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会泽城区高清地图 ===
=== 会泽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会泽县名为雍正五年(1727年)东川知府黄士杰所命。会泽一词,含义丰富,有三种说法。一说,东川知府义宁认为,会、惠相通,为惠泽于民之意。一说,是因境内小江,金沙江、牛栏江数水交汇而得名,词意本身就有汇集百川,泽润天下之意。“治滇有善政、护国立奇功”的近代名人唐继尧创立的云南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就以“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作为校训沿用至今。一说,是因会泽的地理位置位于“会川都督府以东(东川),府治临泽”得名。会泽开发历史悠久,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县,属犍为郡。隋朝属恭州地。唐初设唐兴县。南诏置东川郡。大理国设东川大都督。元代为东川路。明朝时为东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云南省,开置会泽县驻巧家,翌年迁到钟屏。民国二年(1913年),裁东川府,改名东川县;1927年又复会泽县。1947年属曲靖专署。新中国后改属昭通专署;1958年10月撤会泽县并东川市;1964年12月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地区至今。会泽秦汉时为古夜郎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泽曾因铜矿的开采冶炼铸币而鼎盛一时。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铜洗的铭文和图案,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是研究中原汉文化对云南影响的实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泽因矿冶业的兴旺而鼎盛一时。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铜洗的铭文和图案,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是研究中原汉文化对云南影响的详实资料。到了明朝,会泽的铜、铅进入了有一定规模的开采时期,现存的一枚直径57.8厘米,重41.4公斤,铸有“嘉靖通宝”的开炉纪念币,不论从直径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古金属钱币之最。会泽的文化,以它的多元性独树一帜,据彝族历史文化学家刘尧汉先生考证,会泽是彝族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区域,彝族共祖阿普都木的“向天坟”和彝族“六祖分支”故址都在会泽。清初,中原汉族大量进入会泽,带来了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汉文化、赣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闽文化、川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争奇斗艳,形成了“十里不同俗,一巷不同音”的文化特色。十省不同风格的会馆建筑,多种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偶像崇拜,融各省之长又结合当地实际建盖的民居民宅,不同的民风民俗及民族风情,响彻坝子的彝族海腔,街头巷尾的小唱灯,苗族同胞的芦笙舞会,道教的洞经音乐,无不透出会泽多元文化及民族风情的品格和韵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因清政府对铜的大量需求,会泽在铜的开采、冶炼、铸币、运输等方面盛况空前,每年运往京城的铜,额定数为633万斤,会泽县城因此被冠以"万里京运第一城"的美名。由于铜矿开采、冶炼、铸币、运输的兴旺,吸引了赣、浙、桂、川、黔等十省八府的商贾,云集到会泽,使会泽县城至今仍遗留有会馆、寺庙100余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清朝末年,会泽的经济在国家的内乱外患中走向衰弱,但成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东川矿务股份公司,是云南最早的招集商股实行资本组织形式的地区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会泽社会进步及思想开放方面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会泽就有一大批莘莘学子冲破世俗的观念,赴日留学,学成回国后,为当地及云南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唐继尧、黄毓英、邓泰中等人,在国家和民族处于重要关键时刻的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中,站在时代前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会泽的经济、教育和文化孕育了一代名人,这些名人也将为会泽名城增辉添彩。1935年红军长征时,以罗炳辉为军团长、何长工为政委的红九军团过会泽,1500余名会泽儿女参加红军,会泽从此与红色结缘,毛泽东抒写长征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乌蒙磅礴走泥丸"形象地描述了红军长征过会泽时,红军将士们面对长征遇到的千难万险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历尽的千辛万苦。红色文化由此注入会泽文明的河流,成为会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泽,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在云南九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独树一帜。而今,会泽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所点燃的文明之火将以燎原之势,不可遏制的散播开来。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为会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奠定坚实基础。曾经商贾云集的会泽如今虽无"会集八方"的空前盛况,但会泽文化旅游的发展已日臻成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初步计划,逐步将会泽打造成"一城一镇一村"的旅游发展模式,"一城"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一镇"即文化古镇娜姑镇、"一村"即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娜姑镇白雾村。
