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关岭城区高清地图 ===
=== 关岭县资讯概况 ===

民俗文化:(一)节日、习俗:春节又叫“过年”,时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关岭最隆重的节气,凡外出人都得赶回家团聚。一过腊月,城乡家家忙备购年货,买酒、割肉、打菜油、打米面、煮甜酒、做豆豉、炕腊肉、做香肠、捏血豆腐、打达尔粑。腊月底,打扬尘、美化住室。除夕当天,张贴门神、对联、杀鸡煨肉、备办年饭,午后晚饭前,烧香点烛,菜肴上桌,先祭供祖宗片刻,即鸣放鞭炮,烧钱纸,家人行跪拜礼后,全家围坐吃“团圆饭”。晚上添旺炉火,全家围坐吃干果水果看电视“春节晚会”节目,长辈给少年儿童发“压岁钱”。零点,家家燃放炮竹、礼花,以贺新年的到来。正月初一至初三,各家继续备办汤圆、酒菜,供奉祖宗,人大小孩多穿新衣,集于城镇街巷,村头场院,游玩嬉戏,大街游人如织,城乡一片欢腾。初三、四以后,是走亲访友、娱乐、游玩时间,至亲好友设宴互请,拜年祝福。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主要有摔花包、玩龙、跳花灯、荡秋千和球赛。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早饭多吃汤圆、荷叶粑,晚饭仍备有丰盛的酒菜佳肴。入夜,家家灯火通明,城郊村野的坟场上,各家各户都给亡人烧香亮“灯,”灯火映红天际。如有耍龙、灯谜会,更是热闹壮观。民间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之说。过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法定放假3天。过年内容更为充实,如机关举行团体拜年,给烈军属、五保户拜年、慰问离退休人员、举行文艺晚会和体育比赛等。清明节,在阳历四月初,是民间祭祀先人的日子。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是给亡坟祭扫添土立碑的日子。清明这天,各家各户备办香蜡纸烛,酒肉饭菜,带到坟上,供祭亡人,插上坟标,又叫“挂青”,烧化纸钱。供毕,就席地饮酒吃饭。有的人家逢吉年联络族人给远祖老人立碑、迁坟、杀猪宰羊上大坟,供品极为丰盛,香烟缭绕,炮竹声连绵不断,各房人依辈份给亡人跪拜、叩头。解放后,为悼念先烈,机关职工,学校师生每到清明节要给烈士扫墓,敬献花圈。民间扫墓上坟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旧遭禁,现在又恢复旧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端午,时为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屈原殉难的纪念日。这天,多数人家于大门两侧插挂香艾、菖蒲,用大蒜雄黄水喷撒墙壁、沟道以避邪气。人们都要吃棕子、饺子,饮雄黄酒。中午人们都喜欢穿新衣、买草药,出门游玩,俗称“游百病”。这个节气城镇较隆重,农村简单得多。中元节,俗称“月半”,时为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传说为祖先灵魂回家探亲的时间。七月初一至十四、十五,各家在堂屋一侧悬挂祖宗牌,安设几案,置香烛、果品、麦芽,接“老祖公”回家供奉,每天香烛不断。到月半晚上,置备丰盛酒菜,祭供祖宗以后,将封写好的冥钱和纸印的“夫马神像”一起堆放于自家门口,点香烧化,再把香插于附近路边,以示送老祖宗回程。有的折纸船,点灯其中,放于沟河之中,顺水漂泊,谓之以“放河灯”。解放后,烧包作为一种迷信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后,七月半烧包在城乡兴起,市面上有印好的封皮、打好的钱纸、金银纸印折的“元宝”、“狮马”、“电视机”、“电冰箱”之类出售。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俗称“八月十五”。这天农村有的人家要打粑粑,城乡住户多购备月饼糖食、干果瓜果之类。一等晚上,置食品于大门处祭供“月亮婆婆”,然后全家团聚边用果品边赏月。有儿童好事者,偷人家的南瓜在野外煮“老瓜稀饭”吃,说是偷瓜挨骂是吉利。重阳,时值农历九月初九。农村常做糯米粑、包谷粑,以示庆贺丰年。老年人这天喜好游乐聚会,有的结伴登山游乐,俗称“重九登高”。但城镇一般不过重阳节。1990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党群团体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增添了节日气氛。民间农历节气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十月初一牛王节等,但只有部分农村、少数民族才过节。
