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普安城区高清地图 ===
=== 普安县资讯概况 ===
其它意义上的普安:其它普安地名建制:除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外,还有四川省开江县普安镇、岳池县普安镇以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等。另有四川省宜宾县普安乡、四川省简阳市普安乡、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这里主要介绍普安县和影响更为深远的剑阁县普安镇,相关同名乡镇参见词条普安镇、普安乡。
历史上的普安地名建制:普安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常用的地方行政区划地名,如普安郡、普安县、普安郡国、普安军节度、等,主要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及周边地区,治所普安(今四川剑阁普安镇)。以此还衍生出封建王爵,如普安郡王、普安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南宋孝宗,他即位之前曾做过普安王。
历史人物普安:普安(公元530年-公元609年),名僧。俗姓郭,陕西泾阳人。少年出家从止圆禅师习苦行头陀,摒绝世务,辛苦执劳。后投奔昙霭法师,研读《三藏》《华严》诸经。北周武帝时逐佛法,他隐居于终南山中,约静渊法师同住,研讨玄理。又邀三十余人前往聚会,与他们同习经典以乞募衣食度日。隋文帝在位,大兴佛教,召还逃僧。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文帝昭命普安返回长安,任太子门师,住静法寺中。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09年)十一月五日,普安卒,终年八十岁。葬于终南山至相寺,并建普安塔。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普安县: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东经104度51分10秒至105度09分24秒,北纬25度18分31秒至26度10分35秒。东西间隔33公里,南北相距96.55公里,东与晴隆县接壤,南与兴仁县、兴义市相连,西靠盘县,北与水城、六枝相邻。最高海拔2084.6米,最低海拔633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温度14摄氏度。县城距省会贵阳240公里,距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兴义110公里,距云南省昆明280公里。320国道、沪瑞高速公路和正在兴建的沪昆快速客运线横穿县境。全县总面积为142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布依、黎、彝、回、白族、水族、侗族等30个民族。辖8镇6乡75村14社区1264村民组。2010年底常住人口32.83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8.67万人。普安县境周时为夜郎国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夜郎置漏江县。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县地入乌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乌蛮归附。贞观八年(634),改置盘水县(即今普安县地)。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属于矢部辖。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乌蛮归附,为庆贺战事平息,一统云贵,元朝廷颁旨赐名,将于矢万户府改为普安路总管府,以示“普天安庆”寓“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平安生息”。明洪武十五年正月(1382年),改为普安府随置普安卫隶云南布政司。二十三年(1390),置安南卫(卫治今普安江西坡),同年置新兴、新城二所隶安南卫(新兴所即今普安县城)。清顺治十五年十二月(1658年1月),普安县地始属清,十六年(1659)裁普安卫置普安州。十八年(1661)置普安县,自此起县名始定。康熙三十二年(1684年),县治由新城所迁至新兴所(今普安县城),同时割安南卫的兴仁、兴让二里及阿计、安逸二营隶普安县。乾隆十九年(1754)置普安县新城巡检司,改新城为新城镇。嘉庆二年(1797)改南笼府名为兴义府,普安县隶兴义府。三年三月(1798年4月)置县丞于新城,知县与县丞分疆而治。民国1年(1912)9月,裁新城县丞,以其地分设兴仁县。2年(1913)州、厅一律改为县,省下设道,普安县改隶黔西道(道治安顺)。3年(1914)黔西道尹刘显潜报准调整兴义、兴仁、盘县、普安等县义插花地。拨盘县、兴义的插花地入县,普安县地疆域始定。12年(1923)废黔西道,县直隶省。24年(1935)5月,全省分建11个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普安县隶第三行政督察区。