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罗定市区高清地图 ===
=== 罗定市资讯概况 ===
历史人文:历史足迹:罗定先民们在一万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他们从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从原始群走向氏族社会;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经过数千年德融合发展,成为百越民族的一个成员有着相同图腾信仰,有着共同文化特征。到1700多年前德东晋王朝,罗定地区居民仍是越族人。故历代王朝在罗定实行越族酋长自制制度。到东晋末年,在今罗定设置龙乡、夫阮二县时,县名便是来自越语译音。如“夫阮”就是越语“荒地的村”的意思。两县的行政长官亦由当地越族酋长担任。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居民因战乱灾难大举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之落籍岭南。南朝的梁王朝时(约公元502—557年),原籍河南鄢陵,曾任新、石二州刺史的陈法念举族定居罗定。他们“以孝义训溪垌蛮族”,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加速了罗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进程。陈氏家族一连五代都担任罗定越族酋长。和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合称岭南三大酋长。以使用铜鼓著称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俚、僚族,主要原因氏分属两大酋长管辖:粤西南路至海南岛的部落尊冼夫人为酋长,叫俚人;西江南岸、高凉以北地区尊陈法念为酋长,叫僚人。唐朝,在岭南推行怀柔俚僚的政策,陈氏家族的陈集原官至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上柱国、颍川郡开国公。其事迹入载官修的《新唐书》、《旧唐书》。唐玄宗开元十六念(公元728念),泷州刺史陈行范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攻占了粤西四十余城。唐王朝派宦官杨思率十万大军围剿泷州,陈行范与六万多起义僚人被杀,许多僚人因此被迫西迁。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间改称僮族(今壮族)。唐朝末年,原在荆楚地区生活的瑶族大举南迁,徙落今两广各地。此后历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罗定地区的居民以瑶族和僮族为主体。其僮族,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僮则旧越人也。”,宋元明时,罗定地区的瑶、僮两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压迫的斗争此起彼落,持续二百多年。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罗定瑶民,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与此同时,官府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垦荒,大批汉族人纷纷迁居泷江两岸。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罗定围剿瑶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罗定。此后,大批汉人继续迁入,罗定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瑶、僮两族逐渐改变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古代罗定虽地处岭南,声名却传播神州。历代均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涉足罗定,如唐朝的诗人宋之问、武后宰相张柬之、桓彦范;翁方纲、何仁镜等,都曾避乱或寓居罗定,留下了许多题咏。初唐杰出诗人宋之问任泷州参军时所写的《过蛮洞》、《入泷江》两首诗,被收入《全唐诗》中,描写当时罗定少数民族聚居,文身凿齿,瘴疠肆虐、生活贫困的情况。陈氏豪族的陈集原在唐武周年间撰写的《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骈文之精华,文笔优美,骈词工丽,后被收入《全唐文》和《广东文征》。明万历年以来,出任罗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韬武略,如陈磷、郑人逵、张国经、洪颐煊、宋起凤等,他们启贤兴学,促进了罗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到民国时,罗定成为广东的文化县之一。