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滦南城区高清地图 ===
=== 滦南县资讯概况 ===
建置沿革:滦南县1946年建置,因位于滦县南部,故名滦南县。建县时间虽短,但境地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汤王十八世纪,封墨胎氏于孤竹。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县地属燕,仍为孤竹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31年),县地属燕国。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破燕,县地属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地属辽西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立卢绾为燕王,县地入燕,属辽西郡海阳县。东汉,县地仍为辽西郡海阳县。三国时期,县地入魏,属辽西郡海阳县。晋置平州,县地属辽西郡海阳县。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八年、北齐高洋天保元年(550年),新昌更名为卢龙,县地属卢龙。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卢龙置马城县,属平州。治所在今滦南县东北部的马城村,遗址尚存。这是滦南县境内最早设置的县级建制。辽天赞二年(923年),置滦州永安军,属平州。滦州之名始此,马城属之。金天会元年(1123年)夏六月,张珏以平州降宋,改马城为安城。天会二年(1124年)夏六月,金陷平州,安城复名为马城。元至元五年(1268年),省马城入滦州及乐亭,县地属永平路滦州。明代(1368—1644年),滦州属京师省永平府。县地属滦州。清代(1644—1911年),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建置,将原京师省改为直隶省。县地属直隶省永平府滦州。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后,县地属直隶省津海道滦县。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津海道,改直隶省为河北省。1933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侵华日军签定《塘沽协定》,划冀东为非武装区。1935年,殷汝耕在通县建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22县,县地属滦榆区。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基本上是两种政权并存。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开始。河北沦陷后,建立了伪政权,县地属冀东道尹公署滦县所辖。随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冀东抗日革命根据地逐渐建立,县境为晋察冀边区冀东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抗日战争结束后,滦县改称滦南县佐公署,驻地倴城,属冀东区行署第十三专署(冀东行政公署)。1947年4月21日,滦南县佐公署改称滦南县政府。1947年2月,国民党在倴城建立滦宁县,12月中旬,滦宁县政府逃到董各庄(今属宋道口镇)。1948年5月,又逃到滦县,被改编为河北省保安第五团。至此,滦宁县自然消亡。1948年5月16日,十三军分区部队攻克国民党晏各庄据点,滦南县全境解放。1949年1月底,河北省全境解放。3月7日,冀东区行政公署划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11日,冀东区行政公署恢复冀东行政公署名称。滦南县属第十二专属。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全面调整行政区划,撤销行政公署,恢复河北省,建立唐山专署,滦南县为其所辖。1954年7月,撤销滦南县建置,并入滦县。1958年11月29日,撤销滦县建制,建立唐山市滦州区。原滦南县境内分别划归滦州区、乐亭县和唐山市柏各庄区。1961年,部分公社划归丰南县。1963年1月,恢复滦南县建置,隶属于唐山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唐山地区专署改称唐山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唐山地区行政公署,滦南县为其所辖。1983年5月16日,唐山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实行市管县体制,滦南县归唐山市领导。
滦南特产:滦南海蟹:“滦南海蟹”亦黄螃蟹,生长于浅海,当地产卵,当地自然孵化。海蟹为肢体动物,巨螯尖甲,青色,横着爬行。其肉嫩黄肥,鲜美可口,有养筋益气、理胃消食,散诸热,通经络等药用功效。而且营养及其丰富,每100克蟹肉可含蛋白质14克,脂肪2.5~5.6克,碳水化合物7.4克。还富有多种维生素及磷、钙、铁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历来受人们喜食,更受那些文人墨客的赞赏。故前人曾写过这样一首咏蟹诗:“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滦南海蟹”产于滦南县南部沿海的柳赞、南堡一带,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为滦南的名特产品之一。春季在谷雨至小满,秋季在白露至霜降间,渔民们用张网、拖网、架子网捕捞,常获高产。“滦南海蟹”的肉、黄均美,当今吃方很多,可蒸、煮、焖、炒食,也可晒干,制成蟹肉、蟹黄,还可以加工成蟹酱。春汛当椿芽才发,芍药初放的季节,海蟹可与香椿芽配食,其味优美,若佐酒赏花,则雅兴更浓。所以有“黄凝白嫩红椿脆,窗处芍药拌酒香”之诗句。秋汛值菊花盛开,故有“赏菊吃蟹,菊黄蟹肥”之语。
