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神木城区高清地图 ===
=== 神木县资讯概况 ===

神木概况:神木名片:
陕西省第一经济强县:
中国第一产煤大县:
2010中国百强县第44名:
2010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
2010“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
2010“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县”:
2010“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
2010“中国西部最具投资县”第4名:
2009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第17名:
2009第四批中国金融生态市(县):
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中国首开“全民免费医疗”县:
宋代名将“杨家将”故里:
“陕北民歌”源头:
简介:县人民政府住所地:神木镇,邮政编码719300,电话区号:0912,神木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27年建立了党的组织,1934年创建了红色政权,开辟了陕北神府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成长了王瀛、汪铭、张友清、王兆卿、贾拓夫等一批民族英杰。
地理:神木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晋、陕、蒙三省(区)接壤地带,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全县总面积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共辖15镇4乡631个行政村,总人口37.8万。
气候:神木地理地貌独特。县境地处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1%;中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9%。全县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2876小时、气温8.5℃、无霜期169天、降水440.8毫米。黄河流经县境98公里,窟野河、秃尾河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县境西北部有46个内陆湖泊,其中神湖(红碱淖)总面积54平方公里,储水8亿立方米,是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行政区划:西汉时,县境秃尾河上游,置白土县,秃尾河下游置圁阴、圁阳、鸿门县,疆域无考。北周在今解家堡一带置归真郡、隋置银城县,疆界难稽。唐、宋两代在窟野河流域置麟州(今杨家城),领属新秦(在今杨家城)、连谷(在今黄羊城)、银城(在今解家堡一带)3县,疆域不详。元朝,在窟野河流域置神木县,大体上南至太和寨一带,北至黄羊城一带。明洪武年间,在窟野河流域仍置神木县,境域北止边墙(即明长城),南至黄河,东与府谷刘家大寨交界,西至佳州之高家堡水洞川。清朝,在边墙以南置神木县,据道光《神木县志》载:东至丘家寨与府谷刘家大寨连界,西至高家堡(原属佳州)以西双谋梁与榆林县水涨上村连界,南至黄河岸张家川,北至五卢口边墙与郡王旗伙盘地连界;东北至永兴堡暗门沟与府谷万家墩连界;东南至彩林与府谷锗壤连界;西南至屈家南沟与佳州(即今佳县)谢家沟连界,西北至高家堡暗门与蒙古五胜旗(即今内蒙古乌审旗)、扎萨克台吉旗(即内蒙古扎萨克旗,现并入伊金霍洛旗)伙盘地连接。东西距170里,南北距150里,面积约15000余平方里。上述伙盘地实际是神木县的边外属地,行政归本县管辖,地租归蒙古各有关旗收取。经过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八年(1743)两次初步定界,最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确定蒙陕界线,“自活鸡兔沟南畔以南已垦之地归陕西各县分管”。此后本县北部境域,东至牛川东南之大榆树粱,与府谷边外属地交界;北至活鸡兔沟南畔,与内蒙东胜管辖地交界;东北至内蒙郡王旗双儿庙迤东偏北石圪台地,与内蒙东胜县境交界。以上划归神木县分管的边外属地东西距150里,南北距140里,面积为21000余平方里。到民国初年,蒙人南下到边墙附近各地设局收租,引起沿边之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6县人民的不满。于是联名呈请陕西省政府勿令绥远长官设局收租。陕西省长刘某委派贾永德、巫岚峰为划界委员,从民国八年(1919)九月二十二日到民国九年(1920)五月四日,历时227天,到沿边6县实地考查,后经陕西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内务部,经国务会议研究,认为无详晰图册,不足以资参考,从缓施行。后陕西沿边6县将所需材料补报,未见国民政府答复。后来事实上神木县北界仍维持光绪二十九年(1903)确定的蒙陕界线。通岗浪原为蒙古乌审旗辖地,距神木县城西北240里。清光绪年间乌审旗蒙人群起排外,仇杀汉人,将神木籍商民驱逐回县,并将房屋烧毁,货物抢劫一空。经边商吕万有等人控诉于神木理事厅和榆林府道各官署,转报督抚派人查实,会同蒙人代表查办,结果将通岗浪南北长100余里,东西宽约10多里的地域,赔给边商抵偿损失,此后这1000多平方里的土地,便成为边商的“独立王国”。民国初,边商从长计议,呈请并准予归本县管辖。至1949年,通岗浪全部划归内蒙古伊克昭盟(参见附录)。1933年以后随着神府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色政权的建立,原神木县的石窑以南地区,府谷县的武家庄以南至沙峁头地区,与佳县界牌以上谢家沟以南地区连成一片,成为革命根据地与游击区域。抗日战争期间改为神府县(县政府设在温家川,贺家川。1949年初,迁至高家堡),与北部国民党统治区的神木县同时存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扩大,神木县管属境域随时势有所变易。1947年神木县城解放后,神府县与神木县仍同时存在。1948年将原属神府县马镇区的白云乡划归府谷民;1949年曾一度将榆林县的安崖底区和双山区,划归当时的神府县(县政府迁至高家堡)。1950年神府县并入神木县,在此前后,又将安崖底区与双山区划归榆林县。将榆林的大保当划归神木县。至此本县全境疆域:北至石圪台与内蒙伊旗交界;南至界牌与佳县交界;东至栏杆堡公社的新寨子与府谷县交界;西至大保当公社营盘壕与榆林县交界;东南以黄河与山西兴县、临县为界;西南以秃尾河与榆林县、佳县为界。1958年至1961年,神木县与府谷县合并,境域为神、府两县境域的全部。1961年又将两县分设,境域各依1950年旧界,至今未变,神木县辖15个镇、4个乡:神木镇、高家堡镇、店塔镇、孙家岔镇、大柳塔镇、花石崖镇、中鸡镇、贺家川镇、尔林兔镇、万镇镇、大保当镇、马镇镇、栏杆堡镇、沙峁镇、锦界镇、麻家塔乡、乔岔滩乡、太和寨乡、解家堡乡。