民国有包括蔡廷锴、区寿年、沈光汉、谭启秀、陈章、彭佐熙、王作华等抗日将领在内的将级军官近20人,其中兵团司令和集团军司令2人、军长5人,有与周恩来、邓小平一起留学法国的同学、才子张定汉、苏天元;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有为革命浴血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罗定农民运动领导人李芳春,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骨干谭其镜,曾发动罗城暴动的罗定县委书记唐木、县委委员唐公强以及共青团员陈泗英、陈琼英,与蔡廷锴一起被称为新中国“开国元勋”的林一元、谭冬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有努力开拓、担任过党和政府重要职务的原任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秘书、后调入外交部的吴仁彰,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钟鹤,广东省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梁伟发,原济南军区副政委、济南空军政委、中将张汉平,原广东省经委主任彭书宝,江门市政协主席赵基耀等。有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造卫星风云一号、二号的控制系统设计者之一的高级工程师谭君才,创育水稻双千粒穗的杨明汉,拥有7项水质净化专利、被评为全国首届十大优秀发明家的梁克诚,国家一级演员、南粤家喻户晓的“笑星”黄俊英,发现世界珍稀毒蛇的“蛇博士”陈远辉,单骑跨越罗布泊的探险家黄成德,曾出席广东文教群英会、特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罗定民歌、受到郭沫若接见的著名民歌手伍凤英等。
文化品牌:罗定应该树哪些文化品牌呢?过去罗定叫泷江,南江。明代南江很有名,现在外地竟无人识南江了。泷江在“五四”运动时也挺有名气的,一群热血青年创办的《泷江学报》曾经是广东“五四”运动的先锋刊物。但现在我们连一个泷字也读不准,“粤泷”又被读成“粤龙”,自己乱了自己,品牌又怎能叫得响呢?究竟叫泷江文化还是南江文化?大家可以讨论。关于文化品牌的内容,现在新兴有了禅文化,云浮有石文化,郁南有西江文化,罗定仍未形成文化品牌。要知道,一个区域文化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不能用单一的内容来代表整个文化,人家会说你缺乏内涵。我们过去也突出了一些名人文化、祠堂文化等,其中的内容我这里不说,留作以后慢慢讨论。我总觉得我们开发得不够。比如,就蔡廷锴将军,我们仅在宣传、报道、简介方面做工作或者作一些未够深入的评传,对蔡廷锴的民主思想的演变,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等等都未有人从学术角度进行研究。广西上林县有一块唐碑叫《智城碑》,是全国四块武则天时代有武则天创制新字的石碑之一,比我们龙龛道场铭还早二三十年。因为我们抢了“岭南第一唐刻”的称号,好象不太公平,去年12月26日,他们搞了个唐碑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学者去参加研讨,名气一下子就上来了。罗定常用的“榃”字,唐代就已经出现在他们的石刻中,我们仅出了一本书,未开学术研讨会,推介不够,文化观念跟不上。广西有个“那文化”,专家学者搞了十几年。所谓“那文化”是壮族稻作文化为主的文化圈,“那”在壮语的意思为“水田”,那文化的最大成果是用民族语言破译了西汉时期的《越人歌》和东汉时期的《白狼歌》,破译了“元谋猿人”的族属问题。罗定是否可以研究形成“古越人”的“罗文化”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民族的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习俗、礼仪、节庆,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方式。几千年来,从科学的发展观看罗定的文化最大特点就是兼容并蓄,文化的传承之间是可以逆向的,观点是可以对立的,不独尊某一个文化品种。“罗定文化”是多元化,有较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南粤古国──西瓯文化中心的青铜文化;古越地名──以水田为特点的古代稻作文化为主的文化圈;古越语系与民众遗存──远古民族风情文化;南江与南朝遗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文化;龙龛岩石刻及开元寺──唐代佛教文化;明清古建筑──祠堂文化与村落居住文化;蔡廷锴故居与十九路军将属故居──名人文化;泷水山歌──民族风情文化;祭社、樵会、炮会──民族传统文化;罗定学校──近代教育文化(从书院到学校);四大景区(金银湖、聚龙洞、仙景茶园、龙湾)──休闲文化;中国竹蒸笼之乡--罗定泗沦镇的竹蒸笼文化;其它──饮食文化、大众娱乐文化、民族文化等。我简单说明一下,罗定出土的战国青铜器是岭南首屈一指的,如果你参观广东博物馆,那里展出的青铜器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罗定的。考古发现,在广西银山岭、广宁铜鼓岗、博罗横山岭曾出土过过百的战国古墓,但都是一些小墓,没有大墓,可以认为,战国时期的南粤古国在罗定,其他地方的都是罗定古国派往前线抵御秦始皇南下大军的前线部队(是一些兵士,顶多有一两个连排长)。关于地名,大量的专家考证,带“罗”字、“龙”字头地名的多与古骆越族有关。“罗”字地名从广东东部而西,经肇庆直达广西来宾、上林、邕宁(即珠江一线)。“那”字地名从广西西部沿海向东,经湛江、阳江、恩平、开平、新会、台山以及中山、番禺(即沿海一线)。而广东宝安、东莞、花县、南海、三水、高明、高要、云浮、德庆、广宁和广西苍梧、平南、贺州、平乐、柳城以东以北没有“那”字头地名,广西武鸣、扶绥、上思以西和广东徐闻,无“罗”字头地名,两者之间是交错区,两种地名都有。