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乳源城区高清地图 ===
=== 乳源县资讯概况 ===
乳源特产:乳源特产有番薯干、巴西果汁、巴西果、笋干、番薯、冬菇、灵芝、木耳、瑶绣服饰、刺绣制品、瑶山彩石、瑶族特需品、瑶族工艺品、瑶山绿色特产、各种食用菌等。绿鲜冠巴西果王汁据测定,目前已知巴西果果实含有超过130种以上的芳香物质,故名百香果,有“果汁之王”的美称,极适宜加工成果汁饮料。该县自2002年底开始大面积发展巴西果的种植,生产基地主要在乳城、一六、游溪、桂头等平原区镇。目前,巴西果种植面积有1万多亩。“绿鲜冠”巴西果王汁是该县引进的韶关绿鲜冠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纯天然果汁饮料,它以巴西果为原料水果提取其汁液加工而成,被政府权威部门检验认为健康营养“四不含”果汁饮料,即不含合成防腐剂、甜味剂、香精、色素,产品酸甜适中,口感清纯,香气浓郁,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有生津止渴,营养健身,增进食欲,补充体力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还原笋,大峡谷牌还原笋产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境内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产基地总面积23000亩。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强烈阳光直射少,且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515.3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19.8℃,极端低温也只有零下4℃,无霜期达300天,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本产品系天然食品,以无污染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翠绿群山中的竹笋精制而成,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及纤维素,味道鲜美,口感极佳,不含防腐剂、合成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天然健康食品。源雾山牌玫瑰茶,玫瑰茄生产基地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高寒山区必背镇。产地昼夜温差大(约1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35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7℃,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该基地土地肥沃,远离矿山和村落,周围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影响,空气清新,大气环境质量好。该县研制的玫瑰茶系列产品是色、香、味俱佳的纯天然保健饮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大量天然色素及多种矿物质。其中最突出的是木槿酸,被认为对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有一定疗效,对肠、子宫肌肉有解痉作用,还有驱虫效果,并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液浓度、刺激肠蠕动。具有清凉解毒、开胃生津、利尿解毒、抑制细菌等功效,非常适合烟酒人士,以及在有刺激性气体岗位作业的工人作清凉饮料。
自然地理:乳源地形,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贯穿弧形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
乳源山脉:县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体有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头寨山、南部东西横亘大东山、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与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阳山县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广东省境内最高峰。石坑崆峰:石坑崆又名莽山峰,猛石坑峰。它坐落于阳山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交界处,海拔1902米,是广东第一高峰,被誉为“广东屋脊”。这里有广东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这里谷幽水清,飞瀑连缀,绚丽壮观,空气清新,犹如长长的风景画廊,动人心弦。这里有超过两千种的植物,有“南岭和岭南生物多样性特丰之地”之称。莽莽林海一望无际,古木参天,松柏苍翠,高山杜鹃南岭箭竹,奇花异草,令人赏心悦目。自山脚而上,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矮林三个垂直景观带各有意趣,尤以古朴苍劲、千姿百态的广东松闻名。气候垂直分布十分明显,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朝暮之间,瞬息万变,云海日出,壮丽多姿,时有佛光奇观隐现于彩虹之中,无不带给游人种种遐想。
乳源水文: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大潭河:大潭河发源于县境西部天井山,贯穿洛阳和大布两镇,距县城51公里,全长44公里,集雨面积411平方公里。桥甫电站与大潭电站之间水面开阔,最宽处可达30米。河水清澈见底,碧波轻漾。两岸草木旺盛,适宜于开发成集水上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乳源气候,全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间气候悬殊。东南部平原和丘陵区全年平均气温19℃―20℃,西部山区全年气温16℃―17℃,北部高山地带全年平均气温为15℃。降雨量东南部及西部山区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无霜期308天,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
