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醴陵市区高清地图 ===
=== 醴陵市资讯概况 ===
经济概况:一、综合,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71亿元,同比增长1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0.04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05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7.1:29.5调整为12.3:60.5:27.2。人均生产总值达27982元。“十一五”主要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十一五”以来,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第五届的193位上升到第十届的118位,平均每年上升15位,连续五年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面翻番。与2005年比,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净增147.73亿元,增长1.3倍;财政总收入净增14亿元,增长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增加9396元、4835元,均增长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倍,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1倍。发展速度普遍加快。“十一五”期间,醴陵的主要经济指标发展速度普遍快于“十五”时期。这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同比(即与“十五”相比,下同)提高2.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6%,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5%,同比提高19.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2%,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6%,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支柱产业更优更强。2010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幅达28.1%;花炮产业总产值达120亿元,是2005年3倍,年均增幅达24.5%。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1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0.53亿元、林业产值2.61亿元、牧业产值20.07亿元、渔业产值1.8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5亿元。粮食生产形势稳定。201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3.72千公顷,同比增加5.26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68.59千公顷,同比增加1.3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7.48万吨,增加0.16万吨,其中稻谷45.39万吨;蔬菜50.91万吨。肉类总产量9.77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2.06万吨,同比增长5.1%。全年出栏肉猪113.9万头,同比增加1.22万头;出栏羊31.63万头,与去年持平;出笼家禽682.65万羽,同比增加1.5万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和50个村整建规划工作,对4个示范村逐村规划,投入项目资金1870万元,落实并实施项目29个,已完成整建规划设计村50个。改造县乡公路8.7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30公里。全市新建、整修、配套、清淤各类水利工程9160处,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3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1.5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全年投入2037万元资金建设饮水解困工程,帮助48459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0.04万千瓦,同比增长7.8%。新建农村沼气池2101个,清洁能源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主导作用继续增强。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73.45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315.78亿元,同比增长41.9%。实现工业增加值147.03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58亿元,同比增长28.7%。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2%。支柱产业发展强劲。2010年,全市完成日用陶瓷40.2亿件,同比增长26.4%;工业陶瓷54.51万吨,同比增长25%;花炮2767万箱,同比增长28.1%。陶瓷产业上缴税金36921万元,同比增长10.5%;鞭炮烟花产业上缴税金14987万元,同比增长15.5%。陶瓷和鞭炮烟花两大产业实现的税收收入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8.3%和7.4%。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2010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荣获湖南省、株洲市两级“红旗单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5%,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全部资产利税率达26.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7.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2.83亿元,同比增长73.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80.5%。建筑业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末,全市拥有等级以上建筑安装企业34家,其中劳务分包企业11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82亿元,同比增长18.3%;实现增加值13.01亿元,同比增长13.7%;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00.8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6.95万平方米。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79亿元,同比增长52.7%,其中:城镇以上投资99.97亿元,农村投资10.9亿元,农户投资3.8亿元。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完成了励节路、渌江拦河坝等建改工程,渌江大道(三四期)、国瓷路基本实现通车,推进了阳三路、泉湖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启动了沪昆高铁醴陵片区、长庆大道、渌江防洪堤等工程。岳汝高速、沪昆高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釉下五彩艺术陶瓷园、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用品产业园、湘东国际物流园、仙岳山文化景区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主干道路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带动了工业新区、长庆示范区、沪昆高铁站区三个新区的整体联动开发,初步构筑起50平方公里的城区框架。房地产投资快速发展。2010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3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7亿元,同比增长12.3%;商品房施工面积95.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7%;竣工面积43.5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0.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9%;实现销售额14.94亿元,同比增长34.4%。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87.1亿吨公里,其中完成货运量8550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86.2亿吨公里,完成客运量7180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30.1亿人公里。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市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601万元,同比增长12.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9万户,其中农村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6万户,互联网用户5.3万户。六、国内贸易,消费市场持续走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497.7元,同比增长12.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6245.13元,同比增长14.3%。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支出稳步增长的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1亿元,同比增长18.6%。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2.62亿元,同比增长18.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0.49亿元,同比增长19.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2.66亿元,同比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0.45亿元,同比增长22.3%。全市共设立家电下乡备案网点224家,汽摩下乡备案网点56家,共销售下乡产品160687台,其中“家电下乡”139652台,“汽摩下乡”21035台;销售金额达48695万元。