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临武城区高清地图 ===
=== 临武县资讯概况 ===
经济概况:综合: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强力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县GDP为342544万元,总量比去年增加了6909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2%,增幅列全市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43万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88676万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95525万元,增长10.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1789.5元,比上年增加252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0:55.1:27.9,与上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3.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1%,占GDP比重83.0%,增长2.6个百分点。2008年,全县GDP为40248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3441元,比上年下降7.6%。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20.5%,二季度下降18.2%,三季度下降10.0%,四季度下降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2146万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581万元,同比下降24.2%;第三产业增加值144760万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由15.3:54.2:30.5变为17.9:46.1:36.0。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7889万元,增长1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8%,推动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8.87%,比上年高22.6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1145万元,增长34.3%,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4799万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32.64%。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县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14980万元,增长42.67%;上缴税金338.11万元,增长98.28%;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总产值达到14032万元,增长42.83%。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为29.06%,比上年高2.65个百分点。全社会非农产业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3.57%,比重增加1.71个百分点。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608人,下岗职工再就业559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506人,登记失业率为3.7%。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发展还不够快;经济自主增长内在动力不强;外贸出口增长乏力。
农业:粮食生产恢复增长,特色农业来势较好。全县粮食总产量13.42万吨,增长5.58%。蔬菜、水果、临武鸭等特色农业大幅增长。蔬菜24.04万吨,增长5.83%;水果4.27万吨,增长19.1%;临武鸭出笼272.59万羽,增加6.59万羽。油料3063吨,增加18.63%;烟叶856吨,增加20.22%;大豆2775吨,增长10.64%。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2503吨,增长3.4%;出栏肉猪35.49万头,增长2.5%;出笼家禽387.35万羽,增长13.6%;出栏牛0.98万头,增长0.2%;出栏羊7.18万只,增长9.1%;禽蛋1901吨,增长0.1%;水产品4438吨,增长32.4%。农业结构适时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94千公顷,增长4.08%,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8.1%。稻谷播种面积14.23千公顷,增长6.03%。农、林、牧、渔、副比例为60.8:5.4:29.0:3.5:1.2。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990处,投入资金3375万元,完成土石方385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平方公里。全县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26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4.8万千瓦,增长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040吨,下降3.9%;农村用电量2343.53万千瓦小时,增长9.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63.39%。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167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838万元,增长29.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992.6万元,增长27.6%;大中型企业增加值4108.2万元,增长2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原煤129.56万吨,增长13.4%;锡锭4670吨,增长11.1%;锡精矿含锡量33862.7吨,增长77.5%;钨精矿2487吨,下降16.1%;铅精矿含铅量1443吨,增长2.4%;锌精矿含锌量1645吨,增长8.8%;铅锭3140吨,增长114.8%;发电量2925万千瓦小时,增长113.6%。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0.38亿元,增长52.9%;产品销售率为100.53%。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787万元,增长20.7%。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4家,实现利润302.6万元,增长127.5%;税金19.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9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849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城镇投资86654万元,增长30.8%;农村投资41195万元,增长2.5%。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23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0773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1651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5372万元,下降11.9%。年内新开工项目236个,全部投产项目190个。工业投入力度大。