乳源自然资源: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48万千瓦;现已探明矿产有27种,矿床143个,主要有锡、锑、钨、铁、煤、汞、硅石、重晶石、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16种。县境北缘的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十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207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活立木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
乡镇区划简介与基本概况: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镇、一六镇、桂头镇、洛阳镇、大布镇、大桥镇、东坪镇、游溪镇、必背镇。共有115个村(居)委会,1082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乳城镇。
乳城镇:为乳源县城所在地,是省政府确定的268个中心城镇之一,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全镇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总人口6.91万,其中常住人口6.4万,流动人口0.42万。200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1738万元,增长5.1%;其中工业总产值13009万元,增长5.6%;农业总产值8729万元,增长4.4%;农村经济总收入329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966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2597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0731万元;农村人均收入4326元,比上年增加316元;镇财政一般可支配性收入559万元。镇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珠高速公路、国道323线和坪乳公路贯通全镇,镇所辖村委均实现了硬底化公路。水电供应充足。邮电通讯设施完善。物产资源丰富。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一批以嘉乐豪庭、华景雅苑为代表的高品位综合商住小区,“城中有山水、山水映新城”。我镇坚持“以诚招商,以信稳商,以法护商,以商带商”的工作方针,不断优化招商软硬环境,积极吸引港澳台和内地客商前来投资办厂,目前落户我镇的外资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有50多家,其中有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外资企业日本三协电子厂,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香港环邦针织厂和宝丽制衣厂等。不少农业项目上了一定的规模,2002年引进的香港高盛果菜有限公司建立了2200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引进南海五湖实业有限公司兴建了“绿仙冠饮料厂。2009年,丽宫国际温泉渡假村正式开业,酒店由新加坡老板投资1亿多元兴办,该酒店具有集休闲、娱乐、保健等功能。乳城镇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森林面积23万亩,森林覆盖率81.5%,镇内有云门寺、桂花潭、泽桥山古墓群、文昌塔、千年西京古道遗址——大富桥、上街古巷、宋田古戏台等众多名胜古迹。
必背镇:必背,原叫“鳖背”,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讹为“必背”,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的一个镇,位于乳源县城东北54公里的大瑶山腹地,跨东经113°14′,北纬25°00′,东靠桂头镇,西临大桥镇,南邻东坪镇和游溪镇,北邻乐昌市的长来镇和河南镇,镇驻地必背口,镇驻地前有一条杨溪河,自西向东流经横溪、半坑、王茶、必背和桂坑五个村委。2009年,全镇区域面积164平方公里,石山面积3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2万亩,有林面积21.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4.2万亩,耕地面积3751亩,其中水田2795亩,旱地956亩,茶园1920亩,毛竹16820亩。全镇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乡镇户数1844户,人口7354人,其中农业户1634户,7029人,瑶族1505户,5984人,劳动力总资源4018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429人。国民生产总值429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56万元,农业总产值659.68万元,粮食总产量1825吨,其中稻谷产量1130吨,油料产量48吨,肉类产量279吨,蔬菜产量968吨,农村人均纯收入3521元。全镇有党支部12个,其中农村党支部6个,机关及居委党支部6个,共有党员342名。学校教学点3个,在校学生147人,教职工45人。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7人,病床8张。计生服务所1所,职工10人。必背瑶山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层峦叠嶂、林木葱郁,自然资源丰富,有古朴的瑶寨、美丽的黄龙八景以及黄龙、黄凤、神女、问金龟、酒壶石、笔架峰等奇特的景观;最具特色的民俗村——大村,广东旅游特色村——必背口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待开发,如龙王寨、广东最美丽的乡村——桂坑尾瑶寨等。必背镇山地资源蕴涵丰富,现有山地面积22万亩,其中宜林面积193亩,区内林竹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杉树资源是瑶山主要的经济林,每年都大量采伐,并翻新抚育。