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大竹城区高清地图 ===
=== 大竹县资讯概况 ===
旅游概况:大竹县是“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山清水秀,地杰人灵,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品位高雅,分布集中,区位优越,开发利用潜力好。现有以竹景观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森林公园—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西合璧建筑群—清河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风景名胜区—峰顶山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集三国古驿道、峡谷、温泉、寺庙、古巴人洞穴等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云雾山景区;有高观寨净土寺、四方山丹桂堂、云雾山云雾寺等各具特色的宗教寺庙。
中西合璧古建筑群: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格调统一,风貌独特,是西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式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清河名镇位于大竹县北部,距县城竹阳镇22公里,是抗日名将、国民党起义将领范绍增故里。始建于秦汉,明末清初形成规模,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类)。清河镇独街一条,北直南弯,似困牛状。全长385.50米,街道两边各108根欧式圆柱通廊,占地3.3万平方米。被专家誉为“国外没有,国内少有,四川仅有”。柏林范氏公馆位于距清河镇4公里的柏林镇,为范绍增侄儿范南轩所建。四合院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约1600多平方米,具有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是民国初期川东民居建筑的经典。
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竹县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从重庆市到该景区仅需一个多小时。景区总面积达876.16公顷,是一个以竹景观为主题,集森林生态景观、湖泊景观和佛教文化观光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在川、陕、渝、鄂四地自然景区中,以竹林规模大、种类多、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特色鲜明著称。景区内有竹海、溶洞、寺庙、岛屿、湖泊、野生动物、珍稀植物等景观。景区气候凉爽,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大氧吧,具有多种生态保健功能,为避暑、赏景、休闲、荡舟、垂钓等的绝佳去处。五峰山景区五峰山景区以竹景观为特色,是川东最大、景观最秀丽的竹海景观区,堪与“蜀南竹海”媲美。景区内竹类品种繁多,共计20余种,除白夹竹、楠竹等常见品种外,还有珍稀的罗汉竹、人面竹、方竹等。大片的天然竹林绿染山山岭岭,绵延数十里,面积达6000余亩。百岛湖景区因有岛屿、半岛百余个而得名。其总淹没面积1.24万亩,湖面宽500——2000米。景区湖水清澈明镜,水域广大、岸线曲折、港湾幽深、天水一色、山水相依,气势十分壮阔。蒲苞森林景区蒲苞山海拔1016米,山中白夹竹遍布、荫翳蔽日,环境清幽,山势奇险秀丽;山上古寺——清凉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另有岩溶裂隙洞——青云洞,一股清泉涌出成溪,溪中有姿态秀丽的跌水和瀑布,蔚为壮观。
高观寨净土寺:位于大竹县莲印乡境内,距县城2公里,是一个集宗教朝圣、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场所。目前为川东地区最大佛教中心。游客除来自本市各县市区外,已辐射万州、重庆、广安等县市。
宣传视频:由大竹县广播电视台,大竹县宣传部摄制大竹县旅游观光MTV《走进竹乡》,主要涉及到大竹县生态、规划、旅游景区、新区建设等。视频播放地址