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全部工业完成投资40593万元。以煤炭、有色金属为主的采掘业投资25580万元,下降4.5%;以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龙头的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完成投资17230万元,增长225.4%。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县工业化进程。重点工程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全县20大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452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9.9%。临嘉二级公路、县乡公路改造、脐橙优势产业带建设、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县四家办公大楼建设工程分别按时或超额完成计划。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76万吨/年;铅锌采矿63.6万吨/年;铅锌选矿(处理原矿)42.5万吨/年;锡采矿51万吨/年;锡选矿(处理原矿)50万吨/年;铅含量7500吨/年;锌含量6781吨/年;锡冶炼500吨/年;学校席位5582个;新建公路2.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公里;城市永久性桥梁1座;发电机组容量增加0.48万千瓦小时。
交通、邮电: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0681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5%。旅客周转量57600万人公里,增长17.7%。全年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114192万吨公里,增长12.0%。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031万元,增长33.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95万元,增长4.5%;电信业务总量2340万元,增长8.8%,移动业务总量10389万元,增长42.6;联通业务总量543万元,增长48.4%。年末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达39029户;移动电话用户57278户,比上年净增10555户。互联网用户数8183户。
对内贸易和对外经济贸易: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0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701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县以上35223万元,增长13.32%;县以下38478万元,增长13.4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5527万元,增长13.36%;餐饮业7267万元,增长13.5%;其他行业907万元,增长15.0%。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为201万美元,比上年增加76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7万美元。劳务输出70人。实际利用内资57013万元,下降12.7%。
财政、金融与保险:财税收入大幅增长,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0701万元,与上年同期同口径相比增长26.4%,其中上划中央“两税”完成6402万元,同比增长41.26%;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完成1088万元,同比增长9.6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211万元,同比增长21.72%。完成税收收入总量16176万元,同口径增长31.04%,其中工商税收收入1342万元,同口径增长32.65%。地方税收收入完成8686万元,同比增长27.36%,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5.8%,提高18.2个百分点,实现了财政收入总量与质量同步提高。全县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6773万元,同比增长14.5%。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27537万元,比年初增加42642万元,增长23.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023万元,比年初增加34803万元;企业存款余额21725万元,比年初增加967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747万元,比年初增加5817万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9224万元,比年初减少981万元。截止十二月末,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51585万元,比去年同期累计发放44398万元多7187万元。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857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万元;寿险收入1001万元。各项赔付支出752万元,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赔款125万元;财产险赔款17万元。
临武交通:临武水达北粤,陆连豫桂,古代为交通要冲。秦汉时屯兵临武由武水出击南越,唐时设驿站15处为海南至京师通衢。清朝民国时期,临武帆船多至百艘。民国26年(1937年)县长杨闿宣列举四大理由呈报省府,请求修通桂阳至临武去嘉禾公路,因民困政衰,呈报未准。之后,县府除民国32年(1943年)在县城有整治拓宽街道之举外,余皆不闻不问。直到1949年12月1日临武解放,临武境内仅有县城至马家7公里土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临武人民白手起家,交通事业从此蓬勃发展,万象更新。1951年4月临武至宜章黄沙堡段36公里公路全线动工;同年8月1日临武至坪石公路竣工通车;同时第一部道奇牌汽车开进临武县城,掀开了临武交通新的一页。1952年地方国营临武汽车站成立,并拥有临武第一台3吨道奇牌汽车,标志着临武的汽车运输业有了新的开端。随着省道汝嘉线、县道临武至祖教寺公路、石陂头至香花岭公路的修建完工,客运事业逐渐兴起,公路交通逐渐普及。1958年由县人民委员会号召大力交通,基本形成了县内公路交通网络。1968年楚江龟头坳至武源水头圩公路完工,是上世纪60年代唯一修建的一条通公社的公路。上世纪70年代公路建设再度出现高潮,基本实现了社社通客车、队队通货车。特别是1974年县城至西山大河边公路的建成,为开发林区,改变西山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1973年梅(田)至沙(田)煤运专线修建完工,结束了临武无铁路的历史。在这期间,县运输车辆增多,客车由60年末的日出车次11次,1979年增加到33次,客运量上升近7倍;货运除湘运汽车队外,商业、供销、粮食、石油均自建汽车队,各公社也自购货车21辆。基本形成了临武交通网络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快速发展,不断跨越,27年来,临武交通在建设规模、整体结构、依法行政等方面均突破历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道路综合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1980年以来,公路建设普及发展到提质升级,通行能力和质量均快速提高。1980年后,道路建设求其“通”,修黄沙坳公路,建牛屎墩桥,改造石珠堆至镇南麻石脚公路,完成了省道衡阳至同益公路中临武境内23.6公里中的16.5公里、省道汝城至嘉禾公路中临武境内36.8公里中的27.6公里沥青路面的铺设,完成了深渡叉路口至水东煤矿水泥路面建设,结束了临武境内无高级路面的历史。坪梅铁路梅沙煤运专线于1980年正式营运,结束了临武县无铁路运输的历史。至80年代末,县境内公路总长达76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56公里。