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大力扶持调整山地产业结构,大规模引进推广板栗等各种李果、茶叶种植,使山地产业呈现多元化结构布局,走综合开发的路子,促进山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背镇还蕴涵着十分丰富水电资源,镇内可利用的水蕴藏量达10.45万千瓦(理论蕴藏量),实际可利用的达7.6万千瓦。镇委、镇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引资开发水电资源,共引资5亿多元开发了杨溪水一级、三级中型水电站和10座小水电。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必背镇还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必背瑶寨是过山瑶的聚居地之一,祖祖辈辈生活在瑶山里,有着与众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倚山而建、构造独特的吊脚楼;色彩多变绚丽、独具民族特色的瑶族服装;手工精细、颇具收藏价值的瑶族刺绣;豪放粗犷、高亢婉转的瑶族山歌;独具风格与魅力的瑶家舞蹈,所有这些,无不吸引着异地的游客,无不感受到瑶家风情的美妙乐趣。除此之外,瑶家竹筒饭、竹板鸡、熏猪肉、野生石韭菜、笋干、山水豆腐、甜酒、糯米糍等风味小吃,都会使人回味无穷,同时还有风味独具的野味,都会使人大饱口福。热情好客的瑶族同胞,随时会热情款待远方到来的客人,端上瑶家自酿的水酒,让人不自觉的陶醉于这瑶家浓情之中。独特的自然环境铸造了必背丰富的特产资源,有茶叶、林业、毛竹、板栗、养猪业等。截至2008年底,我镇有茶园1920亩,毛竹16820亩,有林面积21.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4.2万亩,板栗基地300亩。2004年成立了“养猪营销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协会”的模式,带动全镇种养业的发展,使全镇全年生猪出栏量突破了万头以上,并以每年近两千头的速度递增,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镇依托资源优势,不断优化招商软硬环境,积极吸引港澳台和内地客商前来投资。2007年,我镇通过招商引资,总投入1000多万元开发了必背瑶寨,于2008年10月份完成了旅游区工程建设以及景区河堤和拦河坝建设工程,并于同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同年,我镇还引资投入800多万元建设必背口新农村,也于08年10月底完成了镇区街道改造、供销社、集贸市场等回迁房、瑶族文化广场等工程。
桂头镇:桂头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最大的一个平原镇,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北面的武江河畔,南距韶关市区29公里,距县城25公里。镇域东南与武江区重阳、浈江犁市镇接壤,西北与本县的游溪镇、必背镇交界,北与乐昌市长来镇毗邻。是乳源县的三个中心镇之一,具有“历史悠久、区位特殊、文化多元、人员复杂、事务繁多”的特点,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92个自然村,8616户;总人口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2.85万亩,其中水田2.37万亩,旱地0.53万亩,鱼塘、山塘、水库共1701亩,森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桂头在其西北有桂山,又称桂塘山,桂头街在桂山东南端,故得名桂头。桂山是因山上长有很多桂花树而得名。桂头1940年间是省府迁韶关时的示范乡——称为仁和乡。1957年是韶边瑶族自治县县城。1958年底成立桂头公社,1983年桂头公社改为桂头区,1986年改为桂头镇。1988年11月分出杨溪乡,并划草田坪村归方洞林场。2001年2月,原方洞林场、杨溪乡合并于桂头镇,2005年5月区域调整时又将方洞村委移交必背镇。
一六镇:一六镇位于乳源县东北部,西南距县城15公里,北距桂头镇13公里,境地东邻武江,南邻乳城,西邻东坪,北邻游溪,因逢一、六为墟日而得名。全镇设有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下辖78个自然村、103个村小组。全镇总户数3504户,15507人,其中农业人口14787人,非农业人口720人。近年来,我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农村经济稳步提高。2009年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8869万元,农村人均收入4194元。镇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7个村委会全部实现了道路水泥硬底化,行政村硬底化率达到100%。近年来,我镇供水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6年建成的日供水量达500立方的一六墟镇综合饮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我镇的饮水状况。我镇土地资源丰富,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68亩,农业以种植水稻、花生、蚕桑、蔬菜、豆类为主,特产有日本品种“拿比特”西瓜、巴西果、李果等。林地面积89917.5亩,林区物种丰富,有杉、松、樟、枫、锥木等数十个品种的林木,森林覆盖率72.5%。镇内四周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河流纵横贯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650毫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我镇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有瑶族风情鸵鸟寨,千亩竹园以及巴西果长廊等旅游景点。近年来,我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抓好外地资金的引进,如引进了新型环保砖厂、“四季绿如蓝”蔬菜公司、正丰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团结“牧草园”野兔养殖基地、罗屋上南综合养殖项目和东阳光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等,正在洽谈中的重点招商项目有过山瑶欢乐谷项目、东莞市威士丁饮食服务(连锁)有限公司投资的生态园项目及东粉温泉项目。另一方面是利用本地农业、山地资源进行农业招商引资,成立了三雄果菜协会,引进资金种植巴西果100多亩,积极开展“一乡一品”活动。同时,大力发展蚕桑和西瓜生产,2009年全镇种植蚕桑4680亩,2004年试种拿比特大棚西瓜喜获成功后,大大激发了农户种植西瓜的热情,2009年全镇种植拿比特西瓜500多亩,成为群众增收的一大亮点。一六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朴实的民风,人民淳朴,热情好客;有汉、瑶等民族,以客家人居多,方言以客家话为主。饮食上,当地人有独特、精致地农家菜,如芋头鸭、麻辣花生豆腐煲、辣椒拌凉菜、辣椒花鱼等。传统食品有用大米作原料的榨粉、糯米做的糍粑、叶包粽等。