26年(1937),省将行政督察区并为5个,普安县仍隶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普安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1950年3月,普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8年12月,晴隆县辖区全部并入普安县。1961个8月恢复晴隆县,原晴隆县管辖的区、乡全部划归晴隆县。1956年9月撤销兴义专署,普安县隶属安顺专署。1965年7月恢复兴义专署,普安县划归兴义专署管辖。1982年5月撤销兴义专署,成立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区,普安县隶属黔西南州管辖。普安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清代诗人杨彝曾写下《尾洒晴烟》一诗:“复岭重冈气郁葱,非烟非雾散瑶空。苍苍晓色鸿蒙里,淡淡晴光紫翠中。”把这方神秘而瑰丽的雄奇山水推到了世人的眼前。在历史风云中,曾出了许多仁人志士,清代的沈弼便是其中之一。少年家贫的沈弼苦读而中举,由拔贡历任部曹。康熙三十八年(1699)出守广东高州。因高州屡经战祸,地瘠民贫,沈体察民情,乃除地方陋规,增添防汛、绥靖盗源,设行埠以便商贾行旅,并减粮额、恤瑶民,甚有建树。因劳累死于任上,士民哀之,自发为其树碑以纪念。还有曾长期在白色地区,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解放后历任五兵团兴仁区工作团团长、省政府代表团副团长、剿匪治安协助委员会秘书长、省中苏友好协会总干事、省抗美援朝委员会秘书长、省委党校副教育长、省政治协商会议专职委员、省文史馆副馆长的张立等等。普安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质优、埋藏浅,理论储量172亿吨,600米以浅储量为54亿吨,规划采用储量32.5亿吨,居黔西南州之首,位列全省第6位。水能理论蕴藏量27万千瓦,县境内有大小河流46条。有黄金、铁、硅、铅锌等26种矿藏。素有“煤电大县”、“茶烟之乡”美称。农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经济作物及名贵药材主要有茶叶、烤烟、银杏、天麻、百合、红皮大蒜、核桃、人参果、杜仲、苡仁米、生姜等。特别是土特产石砚、米王、核桃更是名扬省内外。曾在黔西南度过少年时光,后于清末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写下了《龙溪砚记》,“龙溪之砚,既墨而津;金声玉德,磨而不磷”,对普安石砚大加赞赏。至今这一特色工艺品,仍赢得极高的声誉。这里的籼稻良种被称为“米王”。在清代便有了“贡米”之称。解放后多次送到贵阳和北京展出,赢得各方人士高度评价。这里的核桃薄如蛋壳,圆而完整,味正郁香,如今已成为全省核桃的一个重点产区。近年来,普安县按照“大煤保大电、促进大发展,煤电化联营、实现新跨越”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民营化)一基础(交通、水利、教育、科教文卫、社会保障)”战略,做大做强“煤、电、烟、茶、畜、服务”六大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10年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8875亿元发展到27.086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4.97%;财政总收入从1.6462亿元发展到5.705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8.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8301亿元发展到14.569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8.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7720亿元发展到5.3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4.8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88元发展到3032元,年均增长率为12.4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款从8.2133亿元发展到22.739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5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2.6622亿元发展到17.812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6.24%。粮食稳定增长,实现总产量8.58万吨。增加内容:普安县史志办田有才有花方酌酒,2011年6月15日
