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庆云城区高清地图 ===
=== 庆云县资讯概况 ===
同名古县: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21——926年间)进军中原的北宋,打下今密云县后,掳掠大量人口,迁回辽地,置于辽河西岸,建城而居,沿用原名,仍称密云县,不久为吉利而改称庆云县。《辽史。地理志》载“庆云县,太祖俘密云民,于此建密云县,后更名”。《金史。地理志》载:“庆云,辽棋州祐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檀州,密云县,后更名。有辽河。”故址在今沈阳市康平县郝官乡。属檀州,后檀州改名祺州,仍属之。金代迁治今辽宁开原市庆云堡镇。元末明初废县。明代万里长城从庆云西部辽河东岸通过,庆云成为屯兵二十一边堡之一,改称庆云堡,一直至今。
庆云诗歌:魏晋—曹操:高山吐庆云
魏晋—陈思王曹植—言志诗:庆云未时兴,云龙潜作鱼。神鸾失其俦,还从燕雀居。
魏晋—陆机—诗;之子既命。四牡项领。遵涂远蹈。腾轨高骋。庆云扶质。
前凉—张俊—东门行:庆云荫八极,甘雨润四垌。昊天降灵泽,朝曰耀华精。
南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管书记之任,有优渥之言。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金羁相驰逐,联翩何穷已。庆云惠优渥,微薄攀多士。念昔渤海时,南皮戏清沚。
南北朝—谢灵运—赠安成诗驽不逮骏。莸不间熏。三省朽质。再沾庆云。
孟庙—仪门(泰山气象门):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4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
唐—陈子昂—庆云章: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一作氛)氲。昔在帝妫。南风既薰。丛芳烂熳。郁郁纷纷。旷矣千祀。庆云来止。玉叶金柯。祚我天子。非我天子。庆云谁昌。非我圣母。庆云谁光。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唐—李绅—庆云见: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
唐-李绅-上党奏庆云见:飞龙久驭宇,真气尚兴云。五色传嘉瑞,千龄表圣君。从风忽萧索,依汉更氛氲。影彻天初霁,光鲜日未曛。表祥近自远,垂化聚还分。宁作无依者,空传陶令文。
唐—李绅——华山庆云见:圣主祠名岳,高峰发庆云。
唐—柳宗元—省试观庆云图诗:设色既成象,卿云示国都。
唐—李行敏—省试观庆云图:缣素传休祉,丹青状庆云。
唐-李程-观庆云图:五云从表瑞,藻绘宛成图。柯叶何时改,丹青此不渝。非烟色尚丽,似盖状应殊。渥彩看犹在,轻阴望已无。方将遇翠幄,那羡起苍梧。欲识从龙处,今逢圣合符。
唐—白居易—新乐府中【司天台】: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唐—张莒—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影动承朝日,花攒似庆云。蒲葵那可比,徒用隔炎氛。
唐—韩愈—贺庆云表:五采五色,光华不可偏观。非烟非云,容状讵能详述。抱日增丽,浮空不收,既变化而无穷,亦卷舒而莫定。《新唐书·百官志》:“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
全宋词~~曹勋玉连环--(天申寿词):庆云开霁,清华明昼,殿阁风度薰弦。
宋-黄文雷:中兴次辅巧玲珑,尚带承平艮岳风。一朵庆云飞不去,游人眼冷夕阳中。
宋书—卷二十七—志第十七—魏晋南北朝文学: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庆云》。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肾,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以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修通,庆云业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元—徐溶—游双髻山:潮激海中红日起,山临堞际庆云生。豪吟自觉幽怀爽,顿息尘机天宇清。
三举酒《庆云》:惟帝佑德,卿云发祥。纷纷郁郁,五色成章。
永乐十八年定宴飨乐舞:《千秋岁》:圣主乘龙御万邦,庆云翔化日重光。群臣拜舞称寿觞,载歌《天保》章。
明—严嵩—庆云赋:惟灵璧之丕叹兮,憾神坤以通乾罡。历万古之锤炼兮,含自然以极造化。奇五岳之神韵兮,混千面集于奇峰。比穹苍而袭云兮,拈颛顼以摇营室。体嵯峨之玲珑兮,待谐宙而绕香雾。观庆云之毓魂兮,升碧石以接北辰。击磬鼓以镇诰兮,听秋水之谓晨风。随即信步轻易,浮念庆云;神之所遗,缘出泗水;开山启道,始镇吴江;石间桥洞,百千之数;待遇九河,千泉泄玉;峰底举燧,孔洞生烟;礼乐铮铮,和与清阳;庆为天同,比及流云。
明—陈继儒—名句:青天白日,和风庆云,不特人多喜色,即鸟鹊且好音。
明—方孝儒—御书赞: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锡羡垂光,景星庆云。
明—张勋:明德清辉今尚在,庆云余彩未曾泯。此中不比西江上,夜敢携花醉晚春。
清—张昌嗣:圣水尊严祁水边,游人瞻拜想当年。至今瑞彩犹欺月,在昔祥光定触天。翠后依稀茗荚象,晚霞仿佛庆云悬。六三沾被无穷己,可卜馨香历数绵。
清—田锡祜:山川佳处庆云翔,野老相传是帝乡。
清--吴超题杭州上天竺法喜寺:水鉴当民鉴;慈云作庆云。
清—林则徐—自题厅堂:庆云扶质,清风承景;鸣凤朝阳,翔龙仰霄。
三、“庆云”与佛教文化: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见闻利益品第十二有这样一段论述,“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世尊即释迦牟尼佛,他所驾之云也是“庆云”。文殊师利菩萨在《封神演义》中所驾之云也是“庆云”。我国有四个寺院以“庆云”命名,一是广东肇庆的庆云寺;二是福建泰宁的庆云寺;三是上海浦东新区的庆云寺;四是江苏泰兴的庆云禅寺。由此可见庆云一词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庆云在佛教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四、“庆云”与道教文化