城乡一体化:新千年以来,神木的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搬迁到县城或工业发达的乡镇,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以上,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神木县政府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按照“一体两翼、一河两川、重点村组”梯次推进的思路,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七个一体化”。高起点建设第一二新村等城市新区,加快推进旧城改造,继续完善县城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加大大柳塔、店塔、锦界、大保当等重点镇的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带动能力。到2013年,使县城人口达到25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80%。建设秃尾河川和风沙草滩区蔬菜畜牧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中南部丘陵区小杂粮基地,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双百帮扶工程,通过名誉村官、企业家返乡任职等形式,推动村企联谊,深化帮扶活动。
历史沿革:相传麟州故城(今名杨家城)东有三株古松,唐代所植,粗两三人合抱,枝柯相连,人称神奇,便以神木为名。西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于县南设言阳、言阴二县,属西河郡;于西北秃尾河上游东岸设白土县,属上郡。东汉末三县废。北魏于县南设石城县,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移治石龟镇并更名银城县,隋大业末年废。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复设银城县,八年于今县北黄羊城增设连谷县,属胂州;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于县北增设新秦县,七年分新秦县增设铁麟县,十二年新秦兼为麟州治,十四年废州和新秦、铁麟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设新秦县并兼为新秦郡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郡为麟州治。五代后周州、县移治小堡。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州、县又移治吴儿堡,五年再移治杨家城;政和四年(1114年)省银城、连谷二县入新秦县。金皇统八年(1148年)废州、县,正大三年(1226年)于今县南花石崖北升弥川寨设弥川县,末年于今县南太和寨升太和寨设太和县,属葭州。蒙古初于神木寨(即今址)置云州,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废州始设神木县并省太和县入,属葭州,省弥川县入葭州。神木县故治在今县东巽山。清《神木县志》:“因巽山有神树二株”,故名。明正统八年(1443年)徙今址。清属榆林府。1914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省。1937年于今贺家川镇设陕甘宁边区神府县。1949年属榆林分区。1950年省神府县入神木县,属榆林专区。1958年省府谷县入神木县,1961年析出复设府谷县。1969年属榆林地区。1999年属榆林市。
建置沿革:县境四、五千年以前,已有人类定居。经普查,在窟野河、秃尾河两河流域,有数处仰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夏,县境属雍州地,为熏育占据。商,为龙方地。西周,族占据。春秋战国,县境为白狄故地(一说为林胡族地)。秦,为上郡北境,又改属九原郡,称为新秦。汉,元朔二年(前127),置五原郡。元狩三年(前120)又置朔方,称新秦中。后又在秃尾河下游置圁阳、圁阴①、鸿门②三县,属西河郡;秃尾河上游置白土县,属上郡。三国、西晋,为羌胡占据。东晋十六国,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夏政权属地。南北朝,先为北魏地,置石城县(今解家堡一带),后改名为银城县,属上郡;后为西魏地;再后为北周地。置归真郡(今解家堡一带)。隋,置银城县(今解家堡一带),属雕阴郡。唐,开元十二年(724)置麟州(治所在今杨家城)、天宝元年(742)改为新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麟州,领属新秦(今杨家城)、连谷(今黄羊城)、银城(今解家堡一带)3县③。五代时,县境先后属唐、晋、汉地域,仍置麟州。周、北汉,仍置麟州,与府州、胜州自立,随情势委依于周汉两大政权之间。宋,仍置麟州,属于河东路,领新秦、连谷、银城3县。乾德五年(967)升麟州为建宁军,后又复还旧制。端拱二年(989)又改麟州为镇西军。政和四年(1114)废银城、连谷两县,并入新秦县。辽、金、夏为镇西军,后撤销镇西军,改为神木寨(仍在今杨家城,因城外有松树3株故名),先后被金、夏占有。元置云州于神木寨。至元六年(1269),废州为神木县,以葭州领属的太和县(金建,在今太和寨)并入。明洪武六年(1373),改神木县为神木堡,属榆林卫,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神木县,属葭州。隆庆间,置东路神木道于神木,管辖葭州及神木、府谷、吴堡3县。清雍于正九年(1731)神木道改为延绥府道,移驻绥德,神木县属于葭州,后属榆林府。民国神木县属于榆林道(后改为榆林专署)。1936年4月15日,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成立,统辖神木县城以南及府谷县、佳县、榆林县的部分地区,与国民党统治的神木县并存。1937年1月,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改为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属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领导。同年10月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神府县政府(属于陕甘宁边区),与国民党统治的神木县并存。1942年神府县由陕甘宁边区改属晋绥边区代管。1947年6月高家堡解放后,神府县政府迁至高家堡。1947年9月神木县城解放,国民党神木县政府瓦解,新的神木县政府成立,与高家堡神府县政府并存。1950年神府县、神木县合为神木县、治神木城。1958年神木、府谷两县合并为神木县,县治在神木城,原府谷县城改为府谷镇。1961年神木县又分为神木、府谷两县,同属榆林专区。