(二)喜庆:关岭民间时逢婚姻嫁娶、生儿育女、生日寿辰和建房乔迁等喜事,都要请客送礼,举宴欢庆。婚嫁,议婚解放前,城乡男女终身大事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待男孩长到15、16岁,家长一旦看中某家姑娘,即请人到女方家提亲,经一段时间往来,男方家便请媒人前去求婚,初步形成“亲家”关系。订婚农村俗称“发八字”。男方家择定吉日,备办首饰、衣料、酒肉、粑粑、聘礼等。开好男子生辰“八字”,红贴鸾书,托媒人送往女方家,旧时称“纳吉”。女方家在红贴鸾书上写明女子生辰八字由媒人带回男方家,旧时称“纳采”。并将男方家送来的糖食、“花粑粑”之类分发给至亲内戚。报期结婚前数月内,男方家择定结婚日子,写好结婚时各种俗礼环节的坐向、时辰、用品等,开成“期单”,略备酒礼,托媒人送往女家,俗称“送日子”。此后男方家整饰新房,置备家具,女方家准备衣笼被帐、电器等婚奁。结婚婚礼头天男方家备办结婚酒肉、衣料、饰物、聘金等,请上“押礼先生”前往女方家“过礼”。“过礼”仪式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由“押礼先生”和女方家长辈主事人按“礼单”——清点聘礼。之后,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宾客。现在不少人家改用汽车接亲,常常在女方家喜宴前后,由青年好友陪同新郎前往女方家,此时女方家弟妹表侄等人常常故意紧关大门,要新郎向里递“红包”,谓之“开门钱”。结婚当日,男方家置轿备马,到女方家迎亲(现在改用汽车,头天已到,往往凌晨发亲)。发亲时,嫁女和新郎在堂屋向神位、双亲道别,家族中福命的妇辈牵其上轿(或上车),其余亲友掌灯火、吹唢呐相送一段距离,由女方家所请的“送亲客”一直陪送嫁女到男方家。新娘、新郎下轿下马(或下车)后,要“进亲”,男方家鸣放炮竹,备好香案,由送亲者用红伞罩住“新娘”进入男方家中堂,与新郎拜堂,进入洞房,下午男方家大宴宾客。入夜,青年男女亲朋要到“洞房”说笑嬉闹,称“闹新房”。第二日,新娘始出面会见亲友,第三日,新娘下厨,全家吃团圆饭。回门新婚三日后,新郎新娘双方回娘家拜见女方父母亲友,称“回门”。娘家及至亲宴请新婚夫妇,当日返回。过去一般婚事都要经历以上五道程序,除此还有“招亲”、“灵前婚”两种特殊形式。招亲有女无子人家,有的招男方上门配女、居住,俗称“招姑爷上门”,一切婚事由女方操办,男方家只派亲友陪送小伙子到女方家即可。婚后,男子奉养女方父母,享受女方祖辈产业。所生孩子随女方姓,至第三代子女可恢复男方姓氏,称“三辈还宗”。灵前婚有少数男女婚姻关系确定后但尚未结婚,此时男方家如有爷或母病故,经得女家同意,在服丧期间,接女子到男方家亡人灵前举行结婚仪式,女子在灵前穿戴孝礼服,这叫灵前婚,又叫“接孝礼服”。解放后,政府提倡移民易俗,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事自己商定,免去许多烦琐程序,往往选择“三·八”、“五一”、“国庆”、“元旦”等节日举行婚礼,或外出旅行结婚。结婚之日,女方坐轿走路或乘马车、拖拉机、汽车。但新房布置、嫁奁家具、婚礼席宴随经济生活改善而逐年攀升。50年代,一套新被盖、两件新衣即可结婚,亲朋好友也只送些茶具、花瓶之类,婚礼上吃点瓜果茶糖。60、70年代,新婚要有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谓之“三转一响”。80年代以后,结婚家具要高档,要购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等,新房由单间发展到套音,且装饰豪华时髦,宴席要隆重丰盛。生育妇女婚后怀孕数月,娘家要制备小儿衣物、小被、背带、鸡蛋等送至男方家,俗称“催生”。待婴儿出生三日,女方家的亲友各备小儿衣被、米、蛋、糖食等礼物,到男方家志贺;男方家则煮甜酒粑杀鸡割肉,祭供神宗,款待客人,俗称“打三朝”,待婴儿出生满一月,男方家择吉日请“满月酒”招待亲朋。婴儿满周岁,俗称“长尾巴”,家长要备席敬祖,煮鸡蛋一个给孩子吃。解放后,产妇临盆婴儿衣物自备,大多数人家省去“催生”、“报喜”、“打三朝”之俗,满月之日请满月酒。城镇将“长尾巴”也改为“过生日”,且一年一次,成为时尚。庆寿老人过生日庆寿或做生。解放前富家做生十分讲究:头天要挂寿幛寿联,燃放鞭炮,晚辈要依程序给老人叩头、拜寿;生日当天,亲朋前来送礼贺寿,下午于堂前设席祭供神宗,宴请宾客。上梁乔迁解放前,兴建房屋要择日上梁(即中堂屋脊横梁),大梁由外家赠送,梁上扎盖红布,八人抬送,并吹唢呐相随。上梁时要燃香烛,祭鲁班,由石木二匠主持,讲诗句恭贺。一到时辰,燃放炮竹,大梁被绳索徐徐拉起,架于柱上,这时被安排上房架的人手捧粑粑往下撒,地面众人便抢着捡,叫“撒高梁粑”,意在祈求“梁久”。现在多修砖混平房,一些人家择日打板,也请宾客前来道贺,只是无“上梁”仪式。新居落成,主人家择吉日吉时迁入,亲朋好友要来帮助搬家,有的前来送礼,一般子夜收捡好家具,于凌晨进入新居,下午设宴款待宾朋,也有搬后再择日请客的。
