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涟源市区高清地图 ===
=== 涟源市资讯概况 ===
涟源资源:自然资源:涟源境内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煤矿之乡”、“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之美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锑、铜、铅锌、硅石等4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4.36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涟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省十五个重点景区之一的湄江风景区以其神奇的地质地貌、奇山、秀水、妙洞组合的自然风光成为三湘一秀,目前正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南部的龙山森林公园既是一个大自然的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氧吧,山顶昂然独立着一座明代建筑“药王殿”吸引着许许多多海内外游人前来祈福求药。
旅游资源:涟源钟灵毓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北有多彩湄江,南有神奇龙山,景观类型齐全,人文底蕴深厚,“围城”文化、龙山药文化独具特色。近年来,涟源市委政府审时度势,理顺体制,旅游开发再度升温。2006-2009年短短四年,涟源旅游诞生了三张“国”字号品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龙山华夏中药文化园、湄江国家岩溶地质公园。2010年,涟源提出旅游产业“三年打基础,五年上规模”的战略目标,并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湖南巨星公司董事长邱则有先生携手旅游策划大师叶文智先生合作开发湄江,已签订框架协议,准备将湄江打造成融自然风光、宗教文化、风情小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引进香港新太阳集团整体开发龙山,投资30亿元,准备将龙山打造成融休闲、养生于一体的顶级旅游品牌。
社会经济:经济结构:如今的涟源工业是绝对的大气——大手笔、大项目带来大发展。近年来,以娄底市委副厅级干部、涟源市委书记王雄,涟源市委副书记、市长曾益民为首的涟源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寻找既符合国家政策和两型社会要求,又切合涟源实际的经济发展为突破口,按照“依托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坚持上大项目,推动大发展。2006-2009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70亿元,占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4.7%。近几年涟源经济在阔步前进,2009年,头顶“全省贫困县市”的涟源县域经济跻身全国中部百强县市行列。
产业方式: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涟源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涟源在工业上已形成了采掘、机械、建材、冶金、制药、化工、食品加工、日用产品生产八大体系。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一批以现代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外向型企业迅速崛起。农业通过大力优化结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品牌专卖、特许加盟、货运仓储和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已成为涟源商业的主流。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三次产业三驾马车齐驰并进,将涟源经济带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5.64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46.87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35.07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22.4:44.4:33.2。工业完成增加值42.93亿元,增长18.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6%
财政收入:2008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7697万元,增长3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668万元,增长18.2%。国税部门9805万元;增长54.9%,地税部门12185万元,增长24.4%;财政部门14054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财政收入质量继续好转,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稳步上升,达到61.7%。
涟源名企:三一重工香港华润电厂台湾国产实业汇源焦化,湖南省一六九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金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安泰塑料有限公司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涟源嘉鑫冶金有限公司湖南顺鑫钢铁有限公司
涟源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夕,涟源境内有中等学校7所,其中公立2所,私立5所;小学610所,其中公立437所,私立180所。这些学校大都规模小、师生少,办学于祠宇民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完成接收、改造原有学校的基础上,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小学实行“乡学乡办”,在中学生中发放人民助学金,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1952年在校学生达到6.2万余人,比1950年增加2.77万人。1953~1957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方针和整顿小学的指示,调整了小学规模,整顿教师队伍,明确了教育机构的责任,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到1957年下学期开始“反右”斗争,致使400多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教育受到冲击,给涟源教育事业造成严重损失。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涟源教育也出现了“大跃进”。当时全县中小学达738所,在校学生131874人,教职工3736人,其中民办教师1052人。幼儿园与托儿所由1957年的1所猛增至2731所。入园幼儿由55人增加到75656人。各地普遍办起农民“红专夜校”,参加学习人数以10万计。教育的“跃进”,超越了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大大超越了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出现了缺经费、缺校舍、缺师资的严重困难。1961~1965年,为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左”的偏差,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中小学条例,撤并学校,压缩超龄生,解散农村幼儿园所,精简教师队伍,强调按教育规律办事,使教育迅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时,根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力兴办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耕读小学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28%,农业中学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42%。建国后17年,涟源教育在曲折中前进,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由于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涟源教育和全国教育战线一样是重灾区。那时,党政机关瘫痪,学校也陷入混乱,中学和部分小学停课,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派性斗争异常激烈,大批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横遭批斗,其心身受到严重摧残。11所县办中学下放到公社管理,全部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公办小学教师回本大队任教,下放大批教师到社、队劳动,接受“再教育”。同时,提出“大队办小学,片办初中,社办高中”的冒进口号,学校纷纷升级,教师层层拔高,结果导致层层无骨干教师,小学基础教育架空,中学教育畸形发展。这一时期,涟源高中达64所,初中285所。高中学生达14233人,初中学生46698人。造成中学教育恶性膨胀,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文革”10年,给涟源教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涟源教育从此进入了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各项改革逐步深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深入人心。随着党中央工作重点的转移,教育被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发展教育已成为各级党政工作的重点。涟源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