区域概况:普安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北部,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普安县平均海拔1400米,平均温度14°C左右,农作物主产玉米、水稻、茶叶、烤烟、红皮大蒜、小麦经济作物及名贵药材主要有银杏、天麻、百合、核桃、人参果、杜仲、苡仁米、生姜等,普安,寓“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平安生息”之意,被称为“煤电大县”、“茶叶之乡”,普安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质优、埋藏浅,总储量为35.32亿吨,居黔西南之首,位列全省第六位。近年来,省内外客商纷纷看好普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纷至沓来投资兴办煤矿,成为普安新的经济风景线。此外,还有黄金、铁、硅,铅锌等26种矿藏正在开发和等待开发。普安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县境内有大川河流46条,分别汇入南盘江和北盘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7万千瓦,电力事业万兴未艾,前景宜人,目前巳建有大小水电站12座,有11万伏输变电站1座,被国务院定为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电刀充沛,推动了一大批截能工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普安县茶场共有茶园12000多亩,被誊为“万亩茶场”,是贵州省较大的农垦茶园,茶叶无污染,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享誉省内外。“十五”期间,茶场面积将扩大到2万亩。普安基础设施完善。14个乡镇均通公路,320国道横贯东西,主要经济通道马普公路(普安段)已实现油路化,产煤重镇楼下距南昆铁路清冰河四站仅13.4公里;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教育、卫生、金融、税务、文化娱乐等设施完善,风光秀丽的南出湖宾馆是休憩的好地方,接待了许多中外游客,令人留连忘返。
民族风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普安县共有2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81934人,占全县总人口286135人的28.63%。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俚民人、彝族、回族5个。其人口和分布情况分别为布依族25838人,主要分布江西坡、楼下、高棉、窝沿、罐子窑、龙吟等6个乡(镇);苗族26702人,主要分布在龙吟、白沙、罐子窑、高棉、窝沿、江西坡、地瓜、新店、青山、雪浦等10个乡(镇);俚民人13860人,主要分布在新店、雪浦、楼下、罗汉、三板桥等5个乡(镇);彝族7603人,主要分布在地瓜、新店、高棉、三板桥、盘水等5个乡(镇);回族6328人,主要分布在青山、楼下两个乡(镇)。基木上呈大聚居和大散居的格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居住在边远、贫困的深山区、石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约3万余人,625--865之间的约3.5万人,温饱尚不稳定。教育、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族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增收困难。扶贪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道路漫长。改革开放尤其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英明决策和新一轮扶贫攻坚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署光。按照党中央"民族工作要一抓经济建设,二抓民族团结。经济建设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经济建设的保证,要把民族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布依族聚居区楼下镇积极招商引资,开发丰富的煤炭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002年提供税收2372万元;江西坡布依山乡实施"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生态茶业模式,建成万亩生态茶园,年提供税收50余万元;苗族聚居区龙吟镇大力开发水利资源建设小水电站,深山老林里的苗胞村庄亮起了夜明珠,年提供税收也在60万元以上。
经济状况:普安农业基础坚实,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通讯发达,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普安水能资源丰富,县境内有大小河流46条,分别汇入南北盘江,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7万千焦,可开发量为12.6万千焦。目前已建有大小水电站15座,装机容量30710千瓦,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有11万伏输变电站1座,2000年被国务院定为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电力的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载能工业的发展。