有学者研究说,封开县罗字地名20个,占越族地名的26%,“林田”字地名占越族地名的20%,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说封开是西瓯文化中心。我粗略点算一下,罗定有“罗”字头地名有39处,近似“罗”字地名有46处,“林田”字地名有127处。如果我们的文化研究上去了,大概那些专家也不会去算封开的“罗”字了。再说唐代佛教文化,据近日发现的明嘉靖《德庆州志》记载,罗定的开元寺建于唐开元二年,主持僧人叫定端。因此,罗定的佛教文化也是岭南著名的。再说山歌,罗定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不要说刘三姐的遗迹有多少,明清时期罗定八景中就有两个景是与山歌有关的。如径口樵歌,就是樵夫在唱山歌,大湾渔唱,就是水上人家唱蛋家歌,这种民间传统文化早就盛名。过去我们曾把很多东西作为颓废的旧文化摒弃掉了。对一些有积极意义或者无害的民俗文化内容是应该发掘保留的,关键是我们的文化观念应该更新,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问题,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越是怕跌倒就越是走不了。为什么很多东西在别人眼里很容易发掘,自己总是看不到。比如连滩民间欢乐节,前三届我去看了,第一次大巡游其实就是我们旧时的樵会,只不过菩萨没有抬出来,只抬了祭品,我们很多人就看不惯。去年连滩搞了个禾楼舞,过去我们罗定也跳过,它其实是一些巫师跳的鬼舞,现在连滩跳的舞蹈戴鬼面具,穿瑶族衣服,该舞蹈在省会演时竟拿了奖,那些连山的瑶胞就过去问,你们怎样找到这个瑶族舞的,怎么我们未见过?连滩人说:你们是真瑶,我们是假瑶。其实,连滩跳的并不是瑶族舞而是古越族舞蹈,瑶族是尊狗头的,古越族是尊牛头的。今日壮族就有执牛头跳舞的。又如十番和打马舞,过去罗定也流传,一位从事唐舞研究的博士去年在广东发现了“十番”歌舞很惊讶,这些在唐代壁画才可以看到的东西,怎么会在广东发现?现在全世界都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化,因为它们消失得太快了,在罗定可能会消失得更快一点。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就是博物馆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何发掘抢救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是迫在眉睫的,我建议我们应根据我们“罗定文化”(或者叫“罗文化”)的特点,开几个学术研讨会,展开学术大讨论,打响我们的文化品牌,建设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区划变迁: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统领军队平定岭南,并百粤为南海郡。南海郡领18县,其中有开阳县,县治在今罗定船步镇。晋朝分苍梧郡地端溪县立晋康郡,领县14,其中龙乡、夫阮二县,县治均在今罗定境内。梁为罗阳郡,因罗水得名。隋朝龙乡县改为平原县,后改平原县为泷水县,以“泷水”为县名的称谓首次出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罗旁战事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直隶州。取“罗旁已平定”之意定名为罗定,直隶于广东布政使司,与府同级,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直隶州。1912年置罗定县。1993年4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72号)撤销罗定县,设立罗定市。2002年,罗定市辖6个街道(罗城、城东、城西、附城、双东、素龙)、20个镇(华石、苹塘、金鸡、围底、朗塘、船步、罗平、太平、罗镜、新榕、生江、连州、分界、黎少、泗纶、加益、榃滨、扶合、新乐、都门),306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2003年12月,撤销新榕、都门、新乐三镇,分别并入罗镜镇、泗纶镇和附城街道办。调整后,罗定市辖6个街道、17个镇:罗城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素龙街道、附城街道、双东街道、黎少镇、生江镇、连州镇、泗纶镇、加益镇、扶合镇、罗镜镇、太平镇、分界镇、罗平镇、船步镇、金鸡镇、苹塘镇、围底镇、华石镇、朗塘镇、榃滨镇。2005年10月14日,粤民区[2005]49号批准罗定市扶合镇更名为龙湾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罗定市辖6个街道(罗城、城东、城西、附城、双东、素龙)、17个镇(华石、苹塘、金鸡、围底、朗塘、船步、罗平、太平、罗镜、生江、连州、分界、黎少、泗纶、加益、榃滨、龙湾)。
