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玛多城区高清地图 ===
=== 玛多县资讯概况 ===
社会发展:工业以采矿业和牛羊肉加工为重点。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藏系绵羊、马等。青(海)康(西康)公路穿境,交通较便利。县设民族中学、普通中学,各乡设民族寄宿小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民族教育体系。有医院、防疫站、卫生所等,医疗卫生机构9个。玛多县在1949年前没有任何工业,个体手工业也很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地方工业,在发展畜牧业生产、建筑材料和煤、盐、电力等,改变了单一的牧业经济结构。电力玛多县电厂成立于1967年,初期设备有45千瓦40型发电机2台,供给县城照明用电。后又配备了75千瓦4115型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约4万度。1971年以后由于用电量增加,发电机改用2台120千瓦的6160型发电机,年发电8万度。1990年,县财政投资30多万元购置1台400千瓦发电机,1995年1月,县财政又投资12万元购置了1台250千瓦发电机。县电厂从设立以来,一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属亏损企业。1998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投资万元修建了黄河源水电站,2001年正式向县城和花石峡地区供电,从而结束了玛多县无电的历史。建材县建材厂属大集体性质的地方企业,隶属县计委管理。1978年改名为“玛多县建材厂”,开始生产机制砖,机制红平瓦以及木器产品。由于加强了管理,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了生产责任制,产值逐步上升。在随后几年中,县建材厂实行承包经营。1995年底,县建材厂主要设备有木工房、电锯、电刨订、柴油发电机、东风卡车1辆、东方红55型拖拉机1台,效益不好。扎陵湖、鄂陵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是天然趣成的山水画卷。两湖附近的玛查里是古代通往西藏的商道、驿站和渡口。在两湖之间景色秀丽的尕泽山顶铸立有“华夏之魂”青铜雕像,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黄河子孙象征,为全省旅游景点之一。
历史沿革:玛多县在秦汉时期为西羌地,南北朝时为辽东鲜卑族之一的吐谷浑部族迁居活动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民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1950年解放后分属达日县和甘德县辖。1957年由达日县、甘德县析置玛多县。1959年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1958年玛多县实行民主改革。改革前,玛多居住着和科、夸科、查科三个藏族部落。和科部落最大,居住今黄河、黑河、扎陵湖3个乡的草原。这个部落的千户头人,相传已有5代,180多年的历史。和科部落有一座帐房寺院,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全盛时期,寺院有阿卡、喇嘛300多人,寺院住房100多间,高大宽敞的经堂,是一顶牛毛做成的帐篷。玛多县政府所在地黄河沿镇,它自唐代以来就是我国内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驿站和古老渡口。过去的渡口,既无船只,又无桥梁,人们过渡要靠牛、羊皮筏子。解放后的1966年建起了黄河上游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黄河沿公路大桥。它把两岸的山川草原连在一起,更把牧民群众融进社会主义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
地理地貌:玛多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33°50′~35°40′,东径96°50′~99°20′。北依积石山支脉布青山,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东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果洛州玛沁县毗邻,南与果洛州达日县和四川省石渠县接壤,西靠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相连。南北宽约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全县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占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积的20.8%。玛多县属高平原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大部分在4500~50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比高500~1000米,西北高,东南低,山间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泽地。大地构造单元属巴颜喀拉褶皱带,构造线均作西北至东南走向,地貌轮廓明显地受构造控制。玛多地区占优势的地貌类型是宽谷和河湖盆地,它们多为断陷作用所形成。在海拔4500米以上多为石质山地,表面为黑灰色盖土、黑柁土、沙壤土与沙质覆盖,一般厚度为50毫米,最厚达1米以上。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