榔梅派为武当山本山派。其流传宗谱为:碧山传日月,守道众自然,性理通玄德,清微古太元,真静长悠久,宗教福寿长,庆云冲霄汉,永达大吉昌。
三丰派—张三丰赋诗一首由弟子孙碧云转交永乐帝:金花露一枝,庆云开天际,祥光塞死基,
歌唱庆云作者:李保坤九三社员(一)龙腾虎跃庆云吉祥,五彩辉映我的家乡。舜作歌曲百工唱,大禹治水鬲津畅。李愚印经典,华夏文化长。千年唐枣经沧桑,枣林翠绿茂盛长。(二)龙腾虎跃庆云吉祥,五彩辉映我的家乡。文化名城旅游忙,群英荟萃更辉煌。之仪卜算子,一曲诉衷肠。八极拳祖勇吴钟,世界美名拳中王。(三)龙腾虎跃庆云吉祥,五彩辉映我的家乡。商贸兴城人气旺,工业立县企业强。枣牧富民好,和谐奔小康。小城如画聚万商,幸福花开万年长。
庆云赋:作者:李保坤九三社员,五福齐临地,吉祥庆云城。地名悠久,溯源龙山,先祖创业艰辛。昆仑元气生,神之所遗,源出泗水,升碧石以接北辰,古属兖州郡,尊崇孔孟圣人。左脚占齐鲁,右脚踏冀津。禹疏九河,此地有四,胡苏、沟盘、马颊、鬲津。功高盖世,卧龙冈上,景星高挂,五彩云现身,郁郁纷纷,萧索轮囷。观瑞像,舜做歌庆云,顺天应民,禅位禹交印信。春秋煮盐,渔歌和韵。庆通卿,作景云,最喜气,喻尊显,比双亲。姜尚辖地,曾挂甲,齐王韩信。老姑奶奶,碧霞元君,庙宇宏伟,香客蜂拥槐荫镇。古刹十几座,海岛金山漂木盆,小玄奘听梵音。铁梁寺内,供奉定海神针。庆云李氏,多出名人,后唐李愚倡雕印,广传九经圣文,华夏文脉得永存。北宋堂兄弟,之仪与之纯,姑溪居士卜算子,从古唱到今,嗣聪承祖志,事事都认真。思昔日,张凝与六郎,战友情深,卫国抗辽结同心。其子张昭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韬武略超父亲。明代甄实,入川十六载,为官廉勤。王佐理财,国库慢慢积白银,土木之役,为国捐身,谥忠简,王公祠翠柏成荫。蒋临照智勇双全,敢打敢拼。一代儒将马龙潭,修县志,办义学,铁骨铮铮,龚威将军。吴钟创八极,拳镇少林。德艺双馨,书画大师刘业村。渤海首个党支部,红色政权扎根。抗日杀敌,支前南下,车轮滚滚。志存高远,自信蓝天翱翔,铁翼展如神。县治肇始隋开皇,辖周边数县乡镇,几度辉煌,水旱码头,商贾云集,日进斗金。徐福携千童,无棣沟扬帆去日本。鬲津河南岸,唐枣古树,历经沧桑,高寿千六真神,罗成栓马乘凉,最爱这半亩树荫,瓦岗将军座上客,破隋议事归世民。程太监携芫荽进宫,皇帝称赞为贡品。旧有八景,棣城烟雨、鬲河夜泊、龙冈晴岚、雁滩渔歌、东岳晨钟、西山暮笛、月沽春涨、杏岸晓云。几度更迭,区划频频,今为齐地,明改燕津,无有投入,造成贫困。不甘落后,问计于民,展开跳跃式发展讨论,树真理,发誓拔除穷根。九八展宏图,宗治出拳,三乱五霸难藏身。推到围墙,打开窗门,笑迎四海来宾,招商引资,市场建设,开发区起步,八马奔腾齐奋进。小县域,大县城,规划齐鲁北大门。蚂蚁雄兵,以小博大,投资兴业如雨后春笋。走进庆云门,就是庆云人。来到庆云县,事事都好办。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成群。长鞭策马,生龙活虎,提速、提效、创业、立新,长思百姓冷暖,执政为民。商贸兴城,万商聚集小商品,物流天下,条条商路,东西南北中,编织网络,连通九州货运。尊师重教,百年树人,一中学子登金榜,幼儿从小树雄心。旅游是一切,深挖历史出精品,一切是旅游,拿来主义,文化是其魂。重修金山寺,素萍是功臣,北寺吉祥园,圆通殿侧卧慈悲观世音,仿天坛住万佛,天圆地方披金挂银。道德商业街,徽派建筑迎游人。一湖相思水,满园连理枝,之仪园里爱情生根,恩爱银发庆金婚。古枣生态园,登万和塔,游香海禅林。庆云广场,休闲健身。小城奇迹多,五百平方公里,如花瓶,似金盆。工业立县,开发区里满园春,君庆、亿鑫、金诺、庆顺,工厂鼎力如林。海纳百川结远亲,飞地经济,红桥高架,天堑变通途,直达红云。中澳肉鸭,欧盟标准,五湖游客醉流连,举杯同饮渤海春。三河入海东流去,南北贯通,恰似江南水作琴。村庄合并建社区,村民变市民。栆牧大发展,养畜又养禽,水、电、路、广播、通讯,村村通,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美如画,草映百花,处处树掩绿茵茵。
吉祥庆云作者:于乔,无棣古邑,庆云新城。渤海之滨,齐鲁名城。唐僧故里,吉庆祥云。李家之贤臣诗赋,(李愚、李之仪)刘家之英雄贤将。(刘存智、刘存信),儒将马龙潭,铁枪王彦章;罗成卧树,乾隆饮马。徐福东渡,禹治九江。秉华夏文脉,居吉祥庆云。满江红-庆云作者:于乔,太公封地,庆云城,齐鲁北关;自夏立,千年古郡,历史源远。五千年历史名城,唐宋起繁荣郡县。观如今,再现唐宋盛世之繁。商品城,三期连;交通网,村村建。颂吉祥庆云,繁荣再现,商品贸易南北连,百姓安居民欢颜。观此景,庆云亦腾飞,俱欢颜。
旅游情况:庆云旅游业异军突起,在旅游业发展上思路新、气魄大、方法多、效果好,以创建“山东省旅游强县”和“中国旅游强县”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振兴文化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使全县城市面貌、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庆云海岛金山寺:这里历史上“地连千亩,建筑鳞次栉比,香火旺盛”。庆云在古玉皇庙旧址上重建金山寺,寺院集纳了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精华,每一处建筑、每一处塑像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观后让人流连忘返。成为江北最宏大的净宗寺院,有“北金山”之称。庆云着力打造“商贸名城、宗教圣地、生态枣乡”三大旅游品牌,完善市场购物游、休闲度假游、儒释道文化游、历史名人文化游、生态农业观光游五大旅游体系。庆云县已有海岛金山寺、石佛寺、小商品现代批发市场三个景区被授予“国家AA级旅游景区”。庆云被省府定为“省级旅游强县”创建试点县,景点建设与文化的开发建设同步,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精心打造儒释道文化带,建设金山寺仿古建筑群,展现中国的佛文化;建设庆云书院,展现中国的儒家文化;建设庆云宫,展现中国的道教文化。建设李之仪公园,集中展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爱情文化。建设以千年唐枣为核心的唐枣生态园,突出展现唐朝民俗文化。建设庆云广场,展现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现代文化、未来文化。庆云县已完成旅游投入10亿多元,建成了石佛寺、海岛金山寺、北海公园、金山寺仿古一条街、庆云广场、香海禅林古枣生态园等景点,正在建设的景点有庆云宫、庆云书院等,已完成规划编制的有唐枣生态园等。庆云县已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亿元。