海产珍品——对虾:对虾为节肢动物,雌雄异体,雄虾大于雌虾,多为一年成熟。对虾因旧时熟品上市前,就其弯钩身形,尾向内,头朝外,每对一套,成对出售,故名对虾。其鲜品青白色半透明,熟品呈珊瑚红。对虾皮包薄肉肥,味道鲜美可口,营养十分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26.6克,脂肪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对虾各种烹调皆宜,是宴席桌上的海味佳肴,佐酒珍品。故前人有“赏花佐酒须珍味,笑指珊瑚钩一双”之诗句。河北沿海各县养殖的东方对虾有喜欢平静,昼伏夜出的习性,早晨和傍晚活动较为频繁。平时喜栖于泥沙之中。对虾的摄食量随着发育阶段、水温、水质条件而变化。适宜水温在18℃~30℃之间,8℃停止摄食,4℃以下死亡,38℃生活不正常,39℃死亡。耐盐范围在15~40‰之间。对虾经过人工育苗,5月上旬将虾苗投放虾池内,需要人工投喂饵料,对虾7~9月份摄食最旺盛,生长很快。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即可收获成虾。成虾一般身长12至16公分,重量在25~50克左右。对虾在我省沿海各县均有出产,过去是靠海洋捕捞为主,产量不高。近几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沿海各县利用沿海滩涂,大搞海水养殖对虾,产量逐年增加。
滦南虾皮:“滦南毛虾”俗称虾皮,系渤海湾的“土著”,当地产卵、孵化成长。一般一年一死,因生长快、寿命短,故有“生长周期短,资源恢复快”之说。“滦南毛虾”个体完整,颜色洁白,皮薄肉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人们喜食的廉价大众化海味,为滦南县的名特产品之一。“滦南毛虾”产于本县南部沿海的南堡、柳赞一带,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每当春秋两汛,渔民们用张网、架子网定置捕捞。捕来鲜虾,除少部分销售当地及加工成虾油、虾酱外,大部分用盐水煮炸、晾晒、去杂、制成干品。“滦南毛虾”无论是用来蒸、炒、煮、褒和凉拌,吃起来都清香隽永,品味兼优。同时,毛虾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常食毛虾对防止肝炎、痔疮、皮肤瘙痒、腹水、白廯等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滦南特产——墨鱼:墨鱼(当地方言把“墨”字读mi),也叫墨斗鱼,是乌贼鱼的别称。唐山辖区的滦南、乐亭、丰南等县(区)沿海均有出产。但从质量上讲,数滦南县沿海南堡、柳赞出产的墨鱼为上乘,因其海域是泥底,所产的墨鱼肚子里无沙子,吃起了来不会牙碜,为滦南县海域特产之一,是人们喜食的一种海鲜。外地人到滦南做客,热情好客的滦南人会将墨鱼做成菜肴让其品尝,临走时主人还会送上几斤墨鱼做为家乡特有的礼物。墨鱼生活在海水中,为软体动物,身体椭圆形而扁平,苍白色,有浓淡不均的墨斑。头部有一对大眼,口的边缘有十只腕足,腕足的内侧生有吸盘。墨鱼既无强大的攻击本领,又无扑食的利器,但体内能分泌出墨色液汁,每当遇到敌害时,它能放射出“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黑,以保护自己逃之夭夭。这种“墨汁”含有麻醉剂,能麻醉敌害的嗅觉,常以此方法扑捉小鱼虾充饥。据沿海耆老讲述,墨鱼不是真正的“鱼”,因为它没有脊梁骨,它和那些蛤螺一样,都是软体的贝类。说墨鱼是贝类,为什么身上不长“壳”呢?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墨鱼也有“壳”,因生性好动,背着沉重的外壳,妨碍了它的活动,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把壳藏在了外套膜里边,起着支撑软体的作用。因壳质地疏松,不仅不会加重负担,而且在游动时增加浮力。把墨鱼剖杀之后,便会看到有两块洁白的骨头,这就是原来的外壳,俗称“墨鱼骨”(也称海兔子骨头),中医上称之为“乌贼骨”或“海螵蛸”。墨鱼的肉又白又嫩,为海中美味,营养十分丰富。每100克墨鱼肉中含有蛋白质13克,脂肪0.7克,糖类1.4克,还含有钙、磷、铁等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墨鱼浑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古代文献记载,墨鱼肉有养血滋阴、益肾通气、去瘀止痛的功能。墨鱼骨是传统的止血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乌贼骨,厥阴血分药也------诸血病皆可治之”。古代有25个海螵蛸的药方,如今已被用于医学上,如利用墨鱼骨粉直接来治疗胃出血、外伤出血。目前市场上一些中药如胃痛散、胃溃宁、乌贝散等均以墨鱼骨为主要成份。“墨鱼汁”被人们作为止血药,如用于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当今墨鱼吃法很多,如“爆炒墨鱼花”、清炒墨鱼等都是脍灸人口的美味佳肴。“墨鱼炖猪肉”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菜,普遍受到人们的喜食,其特点是“鱼有肉香,肉有鱼味”。难怪人们说:“墨鱼炖猪肉,吃着没有够!”