目前共有10余个载能企业落户普安。普安有煤炭、铅、锌、钠、铁、黄金、白银、汞、磷、钾、大理石等数十种矿产,其中煤炭资源总量172.14亿吨,居黔西南州之首,煤炭质优、埋藏浅,市场销路好,是两广的免检产品。近年来,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己有省内外众多客商到普安投资开发煤炭资源,黄金、铁、硅、铅锌等26种矿正在开发和等待开发。普安茶叶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已开发出“细寨银峰”、“细寨雪芽”等品牌,享誉省内外。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之一的烤烟,近年来得到极大发展,与湖南协作建立了“常德卷烟基地"之后,普安烤烟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连创税收新高。以公路建设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正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普安距省会贵阳297公里,距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兴义147公里,距云南昆明350公里,320国道横贯东西,国家在建的65号高速公路、盘(县)百(色)高等级公路穿越县境内,主要经济通道马普公路青山一县城段已实现油路化,青山一楼下段巳动工改造,楼下煤田几条煤场公路也相继建成通车,一批县际等级公路也在争取实施中。现在,普安己实现乡乡通公路,村通公路率已达94.7%;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实现了电话“村村通”,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县14个乡镇所在地,联通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已在县城开通;风光秀丽的南山湖宾馆是来往游客休憩的好地方。尚待开发利用的将军石温泉、对头岩温泉、黑鱼洞温泉、大雨雪温泉、小坝温泉也将是未来普安的旅游胜地。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普安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基础,深度开发能源资源,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发展特色经济,开发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塑造一个开放、文明、务实的普安,以积极的态度喜迎八方宾客,或旅游、或投资,共同把普安建设成为西部城市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个开放的、奋进的普安,正敞开胸怀,以诚信、互利合作、共谋发展姿态期待着你的到来。
旅游资源:普安北部,历为入滇要冲。明初调北征南,于1383年古驿道修通以来,多少军人、商贾、名人驰骋于此,留下多少古迹。从普安县城往北,在普花公里上行程15公里,进入原始森林区,丛林中古建冀角飞出,这就是名气扬内外的松岿寺.民国《普安县志》记载:"松岿有山奇秀,前临滇东,后倚关岭,左跨粤西,右架陇北"。松岿独立翠微中,寺前明代石狮虎视眈眈,南则有数十亩荷花池;东山有爱国将领谭本良将军墓,有民国名人易晓南庄园.西侧有石象山,山上怪石林立,山间有虎跳岩溶洞,里钟乳石千姿万态,美不胜收。去寺2公里,就是窝沿温泉,水温在28左右。北行2公里,就到古镇罐子窑,这里是明清时期的重要驿地,有"西蜀一口马店",岩脚千年银杏。再往北15公里就到了龙吟镇,这里有明代普纳山古战场遗址,遗址上战壕沿山,旁有掩身洞、隔墙,山脚有明代郭晚元帅墓和邓荣宗将军墓。龙吟明代以前称之“让里",仡佬语"闹市"之意,在这里住上一夜,领略喇叭苗的屯堡文化。次日迂迥向东15公里,红寨瀑布映入眼帘,瀑布涯上数十株古榕树密布。裙下清泉淌出飞溅数十丈,形成永不凋谢的浪花。附近全是布依村寨,在布依村寨的吊脚楼上住一宿,玲听布依木叶声,享民族风情。往东5公里,老鹰岩如鹰腾飞,山间一条白色飘带环绕,从东向西飘飞,这就是明代1383年修的古驿道,驿道宽窄有序,马蹄印深3一5厘米。顺着驿道返程,每隔五里就有一个烽火台,依次有,老鹰岩烽火台,卡子烽火台,铁厂烽火台,罐窑烽火……在古驿道上,你是乎闻到当年战火硝烟,看到兵家驰骋,一部古代史书就摆在你的面前。顺着古驿道又回到了松岿寺,古树下面好乘凉,到窝沿温泉洗个澡,振作精神,走上归途,向往明天。
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简介:普安镇地处剑阁县中部偏北,一直以来,普安镇都是作为剑阁的县城而存在。是剑阁县的经济、商贸、文教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现城市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余人。同时还是四川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别称剑州古城或剑阁古城。2003年9月,剑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原为县城所在地的普安,遂成为了剑阁的老县城,城市逐渐以镇名“普安”代指,不过很多场合和大多数本地人仍习惯称之为“剑阁”。
