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姜堰市区高清地图 ===
=== 姜堰市资讯概况 ===
行政区划: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东邻海安县、东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区及江都市,南北分别与泰兴市、兴化市接壤。现在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姜堰市乡镇基本情况(2008年),镇名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人)姜堰镇93.31192961溱潼镇31.6033974蒋垛镇66.0049651顾高镇37.0028406大伦镇56.0035734张甸镇89.8074528梁徐镇59.7053534桥头镇38.0024611淤溪镇78.0041662白米镇51.0045262娄庄镇68.0047435沈高镇56.0038771兴泰镇37.0024924俞垛镇82.0047608华港镇72.0041280,附:泰州市政府泰政发[2008]114号文件:姜堰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泰州市市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9〕5号)精神,将姜堰市苏陈镇划归海陵区管辖;将姜堰市苏陈镇的西查、东查、唐宁、杏林、军铺、三舍、小冯甸等7个村划归姜堰市姜堰镇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海陵区行政区域面积266.46平方公里,人口48.34万,辖3个镇、9个街道;其中苏陈镇行政区域面积46.28平方公里,人口4.14万,辖16个村和1个社区。姜堰市行政区域面积987.12平方公里,人口85.53万,辖17个镇;其中姜堰镇行政区域面积96.52平方公里,人口19.23万,辖37个村、21个社区。行政区划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望姜堰市、海陵区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社会稳定。二九年一月十二日。
基本概况:全市土地面积921平方千米,人口80万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水面总面积约占15%。1994年7月原泰县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全市设有姜堰镇、溱潼镇、顾高镇、蒋垛镇、大伦镇、白米镇、娄庄镇、沈高镇、俞垛镇、兴泰镇、张甸镇、梁徐镇、桥头镇、淤溪镇、华港镇等15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AAAA风景名胜区,36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姜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清代棋圣”黄龙士、“当代草圣”高二适也都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骄子。现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祖居姜堰张沐。这里的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的盛誉,是江苏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上海“菜篮子”工程供应基地,也是全国优质粮、优质棉的供应基地。这里的风景秀丽,溱湖风景区和名甲天下的“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是国家重点旅游项目。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联合国授予“生态农业全球500佳”、江苏省小康县(市),并正致力打造舒适姜堰、平安姜堰、诚信姜堰、效率姜堰和文明姜堰。与时俱进的姜堰处处勃发出现代化的气息。姜堰物产资源丰富,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早在西汉时就是朝廷屯积皇粮的“仓场”,今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银杏、瘦肉型猪、水产品生产基地。以丝瓜、蘑菇、银杏、螃蟹、甲鱼、河虾、河豚、淡水白鲳为主的特种农副产品已形成规模养殖。河横村因杰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就,获得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称号。全市现已建成20多个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9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被省级认定。姜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扩张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对外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打造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十年来先后投入百亿元,加速城市建设。目前,常住人口22万,总面积18平方公里“七纵七横”的城市布局已经形成。商业步行街、大型连锁超市、星级酒店、市民广场、滨河绿化、精品住宅小区等一批现代样板工程,融入市民生活。一个“路畅、城高、居雅、水美、绿郁、商荣、人和”的绿色生态姜堰已经矗立在江苏大地。
自然地理:姜堰市地处亚热带北部,降水丰富,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姜堰市地处江淮平原,姜堰市位于苏中平原,她南接长江,北枕淮河,东近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总面积921平方公里。姜堰水系发达,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姜堰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气候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常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积温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059小时;无霜期215天。作物生长季较长,日平均气温高于10℃的作物生长期平均为223天,高于15℃喜温作物生长期172天。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姜堰市矿产资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粘土以及溱湖风景区的地热矿泉水等。
经济总览: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翻番、小康”目标,认真执行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4亿元,可比增长15.3%,三次产业比例12.2:56:31.8,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实现财政总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36.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实现农业增加值16.4亿元,可比增长5.6%。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良种、水稻直补、农机三项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农产品质量和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新增无公害农产品7个、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11个,新创国家级“放心粮油”品牌4个,建成省级生态农业市。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新植树木492万株,绿化造林4.07万亩。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部工业实现现价产值316亿元,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实现纳税销售158.4亿元,同比增长27%;列统工业实现现价产值192.4亿元,利税总额16.4亿元,利润总额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45.8%、56.8%。“2211”工程进展顺利,曙光集团产销过10亿元,化肥公司、双登公司利税过亿元,新增亿元企业16家。新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45项,其中年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16个;新创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个,汇丰羊绒、微特利电机成为全国免检产品。企业资本运作取得突破,双登集团在海外上市,扬动公司、曙光集团股权转让成功。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8亿元,可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15.5%。城区商贸日趋繁荣,以步行街为核心的中心商贸区、以华东五金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板块初见雏形。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明显,溱湖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溱潼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横村通过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溱潼会船节、“溱湖八鲜”美食节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万元。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新开发商品房37.6万平方米。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稳步提升,业务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9.3%、28.5%、17.5%。大力组织财税收入,确保公共财政和重点支出需要。