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庐江城区高清地图 ===
=== 庐江县资讯概况 ===

名优特产:小红头:庐江“小红头”是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原名饽饽,又名油糖烧卖,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因顶端染一点红,故而得名。相传在清同治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吴筱轩,是庐江县沙湖人,奉命出征。随身家乡厨师常为他做此点心,很受吴的赞赏。该厨师回乡后,在庐江城关岗上开设“段万和”饭店,继续做这种点心,深受食者欢迎,遂驰名于世。“小红头”制作十分考究,选料精细。其特点:油糖滋润,色泽金黄,香甜酥松,细腻无渣,馈赠亲友,携带方便。食用时:蒸、炸、炒均可。清光绪年间曾被列为贡品,奉献宫廷。1979年省小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1982年北京“方便小食品”会上受到好评。
芹芽:是由庐江县白湖镇利用特殊的土壤气候条件和生态优势,在传统蔬菜水芹的种植过程中改良品种,创新工艺,经多年努力培育而成的特色蔬菜,由于它洁白如玉,鲜嫩清香美味,属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并具有清热解毒、降压消肿等功效,所以备受消费者青睐。好的芹芽的标准:洁白如玉的芽再加上青青的嫩头可称之为极品!
冻米糖:春节前,农村家家切糖制作冻米糖。传说此俗已流传了近千年,至今仍在延续着。冻米糖是将上乘糯米蒸熟后放在露天晒、冻,然后下锅炒,使之膨化,再拌和白糖、饴糖做成。然后用刀切出一片片印痕,食用时用手分片即可。制作再讲究些的可加上红、绿米和桂花、芝麻、桔片米等天然香料,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糕点。
麻酥糖:麻酥糖从南宋流传至今为传统名品。它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用一张小红纸包成长方形,小红纸上印有店家的招牌,其味香甜、质感松软。麻酥糖中的精品称为“顶市酥”。顶市酥采用脱壳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或米粉,拌以饴糖精制而成。成品白中显黄,抓起成块,提起成带,进嘴甜酥,满口喷香,不粘牙不粘纸,老幼皆宜。徽州习俗,过年时家家都把小红纸包糖装在果子盒里招待客人,到亲戚家去拜年一定要送上麻酥糖。民谚曰:“拜年不带麻酥糖,请君不要进厅堂”。
米饺:将米磨成米粉,掺入水后做成面皮,包入馅,放入油锅炸成饺子。颜色金黄,以同心楼的较为有名。不过已经被三河先注册
荸荠:素有“四面杨柳肥沃田,满圩春风鱼米乡”之美誉的安徽省庐江县杨柳乡,地处军二路沿线,距省城合肥一百公里,水陆交通便利。该乡荸荠(俗名“马蹄“)种植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其植物形状及栽培法有详细描述。中国长江以南各省栽培普遍。安徽无为、广西桂林、浙江余杭、江苏高邮和福建福州为著名产地。用球茎繁殖。萌发后,先形成短缩茎,其顶芽和侧芽向上抽生的绿色叶状茎细长如管而直立。叶片退化成膜片状,着生于叶状茎基部及球茎上部,光合作用靠绿色叶状茎进行。自母株短缩茎向四周抽生匍匐茎,尖端膨大为新的球茎。穗状花序,小花呈螺旋状贴生。小坚果,果皮革质,不易发芽。
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统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03.2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100307万元。增加2.34亿元,增长30.4%,增幅居全市第一;超千万元镇达13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增长37.3%;74个项目入选省“861”行动计划,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亿元,增长19.2%。外贸进出口总额4800万美元,增长28.4%;外贸自营权企业新增21家。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初步统计,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8.8:32.1:39.1调整为28.1:35.6:36.3,二产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县财政安排引导资金550万元,扶持粮食、蔬菜等七大产业发展。“安徽一袋米”工程推进加快,粮食总产跃升全省前十位,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流转土地16万亩,新增蔬菜基地近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5000亩。新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9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畜禽、茶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三品”认证产品21个、王巢等省著名商标4个、“巢湖麻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设立唯一县级馆,成功举办第三届名优农产品合肥展销会等活动。在郭河农业示范区基础上,成功申报挂牌台湾农民创业园,二期建设已启动,整合资金2.9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12亿元。建成特色生产基地48个,柯坦蛋鸭、同大葡萄等一镇一业品牌初步形成。工业发展不断加速。全县新建、续建工业项目185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增长22.7%;规模以上企业净增30家,达159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年纳税超千万元企业11家;八大产业完成产值69.6亿元,增长41.5%,其中矿业(采掘)、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超10亿元。工业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以上。庐南重化工基地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税收2.6亿元。龙桥矿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十强,纳税2.16亿元,居全市第一。罗河铁矿实现销售收入7425万元,基建税收1200万元,付冲尾矿库征地拆迁工作全部完成。马鞭山铁矿治水取得突破性进展,金牛矿业主副井掘进到底,沙溪铜矿主井坑探工程开工,泥河铁矿勘探结束,钟山铁矿、杨山铁矿、矾成铜业等扩能技改项目加快推进,100万吨特钢产能获批。多功能农用挖掘机项目实现整车生产,恒泰活塞、泷晟环保等项目基本建成,吉星照、联发凯迪、恩度高科等项目加快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建材、服装等传统产业有效提升。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矿业循环经济协会。县经济开发区和泥河镇入选全省特色产业基地,石头镇被命名为中国渔网之乡。
教育事业:从1994年全县开始实施“两基”,使中小学布局得到调整。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明显提高。全县有完小374所,初中36所(另设18个分部)。普通高中11所,职业高中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公、民办幼儿园36所。1999—2000学年度,全县在校中小学生199960人,在园幼儿人数12510人。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4.1%。扫盲工作成绩显著,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4%。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根据庐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设了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卫生、财经、管理等学科,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毕业生,普通高中逐年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校学生数已达到9300多人,1999年有1500多人录取各类高校和高中专。中小学专任教师6714名,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或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全县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改善,校园总面积达到59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的配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涌现了庐江中学、安徽省希望电脑学校、汤池希望小学、城关小学等一大批示范学校。