经济发展:简介:随着神府煤田的大开发,神木逐渐成为西部投资的热土。从“八五”到“十五”的15年里,神木境内各种投资高达300多亿元,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超过25%,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跻身于西部百强县行列。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1.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28元。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的县。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7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23元。在第九届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中居全国第59位,西部第5位。
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神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重心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的历史性转变。建立了煤炭、电力、化工、载能、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7%,企业总数发展到1700多户,煤炭产量突破亿吨大关。在工业经济上,贯彻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重点发展六园八区六大产业。构筑形成了煤----兰炭----电石---聚氯乙烯、煤---煤焦油---成品油、煤---煤气---电(金属镁、还原铁)三条产业链,不仅将煤炭吃干榨净,还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成为煤炭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实施了一体两翼城镇群发展战略,即以县城为主体,沿榆神、神大公路线构建大保当、锦界、县城、店塔、大柳塔城镇体系。在这一框架内,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载能五大产业,形成榆神大公路沿线能源化工产业带;大柳塔、店塔、锦界、大保当四大工业园区。目前,全县累计实施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91个,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3个,投资总额达588亿元。2007年,神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83.22亿元,是1978年工业生产总值的3000倍还多。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新建大保当、石窑店工业园区,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设好红柳林、柠条塔、张家峁、石窑店等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煤电一体化二期、煤制甲醇二期等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亿吨级煤炭、千万吨级煤化工、千万重量箱玻璃和500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
农业经济:神木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的过渡地带。千百年来,神木的农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近年来,在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神木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推进农业大县向畜牧大县、果业大县的转变,全县农业走上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林业、红枣业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风治沙和重点流域治理工程,严格实行封山禁牧,林业发展迅速。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2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1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64.7万亩,形成了四条绿色林带(黄河沿岸红枣林带、中部大扁杏林带、古长城沿线常绿林带、陕蒙边界防护林带)、六条绿色通道(榆神公路、神盘公路、锦大公路、神马公路、五陈公路、神万公路)和县城东西两山(各宽2.5公里,长10公里)绿化工程。集中投入建设精品工程,建成了马场万亩常绿林、卧虎塞长城林、高仁里峁生态示范区等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形成了生态建设骨干体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8%,林草覆盖率达到46.3%。到201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林草覆盖率达到60%左右。我县黄河沿岸地区是全国几个红枣适生区之一,红枣栽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放宽政策,激活机制,全县红枣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黄河沿岸地区区域性主导产业。目前红枣经济林已达18万亩。红枣品种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枣农收入明显增加,沿黄乡镇枣农的经营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福茂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的红枣深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每年可加工各类鲜枣1000吨,年产烘干枣、紫晶枣、多味枣、菊花枣系列产品600吨。