旅游口号:一切是旅游,旅游是一切
旅游推介语:五福齐临地,吉祥庆云城。
农业情况:盛产粮、棉、水果、蔬菜,已形成枣、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是山东省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和金丝小枣集中产区。农副产品主要有:金丝小枣、大叶香菜(芫荽)、香菇、肉鸡、肉兔等。金丝小枣作为庆云特产,具有皮薄肉厚、味美香甜、营养丰富等特点,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享有“鲜荷连水碧,小枣射云红”的美誉。境内一株隋末唐初的古枣树,距今近1600年,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庆选”牌大叶香菜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远销京、津及东北三省。中澳禽业有限公司已通过欧盟注册,中澳、鼎力枣业食品有限生产的鸭肉、兔肉、小枣产品,出口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田纪云副委员长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兴建的庆云水库属全国中型平原水库,占地面积5000亩,年调蓄能力3000多万立方米,中心岛上多种候鸟栖息,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工业情况:全县200多家工业企业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纺织、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电器、小商品等十大产业。可视对讲门铃、IC卡电表、铝塑复合管、金融电子、抽纱、足球等产品走俏国内外。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9年8月份起步,按照“一区六园”的模式“四位一体”开发,已实现了“七通两化”,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96家工业企业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00多亿元,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吸引高科技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型实验场。
市建及投资环境:庆云县的市场建设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起步,已建成中国庆云小商品城、中国庆云副食城、中国庆云霞光服装城、庆云建筑装饰材料城、中国庆云机车市场、中国庆云粮油交易市场和粮食贮备中心、钢材市场、中国庆云农贸农资城、中国庆云宝艺服装城、旧货市场、茶城、轻纺、文化、蔬菜水果、塑料杂品、五金、绳网市场等24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1处物流配送中心、2处仓储中心。现在,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总面积达到168万平方米,交易范围涉及30多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无缝隙覆盖,年市场交易额突破了50亿元,成为冀鲁边界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粮油交易市场、蔬菜水果市场、建材城、机车等八市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文明市场”,小商品现代批发市场成为“山东省三十强市场”,粮油交易市场被国务院粮改办认定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现货交易市场。2007年酒水副食、宝艺服装等七市场入选“山东省十大专业商品交易市场”。2008年9月2日,中国市场学会正式命名庆云县为“中国商贸名城”。这标志着庆云县打造“中国商贸名城”迈出了新步伐。
城市建设、投资环境软硬环境良好,新一轮县城建设投入资金3亿多元,商业区、生活办公区、工业区三大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为给前来投资的外地客商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坚持“严内宽外、严官宽商”的原则,严厉打击“三乱五霸”。庆云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山东省首家县级政务大厅,“打造投资绿色通道、创建内陆经济特区”为工作目标,“只要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是服务宗旨,热情好客的庆云县人真诚欢迎国内外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兴业!,2009中国重点城镇竞争力年会暨全国重点城镇调查推介仪式上传来喜讯,山东省庆云县被评为“2009中国最佳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县”。
