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日照市区高清地图 ===
=== 日照市资讯概况 ===
城市概况:地理位置:日照是黄海之滨新兴的港口城市。位于东经118度35分至119度39分,北纬35度04分至36度02分。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山东省东南部,山东半岛南翼。北依青岛,南临江苏省连云港,西接临沂,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历史沿革:日照是一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境内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众多,日照两城镇在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时为亚洲最早的城市(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日照夏、商时为东夷境地,春秋、战国时先后为莒、越等国境地,秦时属琅琊郡。西汉时称海曲县,东汉时称西海县。唐代属河南道密州。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置日照县。1989年,建地级日照市。
人口区划:日照现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全市陆域面积531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8.5公里,总人口287.92万。
气候条件:日照素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之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润宜人,无台风登陆记载。年平均气温12.6℃,冬季平均气温0.5℃,夏季平均气温23.9℃;年平均降水量813毫米;无霜期213天。
城市特色:亿吨综合大港,临港产业基地,阳光度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生态宜居家园,大学科技园区,滨海文化名城,北方绿茶之乡
经济发展:日照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位于环太平洋经济圈、泛黄海经济圈、中国沿海经济带与新亚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是中西部沿桥地区的便捷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窗口。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作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通过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第一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历史性地把日照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发展定位与区域合作方面,《规划》明确提出,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要作为两个“增长极”之一,青(岛)潍(坊)日(照)城镇组团作为重点打造的“三组团”之一,着力把日照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方面,《规划》首次明确日照市要发展成为钢铁精品基地、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汽车零部件基地、油气储运加工基地、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海域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海洋文化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日照港为骨干,港口及港区建设工程、山西中南部至日照港铁路大通道、青日连铁路、日潍高速公路、日照机场、陆地风电基地、海洋能示范点、日照绣针河入海口湿地保护等一批项目列入国家交通、能源、水利重点建设工程,在日照规划建设多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在科教人才发展方面,《规划》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着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在沿海7市建设一批海洋类为主的职业学校,加快建设日照海域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方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加快建设山东半岛东南部渔业生态修复功能区,新建前三岛岛群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日照真鲷、对虾等种质资源保护区,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等。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日照国际海洋城等中外合作项目,打造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研究探索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强调坚持海路统筹,加大区域协作力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开展蓝色经济区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试点和新农保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与《规划》同步出台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模式、建立健全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等“六个领域”先行先试。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4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8%;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突破170亿元,比上年增长6.74%;地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2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3%。
日照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10年):年末总人口287.92万人,生产总值1025.08亿元,第一产业100.26亿元,第二产业561.55亿元,第三产业363.27亿元,财政总收入349.8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5.61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2.27亿吨
生态城市:日照自然环境优美、注重生态保护。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生活饮用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国家一类标准,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2%和40.61%。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十几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
历史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日照历史源远流长。夏、商时期属东夷。《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历经沧桑沿革,宋元佑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之意,始有“日照”之名。金(南宋)翰林日照状元张行简在祝贺日照由镇升县时写到:“大定二十四年,闻莒州升日照镇为县。喜不自胜,欣然命笔。”《山海经》曰:“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纪年》亦云:“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日照拥有悠久的历史,牛津大学出版的《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日照两城,是亚洲最早的城市。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设日照县,属益都府莒州,明代属青州,清代属沂州。民国时期,先后属胶州道和琅琊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政府。1940年3月,中共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次年8月隶属滨海专员公署。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划归沂水行署、胶州行署、临沂行署。1985年3月撤县建市,1989年6月建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文化底蕴深厚。日照拥有灿烂的文化,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已发现两城遗址、陵阳河遗址、丹土遗址、东海峪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近百处,其中1934年发现的两城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陵阳河遗址发掘的原始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中国文字始祖;莒文化曾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日照黑陶已有五千年历史,是华夏文明之瑰宝。1988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与上海金山县、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日照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历来有太阳崇拜的习俗。据考证,《山海经》中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日照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上的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太阳神石、太阳神陵、大羿陵、老祖象、东方神龙、老母庙、石鸡、石椅、石磨、日晷等与太阳崇拜有关的遗迹。莒县凌阳河出土的“日火山”和“日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现的大量太阳纹,都充分证明日照地区东夷先民的太阳崇拜传统。《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等地名,都是古莒国太阳崇拜的直接证据。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用史迹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古代神话进行印证,可能汤谷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这里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断四时,并将这种原始历法用于发展农业和航海事业”,“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日照有一个民俗节日叫太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农民把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获得了丰收,据说后来这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叫煎饼,这就是山东大煎饼的来历。1992年,日照人自己作词谱曲,由著名歌唱家范淋淋演唱的《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获得全国新歌比赛大奖,被中央电视台选项为每周一歌。名人志士辈出。日照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西周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姜尚,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等,故乡都是日照。日照作为沂蒙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3.8万人参军,并有44万人次民工支前,陈毅、徐向前、罗荣桓、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和工作过。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