大布镇:革命老区——大布镇地处粤北山区岭南山脉深处,跨东经113;08,北纬24;32,东与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菠萝镇相邻,西、北与本县洛阳镇相连,四周群峰叠翠,山清水秀,是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区镇。平均海拔600多米,气温适宜,年均气温18.7℃,全年无霜期286天。水力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为1995.6毫米。地域面积175平方公里,全镇管辖7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84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镇总人口数为13301人,共2390户,其中农业人口有2172户。目前全镇农业耕地总面积14760亩,其中水田面积10547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转变思想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营造山区品牌,响应政府提出的“一乡一品”的号召,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生活相对提高了,整个老区呈现出一派团结、勤劳、兴旺的景象。省道S258线硬底化水泥公路直达广东大峡谷风景区,沿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大布到英德公路即将通车贯穿南境到达英德,全镇7个村委村村通车。镇上主要街道全部铺上了水泥路面,两旁安置了路灯,种上了花草树木,实现了镇街道绿化亮化美化。2002年全面启动了全镇食水工程建设,现已基本解决了全镇人民的食水问题,有部分农民已用上了自来水。镇内通信事业发达,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镇,程控电话已在农民家庭普及,移动电话也广泛使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布镇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全镇有初级中学一间,在校学生863人,教职工88人,其中具本科学历14人专科学历73人,完全小学4间,教职工85人,在校学生1787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8%。镇内有卫生院一间,卫生医疗站7个,文化娱乐场所1个,镇内有线电视的开通和互联网的开通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及开阔了人民的视野,让人们更多了解社会信息。改革开放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镇坚持以为民服务为目标,深入贯彻省、市、县的指示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该镇社会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中心,带领广大群众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项目,相继种植了笋竹、油单竹、反季节蔬菜、荷兰豆、辣椒、西洋菜、黄烟等高效高值的经济作物,并且逐年壮大种植规模,尤其荷兰豆出口东南亚、西欧等国,切实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除了发展农业项目之外,大布镇还充分利用该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引进香港江裕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该镇的“大峡谷”旅游胜地。目前各项建设已在建设中,乳源大峡谷在全省旅游景点中已小有名气,被誉为“广东第一谷”、“广东最美丽的峡谷”!吸引了周边县、市、珠江三角洲,甚至是港澳的游客到大峡谷旅游观光。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大布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1998年,该镇成立了大布镇农村经济发展总公司,出产了一批加工产品,如:“大峡谷麻辣笋”、“大峡谷还原笋”、“大峡谷番薯干”等一系列以大峡谷为品牌的特色食品,并被国家绿色认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这些产品投放市场之后,使“大峡谷”的名气大增,从而促使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形成了第二、第三产业与旅游业的良性循环。游客的增加,也促进了该镇饮食业和旅业的进一步发展,至今为止,大布镇镇区内已建成有旅馆、饭店24家,生意兴隆,使一部分人带头过上了小康生活。据统计,2009年该镇社会总产值达到1.7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8亿元,第二、第三产业总产值3000万元,农村现金储蓄达到3500万元,农村人平收入3525元。大布镇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著名风景区——位于镇内英明、埕头村委,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探险勇士前来冒险、挑战。埕头大瀑布落差219米水流量又大更数一绝。今年10月在大峡谷底深水潭中惊现最古老、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桃花水母,给该风景区增加了神秘色彩。大布镇水资源蕴藏丰富,全镇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8万千瓦时,已开发利用仅0.87万千瓦时,年发电量4200万度,开发利用不到24%,有待进一步开发。大布镇矿产品种类繁多,已探明的种类有锡、铋、钨、铜、硫铁、锰等共30多个品种,其中锡、铁矿居全县储量之首。年产锡矿1万多吨,硫铁矿15万吨。全镇有林地面积1.76万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28.3万立方米。特产:鲜嫩爽口的大峡谷玉笋、久煮不烂入口爽甜的大峡谷腐竹、色泽光鲜香软甜口的大峡谷番薯干被称为大布镇三宝。大布豆腐也闻名全县。
