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东乡族城区高清地图 ===
=== 东乡族自治县资讯概况 ===
行政区划:1950年建东乡自治区。因地处河州之东而得名。1954年改为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改东乡族自治县。2000年,东乡族自治县辖1个镇、24个乡:锁南镇、龙泉乡、东塬乡、北岭乡、达板乡、赵家乡、汪集乡、唐汪乡、风山乡、关卜乡、沿岭乡、那勒寺乡、免古池乡、董岭乡、车家湾乡、考勒乡、柳树乡、河滩乡、百和乡、果园乡、五家乡、坪庄乡、高山乡、大树乡、春台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682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锁南镇14216、春台乡8721、柳树乡6623、东塬乡12893、河滩乡27780、坪庄乡9493、百和乡11413、关卜乡9452、那勒寺乡17785、赵家乡7318、五家乡8577、果园乡12685、免古池乡6602、沿岭乡5565、汪集乡9801、风山乡5506、车家湾乡3434、高山乡3194、达板乡22287、唐汪乡14399、大树乡7801、北岭乡4664、龙泉乡13739、考勒乡7434、董岭乡5446。2004年,东乡族自治县辖5个镇、20个乡:锁南镇、达板镇、河滩镇、那勒寺镇、唐汪镇、春台乡、柳树乡、东塬乡、坪庄乡、百和乡、关卜乡、赵家乡、五家乡、果园乡、沿岭乡、汪集乡、风山乡、车家湾乡、高山乡、大树乡、北岭乡、龙泉乡、考勒乡、董岭乡。

风俗习惯:新郎偷厨和戏公伯—东乡族婚俗:居住在甘肃黄河以南的东乡族的婚礼十分有趣,有新郎“偷厨”的习俗。在娶亲这天,新郎和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设宴款待。婚宴结束,新郎要将家中准备好的木梳送到新娘的闺房中,要向帮助新娘梳妆打扮的女眷道谢。接着新郎和伴郎便溜进女方家的厨房,一方面客客气气向厨师和烧火的姑娘们道谢,二是找准机会从厨房中“偷”走一件厨房用具。但是姑娘们都是知道新郎的真正来意的,想从她们眼皮子底下“偷”走用具谈何容易。但是一般姑娘是不会放过这一戏弄新郎的机会的,她们会捉住新郎,将他脸上抹得黑黑的,就在这混乱中,新郎迅速“偷”走一样东西,藏在身上,再冲出重围,在姑娘们的嬉笑中,狼狈逃窜。在其它一些地方的东乡族,婚礼上还有戏公伯和砸枕头的活动。当新娘进入洞房之后,送亲队伍中的来宾便开始戏公伯了。新郎的父亲和舅伯等长辈,脸上被涂上锅烟灰,头上戴着高高的纸帽,耳朵上挂着一串红辣椒,身上反穿羊皮袄,手脚还用铁链假装绑上,被人按坐在一个翻倒的桌子里,抬着示众嬉戏。有的地方还要将打扮的象小丑一般的公爹,倒骑在毛驴或牛背上。如此折腾,公爹和亲戚都不会生气,有的还故意做出怪样和高难度动作,因为在东乡人眼里,这样做是男家对新娘子到来的最真诚的欢迎。戏公伯之后,还有砸枕头,这一般是闹洞房的高潮。新娘躲在炕角,姑娘们围着她,小伙子们冲进洞房,要看新娘的嫁妆,并将枕头反复评头论足,故意说新娘手艺不好,并将枕头砸向新娘。炕上的姑娘们紧紧护着新娘,将砸来的枕头扔回去,双方你来我往,十分热闹。最后,新娘被砸得吃不消了,只好揭开面纱,让小伙子看她的面容。打开箱子,让小伙子看她的嫁妆。
“号帽”与“盖头”:东乡族早期主要从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穿用羊毛纺线织成的褐衫和用羊皮制作的皮袍。到了近现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服装原料和款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布料大为增加。妇女多穿圆领、大襟、宽袖衣和长裤、套裤,盛装之时则多着绣花衣、绣花裙和绣花鞋,头戴包头。男子穿宽大长袍,束腰带,也有穿对襟无钮长衫“仲白”的。18世纪以后,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东乡族的全民信仰。由于宗教信仰的统一和长期与回、汉等民族的交往与杂居,东乡族的服饰又产生了较大变化,逐渐与当地的回族服饰接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被称为“号帽”的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妇女则多戴“盖头”。