庆云概况:(QINGYUN/HingWan),庆云县位于山东省的西北边缘,邻接河北省,隶属德州市管辖。总面积502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县人民政府驻庆云镇,邮编:253700,区号0534,行政区划代码:371423。拼音:QingyunXian
历史沿革:李保坤张连福,一、位置、沿革、区划
地理位置:庆云县位于鲁西北平原北部,地处两省(山东、河北)三市(滨州、沧州、德州)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盐山县、海兴县隔河相望,东与无棣县毗连,南与阳信县接壤,西与乐陵市交界,位于华北、胜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是连接华南华北、东北、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进京门户”和“山东北门”和德州“桥头堡”之称,地处国务院规划的环渤海经济带内,。全县总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7万亩,人口30万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4℃。是山东省的“改革开放试点县”和德州市的“放开搞活试点县”。东距渤海湾50余公里,县城距北京340公里,距济南154公里,距德州123公里。滨大高速已经开通,滨德高速正在修建,国道205线、省道315、246线相互贯通,加上县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一个便利的交通网。
自然环境:由于古代黄河及其支脉的变迁动荡,导致庆云县境内岗、坡、洼三种地形相间分布,地势低平,稍有起伏,微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9.6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光照充足,无霜期年均207天。
地方特产:庆云金丝小枣、大叶香菜(芜荽)、德州大驴。
隶属沿革:县境夏属兖州,商属蒲姑(亳姑、薄姑)国,西周武王时即有姜齐无棣邑(今于家店村北),春秋时为齐国北部渔盐之区。秦属齐郡。汉至南北朝,县境为阳信县地。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乐陵郡。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故称无棣县。县治在今庆云县于家店村北无棣古邑,于家店古城历经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后,除中间迁治时间外,先后为无棣县治530余年,为建县之始。北宋治干元年(1064年),县治迁至境内保顺军城(今无棣县信阳乡城角、花园一带)。元至元二年(1265年),无棣县并入乐陵县,1269年恢复无棣县。随即又割为东西两县,县境为西无棣,县治仍在原址。1265年,无棣县被忽必烈占领,实行东西分治,均称“无棣县”,西无棣县(沧州无棣县),即今庆云县;东无棣县(棣州无棣县),即今无棣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无棣县废。洪武六年(1373年),以县境有庆云乡,改名庆云,隶属沧州。县治迁于无棣古城西北四公里处(今河北庆云镇址),县名相沿至今。自置庆云县,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300余年隶属沧州,近200年属天津府。中华民国时期又属沧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山东德州,1953—1958年又属河北沧州。1958年盐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不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庆云县。1964年本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县城迁至今址。
境域区划:西周时,今宁津、庆云、无棣属无棣邑。春秋时,今宁津、乐陵、庆云、无棣、惠民、盐山、海兴、黄骅皆属无棣邑。隋代,无棣县辖今庆云、无棣二县及盐山、海兴、沾化毗邻地带。后周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无棣中、北部及沾化、盐山、海兴部分地带。金泰和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及无棣、盐山、海兴各一部分。元时,无棣县东西分治,西部隶属沧州,称西无棣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易名庆云县,境域即西无棣。全县分四乡,编户12里。清代全境东西广45里,南北袤55里。全县分四乡,辖385个村庄。民国初期,疆域面积约为560平方公里。全县设六个行政区,辖377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疆域区划错综复杂。1943年,疆域面积约为610平方公里,共512个村庄。1945年庆云解放后至建国前,经与周围县协商,调整了县与县间的行政区划及插花村与寄庄户,疆域面积约为58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隶属屡易,行政区划分合调整繁多。至1964年底,冀、鲁两省调整行政区域,以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为省界,河右岸归山东庆云县。到1970年,疆域面积502平方公里。全县16个公社,381个生产大队,358个自然村。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1993年8月,16个乡镇并为11个乡镇,2000年10月并为8个乡镇,2005年随县城面积的扩大,增设渤海路街道办,庆云县辖1个街道、4个镇、4个乡:渤海路街道、庆云镇、常家镇、尚堂镇、崔口镇、东辛店镇、严务乡、中丁乡、徐园子乡。