发展沿革:把剑阁县的普安镇称为蜀门锁钥,是再确切不过的,因为它离剑门雄关只有40公里。站在古城的钟鼓楼上,就可以眺望巍峨雄伟的“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剑门关。普安古镇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古镇仅是一围城墙,数家社火,规模小,唐代便已有一定规模并为军事重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乱一行人马途经此地,驻跸在郡城,歇息三日方去。南宋升格为隆庆府。元代因广元、剑阁一带为蒙、宋交战的战场,普安镇毁于战火。明成化十年重修,城型制保留至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了普安镇与战争结缘,文化遗迹也十分丰富。上个世纪的普安镇城区发展十分缓慢,其原因与其所处的地形有直接的关系。正北边的仆船山,东北边是卧龙山,东南边是鹌鸣山,南有天榜山,正西边是汉阳山,把普安镇围了过严实,闻溪河自西北流来,穿镇而过,遇鹌鸣山折向北再向东流去,使镇有了灵气。古镇垣依山榜水建在汉阳山麓,为明代形制。明以前的古镇已不复存在。如今的钟鼓楼古建筑区,依然如故地保留着旧貌,木结构的建筑街区上商店林立,二楼是用作居住,街上人来人往。由于古镇地势高低不平,且又狭窄,古建筑区就在古镇的最低处,108国道和通往阆中的公路从旁边经过,使得古街少了车辆的侵扰,多了几分宁静,远到而来的乡亲到了县城,一定要在这里赶赶场,购一点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顺便到茶铺里吃吃茶,摆摆龙门阵。古街区能够较好的保留,就在于新城区都在古街以外的地方。少了战争的普安镇,仅仅作为川北浅山区的一个交通点而存在,其军事作用已失去。加上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普安仅仅只有政治功能的发挥。随着2003年9月剑阁县城迁往紧靠绵广高速公路的下寺镇,普安唯一的政治功能也将失去。剑阁县城迁址下寺镇后,普安镇的经济一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005年开始有所好转,现城市建设又有新的突破,继续保持着全县第一大城镇的地位。现在并今后长期仍为剑阁县地区的经济、文化、商贸、教育、交通和物流中心。城市经济提升较快,城市面貌今非昔比。
历史文化:普安古镇地处金牛古道上,当来自中原的文化,翻越秦岭和剑门关后,没有理由不相信文化不在这里停留下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剑阁凭她山川之秀,地理之灵,文物之丰,关隘之雄,令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倾倒而折腰,无数诗人骚客为之惊叹而吟咏,众多丹青妙笔为之倾慕而泼墨。蜀汉刘备、诸葛亮、张飞、姜维,唐代皇帝李隆基、李儇,前蜀主王建,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都曾在这里出入,留下了胜迹。据史料记载,王勃,李白、杜甫、芩参、柳中元、李商隐、苏询、苏辙、陆游、李调元、郭沫若等不同时代的诗人,当代伟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徐向前等,都游历了剑门关,途径了剑阁,留下了英明或杰作,为剑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地灵必然出人才。在这块古朴的土地上,带有名人,其中特别著名的有出生于普安的南宋的礼部尚书黄裳,出生于普安镇南20里徐石盘山下赵家湾的明代兵部尚书赵炳然,出生于剑阁下寺河马沟、却撰写了成都望江楼的130字佳联的清代翰林、官居湖南布政使的李榕。受中原文化传播和梓潼七曲由的文昌文化的影响,在普安及周围留下了大量的宗教文化遗物,如鹤鸣山的道教、觉苑寺的佛教等都发出璀璨的光芒。
南门箭楼:明代建筑,清代进行过维修。通高13米,门额刻石,题“秀分阆苑”,石砌拱劵门洞,双扇木门,外包铁皮,乳钉突起。两侧石柱浮雕“野鹿街花”、“吉祥如意”纹,石柱与左右两边城墙墙体紧紧衔接成为整体,如今城墙尚保留有467米,箭楼高筑门洞之上,重檐歇山式,筒形陶瓦顶。龙泉涧从门前流过,箭楼白城隍,翘首望之,巍然屹立,城门紧锁,固若金汤。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始建于唐代,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建:为川北唯一过街式钟鼓楼。楼的底层为7根四面各宽75厘米,长5.2米的粗大方形石柱,9根粗大通直的圈木柱配合施用,东面排列石柱4根,西南排列石柱3根、木柱1根,中间平行两排,各4根木柱,均齐矗立在石刻柱础之上那个。平面呈长方形,宽9.6米,长12米,面积115.2平方米,架设木抬梁、楼袱、托起重檐歇山屋顶三层。翼角凌空,气宇轩昂。底层无墙体,四通八达,其东通向东门,西通向西街,其南临南门,北紧抵火神庙,东西贯通,为古蜀道必经之路,比经之楼。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明清建筑,座北向南,据南门近在咫尺。平房,小青瓦屋面。正殿正面6柱,分为当心间,两次间和两稍间,屋顶有脊饰,两侧有配殿。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位于南门外横跨龙泉涧上,建于明代弘治中期。用青石单跨连瓣拼合而成,建桥技术独特,为四川有名的古桥之一。桥长7米,净跨5.1米,天高5米,而宽3.3米。桥因裂缝变形,1987年仿原样重修。
