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龙井市区高清地图 ===
=== 龙井市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沿革
建县前隶属:远在唐虞时为息慎地;周、秦时为肃慎地;西汉为乐浪郡东部;东汉至三国时期为沃沮候所部;两晋、南北朝为高句丽所据;北魏至隋属靺鞨七部中的白山部;唐、五代至还属渤海率宾府的辖境;金属海兰路总管府:明代分属于锡磷卫、布尔哈图卫、爱丹卫管辖。清代,清朝政府视此地为满清的发祥地,辟为南荒围场,严令封禁,光绪六年(1880。年)设分防县丞,隶属阿克敦城(今敦化县)所辖。光绪七年(1881年)设南岗招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置延吉厅同知,宣统元年(1909年)撤销延吉厅,设置延吉府,宣统二年(1910年)划属西南路道。
龙井原名六道沟,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龙兴之地,今天龙井地名起源于井泉。井泉位于距龙井街与六道河路交叉路口,东50米处,市中医院对面。自1881年开始朝鲜移民大量迁到六道沟,在这里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水清凉甘甜,移民们便在井边立了“桔槔”,即“龙吊桶”。九一八事变后,官方正式把“六道沟”改为“龙井村”。19世纪末,朝鲜移民张仁硕、朴仁彦在今龙井市龙井街与六道河路交叉路口西北方向30米处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水清凉甘甜,移民们便在井边立了“桔槔”,即“龙吊桶”。后来六道沟人把本村取名为“龙井村”。1913年废延吉府设延吉县,隶延吉道。1945年11月20日,成立延边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龙井为公署驻地;成立延吉县政府,隶属于延边地区。1946年1月,延吉县隶属于吉辽省吉东分省。1946年7月,吉东分省撤销,延吉县划归新组建的吉东专区。1947年2月15日,将吉东专区划出延吉等4个县,组成延边专区。9月25日。由吉敦、延边两个专区的8个县重新组成吉东专区。1948年3月,吉林省政府由延吉街迁至吉林市,将吉东专区改为延边专区。1949年4月,延吉县政府更名为延吉县人民政府。1950年10月,延吉县人民政府驻地从延吉市迁往龙井市(区级市)。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延吉县归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管辖。1953年,将延吉市从延吉县划出,设立县级延吉市。1955年12月,召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正式成立,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延吉市,延吉县归自治州管辖。1965年4月,将图们镇划出设立县级图们市,归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管辖。1983年3月24日,因延吉县与延吉市同名,经国务院批准,延吉县更名为龙井县,县人民政府驻六道沟,即龙井镇。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11号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5月25日民[1988]行批5号文件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龙井县,设立龙井市(县级),以原龙井县行政区域为龙井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立的龙井市仍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管辖。
乡级行政区划沿革:1945年8月下旬,设立临时延吉县政府,行政区划沿用街村制。将和龙县勇化村划分出勇新村,归延吉县管辖。11月,成立延吉县民主政府,隶属于吉合区行政委员会延边地区。驻延吉街,将延吉街划归延吉县管辖。延吉县辖4个市、18个区,区下设乡。4个市是:延吉、龙井、图们、明月。1948年5月,将县内各区政府改为区公所。1949年4月,县内各市政府和区公所改称为市、区人民政府。6月,将明月市、风宁(亮兵区)、福兴区划归安图县管辖。1950年9月,将县内16个区名称改为按序数排列。1950年10月,延吉县人民政府驻地从延吉市迁往龙井市(区级市),至今。1953年5月4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延吉市(县级),将延吉市从延吉县划出,单建县级市,新设立的延吉市仍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管辖。1955年4月,将延吉市管辖的长白、东光、兴安等3个乡归划延吉县管辖。7月,将延吉县16个区的序数排列称呼恢复原地名称呼,11月,又将长白、东光、兴安3个乡划归吉延市管辖。1956年3月,延吉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延吉县人民委员会。将全县2个市、16个区划分为6个镇、38个乡。4月,将乡、镇人民政府改为人民委员会。1958年4月,将全县6个镇、38个乡调整为5个镇38个乡。8月,首先在东盛涌乡成立了延吉县第一个人民公社。9月,全县5个镇、18个乡重新组合成立了18个人民公社。10月12日,将依兰、烟集、长安等公社划归延吉市管辖。11月,将石门公社划归安图县管辖。1964年7月,将延吉市依兰、烟集、长安等公社又划归延吉县管辖。11月,将县内镇、公社改称为公社、镇人民委员会。1965年4月,将图们镇划出单建县级市,归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管辖。1968年1月,撤销延吉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延吉县革命委员会。同年,县内5个镇、21个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6月,将月晴公社划归图们市管辖。1979年12月,延吉县辖5个镇、20个公社;218个生产大队,1221个生产小队。1980年9月,将县内镇、社革命委员会分别改称为镇人民政府和公社管理委员会。10月,撤销延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延吉县人民政府。1982年12月,将烟集乡和长安乡的河龙村划归延吉市管辖,长安乡的碧水村划归图们市管辖。1983年3月24日,延吉县更名龙井县。6月至10月,先后将19个公社改称为乡,成立乡人民政府,大队全部改称为村民委员会。1984年11月,将长安、三合两乡改为镇。全县辖7个镇、17个乡。