1990年后,公路建设在突破交通“瓶颈”上狠下功夫,求其“畅”。1992年在全市率先贷款对境内省道1842线铺设砼路面,并逐年延伸。同年,采取民工建勤办法筹资420万元,修通了南下广东的黄金通道——临连公路。1994—1995年投入资金2648.96万元,对该路进行改造,将临武段21.4公里全部修成砼路面。1996—2001年,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修通了县内煤炭运输大道临武金江至北湖大塘11公里公路。2000年后,公路建设求其“变”。随着临嘉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县内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随着茶梓、麦梓公路改建完工,标志着该县所有的乡镇包括大部分的乡镇联接线都铺成了水泥路面;随着武源至大岭背、东村至大塘、东村至华阴公路的建成,标志着该县的“通达工程”圆满完成;200.7公里通村公路的完工,标志着该县95%的行政村已通水泥路,农村“通畅工程”再上一个新台阶;汾市、镇南、麦市、香花岭、金江、接龙六个农村客运站的完工,预示着该县的农村客运市场将逐步进入一个“人归点、车进站”的新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公路养护的设备、技术、队伍也全方位都得到提升,好路率逐年增长。27年来,全县建公路桥梁55座,815.7延米,改造危桥3座;完成通乡公路改造151.16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6个。交通运输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27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临武交通经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其所有制结构、运力结构、运输网络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1980年坪梅铁路梅沙煤运专线运行后,运输量大增,至1987年底,县内有货车673辆,拖拉机529台,客车22台,营运线路29条。1997年,全县从事货运的1940台汽车中,东风汽车1739台,因“东风”牌汽车占县内货运车辆的70%以上,而被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授予“东风汽车县”称号。2005年底,县内营业性运输车辆拥有量达到3424辆,为1988年的3.8倍,其中,东风大货车占总数的76.2%。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运输户开始进入客运市场。自从80年代中期个体司机陈东临、刘兴兴合伙购买了一台19座三湘大客车,经营临武至香花岭线路,成为县内第一个从事个体客运的经营业户。随后,个体客运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00年,个体客运车辆增加到146台,主要经营县内、县际及部分地际、省际班线。2001年7月,临武至郴州16台个体客运车辆正式并入湘运临武分公司113车队专线营运。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提高了交通的综合运输能力。2005年底,全县从事200公里以上的长途客运线路共有11条15台车。共有客运线路61条,在营客车261台,全县通班车乡镇22个,通车率为100%;通班车的行政村180个,通车率为62%;年末公路客运量84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7600万人公里,分别为1988年的7.6倍、13.2倍。2004年,安徽亿邦科技有限公司经对县内出租车市场进行充分考察后,决定投资1050万元组建“舜风出租车有限公司”,计划分批陆续投放150辆出租车。10月,首批投放30辆,次年5月,又添置11辆。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上的需要。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维修业的发展。1988年底,全县有个体汽车维修厂点33处,县交通运输管理所根据交通部、国家经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发的《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对国营、集体、个体维修厂点进行管理。1995年全县共有维修厂家132个,均办理了经营许可证,是1988年的5倍。2000年,县交通运输管理所对车辆维修市场的管理,坚持多家经营、统一管理、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了维修行业的有序发展。2005年,全县共有维修厂家150个,其中一类维修厂家1个,二类维修厂家9个,三类维修厂家105个,摩托车维修业户35个。2001年12月,B级检测站的建立,标志着我县的交通运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交通行政执法逐步走上正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交通管理逐步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向依法行政为主,以法制规范运输活动。工程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路政、运政、安全行政执法力度加大,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从执法主体到执法程序都形成规范,为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27年,该县公路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县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交通建设仍然是该县的一条短腿。该县区域内既没有铁路、高速公路通过,也没有干线公路穿越,对外通道仍然不畅。现有临连公路是该县广东连州市直接相连的唯一道路,是区域南下广东的黄金通道,仅为三级公路,部分路段甚至只有四级标准,技术标准低、通行能力差,服务水平低,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区域内湘粤两省经济的交流,成为制约该县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交通“瓶颈”;交通运输效率有待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交通建设资金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队伍建设、运输安全、执法环境中诸多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克服。建设真正现代化的交通还任重道远。
科学教育: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安排科技费用623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33%,推广省级农业科技成果5项,新产品开发4项,高新技术项目实施4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产品企业3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0亿元,增长93.6%。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中学28所,普通中学招生5487人;在校学生20582人,下降20.3%。普通初中入学率98.9%;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3.33%,下降1.19个百分点。普通小学158所,招生4137人,在校学生1826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6%;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96%,增加了0.21个百分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593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293人,初中专任教师1024人,高中专任教师244人。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