鹤鸣山:位于普安镇东南,山虽不高,却因有唐代摩崕石刻造像等文物古迹数十处,石崖沿山,树林阴翳,历代为登高揽胜之地。鹤鸣山,又名东山,相传山上曾有黄鹤鸣啼而得名,道教始祖张道陵曾在此学道。以“三绝”一塔而闻名,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鹤鸣三绝”一塔是:道教造像、重阳亭与《剑州重阳亭铭》、《中心颂》摩崖碑,一塔指的是六级浮屠剑州塔。
鹤鸣山道教造像:开凿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在唐武宗毁佛兴道后十二年。山上有造像4龛1尊,除一尊露天外,其余皆刻于龛内。露天造像为圆雕立体像,仅存大半身,身着宽领大袖的道袍,头上有髻,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混元珠,形象古朴、自然。第一号龛的保生天尊像为代表作,神态肃穆,左、右有浮雕甲胃武士像多组,每组五六身,两眼圆睁,虎虎有生气。
重阳亭与《剑州重阳亭铭》:重阳亭位于鹤鸣山之绝顶,始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千余年来屡毁,现亭为1983年仿唐重建。唐宣宗大中年间,蒋侑由湖北江陵县令擢升剑州刺史,在任3年,重视文治,实施惠政,民康物阜,社会安定。八年秋,在东山建重阳亭,并请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府充任幕僚的好友李商隐撰写了《剑州重阳亭铭并序》一文。铭文盛赞蒋侑为侯,“三年大理,天讼断体,市贾平狱,“平乐以康”,“又亭东山,号曰重阳,以醉风日”。蒋侑在任3年,虽“无赫赫之名,而有去后之恩”,“去之日,州留其像于东山,祀之,铭文末行署撰写者姓名、职务、籍贯以及脱稿日期:“大中八年九月一日太学博士河内李商隐撰”铭文前有序言200字,正文四言歌行体,凡48句,192字。收入《四部备要》之《樊南文集》。碑采用红纱石,质细而软硬适度,宜刻宜雕,碑高190厘米、宽85厘米、厚20厘米,顶端左右截角,小篆阴刻“剑州重阳亭铭”6字,竖排两行,居于正中,字大9厘米。碑文楷书阴刻,竖排21行,共415字。唐碑唯书写者,镌刻者均不留姓名,论其书法艺术,有功力而少风格,可能为剑州地方名流书写,绝非唐代名家之手笔。明代李壁为了保护唐碑,将其竖立于重阳亭内的碑位,移置于重阳亭左侧的石窟内,始得完好保存至今。
《中心颂》摩崖碑:碑高312厘米,宽384厘米,字径为16厘米。碑字楷书竖行,由左至右排列,全文共332字。作者为唐代诗人元结,曾青自讨伐安禄由叛乱。碑文是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63岁时所书。他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之臣。颜书刻石篇幅较大,字数较多的搫窠大字中,当以此为代表作。原碑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六月刻于湖南祁阳县浯溪旁摩崖上宋绍熙中,通判隆庆府(今剑阁县)事吴盱摩刻于此。
剑州白塔:六级浮屠剑州塔,又名“文峰塔”,古人以单数束阳,故建踏层数历来取阳舌阴,常为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塔。唯有剑州白塔八角六级密檐式砖石塔,一反常规。乾隆35年(1770年)开工修建,历时8年。平面为8边形,塔身6层,通高21.70米。塔内环壁设踏道,盘旋而上,可登临心室及第五层。200多年,经多次地震、风暴袭击,安然无恙。
十大政纲石刻:“十大政纲”即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刻于顺城街城墙石壁上。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中,红三十军一个师曾在普安驻扎一月,政纲即当时书写镌刻。全幅总长11.4米,宽1.7米,字径约18厘米。共10条145字,阴刻楷书,字体工整,后款刻中国工农军政治部。当年4月上旬,红军离去,群众为保护石刻,曾以石灰泥填涂。1952年,中央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县,始洗揭还原。是全国唯一规模最大,内容完整,保护较好的石刻十大政纲。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剑门雄关:位于普安镇以北30公里处。它断崖峭壁,拔地而起,直入云霄“峰峦叠嶂,绵延数百里:千仞壁立,宛如一道天然城郭,把自秦岭千里而下的群山横阻在这里。大小剑山七十二峰,危峦起伏,犬牙交错,石角北向,倚天如剑。乔币中断处,两山相峙如门,故名剑门。因其山势巍峨,道路险峻,素以”天下雄关“著称。晋人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杜甫《剑门》诗有“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三国时诸葛亮相蜀,曾设关戍守。关侧有姜维屯兵抗钟会处,营盘嘴遗址至今犹存。原关门高峙,上有箭楼三层,下层洞口门额正中镶嵌“剑阁”二字。城洞上的阁楼正中悬“天下雄关”金色大字的横匾。顶楼正中的匾额上题“雄关天堑”三层箭楼的四角均吊有金铎,锒铛声响,昼夜不息。可惜,这座历时千百年的箭楼在修川陕公路时拆毁。现今的关楼是1992年重建的。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