2010年7月东辛店撤乡销镇。至今疆域未变。1993年8月25日,庆云县行政区划作了部分调整:撤销小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庆云镇,镇人民政府驻地由解集村迁至小郑村;撤销东郎坞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尚堂乡;撤销大丁庙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东辛店乡;撤销板营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常家乡;撤销杨和尚寺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中丁乡。1994年5月21日,将东辛店乡的杨庄子、李博士、西南马、王知县四个村划归后张乡。1995年6月20日,撤销庆云县尚堂乡、常家乡,设立尚堂镇、常家镇。1997年,庆云县辖4个镇、7个乡:庆云镇、崔口镇、尚堂镇、常家镇、东辛店乡、大靳乡、中丁乡、大胡乡、徐园子乡、严务乡、后张乡。2000年6月15日,庆云县撤销后张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庆云镇;撤销大胡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常家镇;撤销大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尚堂镇。2003年12月15日,庆云县设立渤海路街道办事处。将庆云镇的文西、文中、青北、新建、新中、新兴、光明、庆东、庆中、庆西等10个居委会和任店、范庵、洼于、小郑、杨习武、东歪柳树、西歪柳树、信家、东周、乔万、解集、姜杨李、窦家、柳家、刘南纯、甄家、齐家、都家、小李、东胡岭、西胡岭、养马王、撒家、小解、李云曲、东杜树刘、西杜树刘、郭家楼等28个村及常家镇的中石官堂、东石官堂、西石官堂等3个村,共41个村(居)划归渤海路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机关驻渤海路20号。
二、河流:河流县境地近渤海,古为九河入海之区,古传禹疏九河,本境就有鬲津河、胡苏河、钩盘河、马颊河四条。胡苏河、沟盘河今已淤塞殆尽。
无棣沟:距旧庆云城北7.5公里,现在河北盐山境内,古称无棣水(河),乃清河支流。春秋前即有此河,为齐国北界。秦时,方士徐福率干童(500童男、500童女)乘船由此河出海,为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后东渡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贞观时浚之,辟水路码头,以通渔盐之利,为唐以后通商之河道。今为早时蓄水,雨季排涝的沟道。
马颊河:古传禹疏九河之一,水直人海。该河上广下狭,状如马颊,因以得名。周定王时,马颊沿河各国修筑长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联断补缺,民间有秦始皇走马修堤之传说。后黄河夺马颊河道,堤防浸毁,古河已湮。现马颊河,实为唐时疏浚,几经治理,以供转运海漕。旧志称简河或陷河,乐陵旧志则称笃马河。旧时,运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灾惨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疏旧开新。1966年,对马颊河进行改道治理,现属海河水系,成为本县旱能灌、涝能排,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一条河道。
漳卫新河:
古称鬲津河:禹疏九河之一。水入渤海乃古之航道。元初,在河畔严家务附近有一冶剑营,冶铁打造,以应海运之需。新中国成立后,对河道多次进行治理并修建桥梁和涵闸,便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古河焕发青春,现属海河水系。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减河,1973年易名漳卫新河。
三、历史遗迹
无棣古邑:在今县城东北四公里,大胡乡于家店村北,是华夏古老的城邑之一。西周初(武王时)本地名无棣,城邑始建于何年,无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立为无棣县治,至明初县废,历经隋、唐、宋、元几代,曾于元初毁城于战火,至元年间重筑,元末明初又毁于兵燹。该城周回八里,北有城于河,城有四门,今仍能稍显迹象。在一块长约100米、宽约20米、高约11米的墟址周围,地面仍残存碎砖瓦砾。据当地人说,该墟址曾多次出现“显城”(即海市蜃楼)现象。
庆云旧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庆云县。知县杨思义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赘述。至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建新县城,鬲津河北岸庆云城,为县治凡590余年。置庆云县时,因境内有庆云乡,以此名县并移县治于此。庆云乡址原称李太仆家。东二里许,有一条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名卧龙冈。卧龙冈四面环水,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咸奉四年《庆云县志》有“如直棣庆云,地滨海滢,星次危分,嘘气成云,邑由斯而得庆”之说,崔旭曰:“无棣旧有庆云乡,明初因以名县永乐避讳之说,后人附会今以明史正之。”庆云地名是非常古老的。李太仆家成为庆云一条街,后移至四合村。1964年,庆云县划归山东省,县城移至解家集,仍沿用庆云县名。原庆云县城改为盐山县庆云镇,俗称老庆云。
四、古建筑