旅游升温效果显著。2010年,仙岳山文化景区、官庄水库旅游区、釉下五彩创意园等项目顺利推进,东风宾馆建成开业,接待水平大幅提升。全年共接待游客114.2万人次,增长28.6%,旅游综合收益达7.9亿余元,增长38.5%。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效果明显。2010年,全市组团参加上海世博活动周、第五届中博会和湘台经贸活动周等招商活动,组织了四次大型的招商活动,撬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招商、首次举行了产业招商推介会、组织了建筑陶瓷招商恳谈活动和大型项目签约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签约引进项目24个,实际利用外资6560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6.13亿元。外向经济继续调整。2010年,全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推介醴陵、宣传醴陵、展示醴陵,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陶瓷礼品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和春秋两季广交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全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4家,年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183家。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6.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出口收汇2.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八、财政和金融,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20.23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6.16亿元,同比增长20.2%;上划省级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27.3%;一般预算收入13.00亿元,同比增长51.6%,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4.3%。一般预算支出25.07亿元,同比增长40.7%。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18.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2.8%。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2.77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2.50亿元,同比增长18.4%。各项贷款余额53.87亿元,同比增长34.2%,存贷比为43.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九、科教文体卫、环保、安全生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科技工作跻身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行列,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全年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科学技术支出本级2550万元,引进科技项目资金465万元。申请专利590项。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亿元。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共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697万元,普惠面达到100%;发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360.3万元,惠及10123人次。全市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升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辍学率控制在0.4%以内。至年末,拥有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33173人;小学177所,在校学生51837人。文体事业繁荣发展。2010年,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4600场次;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年完成120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与省歌舞团、株洲市歌舞剧团、醴陵文联、市广电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情系三农”送戏下乡等各类文艺活动36场次;成功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元宵文艺晚会、“庆六一”文艺表演、中秋赏月晚会演出等年度特色主题大型文艺活动;参加省十一运会硕果累累,共获得5金、17银、21铜的好成绩。全年荣获“全国文物先进县(市)”、“全国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县(市)”等称号。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全市参合农民为80.17万人,参合率达93.64%;累计补助17.54万人次,补助金额达9834.47万元。着力推进了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切实加强了妇幼保健、免疫规划、卫生执法、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等工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2010年,全市完成120座直播卫星设备安装、调试和资料录入工作,覆盖三个行政村,15个自然盲村,提前完成本年度省里下达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全市广播电视有线用户达到630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200户。年末,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9.39%,电视综合覆盖率为100%。环保整治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198家瓷业企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年使用天然气达3.2亿立方米,拆除烟囱24个,完成炉窑改造33座。23家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成沼气池并投入正常使用,累计治理污染投资3500万元,完成污染治理50多项,建造清洁能源窑炉48座,治理废水22项,拆除了燃煤窑炉33座,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74吨,削减率为11.55%。减少COD排放1100吨,削减率为20.18%。圆满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到“十一五”末,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367吨,比2005年减少7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90吨,比2005年减少82%。安全生产形势好转。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228起,死亡32人,伤325人,直接经济损失217.09万元,其中:烟花鞭炮行业事故5起,死亡9人,伤9人;非矿山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事故222起,死亡22人,伤316人。亿元GDP事故死亡人数为0.121人,首次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市)区”。十、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80元,同比增加2130元,同比增长13.2%;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04.25元,同比增加1603.22元,增长20.8%。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加强。2010年,完成150栋安居房、411栋灾后倒房重建及289栋危房改造;新增廉租住房868套,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数748户。2010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506人,帮助330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8133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019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868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55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5180人,新增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45人。城乡低保享受人员分别达到24919人和29714人。
历史沿革:醴陵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据《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醴陵古属长沙郡临湘县,夏禹时属荆州,东汉初置醴陵县,隋废,唐初复置。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醴陵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年属湘江道,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属长沙署,1952年属湘潭专区。1959年,析渌口镇、均坝乡、鸿仙乡、漂沙井乡、姚家坝乡、南阳桥乡和洲坪乡等地入株洲市郊区,1983年醴陵县划归株洲市。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76号)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以原醴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醴陵市的行政区域,仍由株洲市(地级)管辖。8月15日挂牌成立。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