畜牧业我县地处暖温带草原向中温带草原过渡地带,是优质牧草适生区和发展食草型畜牧业的理想地带。目前,全县拥有天然草场300多万亩,人工种草160万亩,引进了青贮玉米、高丹草、柴花苜蓿、猎人何等一批优良草种,饲草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畜牧业发展加快,已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2004年,全县大畜存栏4.5万头,当年出栏7900头;羊子存栏62.5万只,当年出栏33.2万只;生猪存栏7.7万头,当年出栏8.8万头;家禽存栏62万只,当年出栏54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6万吨,水产品200吨,奶产品1.25万吨,羊绒11万公斤、羊毛1300吨。先后引进了布尔、萨福克、陶赛特、白绒山羊等优良羊子品种和利木赞、西门塔尔、红安格斯、黑白花、短角牛等优良肉牛、奶牛品种,推进了牛羊良种化进程。2004年,已建成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场44个,肉类加工项目三个,正在建设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4个(酵素茵微生物综合加工、无毛绒肠衣加工、牛羊肉屠宰加工、民乐饲料加工),并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6%以上。
大社保体系:围绕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神木县从2008年起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涉及群众看病、上学、住房、出行、就业等方方面面。每年投入12亿左右的财政支出。神木县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是:,一是教育优先工程。从2008年起,神木县全面实行城乡12年免费教育,彻底实现教育“零收费”,2009年全县投放免费教育的费用达3.65亿元,从小学到高中,学费、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全免,在校学生每人每天补助3.5元的午餐费。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县慈善协会给予每人最高每学期5000元的资助,确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同时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将职教中心建成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建设神木职业技术学院,使全县普职比逐步达到1:1。
二是医疗健康工程。经过1年多的调研论证,从2009年起,神木县在全国率先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并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监管措施。这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医疗高标准的保障制度”,以县级定点医院住院病人为例,400元起付线以下部分由患者自付,超过部分按管理办法全免,每人每年报销封顶为30万元。县财政以每年约1.5亿元的投入,让城乡居民摆脱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这一政策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三是公共文化工程。建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实现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为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接入宽带互联网;进一步强化乡镇文化站的作用。
四是扩大就业工程。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阳光工程”,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适用技术培训;建设神木县I类人力资源市场,在锦界、大柳塔建设乡镇人力资源市场。
五是社会保障工程。试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老年人保健金标准、扩大覆盖面,70岁以上为360元/年,80岁以上提高到600元/年,90岁以上提高到1000元/年。
六是住房安居工程。计划2009年内完成5000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任务,廉租房货币补贴2000户,逐步解决城市无房户的住房困难,实现“居者有其屋”。七是扶贫济困工程。切实使真正贫困者享受到低保,并同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自然增长机制。
八是公共交通工程。修建完善油(水泥)路,实现5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
九是“幸福人居”工程。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城乡脏、乱、差问题,建设垃圾掩埋场;高度关注居民饮用水安全,完成引水工程,加大农村人饮工程建设力度。
十是“平安神木”工程。狠抓安全生产,特别注重抓好以煤矿、道路交通为重点安全生产工作,减少一般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组建矿山救护队。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