁州市辖2区4县,代管2个县级市。
2.3滁州古城: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即今天的老城区。南朝宋为顿丘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中学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唐武德三年(620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唐永徽年间(650~655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门,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两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元代兵火,月城毁。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建月城,增建窝铺12,垛3549个,角楼4座,后毁于兵燹、地震。清代几经修葺。清咸丰八年(1858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1954年开发交通,拆去砖墙。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即今环城路),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上下水关古貌完好。2000年以后,丰乐大道城墙段发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墙难觅踪迹。
2.4建置沿革:
滁州历史建置沿革列表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