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浮山城区高清地图 ===
=== 浮山县资讯概况 ===
环境:浮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太行山麓,黄河中游,汾水之滨。东倚太岳,西临汾河,群山环抱,河流点缀,山川富饶,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拉不完的东山(浮山)”和“棉麦之乡”之称,是晋南粮棉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浮山县境内丘陵起伏,山水相倚,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发展潜力巨大。浮山县交通便利,通讯快捷。
文化:历史遗址:天圣宫古遗址位于县城南20公里的贯里村,为唐皇所建的宗庙。唐皇视老子为先祖,武德三年建词,开元十四年(726)诏改庆唐观,御书额及碑文赐之,命高力士重修。为省级重要保护文物。
铁牛山汉代冶铁遗址位于县城南8公里的范家坡村。从矿渣中发现有木炭和铁块,经鉴定,属汉代木炭炼铁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郭城遗址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古县村。该遗址约2平万公里,古城门洞及城墙等遗物尚存。70年代,遗址中发现有造像碑13幢,价值甚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北新石器时代及汉代遗址位于县城北8公里之桥北村西南,70年代发现。保存最好的一段长70米,专家认为该城墙建筑年代为春秋晚期,使用年代可延续到汉代。北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县城西3公里北西河村周围。遗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0.7米,厚达12米以上。70年代后期发现。80年代处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对发掘、考察、出土文物中包含许多的甬、罐、盒、釜等彩陶片和石锛、石斧、石刀、石铲、石锤等物,经鉴定属于约6千多年的仰韶文化。老君洞遗址位于浮山县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风尘岁月,有毁有建,始成现存规模、1957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由南至北建于一条中轴线上。老君洞洞深8.3米,宽10.1米,洞内左右各卷石洞一个,有石碑各一立于洞中。石梁殿为洞上二层建筑,其结构奇特,殿、梁、檀、栋、椽、宇、檐、瓦等纯为石制,无寸木片瓦。殿门两壁嵌《太上显化图》线刻石雕组画81块,殿内神台上雕有李老群石像,四壁有元代壁画《黄录朝圣》绘有115组612个神话人物,线条流畅,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手法浪漫夸张,透视合理匀称。《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曾对其进行了刊载,是研究我国道教文化老子哲学思想及古代美术雕刻艺术的极其珍贵的资料。2006年05月25日,老君洞作为唐至明古建筑,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建筑:文庙大成殿原位于县城中心,即旧是县衙之西侧。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65)。1988年9月3日动工,1989年5月竣工,历时8个有完成了迁建任务,搬迁后的大成殿仍保持元建之规则和风貌。清微观位于县城北5公里的诸葛村。始建于唐代,宋元礻右七年重建。元、明、清均有重修。该观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混合石梁殿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梁村老君洞内。老君洞为三进院落。清末民初几经兵祸,庙宇毁于战乱,而石梁殿尚存。而殿内东西壁稍下,镶嵌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壁碑线刻“老子八十一显花”图,为国内首家现存线刻艺术之珍品。
历史墓葬:南霍古墓群位于县城北7公里的南霍村西北0.5公里处,1998年6月25日至10月底,由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地区文化局发掘。上东宋代壁画墓位于上东乡上东村,1963年6月7日该村村民王思刚在本院内发现。该墓对研究唐宋《营造法式》规定及宋代戏剧、服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博陆侯霍光墓位于县城北七公里的平里村西。霍光为汉代骠骑将军、大司马、博陆侯,系冠军侯霍去病之弟。唐天宝年间建有祠宇。今尚存霍光墓碑一幢。《长安志》载:光以陪葬咸阳武帝茂陵。则此疑为衣冠,或光祖墓,今姑存之。
宋吏部尚书邢墓位于县城北一公里的小刑村,现存墓碑一幢。《浮山县志》(民国版)载:《礼选》三十卷以进,无副本。宋真宗许善录赐之,未毕而丙卒。诏写两本,一本赐其家,一本置其中。
仙人张果老墓位于县城西南13公里仁彰村,在村西岭之半,名曰柏林坡,此村存有“果老故里”碑石一幢。
历史石刻:龟蛇图原名“镇宅龟蛇”。碑原在旧县衙西套院之墙壁镶嵌。其图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
齐、唐造像碑发现于原玉兔寺废墟中。现存造像碑13幢,分别建造于北齐、唐武周年间。马弘武周载初元年造阿弥陀佛坐像,忘仁则于唐上元三年造释跏坐像等,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摩崖造像碑位于县城北15公里的上唐阁河村东的河道南石崖上,分别有金元摩崖石刻造像4处,其中3处有图文记载,即“泰和元年九月一日赵卜同王三卜来平阳府浮山”,“元大德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地动人死分杨卜”,以及“大德四年乞卜勒卜打石为”等图文。
