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罗源城区高清地图 ===
=== 罗源县资讯概况 ===
非遗文化:2008年,福建省罗源县申报的“畲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1017。2008年,福建省罗源县申报的“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项目类别,入选名称“畲族医药”,序号1017
经济建设:经济概况:2008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工业总产值94.91亿元,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58亿元,增长34.4%;农业总产值23.6亿元,增长5.2%;财政总收入完成3.31亿元,增长33.4%,其中地方级收入1.93亿元,增长2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5亿元,增长59.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62亿元,增长16.6%;实际利用外资211万美元,增长16.14%;外贸自营出口总值2473万美元,增长10.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1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5214元,增长12.0%。
工业经济:2008年,规模企业个数由上年122家增至134家,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60.1%上升到67.2%。开发区工业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8%。亿鑫钢铁、时代包装、源鑫水泥等3家企业完成产值22.4亿元,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亮点;石材业进一步整合提升,产销两旺,实现年产值26.5亿元;德盛镍业、三金高速线材、宇星彩板、时代包装二期、华东船厂、恒逸化工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6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建设投资18.19亿元。招商引资共签约外资项目25项、总投资2.8亿美元,内资项目15项、总投资38.21亿元,其中已动工项目占40%。
农业经济:2008年,重点发展水产、畜牧、食用菌、林竹果茶蔬等农业特色产业。水产业形成了万亩鱼虾塘生态立体养殖、4万个海水鱼类和鲍鱼网箱养殖、万亩浅海吊蛎养殖等5个水产养殖商品基地,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4.16万吨。畜牧业发展壮大了正宏牧业、贤德水禽、党林特禽等50多家规模养殖场,引进正大集团合作建立工厂化养鸡示范10万头。食用菌形成了15万袋以上规模场厂179家,全县年生产规模达1.4亿袋,鲜菇总产4.6万吨。林竹果茶蔬形成0.67万公顷杉木丰产林、0.8万公顷工业原料林、0.93万公顷毛竹林、0.33万公顷水果、0.27万公顷茶叶、0.47万公顷蔬菜生产规模。益升食品、海林食品、味中友肉松、绿丰竹笋等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2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农户小额贷款3.09亿元,增长69.8%。
渔业发展:罗源海域、滩涂广阔,沿海居民从事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以海水捕捞为主。明代前限于滩涂捕捞,明代始有海洋捕捞作业,明末发展海水养殖,主要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等。民国时期海水养殖年产100吨左右;淡水养殖甚少,年产5吨左右。1949年水产品总量547.6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持渔业,生产逐步得以发展。1979年后落实渔业生产责任制,鼓励私营养殖。1984年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1990年后将水产养殖列为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采取措施,促进发展。养殖品种和产量逐步增加,海水养殖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蛤仔、贻贝、太平洋牡蛎、海带、紫菜、对虾、青蟹等及鲷类鱼(网箱放养),淡水养殖有青、草、鲢、鲤、尼罗非鱼,革胡子鲶、河蚌、河蟹、鳗鱼等。1994年养殖面积达2.89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36万吨,产值1.5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港口建设:2008年,碧里作业区4#、5#两个5万吨级码头建设进展顺利,4#泊位卸船机已安装过半,基本具备靠泊条件;将军帽作业区15万吨级散货码头动工建设。港区配套日益完善,在建成3万吨级乘潮航道的基础上,启动疏竣5万吨级全天候航道;临时一类口岸开放获得延续;口岸通关中心大楼完成主体工程。路网:开发区江滨北路完成拓宽,温福铁路罗源段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和火车站填方;港区铁路支线已获批。供电:动工建设碧里220千伏、德盛110千伏变电站,扩建亿鑫110千伏变电站。供水:已启动建设南榜等水库,日可新增供水5万吨,基本满足开发区、港区项目用水需求。
经济开发:罗源湾开发区位于罗源县城东,以罗源湾顶部23平方公里的松山围垦为中心,包括周边山头、土地及旅游水域,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1993年4月16日完成截流体一次性合龙成功,垦区面积3.46万亩。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04国道城关段32.5米宽水泥路全线贯通,南北堤7.6公里的柏油路路面铺设顺利完成,洋尾水厂扩容改造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泥田3.5万伏变电站竣工,1000对电缆经过南北两岸、通讯用量达400门,千吨淡水码头交付使用,开通直航日本航线,并批准建立迹头台轮停泊点等,为前期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开发区招商引资营建开发小区,狠抓一号工业区、南工业小区和万亩养殖区等八大启动项目建设。至1994年底共填方造地500亩,新建楼房20座,总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累计签订正式投资合同26项(其中“三资”项目20项),合同总投资1.11亿美元;共批准内外资企业20家(其中“三资”企业15家),总投资1270.31万美元,合同履约率76.2%、到资率38.5%、开工率46.6%。1994年开发区工农业总产值达3.03亿元,其中“三资”企业产值1.3亿元,出口总值1097.01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428万元。
教育情况:唐代,罗源设有私塾,历宋至清,先后有社学、书院、儒学之设,其间以宋代办学为盛。自唐至清全县共有进士225人、举人579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始创罗川学堂,民国31年始办初级中学。至民国38年夏,全县有小学21所、学生2231名;初中1所、学生181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各类教育同步发展。1956年罗源中学增设高中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被列为省重点中学之一,校长黄兆希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系统群英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1984年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87年小学“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类标准,实现基本无文盲县。1994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5所、在校学生8506人;小学332所、学生28434人;幼儿园127所(班)、在园幼儿5336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600人;教职工总数2582人。
罗源一中:罗源一中坐落于凤山镇岐山之阳。前身为罗源县立初级中学,创立于1942年,1958定为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1996年2月被福建省教委确认为省二级达标校,现为完全高级中学。学校占地48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高级职称教师28人,中级职称教师61人,中级以上教师占总数64%。2002年高初中分设后,高中容量扩大一倍,在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连续两年来高中会考优良率都95%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每年都增长10个百分点。2003年学校被评为第八届"省文明学校",今年又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574人。该校1998年评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重点示范点",2003年又评为首批"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重点示范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龙头,带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切、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在开展各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级奖2项次,获省级奖6项次,获市级奖11项次。评为科技创新活动优秀组织奖获国家级奖2次,获省级奖3次,获市级奖3次。2003-2004学年度,植物组培实验项目《多头新铁炮百合花蕾的离体培养》又获得省级二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科技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科技小发明制作获省创新大赛三等奖和市一、二、三等奖。有两位教师多次评为省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最近,该校林达光老师应邀参加山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农业技术教学资源的项目研究和编写工作。科技创新活动为研究性学习、校改课题研究、选修课的开设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使得探究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