泰山行宫:位于今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县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泰山行宫主体——正殿,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北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王母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特。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殿内正位供奉泰山奶奶、东侧眼光奶奶、西侧送子奶奶,殿后面观世音菩萨。
铃铛阁:是泰山行宫的主要附属建筑,为楼阁式建筑,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殿宇式单檐歇山造,四檐角飞起,有檐柱18根。因四边椽头有108只铃铛,且四檐角又有4只大铃铛,微风铃鸣,萦纡耳畔,故称“铃铛阁”。阁内供奉玉皇大帝神位。下层是砖砌拱券式通道,为出入泰山行宫之门。通道两侧各有拱门,内建有迂回曲折的踏道可通达上层。铃铛阁是旧庆云县城的三景之一,即小鬼山、铃铛阁、一步三孔桥。
大成殿(文庙):位于原庆云城内东南角,古称学宫。明洪武六年鼎建,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脊以翠覆顶,两头砖雕龙头,顶挂鎏金瓦,四角飞檐。殿内有十二根明柱,粗达一围。基地高出地面1.6米,修有台基坡磴。殿内供孔子像。东西两侧厢房,高台基,前出厦,砖墙瓦顶,内供历代社会名流贤达塑像。院内有清康熙五年重修庙学碑一筒,七十年代又重修。
县衙二堂:在今盐山县庆云镇政府内。明洪武六年建,系原庆云衙的主体建筑之一,面阔五间,长16.5米,进深四间,宽9.5米。硬山顶,小式造。
名宦祠:古今所祀十人,唐沧州刺史薛大鼎、明知县杨思义、张彪、宋汉、文森、杜玧、李宋、叶时敦、王之寀、清朝知县张必科。
五、卧龙冈:县境古属黄河冲积平原一部分。卧龙冈及老乌山是由黄河及其支脉迁徙动荡所形成。卧龙冈位于原后张乡东周村北鬲津河中,土阜隆起,蜿蜒数里,形若卧龙。卧龙冈上树木葱郁,五彩祥云缭绕,是旧庆云县的八景之一,龙冈晴岚。明洪武六年置庆云县,县治选址左近,至1965年建新县城,为庆云县治590余年。自1956、1962年三次疏浚鬲津河道工程中,卧龙冈被挖,部分滩地尚存遗迹。今马颊、德惠两河三堤处,中堤大有卧龙冈之势。
六、古防洪堤:位于县城南部,尚堂镇、中丁乡范围内。(金堤、长城岭)西南从阳信县王坤兮入境,由西郎坞村北迤逦东行,经大勾村南、西仓村北、鹏鹳王南、李赤诚村南、堤南刘村北、仁和刘村南、后丁村北、文侯齐村南、杨和寺村中至梁家村前入无棣境,境内全长15公里,堤基宽约50余米,高度原筑约5米,现多已平毁,仅有个别地方还能看出旧址。据清咸丰旧志记载:一曰:神禹古堤;二曰:齐长城;三日:汉之金堤;四日:宋陈尧佐所筑。旧有北修长城挡匈奴,南修长城防洪水之说。
七、教堂: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天主教与耶稣教传人本县,并陆续建有教堂。天主教堂有七处:旧庆云城、常家、任家、黄花马、何家、大勾、纪王桥,均系法国人建;耶稣教堂有三处:姚千、寺后周、纪王桥,系英国人建。因民教纷争时有发生,清朝官吏媚外护教,导致本县义和团运动广泛兴起。1900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庚子赔款殃及本县,法、英、美国索取本县23万吊铜币。为此,全县每亩加捐600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教堂停止活动。我党利用常家教堂建立抗日小学,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以后,教堂多坍塌或拆毁。现仅存常家教堂。
八、寺庙
普照寺塔: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此塔十三层,八角形,砖石结构。第一层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其余各层南面均设一拱顶券门。塔心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层相通。后改为大觉寺宝塔。此塔原在范庵村前修建,已经建好了地基,后挪到了海丰,现无棣。元代,无棣分县后,该塔划为东无棣县。明初,易名海丰塔。1957年因有倒塌之险,遂拆平。1991年7月又重建。
海岛金山寺:位于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有关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经的传说流传至今。明代,该寺僧侣胡作非为,寺院被毁,墟址瓦砾山积,今广约百亩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杂有古时陶片。
石佛寺:位于县城南偏西5公里,始建于元朝。相传有元龙、仁凤夫妻二人流落于此处马颊河畔,搭茅棚居住。某年夏秋之交,天降大雨,洪水泛滥,两尊石佛和一口巨钟漂来,停于岸边。元龙夫妇遂各处募捐钱物,修一小庙供奉石佛。后来香火日盛,佛教弟子募化和社会各界捐助,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称石佛寺。寺院占地12亩,正殿3间,偏殿24间,供奉释迦牟尼神佛及石佛爷爷、石佛奶奶。有僧侣四、五名。前来祈福进香者络绎不绝。民国58年,该寺改名为石佛寺高小。1993年,庆云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决定修复石佛寺。现有仁光、仁莲二位法师自庐山诺那塔来此主持修建。
天宫寺:在旧庆云县治西南。建于唐太和中,相传有大比丘飞锡而来,徘徊顾瞻,缚庐栖止,于兹厥后渐成巨刹,楼阁峥崂,钟渔互答于山光水色间,一时龙象固云盛矣。唐太和皇帝曾为该寺赐额。金末毁于战乱。元至大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先后重修。寺僧洪秀戒律精严,兼工吟咏,有“蒲团静坐千山月,竹户闲栖一片云”句。弟子寿平,谷称小眼法师,博览释典。明代名臣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官司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因犯颜敢谏被谪寓此,曾于殿壁题三教(佛、道、儒)归一说,笔势飞舞,人皆慕而临之。左都御史邹元标与小眼法师寿平为方外交。(方外交即出使异域的使者)。