1988年2月3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井县的朝阳乡,将其管辖区域并入朝阳川镇;撤销龙井县的光开乡,将其管辖区域并入开山屯镇。4月2日,将长安镇、依兰乡分别划给图们市、延吉市管辖。1988年,撤销龙井县,设立龙井市。1988年7月28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井市的龙井镇,设立吉胜、安民、龙门、河西四个街道办事处。1991年11月30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龙井市二=三道湾乡和八道乡的劳动、五凤两村划归延吉市管辖。1992年11月21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井市东盛涌乡、铜佛乡,设立东盛涌镇、铜佛镇。1993年10月12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井市八道乡,设立八道镇。1993年11月3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龙井市铜佛镇更名为铜佛寺镇。1994年11月14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井市智新乡、太阳乡,设立智新镇、太阳镇。1995年12月,龙井市辖4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7个乡;110个居民委员会、178个村民委员会:安民街道吉胜街道龙门街道河西街道朝阳川镇开山屯镇老头沟镇天宝山镇三合镇智新镇铜佛寺镇太阳镇八道镇东盛涌镇光新乡石井乡德新乡富裕乡白金乡勇新乡细鳞河乡。1998年9月3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井市石井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东盛涌镇管辖;撤销天宝山镇,将其所辖区域划归老头沟镇管辖。1999年12月13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井市富裕乡、勇新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三合镇、光新乡、白金乡管辖。2001年9月21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井市细鳞河乡和铜佛寺镇,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老头构镇管辖,撤销光新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智新镇管辖,撤销八道镇和太阳镇,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朝阳川镇管辖,撤销吉胜、河西街道办事处,将其分别划归安民、龙门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底,辖2个乡、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
基本简介:辖区概况:龙井市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咸镜北道会宁市、稳城郡隔图们江相望。全市道市情积2591平方公里,中朝边境线长143公里,总人口27万人,其中朝鲜族占69%,是中国境内朝鲜族栖身最集中的城市。邮政编码133400。
地名由来:龙井原名六道沟,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龙兴之地,今天龙井地名发源于井泉。井泉位于距龙井街与六道河路交叉路口,东50米处,市中病院对面。自1881年开始朝鲜移民大量迁到六道沟,在这里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水清凉甘甜,移民们便在井边立了“桔槔”,即“龙吊桶”。九一八事变后,官方正式把“六道沟”改为“龙井村”。1934年在李基燮的发起下立了两米高的花岗岩石碑,碑上刻着“龙井地名发源之井泉”字样。1987年,龙井市政府宣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龙井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8度54分至129度48分,北纬42度21分至43度24分的长白山东麓,东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边境线长142.5公里;东北与延吉市、图们市交壤;西南与和龙市毗邻;西北与安图县相接。龙井市海拔高度最高为1331米,最低为101米。地形从边沿山地到中部盆地中央。
天气特征:龙井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天气。一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均匀气温为5.6℃,七月最热,均匀气温为21.2℃,一月最冷,均匀气温为-13.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1℃,极端最低气温-34.8℃。年均匀降雨量为549.3mm,属于潮湿区。年均匀日照时数为2429.1小时,初霜均匀日期在9月27日,终霜均匀日期在5月6日,无霜期均匀为143天。
地名由来:龙井原名六道沟,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龙兴之地,今天龙井地名起源于井泉。井泉位于距龙井街与六道河路交叉路口,东50米处,市中医院对面。传说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一马平川,因缺少饮水,住户寥寥无几,后来此地自天上掉下一条龙,就在龙掉落之处,出了一口井,井水清凉甘甜。此后,这里解决了饮水的困难,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移居于此,为了纪念这眼古井,便把这里取名为龙井。自1881年开始朝鲜移民大量迁到六道沟,在这里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水清凉甘甜,移民们便在井边立了“桔槔”,即“龙吊桶”。九一八事变后,官方正式把“六道沟”改为“龙井村”。1934年在李基燮的发起下立了两米高的花岗岩石碑,碑上刻着“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字样。1987年,龙井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划:全市辖2个街道、5个镇、2个乡:安民街道、龙门街道、开山屯镇、老头沟镇、三合镇、东盛涌镇、智新镇;德新乡、白金乡。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