重庆市大竹商会:重庆市大竹商会是由大竹籍在渝企业家自发组织形成,并经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在两地政府和商会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重庆市大竹商会认真学习并传达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商会各职能组织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广泛合作关系,积极展开招商引资、法律维权、会员联谊、教育培训等活动,积极助推重庆市大竹籍企业的产品和管理升级及产业优化;组织会员参与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服务大众。商会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工作,在会员企业与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牵线搭桥,起到良好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商会的未来任重道远!相信在两地政府的关心、引导和支持下,商会秉承“服务、交流、合作、共赢“的商会理念,践行”诚信团结、科学发展”的商会精神,努力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会员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信息服务,提升商会会员企业的组织、运营、管理能力,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真正把商会办成会员之“家”,带领全体会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将会员的实体做大做强,为促进川渝两地经济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地址:重庆市南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青龙路38号罗马假日会议中心。
第一届领导班子:会长:刘达平,常务副会长:熊大荣,副会长:陈之明、陈孝忠、邓钦、范春、冯宗政、蒋才建、蒋红兵、蒋用兵、荣国军、沈茂相、,唐德平、唐坤冬、王洪光、熊秀春、徐永星、张伟、张波、周厚全
秘书处:秘书长:刘高兵,副秘书长:陈贤富、刘岚、颜川夫
历史沿革:《华阳国志》记:“古有賨(音丛)城,”。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略》中:“賨城在大竹县北七十里”。这里指的是清代时的大竹县城。唐朝时,大竹县城距賨城遗圵只有九公里(城賨在今渠县土溪乡渠江南岸的城坝)。故,至今仍有称大竹为城賨的。近年从一些出土石器分析,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己有原始人在这块士地上开垦土地,繁衍子孙。旧《大竹县志》记载:“唐,虞为子賨国”。《舆地纪胜》说:“巴西宕渠,古之賨国都也”。传说中的尧、舜距今也有5000年,賨族的“賨子国”也只能是部落式的。賨族是古代川东北一带的土著民族,性喜歌舞,劲勇善射。作战时,常用木板作盾牌,又称为板楯族。大竹成为賨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按《禹贡》:“华阳、黒水惟梁州”的说法,古、今大竹(古指唐、宋时的大竹;今大竹指迁入邻山后的大竹)的土地夏时均在粱州;商时“徐、粱合并于青、雍”则改在雍州了。周代,大竹县地属巴国。“巴”是从外地迁入四川东部的民族,原居住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他们凭着武力不断向西扩张土地,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在川东各部落中取得统治地位。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在牧野会师,巴人作过“先锋队”。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便把巴地封给宗族姫姓子孙,称为“巴子国”。巴国境内所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音延)等族,巴子国葫建江洲(今重庆),后迁垫江(今合川),再迁平都(今丰都),最阆中。巴国疆域以嘉陵江为中心,东至鱼复(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陕西南郑),南抵黔涪(彭水,黔江直到贵州东北部和湖南西北等地。大竹县地均在上述范围内,所以周时当属巴国领地。根据史书记载,宗族古代川东北一带的土著民族。他们逐步繁衍半大,在大约四、五千年前建立起了原始部落式的“宗人国”。宗族人性喜歌舞,劲勇善射。因作战时用木板作盾牌,又称板盾族。当时,宗族人口较少,大多居住在山上以狩猎为生。大竹为宗人国领地。宗族人是大竹县最早的居民。巴人入川,相传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岑以湖北省长阳县境内)居住着巴氏、樊氏、审氏、相氏、郑氏五个氏族。他们联合组成一个部落。为争当部落廪君。他们相约在石穴中比赛掷剑,胜者为长。比赛结果,巴氏务相取得胜利,被大家拥为禀君。巴氏禀君的势力逐步发展,后来他率五个氏族,顺着夷水(今湖北清江)乘船至盐阳(今湖北恩施),夺得盐阳女部落的盐场,并进入四川东部。从此巴人就在这里定居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川东地区最大的部落。当时,大竹、渠县等地是巴人较为集中的地方,隶属变化大约四五千年前,大竹为宗子国,属原始部落社会。夏时,大竹属梁州。商时,大竹改属雍州。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入川占领了川东大片土地,并不断向西扩张。逐步在川东族中建立起统治地位。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付获胜,巴人作“先锋队”有功。