大桥镇:大桥镇位于乳源县西北部,东经113º09´,北纬24º59´,镇域东邻必背镇,西邻乐昌沙坪镇,南邻东坪镇,北邻乐昌云岩镇,西南邻乳阳林业局。镇驻地南距县城(直距)27公里,北距云岩镇15公里。全镇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65个自然村,7596户;总人口39383人,其中农业人口37083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4万亩,其中水(旱)田2.6万亩,旱地1.4万亩,森林面积28万亩,森林覆盖率72%。大桥墟旁有西京古道的通济桥,当地人民称之为大桥,大桥墟因而得名。乳源置县时,大桥属新兴乡的龙浦都和崇信乡的东厢都的一部分。古为乳源28地之神仙坪、均容地。民国20年(1931年)隶属第三区的均容、武丰之乡。民国29年为均武乡,属第二区,民国36年撤区改称三联乡。建国初,设第三区,区址在大桥墟(今镇址)。1957年6月,撤销三区,成立月析大山公区置大桥公社,1976年又分为红云、大坪、大桥3个公社。1983年大桥公社改为大桥区,1986年改为大桥镇。2001年2月,原大坪乡合并于大桥镇,2005年5月原红云镇合并于大桥镇,目前是“三镇合一”。大桥镇海拔高度380-1902米,政府驻地海拔高400米。大桥镇年平均气温17.8℃,日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280天。冬季共3个月常有冰雪,是南方赏雪的好去处。部分地区夏季夜间气温在15℃左右,是避暑胜地。年平均降量1680毫米。镇域属石灰岩山区,溶浊高原地貌显著,石头山多,风化严重,山地石多土少,植被覆盖少,平地溶洞多,渗漏严重,地表水奇缺,尤其是大坪片(即大坪、新谷),建国前有“下雨水汪汪,停雨水跑光,七分石头三分土,吃用水贵如油之说”。大桥镇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一个中心”(提高农业发展速度)、抓好“两个重点”(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三个进程”(加快城镇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实施“四个战略”(生态立镇、农业稳镇、旅游旺镇、科技兴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奋力改善镇区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0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577元。农村经济收入住要靠种植黄烟,蔬菜,养猪,劳务输出。大桥旅游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周边旅游景点众多,南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相离约10公里),全省第三大水库—南水湖(约20公里),东有必背瑶寨(相约25公里),西有坪石金鸡岭(相距40公里)。境内有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保护完好的西京古道、西京古道文化陈列馆、古民居;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温汤温泉、红豆杉自然保护区(面积12万亩,近10万株)、观澜书院(大桥新书房)、开来书院(红星神仙坪)、步蟾书院(武丰许家)、古通济桥和西云寺等。境内设有京港澳高速公路大桥出口。大桥镇多为客家人。人民热情好客,民风纯朴,村民做红、白两事,仍然按照传统习惯进行。大桥镇的特产主要有:石头猪、大桥猪、本地鸡、酸姜、大桥河鱼、禾花鱼、玉米、优质米、番薯等。大桥镇饮食文化独特,禾花鱼、麻包豆腐、懒人豆腐、花生豆腐等是本地人精制的农家菜。
游溪镇:游溪镇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桂头镇,南邻一六镇,西邻东坪镇,北邻必背镇。现游溪镇是由原柳坑镇和老游溪于2005年5月乡镇撤并时合并而成。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原柳坑镇,地名为上铺(柳坑口),西南距县城23公里,南距一六镇7公里,北距桂头镇6公里。全镇总面积121平方公里,三分之二属瑶族山区,三分之一属丘陵平原地区。镇驻地海拔高108米,年平均气温19.6℃,全年无霜期315天(山区275天),年均降雨量2079.5毫米。农业耕地面积7706亩(汉区3939亩),其中水田5656亩(汉区占八成多),宜林山地145048亩(有林地129430亩)。全镇3021户11690人,其中瑶族6349人,占总人口的54.3%,农业人口10981人,占总人口的93.9%。人口密度97人/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1个村委会(汉族3个,瑶族8个),74个村民小组,社区居委会1个,2个居民小组。游溪镇瑶区有山坑河3条长100公里,河段有电站调节水库3个。河流两岸高山峻岭,绿林环抱,景色迷人,是夏季人们旅游渡假避暑的好去处。瑶山地区语言以瑶语为主,通客家话,汉区讲客家话。居住在大瑶山的瑶胞一年养1头至2头大肥猪,元旦或临近春节时候杀猪,猪肉用食盐腌制过后吊在灶房屋檐下,制成黑乎乎的油烟腊肉,供一年食用。瑶胞热情好客,平时以腊肉和自家酿制的瑶胞水酒招待来客。汉族丘陵平原地区盛产水稻、甘蔗、花生等农经作物,瑶族山区盛产木材、山棕、冬菇、竹笋。