科技事业:科技工作全面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主题,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科技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突出科技工作新思路、新目标,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科技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在政治领导、队伍建设、科技项目的实施、科技投入及科技奖励等方面协调配套,科技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到2007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0191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823人,具备中级职称4800余人,初级职称4000余人。工业科技发展较快。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有力促进了全县工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加快农业关键技术的引进创新,配套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科技成果与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到2007年末,全县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十余项,全县拥有各类专利量248件,2007年度,被省知识产权局授予“全省专利十强县”称号。广泛开展企业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挂靠联姻”,建立起稳固的技术依托关系,每年组织多家企业参加了深圳高交会、合肥高新技术项目对接会、巢湖项目技术对接会等活动,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开展产学研结合,为其解决技术难题、引进技术提供了平台和载体。2007年,该县磁性材料产业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磁性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成功举办了中国(庐江)磁性材料产业论坛。科技宣传工作扎实开展。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开辟《绿野》科技专栏节目,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及时播放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知识,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推动“三农”的快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文化事业:悠久的庐江大地,灿烂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人文会萃,人杰地灵。成百上千的业余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编册出集,书法、绘画、美术、工艺品,传播于海内外。竹雕、微书已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文艺演出活动频繁,文化生活丰富活跃,影剧院可接待世界大型演出。历史胜迹繁多,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墓园,清代吴长庆的“武壮公祠”位于庐城东门,气度轩伟,建筑古朴典雅、环境清新优美。海内外寻迹凭吊者络绎不绝。丁汝昌祠堂、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名闻遐迩。馆藏文物,数量多、等级高、品位好。文化市场繁荣兴旺,门类齐全。图书、印刷、娱乐、音像市场初具规模,形成了经营得法,管理有力的良好格局。
体育事业:体育设施建设日趋现代化,新建的县体育中心占地93亩,其标准游泳池、儿童娱乐池和864平方米的综合训练房已投入使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县拥有标准篮球场168个、乒乓球室211个,其它体育设施200个。全县运动竞技水平和群体活动成绩不凡,多次刷新省、地记录,1998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人民生活:2004年,该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57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71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5%和13.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386740元。
电力通讯:据有关资料显示,庐江县供电营业区范围内拥有220KV变电所1座,主变电容量210000KVA;110KVA变电所3座,主变容量68000KVA/4台(其中一台为8000KVA);35KV变电所19座(其中:2座变电站、1座变电所迁建)主变容量91180KVA/26台。220KV线路124.06KM/2条,110KV线路16.74公里/2条,35KV线路190.34公里/11条,10KV线路1748.92公里/92条(含代管);10KV配电变压器208985KVA/1997台。供电可靠率RS299.97%。通讯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电信交换设备全部为数字程控交换机,据有关资料显示,市农话用户总数17万户,全县231个村和社区全部通电话。电信营业网点,遍布城乡各地业务提供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了光纤、ISDN、INTERNET、电路出租、电话卡等新业务。邮政发展快,服务手段现代化,邮储“绿卡”工程进入了全国绿卡大网。移动通信基本实现县内无盲区,服务领域为模拟移动通信和GSM“全球通”数字移动。
医疗卫生:拥有比较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医教和中医服务体系。1998年底,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73个,其中县直医疗机构7所、中心卫生院8所、乡镇卫生院24所、村卫生所487所。共有病床1713张,卫生技术人员2995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专业人员335人。全县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6人、病床1.46张,年门诊服务量200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万多人次,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全县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0岁,人群健康指标已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1997年省政府授予“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称号。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