武王论功行赏,把川东一带封给宗族姬姓子孙,称为“巴子国”。大竹县地当时在范围内。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军所灭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原巴国、蜀国领地设置巴、蜀、汉三郡,下辖了1个县。大竹县地属巴郡下的宕渠县。其事至南齐时,建置多有变更。但大竹县城多属宕渠县。南晋至西魏时期,建置非常混乱。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分宕渠县和邻山县。禽山县县城设在金城(今大竹县四合场)。西魏时,不少豪门旺族假借“勤王”名义自行设置官署。废帝时,改邻州为邻山郡,下设邻山、邻水二县。大竹属邻山县。县城仍在金城。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了结束东晋以继“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局面,以九州划分全国。四川全属梁州,州辖数县。根据《旧唐志》邻山县为州所辖,隋朝未年,邻山县被撤销后,大竹县地一部分划入流江县,一部分划入邻水县。李渊建立唐朝后改郡为州,行政区划仍实行郡(州)县二级。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宕渠郡。设渠州,下辖六县。大竹县地其时属流江、邻水二县。同年,又分邻水,垫江增设邻山,盐泉二县,四县同属邻州。邻山县县志在金城。盐泉县县城在今大竹县童家乡境内。司年增设万州,下辖四县,其中太平县县城在今大竹县石桥铺镇境内。在这经衙的十多年间。建置多在废兴,直到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分宕渠县东部设大竹县。属蓬州。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州为郡。蓬州改称咸安郡。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以改郡为州,大竹并入邻山县改渠州,县城移至今渠县来凤乡境内。不久,又分邻山县建置大竹县。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大竹县和邻水县同时并入邻山县,县城在金城。不久再分邻山县建大竹县。公元907年,王建占据蜀地,建前蜀政权,行政区划没袭唐代建置。公元925年,李存晶平定前蜀,大竹县归属后唐政权。公元934年以后,四川先后被孟知祥、孟昶占据,大竹归入后蜀政权。在前蜀至后蜀的58年间,大竹县与邻山县并设。到宋代,大竹县一度被并入邻山县,一度被并入流江县。直到公元1133年,复置大竹县。至此以后,历代均设大竹县。先后隶属顺庆府(今南充市),广安州(今广安县)。
大竹县县名的传说和由来:大竹是“竹子发源地”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在与托塔天王李靖打斗中,将天王的白色宝塔打碎,碎片降落在大竹县城北边的山头,凝聚成竹笋繁衍而成,第一束根串到中山,形成了现在的竹海公园,根系受乌木湖滋润串向全世界……。由此大竹成为天下竹林的发源地,大竹县也因此而得名。根据乾隆、道光等县志所载:“竹地多竹,故以大竹名县”。初建大竹县时,县城在今渠县岩峰乡的燕家场附近。公元1283年。移县城到木门镇(今竹阳镇附近),明成化初砌石筑城。木门镇因县城东门外有二小岗“地虽相连,而土色各别。上有两木生,交合如关”而得各。当时的木门镇墙高一丈五,围城一周,长2。4里。明末清初,张献忠所率起义军两次破城、毁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8年),重修县城。清康熙五十二年,修东西南北四门城楼。城墙上每一丈五尺远修城垛一个,共有城垛620个,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开挖护城河,宽一丈五尺,深七尺,长七百余丈。城墙以内有街道二十一条。自此,近代大竹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古代大竹县域,今日大竹县域,原为南梁时建置的邻山县县地。唐朝初建大竹时的县域在宕渠县东部(今渠县北部),北接宕渠县,南连流江县(今渠县),西邻成安县(今营山东部),东靠流江及通川县(今达县)。一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邻山、邻水两县合并建大竹县,县城迁到木门镇。原大竹县县域划归流江县。明宪宗成代元年(公元1465年),分大竹县南部建邻水县。其时大竹县的县域已基本形成今日县域情况。