水利丰碑: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中,广东有10处入选;地处粤西边界的罗定市有两处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类重要发现———第一初级合作社旧址和长岗坡渡槽名列其中。被誉为“广东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它以巨龙般的身躯,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罗定盆地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罗定因此也连续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随着金银湖饮水工程的竣工,长岗坡渡槽还源源不断地为城区居民提供干净的“放心水”,当地30多万群众一直受惠。更为神奇的是,渡槽建成29年多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渗漏,从未大修,工程质量过硬。说起渡槽,它曾经在上世纪的神州大地红火过一阵子。渡槽又称高架渠、输水桥,通常架设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用于通水、通行和通航,用来把远处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镇、农村以供饮用和灌溉。现在许多水利工程、引水工程等大量地使用着渡槽,创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新式渡槽、现代化渡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水利设施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引水灌溉就成为一项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为一种水利设施,就在这种背景下在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兴建。“这个渡槽把以往白白流掉的太平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当年指挥修建长岗坡渡槽的原罗定水利局老局长陈海顺对笔者介绍说,“而金银河水库灌溉的农田占全县所有农田的四分之一还要多,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县水电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过去罗定穷得有名,穷在缺水,十年九旱。1955年遇上8个月大旱,全县有20多万亩田插不下秧,插下去的十多万亩无水灌溉,半枯半死。其实,罗定境内有六条主要河流,流量并不小;但过去境内没有一条像样的水利设施。半个多世纪前,罗定大办水利,经过40多年的水电建设,全市的水利设施基本上形成引太、引泗、引沙等六宗引水工程,特别是“引太灌金”成为最大系统工程,而长岗坡渡槽是这一工程的关键大型建筑物。长岗坡渡槽于1976年动工兴建,1981年竣工通水,历时四年多。渡槽设计过水流量25秒立方米,长度3450米,砌石拱渡槽1750米,共5200米,这个长度在当时是全国之最。渡槽宽6米,高2.2米。渡槽共有133个墩,132个跨拱,拱的最大跨度51米,最高高度37米。长岗坡渡槽的设计曾做过两次方案,最后由原肇庆地区水电局派来工程师孔祥华与罗定县水电局工程师梁中承担设计和施工。两位工程师从设计上反复推敲渡槽结构,寻求省钱、省料、安全的设计方案。工程采用肋拱形式和实心重力墩,除几个大跨度的拱跨以外,有2700米长的拱跨都用无筋拱或少筋拱,单钢材就节约了300多吨。渡槽共有161条伸缩缝,每处理一条都经过很多次工序才能完成,由于严格把关,每条都精雕细琢,贴接得密密实实,通水以来没有发现一处漏水。近日,笔者驱车来到罗定市罗平镇平垌村,远远看到一座高大的渡槽凌空飞架,气势雄伟。来到一个跨拱下,只见四条并排的肋拱横跨在两个槽墩之间,肋拱间每隔一米有一根横梁将四条肋拱连接起来。而在肋拱之上是一组由大及小的复合拱。同来的罗定市水务局副局长王云峰介绍,与用排架和木模板做支撑、混凝土倒制出来的肋拱不同,叠加在肋拱上的复合拱是预制件,在修造好肋拱后一个个镶上去的,这种连拱加复合拱的独特设计增强了跨拱的稳定性,同时大大节省了建筑材料,也使渡槽更具观赏性。笔者顺着渡槽的走势望去,一个个大跨度的连拱似长虹卧波,此起彼伏,舒展大气;而连拱上并列有序的复合拱则如一排排阵形整齐的雁阵,展翅齐飞,错落有致。笔者又拾级而上,登上渡槽。渡槽上每隔2米有一根拉杆,拉杆将槽两端固牢。渡槽上两边还有人行道,可供两个并排行走。刚下过暴雨,槽内水流湍急,直往下游冲去。站在拉杆上,脚下水流奔腾而去,确有“逝者如斯”的感受。望着表面粗槽、略有沧桑的渡槽,笔者感受到了当年罗定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铁锤、钢钎,打造出一座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陈海顺老局长回忆说,高空浇筑混凝土作业,除了很高的肋拱采用卷扬机运送混凝土外,绝大部分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一担一担地沿着排栅挑土去的。砌筑槽墩高达25米,也是靠肩膀将100多公斤重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抬上去。罗定水利建设的显著成就,吸引了国内外四面八方来客,尼泊尔贵宾参观后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真有本领!”1979年,原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到罗定视察了长岗坡渡槽建设,即席赋诗一首:“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讲述罗定水利建设的《罗定山河换新装》还编上了上世纪70年代的小学课本。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