青龙寺: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大宗村西一里半处。据传该寺唐代所建,庙宇占地约3亩,寺内尼姑很多。明代,该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庙宇因失修而倒塌。
杨和尚寺: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相传该寺唐代所建。在明初时,有个主持僧姓杨,得寺名杨和尚寺。
全林寺(洪恩寺):位于县城东9公里,吕家村东北角。相传唐代所建,为天齐庙,寺院庞大,占地10余亩。周围树木参天,院内奇花异草,风景甚佳。在明正德年间,该寺主持僧空孟,武艺高强,手下弟子众多,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并偷盗了江南刘月鹤的“千里驹”。又与朝内奸臣刘瑾暗地勾结,刘瑾命主持空孟招兵积粮,藏兵三百余,日夜习武操练,修有地道机关,以备谋反。被正德皇帝率兵剿灭。被毁的还有和全林寺相勾结谋反的杨各尚寺、青龙寺、铁梁寺、肖家寺等寺院。
兴隆寺:位于县城东6公里,板打营街北头。相传唐代所建,在明正德元年重修。占地10余亩,大雄宝殿3间,高1丈余,面积约3000平方米。殿内供奉伽兰祖师,文殊、普贤、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有僧侣主持,直至1937年还有从福、宽伦二僧。1939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5年日寇被歼、寺被毁。
肖家寺: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肖家寺村东半里处。相传唐代所建,该寺原名无稽可考,而从明代肖姓迁来此处定居,得此寺名。据说寺院宠大,僧侣众多。在明代,寺内僧侣与全林寺,铁梁寺的僧人互相勾结,挖暗道、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引起民愤。群众将该寺的僧人埋在大道中心,用犁耕耙耙处死。寺院被毁。
铁梁寺: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严务村东北3里的废墟处。据传说是大禹治水时所用的定海神针埋在该寺地内,(亦称铁梁)而得寺名。在百年前铁梁还露出地面。相传唐代所建,寺院庞大,占地面积约10余亩,僧人有10名。在明代,该寺的僧人胡作非为,引起民愤灭之,寺院毁坏。
玉皇庙:位于县城北4公里,齐家村北一里许的季札长之墓之上。在明代,因此处常有马驴车受惊、人失迷之事出现。为此,修一玉皇庙,立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有庙会。1929年,此庙被国民党扒掉,现今此处是新建占地300余亩海岛金山寺的所在地。
王母庙: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后庄科村东南角。该庙明代所建,庙宇秀丽壮观,占地约600平方米。供奉西王母,僧人数名。清初时,白莲教的马开山师傅在此处传道,进行反清复明,为便利活动,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庙会,八极拳创始人神枪吴钟设擂台,会聚天下武林豪杰。非常繁华。同时,白莲教的王师傅在南临沂也利用三月三庙会,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故称“南临会”,相对此庙会被叫成“北临会”。1934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五)中共津南特委在北临会上发动了震动津南鲁北的马颊河大罢工。
泰山庙:位于县城西7公里,东辛店街北头。明代所建,庙宇整齐壮观,大殿周围方圆80余米。殿内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奶奶等神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有庙会,此庙1935年重修,1941年,日寇在东辛店安设据点,庙被毁。
观音庙: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五黄邱村之间。据传:唐代所建,庙宇整齐壮观,大殿周围方圆60余米。供奉观音菩萨等神像。在清代,立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国民党改为学堂。
药王庙:位于县城东13公里,前王村北。相传明代所建,庙宇宏大壮观,周围方圆80余米。供奉药王神像,四大使臣、镇殿大将军及十大名医。两跨院为僧人禅堂,殿前有钟鼓二楼,东南角有奎星阁。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有庙会。1940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4年日寇撤走,庙被毁。
白衣庙: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后乔村前。建于明代,庙宇整齐秀丽,供奉白衣大士神像。于1914年,由大道王村举人王鸣周倡议,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庙会。因与本县的后庄科“北临会”同时赶,相对称此会为“南临会”。
铁菩萨庙:原庙在庆云镇原后张乡东周村内,铁菩萨庙是东周村原村名,在咸丰四年《庆云县志》中有记载,此寺距卧龙冈一里许的正南方向,此村内种植梨杏二树有几百亩,春季梨杏花开放时,如雪似玉、姹紫嫣红,秋季果实累累,是旧庆云八大景观之一,龙冈晴岚,该寺庙就座落于此地,据老人回忆,该庙内供奉观世音等七尊菩萨,以铁铸之,所以称铁菩萨庙,与东光县的铁菩萨齐名。因村中周姓较多,所以又称铁菩萨周家,后改名为东周村,铁菩萨庙香火旺盛,解放后大炼钢铁时毁了四尊菩萨,后三尊菩萨也因极左思潮遭毁。梨杏树在八十年代刨光。