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碑镶嵌在梁村混元石梁殿内东西两壁。据明重修老君洞“太上显化序”铭文载: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刻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绘图崔澄,携工卫廷枝。卫廷析均系本县人。中央美术学院专家认为,该八十一化线刻图属国内线刻艺术之珍品。
“风竹“、“雨竹”碑此二卑原在梁村沟关帝庙内壁上镶嵌,现收藏于县博物馆。为县级保护文物,两碑体同大,高65厘米,厚13厘米。其风竹图寓意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竹叶组成“莫嫌枝叶淡,终久不凋零”的诗句。二图远看是画,近看是字,诗画相兼,寓意深刻,且镂刻精细,尤为珍贵。
历史碑雕:
岳飞《墨庄》:太上老君道德经碑位于天圣宫老君殿前,为八角形柱体,青石质,高2.4米,直径0.25米,每面宽0.22米。八面皆刻有文字,首为皇帝二序,中为道经,后为德经。该碑之碑字,皆作“撞”,为唐雕之佐证。其皇帝序文,疑为唐玄宗所出。此碑是研究道教文化和唐皇崇道的重要资料。
《龙角山纪圣铭》碑:现存于县城南20公里贯里村天圣宫遗址中。此碑为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729)所敕建。此碑属省级重要保护文物。
《段君之墓志》碑1986年10月发现于响水河镇段村村南,碑为红石阴刻,高33厘米,宽43厘米,厚8厘米。
岳飞《墨庄》原在浮山县县城南门外之张家祠堂存放,50年代收藏于浮山县博物馆内。上款是“丙辰良月”,下款是“征西将军岳飞书”。其笔迹“气势雄伟,不让二王”。艺术价值尤高,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为县级保护文物。
革命历史遗址:徐家安子战斗遗址位于城关镇徐家安子村附近。
赵成战斗遗址位于史演河乡赵城村东南沟。
李家堡战斗遗址位于柏寺乡李家堡村附近。
双龙桥伏击战遗址位于县城南7公里的梁村沟内。
朱德路居山交旧址位于寨圪塔乡山交村。
民间文化:
浮山剪纸资料读本:浮山木偶戏在山西的传播历史悠久,这种相传为“傀儡戏”、“傀儡子”的民间戏曲,源于汉代,是由殉葬木俑演变发展而来的。
浮山剪纸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浮山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全县各地,并流行于晋南一带,有“剪纸之乡”之称。其花样繁多,除窗花、礼花外,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颇有地方特色。用于丧葬、祭祀及祈祷之类,有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用于人们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等绣花之底稿尤为广泛;还有的用于农家门帘、桌裙、椅搭、盖巾、被褥、花布印刷、剪贴之图案,也具有一定规模。其构图简洁雄浑,线条流畅夸张,融汇了北方剪纸粗犷、明快的特色。先后在广交会和中国国多次展出,并销售到美国、日本、西德、意大利等欧亚八个国家和地区。
资源:自然资源:浮山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较好、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1.2℃,无霜期平均197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74毫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298.8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1%,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作物,盛产红枣、核桃、苹果、酥梨等干鲜果,素有“拉不完的东山”之美称。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有珍贵的药材、山杏、山桃、沙棘、酸枣等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还有山猪、山羊、豹、狼等珍奇的野生动物。宜林宜牧荒山荒坡中可利用天然草地10多万亩,是发展林牧业和天然饮品的风水宝地。
人文资源:浮山县文化古老,遗产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不仅有仰韶文化的石刀、石斧和陶器,而且拥有价值极高的道教文化典范——天圣宫遗址和老君洞。特别是老君洞,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之精华,保留有稀世艺术珍品,对研究道教文化有着任何一个文物景点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悠久的浮山木偶戏和浮山剪纸是民间艺术的精品,深受国内外客商和民众的喜爱好评。
水电资源:浮山县电能充裕,水源充足。电力属华北电网区,境内拥有110千伏输变电站1座和35千伏输变电站3座,电能供应充足而富有,电价低廉。山交河、响水河等数条河流经境内,以四十岭为界,全县分属汾河和沁河两个流域。河川年经流量一般为762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埋藏浅,易开采。
矿产资源:浮山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云母、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等,其中以煤、铁为主。铁矿石总储量1.2亿吨,占临汾市总储量的60%,平均品位40%以上,被誉为“人参铁”,是山西省富铁矿生产基地之一。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8000余万吨,属沁水优质无烟煤种,工业及民用价值极高。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