洛阳镇:洛阳镇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经113.2度,北纬24.41度,东与本县东坪镇、大布镇、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相邻;西与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阳林业局,集革命老区、石灰岩山区、民族杂居地于一体,是广东省推行村官“双向承诺制”的发源地。因机构改革需要,2005年5月,原洛阳镇与古母水镇合并成洛阳镇。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4.5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全县面积最大的镇。境内生活着汉、瑶、畲三个民族同胞,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91个村民小组,130个自然村,总人口10248人(其中:汉族9071人、瑶族638人、畲族539人)。2009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3968.4万元,同比增长9.43%,其中:第一产业3832万元,同比增长6.75%;第二产业9120.7万元,同比增长7.19%;农村人均纯收入3870元,同比增长8%。境内高山多,海拔高,从而形成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5℃,年日照1270小时,年降雨量2249毫米。全镇拥有林地28666.69公顷,四周青山连绵叠翠,绿水长流,竹木成荫。森林覆盖率达到90%。活立木储蓄量137万立方米。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的矿种有30多种,其中钾长石、硅铁矿蕴藏量300万吨。自然资源品种繁多。野生九节茶,灵芝等中草药材上千种。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老榕坪建立了6000亩九节茶(GAP)产业生产基地,是广东省的最大野生九节茶基地。广州紫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叶竹山建立3000亩红豆杉生产基地,是中南地区最大红豆杉人工种植基地。中山民营企业家在黎洞建立了3200亩以种植台湾高山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产品直销珠三角。香港长兴蔬菜有限公司在白竹建立了近千亩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产品直销港澳等地。县林业局与华南林学院在古母水片建立2万多亩高脂松基地,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旅游资源丰富但有待进一步开发,2008年10月天景山仙人桥旅游景区顺利开业,同时做好了与广东大峡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仙人洞旅游景区的前期工作,结束了洛阳镇没有旅游景点的历史。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系北江支流波罗河支流水源最大的发源地。小水电是我镇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和支柱产业,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68.51%,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全镇现有电站147座,总装机10.7万千瓦,11万伏安变电站2座,全部并入省电网络。交通、通讯较为方便。国道323线贯穿东西全境,东出县城可上京珠高速;南下江英、波罗可通英德、清远市及珠三角地区;西过阳山与107国道相通;北上五指山经大桥出口可通京珠高速。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并开通了移动(联通)、程控电话和宽带信息网络,建立镇村基层信息服务中心(点)和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为洛阳镇加快发展和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洛阳镇正沐浴着党的温暖阳光,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争当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科学发展排头兵的总体要求,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扬“爱我洛阳、忠于职守、务实创新、力争上游”的洛阳人精神,着力抓好“水电生态工业、深山生态农业、特色生态药业、休闲生态旅游、绿色生态乡村”,积极推进“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双向承诺、区域协调、新农村建设”,打造绿色、安康、文明、和谐的新洛阳。特产:洛阳茶、胶股蓝、九节茶、灵芝、冬菇、古母水鸡。
东坪镇:东坪镇是乳源三个瑶族乡镇之一,于2005年5月乡镇行政区域调整时,由原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新成立的乡镇。现镇政府所在地(原龙南镇人民政府驻址)位于乳源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依偎在广东第三大水库、著名风景区——南水湖畔,东与必背、游溪镇一衣带水,南靠乳城镇,西邻洛阳镇,北与大桥镇相邻。东坪镇属于石灰岩山区,全镇土地总面积为359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2072人,其中瑶族人口为6844人,非农业人口600人。森林覆盖率92.9%,为典型的山区地貌,有耕地面积5113亩,其中,水田面积5113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5亩,故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称。东坪镇内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人文风情,有风光秀丽的,水面积70955亩,库容12亿立方米,是广东第三大水库。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南水温泉渡假村,有独特瑶族风情的农家渡假村。东坪镇地处瑶区,集瑶区、山区、移民为一体,瑶族人口较多。由于东坪人民世代深居深山老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和传统着装。这里民风纯朴,与世无争,繁衍生息;这里山青水秀,盛产茶叶、柑桔、蜂蜜等。比较著名的特产是已注册商标的方武生姜,以及荣获广东省第四届金奖的金竹峰绿茶和金竹峰单丛茶等瑶山名茶。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