柏各庄大米:柏各庄大米集中产于滦南县柏各庄、杨岭、胡各庄等一带,因产量高、质量好而远近驰名,为滦南县土特产品之一。柏各庄大米以颗粒匀净,富有粘性,糯软香喷,适口性强,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7.3克,脂肪2.5克,淀粉75克,纤维素0.8克,为人们普遍喜食,堪与天津小站大米所媲美。柏各庄一带地处滦河下游,渤海之滨,水源充足,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适合水稻生长。这里种水稻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水稻生产发展很快,种植面积最高发展到32万亩,总产量3亿多斤,是滦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除满足当地人民生活需要外,还大量销给华北、东北、西北等地,使农民增加了收入。
曲身小子玉腰肢:“滦南海米”是海产白绒虾加工而成,由于这种虾身、须、肉呈白色,故前人有“曲身小子玉腰肢,二寸银须一寸肌”之咏。“滦南海米”味微咸,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多含蛋白质及维生素,深受人民喜食,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是滦南县名特产品之一。“滦南海米”产于本县南部沿海的南堡、柳赞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了。每当春秋季节,渔民用张网、架子网定置捕捞,捕来鲜虾,放入滚开的盐水锅中,待水开后,煮成八成熟,迅速捞出,晒干,放入布袋或细眼网,往墙上摔打,使其皮肉分开,再用簸箕簸掉即可。“滦南海米”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大部分销往京、津及东北等地。
东路花生:滦南县中西部、北部地区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始以明代后期,清末年间开始流向国际市场。因土质沙性、光照充足等自然条件等特点,适宜花生种植。滦南县花生以个大、果白、皮薄、籽粒饱满富有光泽而著称,在国际市场被誉为东路花生。东路花生可榨油、炒食、煮食,又可做馅、制作花生酱、加工酥糖等食品,其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为大众化食品。花生籽粒含脂肪、蛋白质多种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及少量金属元素,热量较高。并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化瘀”等医药效应。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优质小花生品种,并开始用塑料地膜覆盖种植,产量有幅度提高,滦南县为唐山市主要产区之一。所产的东路花生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素有“倴城花生——没(秕)比的”之歇后语。
气侯特征:春季:春季开始,冷暖气流交绥频繁,气温变幅大,早春偶有倒春寒天气发生。本季的气候特征是:气温回升快,干燥,风大,蒸发大,降水逐月渐增。季平均气温11.1℃,降水量77.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1.8%。历年春季降水量最大125.0毫米(1971年),最小35.5毫米(1986年)。4月份极端最低气温-3.2℃,(1976年4月11日),5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5.5℃(1980年5月27日),变幅38℃左右。由于气温回升较快,大风日数增多,气候较干燥,土壤失墒严重,因此,本县“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相当显著,即使是降水量较多的年份,也由于雨量分布不均,而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本季为全年大风最多的季节,据1967年至1986年资料统计,大风日数占全年总大风日数的55.2%,冰雹出现日占全年总降雹日的30.8%。
夏季:为农历的芒种至处暑节气时段。气温较高,降水量大而且集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关系极大。多年平均降水量487.6毫米,占全年的74.7%。季降水量最大783.0毫米(1977年),最小132.2毫米(1968年)。多年平均全季降水日数35天,平均3天就有一次降水。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236.9毫米(1975年7月3日),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7天(1978年7月23日至29日),累计降水量263.9毫米。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降水集中期,多出现暴雨天气,占全年暴雨次数66.7%,低洼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三伏”期,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闷热,随着对流的增强,局部常产生雷阵雨,并伴有冰雹天气。季平均气温24.0℃,极端最高气温38.6℃(1968年6月5日)。
秋季:秋分前后,受冷空气的影响,冷暖气流再次交绥,气候特征是:昼夜温差大,气温缓慢波状下降,雨水逐渐减少,可谓“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季降水量平均为72.1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1%。大雾日占全年大雾日数70%,日照时数690.5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25%。平均气温12.0℃。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0月14日,最早9月28日(1968年),最晚10月29日(1975年)。
冬季:小雪之后,即进入冬季,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急剧下降,盛行西北、偏北风,平均风速3.0米/秒。气候干燥寒冷,时有寒潮侵袭,季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21.7℃(1973年1月26日),平均最低气温在-6~-13℃之间。降水15.7毫米,最大积雪深度23厘米(1973年1月25日)。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