古代经济:古代大竹经济以农业为主。三山两槽,山多田少,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以麻为大宗产品。随着的逐步发展,手工作也随这发展起来。农业,远古时代的大竹,人烟稀少,经济很不发达。居民大多住在三山两槽的塞堡里。以原始的刀耕火种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和其它杂粮。明朝时,楚人(湖北人)入川,带来了新的耕作方式和一些新式的生产工具。带动了大竹农业的发展,竹地土质肥活,宜种麻。农业经济作物以麻为大宗。早在三千多年前,大竹已是麻主产区。唐代大诗人杜在《夔州十绝句》中写道:“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槲之舟行若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千二百多年前,包括大竹广柑在内的川东麻输出盛况。手工业古代大竹的手工业以绩麻织布为主。其次,栽桑养蚕,手工丝织、造纸、炼铁、采煤、土陶等也有一定的规模。大竹妇女绝大多数都从事手工绩麻、木机织布和人工漂染。麻布分细布、粗布,麻布因透气好,宜夏天穿用又叫夏布。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公元前1026年,即巴子国时代大竹的黄润(细麻布)和蚕丝等已为贡品,可当时大竹的巢丝。织布等手工业已发展到较高的水不平。随着绩麻织布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细麻布逐步外销陕西、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每年换回白银数十万两。大竹多竹,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古代大竹造纸业主要产品有黄纸和火纸,产品远销上海、汉口等地。产销量在30万箱左右。大竹山多,铁矿丰富。特别是中山藏量最大。大竹所产铁矿主要有天青矿、鸡血矿、罗盘矿等,以天青矿品质最优。这为大竹炼铁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得天独厚决条件。清乾隆五十二年,城东重建太清宫(俗称老君庙),用生铁铸造老君灵官塑像两尊和青牛一座。现在太清宫已不复存,两尊铁塑像也不知去向只有铁铸青牛保存完好,陈列在县文化馆内。虽日风吹雨淋日晒夜露,但铁不生犭,不变瑚。可见当时大竹炼铁工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大竹煤炭资源丰富,而且质量好。很早以前。大竹人民就开始采掘,但开采的方式极为落后,油灯引路,手工开掘,矿工的安全没有保障,经常发生矿井垮塌伤人事件。土陶产品主要有碗、坛、砖、瓦、等,工艺简单粗糙。
古代文化教育:古代大竹文教以传礼仪,办学宫为开端,提倡孔孟之道,明洪武初老(公元1368年),立县学,兴科举。到了清代,大竹文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建学宫,兴科举,着生产力的发展,大竹的文化教育事业得以兴办。明朝初年,大竹县第二任知县刘永成,为人刚直果敢,有一定的学识。上任后,筹建了儒学署。学宫,开办了义学,推行科举,推动了大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儒学署设于大竹县城南门圣庙,即今县图书馆内。学宫又各文昌宫,文昌(即今大竹中学高中部),始建于元朝初年。明朝末年在战乱中被毁,清朝康熙九年重建清朝乾隆三十八年扩建,改各振文书院。振文书院是供大竹的童生。秀才,举人攻读的场所。主持人称"山长",负责全院全权事务。老师称为"教习"。对学习成绩优异者,给予"膏火"(即奖金)以资鼓励。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公元老1820年),知县蔡以修捐资购置田产,以租额作为"膏火"费用。义学是县以下乡镇设置的义学。清朝顺治九年(公元1685年),诏令天下,乡置义学。每区选择有学识的人充当乡学老师,到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大竹县有义学35馆。历代封建王朝兴学的目的在于为维护其统治服务。教学的内容多为"四书"、"五经",尊崇封建之类,是为统治阶级的子孙们开的,贫民子弟很难就读。古代大竹名胜主要是一些庙、塔、坊等。清朝,大竹有庙400多座,有牌坊不计其数。这些庙,牌突出了封建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表现出大竹人民高超的建筑,绘画水平。古代大竹的文化遗产清朝振文书院内有魁星阁,(又各奎星阁),藏有各种经书和二十四史,共计一万余册,留传后代则大竹从民宝贵财富。古代大竹编撰有两部县志。一部是清朝乾隆五十二年,在知县陈士林倡导下编撰的;大竹县志,一部是道光二年在知县蔡以修倡导下重修的大竹县志。这两部县志,较全面地记载了古代大竹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大竹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大竹县历史悠久: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置县,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1935年在大竹设四川第十行政督察区,下领大竹、广安、邻水、垫江、梁山(现梁平)、长寿、渠县七县,为民国时期四川十八行政督察区之一。1950年设大竹专区,属川东行署区。大竹专署驻大竹县,辖大竹、梁山、垫江、邻水、广安、渠县等6县。1952年大竹专区属四川省领导。梁山县改名为梁平县。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将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归达县专区;垫江县划归涪陵专区;广安县划归南充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编)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