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南部城区高清地图 ===
=== 南部县资讯概况 ===
人口状况:南部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但旧时代,由于战争频繁,早期史志无人口统计,自明朝始有记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全县有15448人,明末清初境内几乎荒无人烟,康熙年间(1662-1722年),遂有湖广填四川,境内人口剧增,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增至614889人。民国时期,人口逐年增长,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人口为753519人。2005年,全县人口为1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69万人,非农业人口18.44万人,其中男65.77万人、女59.36万人,男性比女性为110:100。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一、全县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全县常住人口[3]为929923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157559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27636人,减少19.67%,年平均减少2.17%。全县户籍人口为1312216人。
二、家庭户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18322户,家庭户人口为89860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72人。
三、性别构成:全县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4888人,占52.19%;女性人口为627328人,占47.81%,户籍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9.18。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59723人,占49.44%;女性人口为470200人,占50.56%,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81下降为97.77。
四、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83003,占19.68%;15-64岁人口为621638人,占66.85%;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5282人,占13.4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3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22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29463人,占99.8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60人,占0.15%。常住人口中涉及少数民族有36个,1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藏族、壮族、苗族、羌族、傈僳族、哈萨克族、侗族。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6543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0771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9241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3326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951人上升为285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4704人上升为1158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7124人上升为3144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8624人下降为28028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518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9697人,文盲率[5]由14.01%下降为12.88%,下降1.13个百分点。
注释:[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3]各县(市、区)的人口,是指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5]文盲率是指全县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各种资源:文化资源:南部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流先贤代不乏人。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名流都曾流寓于此。先后出过骁将张巍、成都王谯纵、工部尚书李先复、大学士蒲宗孟等历史名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曾是李先念、徐向前领导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南部县山川秀丽,名胜众多。如四川十大立佛之一的北宋禹迹山大佛、杜甫题咏的晓霞观、元代古刹李封观、皇娘坟、陈氏三状元故里等古迹和有“西南第一湖”之誉的升钟水库、红岩子风景区等自然人文景观早己蜚声省内外,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1.3%,嘉陵江流经境内78公里,水能蕴藏量28万千瓦。
水利资源:南部县水利资源丰富。有西南最大的人工湖、库容13.39亿立方米的升钟水库。南部境内河流属嘉陵江水系。嘉陵江经苍溪、阆中流入南部县老鸦镇,纳曲水;中经火峰乡、南隆镇纳清水河、状元溪,经河东镇纳安溪,经泸溪场纳泸溪,经柴井乡纳大回溪、小回溪,过报本寺入仪陇县新镇至环山乡复入南部境,在王家镇纳西河后流入蓬安县。境内流长78公里,落差33米,平均流量774立方米/秒,水力理论蕴藏量256334.7千瓦。全县水电装机2.78万千瓦,到1996年止,嘉陵江境内干流及其支流,水电装机共12处27台,装机总容量为19260千瓦。南部水力开发潜力巨大。1997年,在县城嘉陵江红岩子古渡口,已修建红岩子电站,装机9万千瓦。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河,古称西水。西河一源出自剑阁县五指山南麓,一源出自江油县皇堂垭,二源在江油邓家坝合流,流经剑阁入南部境。南部境内流长202公里,中经西河、太霞、铁鞭、保城、双峰、升水等乡镇,在升水镇碑垭庙处建起拦河大坝,是为西南最大水库---升钟水库。西河加上沿途所纳溪流,几乎流经南部各乡镇,其升钟水库和盘龙电站给南部人民的水电之利,善莫大焉,可以说西河是南部人民的母亲河。南部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电局采用径流模数法求得全县地下水储量为6266.06万立方米。南部全县有井万余口,每口出水量一般为10-60立方米/昼夜,水质为软水-微硬水,水温10-27℃,无色,无臭,无味,适宜工业、农业和人畜饮用。其出水量大,水质较好的名泉有老鸦镇碾垭村二组的一口井,井深18米,出水量1200立方米/昼夜;县城南门桥大井,水量丰富,终年不竭,曾是城内居民主要饮用井水,今犹竖碑保护。
农业产品:南部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料主产油菜,经济作物主产棉花。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加之南部地处丘陵,土地瘦薄,生产条件差,耕作粗放,所以产量极低。那时主要农作物年均单产水稻150公斤左右,小麦70多公斤,玉米不到100公斤,红苕50-75公斤(五折一)油菜60来公斤,棉花仅5.5公斤。解放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农业生产得以飞跃发展,单产大幅度增长。现水稻亩产达549公斤,小麦216公斤,玉米262公斤,红苕182公斤(五折一),油菜100公斤,棉花75公斤。1983年,南部县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1990年被列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1996年被列为四川省商品粮基地县。南部养殖业历史悠久,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生猪是农民饲养的主要家畜,为家庭副业收入的大宗。解放前,畜禽发展缓慢,品种老化,生猪年出栏数只5万多头。解放后,国家扶持农民发展养殖业,1987年南部被国家列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1996年出栏生猪超过100万头。南部盛产水果,桃、李、桔、柚,品种多样,味道纯正,尤其是在马王乡培育的“脆香甜柚”被评为国优果品,更是享誉省内外。南部县的气候、土壤适宜发展蚕桑生产。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有先民栽桑养蚕。1995年产茧高达500万公斤,南部被四川省列为发展蚕桑生产的基地县。
建制沿革:南部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已有人垦植。其上古属梁洲地,春秋战国时期属巴国,后秦灭卫国,置巴郡。西汉初(公元前205年)置充国县,南朝宋元嘉八年(公元433年)改为南国县,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因地处巴郡(阆中)以南而得名南部县,后经多次分合更复,至明太祖洪武13年(1380年)复置南部县至今。
地理位置:四川省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跨北纬31°04′—31°40′,东经105°27′—106°24′。县境东邻仪陇县、蓬安县,西连盐亭县、梓潼县,南界顺庆区、西充县,北达剑阁县、阆中。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分布着大巴山余脉和剑门山余脉。地貌多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298—826米。主要河流嘉陵江由正北向东南贯穿境内,流长78公里;其支流西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流长202公里。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