农村服务业“五个一”工程有效推进。建筑业水平整体提升。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1亿元,同比增长28%。正太集团晋升特级资质,跻身全国大型企业集团500强行列,总承包的武汉怡景花园荣获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3家公司晋升一级资质。外经外贸继续扩大。自营出口、外经营业额分别达1.6亿美元、303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8%、29.3%;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9家,新派出国劳务460人。有效投入持续加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88.3亿元,同比增长47.3%,149个市级重大项目开工率达87%。完成技改投入财务数45亿元,同比增长47%,实施计划投入30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竣工18个,亿元项目6个,竣工3个。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贷款11亿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贷款3.3亿元,与开行合作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资引进成绩突出,实现协议外资1.7亿美元,同比增长71.8%,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87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6%。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引进民资41.2亿元,同比增长35.9%;新增私营企业806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659户,新增注册资本22.9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7%。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全年实现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实施罗塘西路及三个主题园区的10条区问道路建设,4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开工建设;镇工业集中区建成标准厂房88万平方米,新增进区企业253家,全年实现投入23亿元。城区建设顺利推进。人民北路、振兴北路、陈庄路、殷唐路建成通车,姜官路北段基本建成。麋鹿广场、建设大厦、亚方大厦等10处节点工程相继开工,太平路1号地段、酱醋厂地段、西大街南侧地段基本完成旧城改造,北大街东侧地段拆迁接近尾声。中干河两侧、陈庄路滨河绿化以及4个街头游园建成开放,城区新增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完成鹿鸣河中段、东方河、汤河东段、砖桥河等城区河道整治工程。王家舍、南苑新村、康华一村等14个小区实施改造。建成污水处理厂。新建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村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溱潼镇通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验收。全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溱湖大道开工建设,拓宽改造老盐靖公路沈高段,完成沈马公路西段路基工程,建成通镇二级公路项目4个56.8公里、通村公路项目104个339.2公里,拆建危桥114座。农田水利设施条件继续改善,疏浚、整治市镇两级河道70条,加固圩堤险工患段25公里,新改建圩口闸43座,新增排涝动力31个流量;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通信、电力进一步扩容,净增交换机容量2000门;完成22OKV陆庄变、11OKV中干河变及太宇变改造。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4项,其中省级以上计划项目36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6亿元,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13个,申请专利346件。双登公司、苏中公司各有一个新品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项目,飞船公司省金属材料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罡阳公司被命名为省级技术中心。市创业中心被命名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投入使用。扎实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建成终端站点360个。该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通过省科普示范市验收,第三次被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中考、高考优秀率在泰州市继续保持领先,高考万人本科达线率再创历史新高。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撤并中小学校16所、办学点14个。“六有”、“校校通”工程顺利完成,争创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通过验收。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职教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验收,市二职中通过省职教中心验收,张甸中学创成三星级普通高中。该市被评为省教育工作先进市。文化体育卫生广电获得新发展。举办了姜堰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组织专题文艺活动26场,高二适纪念馆馆藏进一步丰富,“溱潼会船”被列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开展,被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女子足球队第六次蝉联省赛桂冠。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中医院门诊大楼施工建设,医疗卫生改革有效推进,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19万,对全市58家农村水厂进行专项整治,完成改厕1万多座。党政数据网正式投入使用,新增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5万户,入户率达72.2%,通过省有线电视先进市验收。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新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人口出生率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通过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市验收。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开发复垦整理土地2万亩,净增耕地面积2600亩,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62.1公顷。更加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禁止新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深入开展企业违法排污整治,国家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6。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416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4965元,同比增长11.7%。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5%,净增就业6286人。社会保险促进年活动成效显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分别新增参保人员8136人、21402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稳步推进。及时调整城镇低保标准。继续开展市级机关部门和党员干部挂钩帮扶通南地区经济薄弱镇和困难家庭活动,创新帮扶形式,取得明显成效。外事、对台、统计、气象、地震、民族宗教、残疾人事业、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老区促进及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举全市之力,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全民素质、市容市貌全面跃上新的台阶。娄庄镇、新华书店被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省级双拥模范城“二连冠”创建通过验收。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一批“双带双强”型能人被充实到农村基层领导岗位。继续实施依法治市规划,“四五”普法通过验收。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完成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发。社会秩序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姜堰创建活动,全市刑事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启动,该市再次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和责任进一步落实。坚持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继续开展纠风治乱和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市场秩序监管和专项执法监察得到强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姜堰。积极推进公务管理改革,严格审计监督,行政运行成本有效降低。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