三元庙(亦称三官庙):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大店村东头。据传:西晋所建,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庙宇宏大壮观,大殿周围方圆约60余米。供奉三元神像,即“天官”张角正月十五日生,为“上元”。“地官”张鲁七月十五日生,为“中元”。“水官”张修“十月十五日生,为“下元”。1929年庙被扒。
雹泉庙:位于县城北8公里。因该地一带常有雹灾。在明代,修一座雹泉庙,庙宇整齐壮观,周围方圆约30余米。供奉雹泉爷,两侧有风、闪、雷、雨等神像。并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扒。
九、古坟墓:
延陵台:位于县城北4公里。齐家村北,原土阜高隆起处,为吴季札长子墓。上有玉皇庙,现在是海岛金山寺,延陵及玉皇庙碑现存于海岛金山寺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季札是春秋吴国国王之弟,被封为“延陵”。季札应燕国招聘,在赴燕时行至于此,长子病故。为不携棺之义,故葬于此处,古曰“延陵台”,当地称高墓台。
彦章坟:位于县城北偏西10公里。庆云镇贾戴村西南半里许土阜高隆处,据传是王彦章之坟。王彦章,字贤明,后唐时寿张人。少年从军,随朱温转战各地累立战功,以骁勇闻名,军中称为王铁枪,是后梁争天下的主将。曾任澶州刺史,郑州防御使等职,后封开国侯,授北面副招讨使。曾遭诬陷,后与后唐军作战,身负重伤被俘,劝其降唐不应被杀。传说本部将士每人一把土遂成高阜,称“彦章坟”。并立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此处有历会,直至1937年会至。至今仍有人说:“有李存孝不显彦章”,王彦章过不去十八寨,即前任寨、东任寨、西任寨、大孙寨、小孙寨、苟家寨、罗家寨、尹家楼(以上八个寨仍属乐陵市辖)、石(十)家寨,1966年坟毁。
十、古树:
千年枣树:位于漳卫新河南岸,周、尹村之间。树干周长四米,高六米,主干朽裂、大部空洞,一主枝尚活,其长势仍很茂盛,每年可结枣百余斤。此树相传为南北朝所植。据传隋末罗成曾在此树拴过马燕北扫北之时,百姓避于树下,正值大雾弥天,幸免于难。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砍伐这一带树林,群众集此树下抗争,此树遂得以保护。
巴沽村古枣树:树干周长三点五米,距今已有五百余年。邓黄邱、杜树刘、万粮张、蔡王的古槐,都已几百年了。
十一、古碑:
三元庙碑:清康熙二十八年立,现在大店。
延陵台碑:清康熙六十年夏立,现在海岛金山寺内,另一筒,在西胡岭。
岁甘桥碑:清乾隆三十一年立,在老庆云。郑敦碑:清宣统元年立,在县图书馆。
蒋耀奎碑:民国二十三年立,在刁黄邱。
北林庙碑:在后庄科埋存。
十二、古烽火台:
烽火台:古代边疆戍兵用烽燧(即烽火)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称烽火台。因烧烟常用狼粪,又名狼烟台(即现在的边防哨所)。县境内的三大陈村北一里许,歪柳树村北一里处,杨和尚寺村南门外,严家务村西北处都有烽火台的遗址。
十三、古井:
刘古风:刘姓由明初迁来就有此井,该井水甘甜而旺,遇到很多大旱之年,此井水未干枯过。不慎落井多人,均被救起,今该井仍有。
杨和尚寺:寺前之井,明代前就有,今仍存。
菜张:村东北有明代前蔡二造的井,至今仍有。
李孝忠:村东头有一眼吃水古井。燕王扫北此井被填平,1983年,该井被挖出。
大黄丘:村西北原观音庙前之井,在明代前就有该井,至今仍存。
乾隆饮马井:位于崔口镇政府东南800米处,古水井口径五尺,深数大,井台周围及井壁部分用青石彻成,井壁内苔藓遍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行至崔口,坐骑饥渴劳乏,行路艰难,所寻之水马不饮用。打听邑人“何处有甜水?”答曰:“崔东南。”遂寻而去,找到此井。只见井水清彻透底,汲水饮马,马立刻精神抖擞,昂天长嘶。乾隆呷口品尝,果然甘洌清爽,禁不住赞不绝口:“甜,真甜水也。”此后世代修缮至今。庆云县部分村名由来--张连福编李保坤审查修订,庆云镇,东周村:隶属庆云镇原后张乡,原名铁菩萨庙,因周姓较多,又称周家庄,当时当地人称铁菩萨周家,原村中有庙一盛,供奉七尊铁菩萨,香火旺励,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时毁了四尊后因极左思潮全部毁坏。前官庄: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一名刘兴者在此定居,后其四子任鄄城县知县。因其兄在庄后建村,故称“前官庄”。慈家:位于县城南偏西3公里。早年为李芝镇,是个集市。燕王扫北只剩李化武一户,因大部人被杀,土地荒芜,他骑马划地很多。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慈姓,因慈姓人丁兴旺,李姓日益没落,因此,就又叫成“慈家”。程太监: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在明嘉靖年间,由庆云城西程家迁来程姓定居,村名小程家。隆庆年间,程朝显之三子当了太监,该村逐渐称“程太监”。张桃符: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明永乐二年张姓由河间县卧佛堂迁到庆云城西北建村,因该处桃树繁多,村名张桃木。后有的户迁居于此,村名张家。在每逢过年,张氏用桃板写春联(古为桃符)出售,故称“张桃符”。松树高:位于县城西2.5公里。明永乐二年由黄县迁来高姓定居,因村西莹地松树多而旺得村名。蔡王家:位于县城西3公里。该村早年叫蔡家楼。燕王扫北剩有蔡姓。明永乐二年由枣强县迁来王姓。后王姓人丁兴旺,故得今名。张马郎:位于县城西3.5公里。明永年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张姓定居,在途中拾到玛瑙、琅玉之物,为作纪念,取村名“张玛琅”,现名张马郎。李泮池: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因此处土地瘠簿,受的累大吃得苦多,故村名称李苦瓜家。后有的人嫌村名不好,倡议改村名,因村前有湾,形似鱼池,故改为“李泮池”。汾水王:位于县城北偏西。明永乐二年由洪同县迁来王姓在此定居,因钩盘河经金山寺分出三个支流,分别流向该村和杨家、马家三个村方向,又因该处古为分水镇,故取村名“汾水王、汾水杨、汾水马”。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