盖头是用纱、绸或绒布缝制而成的类似披风帽似的头巾,一般长至腰际,戴上以后头部及脖颈均被遮住,只露出面孔。其颜色依年龄而不同,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现在,东乡族的服饰简洁而朴素。妇女多头戴盖头,上穿宽身、大襟、右衽及膝衣,外套长坎肩。男子头戴号帽,上穿对襟白布衫,外套短小的坎肩。腰间喜扎三角形绣花巾。节日、喜庆之时,仍有着长衫者。东乡族服饰的演进变化,反映了其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变迁。
东乡族的风俗:生育:过去的东乡族女子生育视为污秽之事。如人生孩子,怕人知道,只在屋子里倒上一堆土,生在土上,或生在毛坑、牲口圈中。产后妇女也不能得到很好休息,三、两天后即下地做活,因此,产妇患病的很多,婴儿死亡率很高。孕妇生产时,助产的一般是家里年长的女性和女邻居。胎衣、脐带要洗干净后,挖个深坑埋掉。而且禁止男人进入生育坐月的房间。女人生产后,一般要由夫婿或小叔子到娘家通报生育消息,娘家的母家即来探亲。探亲的时候,须带白面馍馍,油香等礼物。探视产妇,称之为“看月子”,要给产妇和婴儿各送一套衣物。婴儿出生以后,在尚未吃奶以前将阿訇请来给孩子取名字。阿訇不进产房,由家人将婴儿抱出产房,阿訇念《古兰经》,然后从《古兰经》中选取名字。念经时先出现哪一位圣人的名字,就以这个圣人的名字命名。请阿訇起完名字以后,须请阿訇吃饭,散“哈吉雅”(钱),以示感谢。割礼:东乡族习俗,男孩12岁或13岁时要举行割礼。“割礼”,穆斯林称之为”逊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圣行“之一,东乡族相当重视割礼。割礼过后,便象征着受礼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亲结婚。礼仪:东乡族人民十分注重礼节并且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来,一家之主将率全家出门迎接。来客是穆斯林时,则要互致“色俩目”的问候。来客进正屋后,主人请客人上炕,上炕须脱鞋。女客可不脱鞋,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妇女一概避而不出。男主人陪男客时,一般是站在桌旁给客人端饭添茶,自己不坐也不吃,以表示尊敬。女客则有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以与客人同坐同吃,女主人也不与男客会面,客人也不能进灶房,不许自己动手从缸或窖内舀水。东乡人把尊重老人视为人品的标准,是晚辈做人起码的品德。食俗:东乡族热情好客,”吃鸡尖“是东乡人以鸡待客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东乡人招待贵客的隆重礼节。东乡人的”端全羊“,并不是将煮熟的全羊端在席上,而是按全羊的部位,脖子、肋条、前腿、后腿、尾巴渐次用碟子送上,较讲究的人家待客,有时还先把肺肝炒熟上菜,民间称为”客巴布“。”前头的客巴布比后头的肉香“,这是东乡族民间流传的俗话。平伙:雪天农闲时节,十几个情投意合的小伙子聚集一起吃平伙,宰羊炖肉,大家边吃边聊,海阔天空,其乐融融。据说,这是东乡族先民们早期狩猎时的一种吃肉习俗,流传至今,相沿成俗。沐浴:东乡族是一个爱整洁、讲卫生的民族。俗有”阿布得斯,是人身上的甲胄“的俚言,阿布得斯,指沐浴,有大净与小净之分。小净每天都洗,保持口腔、鼻孔、耳朵、脸和手脚的干净,大净一般一周洗一次,洗大净多用吊桶。洗大净前先洗小净。尔后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依次淋洗。这样洗3次,然后用洁净的毛巾擦干净。未婚前的少年一般40天洗一次大净。每逢古尔邦节、尔德节、送葬都要洗大净。在干旱缺水的东乡,水贵如油,生人登门要求换水洗大、小净,即便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也不能谢绝。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