地理气候:会泽地处滇东高原与黔西高原结合部,位于乌蒙山系主峰地段,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相对高差3322.3米。境内主要河流有牛栏江、小江、以礼河,流域面积5854平方公里。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31.4℃(1958年6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17℃(1999年1月9日)。年平均降雨量817.7毫米。年均无霜期210天。年平均日照数2109.8小时,年总辐射每平方米厘米133.4千卡。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4.6℃,年降雨量1500多毫米;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20.8℃,年降雨500多毫米。
地形地貌:会泽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川相间排列,山区、河谷条块分布。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起北伏,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全县最高峰大海梁子牯牛寨,海拔4017米,为曲靖市最高峰。最低处为小江与金沙江交汇处,海拔695米,为曲靖市最低点。会泽的地貌景观主要有三种类型:以山地地貌为主,次为盆地地貌,部分为冰川地貌。山地地貌,面积5600余平方千米。盆地地貌,盆地俗称坝子,面积250余平方千米。境内大于1平方千米的盆地共25处,耕地大于1万亩的槽坝有5处,俗称“三坝两槽”,即金钟、者海、娜姑坝子及迤车、乐业槽子。冰川地貌,总面积22平方千米。县境内有大小山岭300余道。大海梁子、老乌青山、老箐营山、火红梁子和马路梁子5道狭长高大的山岭,构成会泽山地的基本骨架,成为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硝厂河等河流的分水岭。大海梁子:由南向北绵亘40余千米,面积360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4017米。老乌青山:又名大桥梁子,在县境西北,由西南向北伸延30千米,面积180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3092米。老箐营山:又名驾车梁子,在县境东部偏南,南北绵长30千米,面积100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2910米。火红梁子:在县境北部,南北狭长30千米,面积180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2659米。马路梁子:在县境最北端,南北走向,北抵牛栏江,最高峰海拔2653米。由于地质地貌和森林覆盖率低等原因,土壤冲刷流失严重。棕壤、红壤、紫色土土类面积511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1%;全县耕地796平方千米,旱地占86%左右,而棕壤、红壤、紫色土占一半,这就是会泽中、低产田地面积较大的主要原因。会泽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分为三个类型:亚高山灌丛、草甸: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主要是喜湿性草甸植物和耐寒的高山树种,有高山柳、杜鹃、山茶等。草本植物200余种,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有绒毛草、羊茅草、翻白叶等。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还生长着一些莎草科的喜湿植物和箭竹。云南松、华山松针叶林类和樟树、旱冬瓜等阔叶林类混交:分布于海拔1700~3000米地区,为县内主要森林区。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松、红杉、冲天柏、黄栎、白栎、木姜子、樟树、旱冬瓜、滇山柏及野樱桃等。灌木林以马桑、刺栎、野山茶、杜鹃、箭竹及蔷薇科刺藤为主。草丛以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禾本科草本为主。亚热带稀树草原旱生植被:分布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牛栏江、小江、以礼河沿岸干热河谷区,形成稀灌草原景观,代表性树种有攀枝花、羊蹄甲、太阳花和蕃木瓜。草本主要是禾本科蒿草,如斑芒、扭豆茅、棕叶芦等。经济林木有柑橘、黄果、油桐、石榴等。
气候特征:会泽属典型的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不明,夏无酷暑,冬季冷寒,干湿分明。会泽立体气候特点突出,从南亚热带至寒温带气候均有分布。小江、牛栏江流域及大海梁子等地呈垂直分布,常常是:山脚赤日炎炎,酷暑难耐;山顶云雾缭绕,寒气袭人。大海乡五月飘雪、七月飞霜的气候屡见不鲜。会泽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是:“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会泽平均海拔2200米以上,高原空气稀薄,辐射波短,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晴日225天,年日照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2.7℃。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自然灾害以干旱、倒春寒和八月低温为主,晚霜冻、洪涝、三秋连雨、冰雹、大风等局部发生。此外,地震、泥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