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金溪城区高清地图 ===
=== 金溪县资讯概况 ===
人文历史:县名来历:金溪历史上出产金银,县城东附近的白面坞产银,南唐李煜时,此地曾开设采银场;在县城南门外,有小溪自上幕岭发源,锈水较重,其色如金,当地人称为金溪水。有山出产金银,有溪水色如金,故县得名金溪。作县名沿用至今。秀谷、珊城是县城美称。
建置沿革:春秋战国时,金溪始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楚灭越又属楚。秦时,金溪属九江郡。汉初,金溪属淮南郡,后属豫章郡南城县之地。东汉时金溪属豫章郡临汝县地。三国时,金溪属吴国临川郡临汝县地。晋朝南北朝时,金溪的隶属与三国时相同。隋时,金溪属抚州郡临川县地。唐时,仍属临川县,在今县址上设上幕镇,并在镇东的白面坞与金窟山、宝山设置了冶炼场。五代十国时,金溪先属吴国、后属南唐的抚州临川县。公元958年,南唐以临川县的上幕镇及靠近该镇的归政乡设置了金溪场。宋淳化五年(994),临川县的归德、顺德、顺政连同原来的归政共四乡被立为金溪县,属抚州管辖。元时,金溪属抚州路。明时,金溪属抚州府。清时,金溪仍属抚州府。民国初,金溪属豫章道。民国21年金溪属江西第五行政区,民国24年金溪属江西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7日,金溪县获得解放,属赣东北区贵溪督察专员公署,同年8月改属抚州专区。1967年,金溪属抚州地区。2000年10月,金溪属抚州市。
异闻轶事:神童方仲永:宋朝年间,金溪黄通乡白马岭下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那年,没有读过书的方仲永,竟能写字作诗,被当地人称为神童。于是人们纷纷赠以钱币以求诗讨联。其父觉得有利可图,就整天带着仲永来往于文人学士和大户人家,不让仲永读书学习。久而久家之,仲永就渐渐平淡无奇了,到20岁时,已经和平常人一样,再也不能作诗答对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亲闻此事,十分感慨,作了《伤仲永》一文,叹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后人为纪念方仲永,将云林和白马岭之间的山峰命名为“神童峰”。
六月下雪:清顺治十年(1653)农历六月的一天中午,全县各地忽下大雪。仰视半空,玉蟒照耀,雪花落至屋檐前,融化不见。以衣盛之,俨然雪花六角。一、轶事
王安石五至柘岗:县志载:“柘岗在十七都,县西六十里,高二里,周迥五里,形势回伏,幽偏可怡,每春月,辛夷盛开。上有王安石读书堂……"。王安石是柘岗吴家(今废)的外甥和女婿,一生五次回乡,每次都曾来过柘岗。第一次是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13岁的王安石因祖父王用之病故,随父母从韶州回来奔丧,并在家守孝3年。其间到柘岗住的时间较长,并于此时见到了金溪神童方仲永。第二次是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23岁,正官淮南,因探望祖母回乡,又到柘岗舅家,当他得知仲永已“泯然众人矣”,感叹之余,作《伤仲永》一文。第三次是在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30岁的王安石在鄞县任满,抽空回乡,又往柘岗。第四次是在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38岁的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奉旨回京时归临川,又到柘岗。恰值城陂院修建竣工,应邀写了《城陂院记》。王安石最后一次到柘岗是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57岁的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终身退隐。他推行新法受阻,旧地重游,倍增伤感。在将至柘岗的路上,作七绝诗《柘岗》。柘岗在王安石的人生经历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他深入社会底层进行观察了解社会实况的一个接触点。
汤显祖与金溪诸友: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与谢廷谅自幼结识,少年时一同进学读书。两人青年时期便以文选知名海内,常有互赠诗歌之举。万历七年(1579),汤显祖特请谢廷谅为诗集《问棘邮草》作序。谢廷谅给汤显祖的处女作《紫萧记》以很大的支持,汤每写完一出,谢廷谅等便去谱曲演唱。汤显祖与廷谅弟廷赞关系也不同一般。除了两谢外,还有高应芳、吴仁度、胡桂芳等与汤显祖相友善。
徐霞客游金溪:明崇祯九年(1636)十月二十七日,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从贵溪的上清渡溪越岭,来到金溪境内的孔坊村,当即住宿孔坊,第二天再从孔坊出发,经葛坊、青田,过五里桥,抵达金溪县城。徐霞客对金溪县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作了:“城径二里,由东出西。其北为抚州道,城外东北为黄尖岭,即出金处,志所称金窟山”的记述。特别是对“锦绣谷”作了客观的解释:“金窟山之东南,环绕城南者曰朱干山(即翠云山),自金窟,茵陈北、东、南三面环城,所云‘锦绣谷'是也,惟西南少缺。”二十九日,徐霞客经过金溪县的大塘、贾源、清江,在后车村吃过午饭,然后进入南城县境。
八大山人在金溪: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朱耷,名号八大山人,在二十八都碧溪里(今彭家渡一带)住了一段时期,与彭家渡肖家名士肖复远交好往来。八大山人狂放不羁,饮酒作画,似癫如狂,乡邻早有所闻,欲一睹为快。肖复远理会大家的心意,一日,他备酒置席邀请名士作画,并招呼乡邻前来观看,八大山人借着洒力,画性大作,只见他有意无意中操起一块摸桌布,沾好墨汁,运动手腕向宣纸上略旋数下,再用竹筷沾墨在上面稍事勾勒,一幅临风摇曳,栩栩如生的残荷败梗图便展现在大家面前,众人无不赞不绝口。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