(三)丧葬:县城乡丧葬习俗隆重冗繁,整个“白事”有送终、吊丧、办道场、开堂、出丧落葬、复山等程序,短则3天,长则3月,一般5、7日为宜。解放后,国家提倡破旧立新,丧葬从简,有的公职人员去世后,张贴讣告,开追悼会;有的实行火葬;的有改变陈规,从简办丧事,但因传统观念和习俗根深蒂固,丧葬礼习仍沿袭至今。吃,花江狗肉:“花江狗肉”是关岭自治县的传统食品,历史悠久,享誉全国。花江狗肉的制作十分讲究,它克服“杀、烫、烧、煮、吃”的简单方法,在传统烹饪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发展为现在的十多道制作工艺。首先,选择原料,必须按照“头黄二黑三虎斑,白狗最平淡”的经验来选择,也就是说,黄狗是采购原材料的首选对象。同时,为保证狗肉质味,还要严把“三关”,即不买有病症的狗、不买过肥过瘦的狗,不买过老过嫩的狗。宰杀、洗净之后,剔除骨头,然后加入生姜、砂仁、食盐,用文火烧炖。花江狗肉之所以香,还在于佐科——“蘸水”讲究。它是用十多种食用材料精制而成,主要有:特制辣椒面,食盐、姜末、葱花、大蒜、花椒粉、薄荷(狗肉香)、芫荽、胡椒、狗油等,使人吃了觉得气鲜味美。花江狗肉之所以倍受青睐,除了味美之外,还因为它有祛病、滋补、提神之功效。《本草纲目》载:常食狗肉可以安五脏、温补壮阳、轻身益气、健胃补肾、暖腰温膝、补血脉、治痨伤。狗爪,可治半身不遂;狗肾,可治阳痿、遗精、早泄、肾虚;狗肉汤能祛风除湿、通气止前;狗骨泡酒,可治风湿关节炎、风湿、腰腿无力、四肢麻木等,狗的胃、肠等亦是食疗两用。花江剪粉:“花江剪粉”是关岭自治县传统食品之一,也称“花江一绝”,可以同“花江狗肉”媲美。它的特点是薄如纸,白如雪,筋丝好,下锅经得起煮,上嘴有嚼头,醇香诱人,可口如意,食之者无不赞誉!,“花江剪粉”的制作工艺很精细,是用关岭、花江一带生产的上等籼米制作而成。首先拣去籼稻中的砂、石、稗子等杂质,再用打米机脱掉杂谷,然后用水掏洗浸泡,即推浆、舀浆、上盘、蒸熟,取出冷却后,形成长约1尺5寸、宽约1尺的粉皮,按素粉蒸得薄,烫粉、炒粉蒸得厚的规格而操作。吃时用剪刀剪,故称“剪粉”。“花江剪粉”有4种吃法:一是素吃,将粉皮剪成筷子大小的长条,放上西红柿、醋、麻油、红油、姜水、香葱、蒜水、油辣椒、油炸黄豆(或花生米)、味精、酱油即可吃;二是吃烫粉,将剪好的粉下锅烫热,放上肉末、脆哨等佐料即吃;三是吃炒粉,将剪好的粉,用猪油、肉丝为主料,再配其他佐料炒成而吃;四是“狗肉粉”,将剪好的粉在锅里头烫热,放上狗肉汤、狗肉和各种佐料而成。关岭达尔粑:又叫“尔块粑”,是关岭人民的传统年品佳食,其特色是洁白柔韧,切细不断,柔和爽口,经煮不烂,“下锅有煮头,进嘴有嚼头”。每年冬腊月,销往省内外的达尔粑达万公斤以上。达尔粑用山毛米、硬米,加上关岭特有的水质制作而成。旧时用碓舂米法制作,花工大,产量低。90年代,人们把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既保持原产品的特质,又快速简便、产量高。达尔粑有烧、烤、煮、炸、炒等几种吃法。烧、烤是将粑粑切成片,放在炭火上或炉盘上烧、烤吃,味美香脆。煮,是将粑粑切成细条,在锅里放入甜酒加糖或油盐加嫩菜煮熟吃。炒,是将粑粑切成细条,配上香肠、腊肉或鲜瘦肉、菜苔、碗豆尖、酸辣椒或筒筒辣椒,用猪油猛火炒熟,加葱、蒜、姜、酱油、味精等佐料吃,味道鲜美。炸,是将粑粑切成薄块或细条,用菜油炸成嫩黄色,蘸苏麻粉或水豆豉吃。尔块粑,用冬腊月的水来浸泡,可保存四个月左右。切成细条晒干,放置通风干燥处,可保存1年以上,吃前用水泡软即可制作。现粮油加工厂制作成真空达尔粑,一年四季均可尝到新鲜的达尔粑。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白云石(储量100亿吨以上)、汞、铜、莹石、水晶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石、粘土。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