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五莲城区高清地图 ===
=== 五莲县资讯概况 ===
经济概况:概述:五莲县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县。五莲县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林地面积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果品品种有20余种,享有“林果之乡”的美誉。花生产量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县山多草多,是山东省的羊、兔、猪重要产区,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30%以上。同时,还是棉花、黄烟、蚕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达20余种,其中黄金、硫、红柱石、花岗石等4种矿藏在国内占有较为重要位置。全县花岗岩储量达200亿立方米,已成为五莲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林果业:五莲县是个山区县,发展林果生产得天独厚。这里林茂果丰,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是山东省的一颗明珠。近年来,五莲县把林果生产作为加快发展奔小康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县外抓流通,县内搞市场”,加快了全县高产优质高效林业的发展步伐。1998年,全县木材蓄积量为70万立方米,果园面积40万亩,林果总产值达3.8亿元,被列为林果生产基地县,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苹果生产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新开发的板栗系列产品、“飘香牌”红富士苹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证书,深受消费者青睐。
工业概况:五莲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全县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增长。全县乡镇及以上工业达到126处,其中大中型企业28处、企业集团6处,形成了轻工、机械、石材、黄金、纺织、电力、食品、工艺美术等10大支柱产业,拥有黄金、铜、花岗石板材、水泥、花色钳、钢球、火雷管、特曲酒、家用运输车、纺织品等80多种主导产品,并出现了华龙纺织集团、莲宝矿业、山狮钢球集团、通用机械厂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挂号的骨干企业。今后,五莲县将立足国家产业政策和现有基础,着力培植造纸、机械、建材、纺织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三轮车、减震器、民用爆破器材、机制纸、饮料酒等十大产品,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结构,为全县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外经外贸:五莲县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县。全县各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按照“三外并举,全面推进,以外促内,以内保外”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条件,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出口商品已发展到15大类120个品种,年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达4.8亿元。全县出口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0处,出口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15处,享有自营出口权的7处,形成了自营出口、“三资”企业出口和外贸代理出口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全且工业产品出口比重达79%,产品出口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逐渐转变为农工商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199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3亿元,提前7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7亿元,五年间年均增幅达21.8%,比全市高3个百分点,县内财政收入达1.4亿元,年均增长29.3%,农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52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1亿元、34.39亿元、19.03亿元。山区农业较快发展。1989年至2005年,全县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到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0万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基本持平;全县水利灌溉总面积达到54.4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6%;农业运输、农田灌溉、粮食播收、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9.7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4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达到11.94万台,全年完成机收面积11.8万亩,机播面积32.37万亩;淡水养殖面积发展到4.13万亩,实现了水产养殖名优化、生态化、高效化。工业经济从无到有。全县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二轮承包经营,到企业产权股份制改革,不断创新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截至1997年,全县乡镇以上工业达到126处,其中县属企业34处,全县大中型企业27处,其中大型企业8处。乡镇及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45亿元,其中县属工业17.7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8.8倍和7.4倍。形成以开发和深加工当地资源为主体包括机械、冶金、建材、纺织、电力、食品、工艺美术等10大支柱行业、24个部门的地方工业体系。从199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发出“工业强县”的号召,制定“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和骨干带动的战略决策,提出“宁可少活三五年,也要工业上台阶”、“弘扬五莲精神,打造工业优势”的口号。2003年,出台《关于工业“二次创业”的意见》,加快了全县工业化进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招商引资膨胀企业规模,实现全县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2005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达到5909家,规模以上企业109家,工业总产值166.4亿元,是1989年的31倍。五征集团年销售收入50.38亿元,成为全国著名的机械制造企业。县内工业主导产品有农用运输车、纱、布、花岗石板材、水泥、黄金、雷管、特曲酒、工艺品等100多种,产品远销美、德、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石材加工企业达到1000多家,年加工板材2000万平方米,街头镇被誉为“江北石材第一镇”。全县累计开发新产品1000多种,其中省级新产品32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项。2005年,全县计划投资5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达到307项,实现投资16.2亿元,是1990年的64.8倍。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五莲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沿海开放县,处于山东半岛“一小时经济圈”。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兴县”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坚持以大招商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牢固树立亲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理念,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至2005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2289个,总投资额119.8亿元,到位资金6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49.5万美元。成功争引台湾佳展塑胶、世界500强企业美国丹纳赫集团独资建设的丹纳赫工具(山东)有限公司、美国斯比凯可公司并购金粟公司等一批较大项目,其中丹纳赫工具(山东)有限公司总投资额为1.54亿元,斯比凯可(山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高新科技企业”,填补县内空白。2005年全县共引进项目940个,投资总额63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9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6万美元。2002年在潮河镇创建日照市大型加工贸易区,后经省政府批准,改名为山东五莲工业园区,迅速成为五莲工业和经济的重要隆起带。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国际经济化战略,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促进机制,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县外经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89年至2005年,全县完成自营进出口3.95亿美元,其中出口3.22亿美元,进口7258万美元,完成加工贸易出口7622万美元。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莒、楚、鲁、齐所辖;秦汉属京东东路密州;明代分属山东布政青州府的诸城县和莒州及所辖的日照县;清代分属沂州府和青州府的诸城县。五莲地区历史沿革五莲县建于1947年。其疆域原分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据旧志记载:莒县,周为莒国,秦始置县,汉袭秦代建制。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以莒为都,称城阳国。金置城阳州于此,后改为莒州。明撤县入州。民国改州为县。日照县,周属莒国,秦属莒县。西汉置海曲县,之后又置昆山县;东汉废昆山县,改海曲县为西海县,晋撤西海县,并入莒县。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金始置日照县。诸城县,周先属莒国,后分属鲁国、齐国,秦始置县,其名不详。汉置东武县、莒县,隋改名为诸城县。上述记载表明,首县、日照、诸城三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十年代发现的丹土村和东城仙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五莲地区早期属龙山文化。横亘县境北部的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建于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座于九仙山前的牌孤城遗址,经考证为战国时期营垒。现据莒、日、诸三县旧志及有关资料,将五莲地区的历史沿革简述如下:五莲地区古属青州。周朝为莒国的封地。民国《重修莒志》载:“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今胶县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后迁莒。”战国时期仍属莒国。至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灭首,又为楚地,继而分别为鲁国和齐国所辖。据《竹书纪年》载:齐国筑长城,以此为界,北为齐国,南为鲁国。之后,楚考烈王再次北伐灭鲁,又分别为楚国与齐国所辖。秦朝时,属琅琊郡莒县(今五莲县境北部原属诸城县部分,秦时已置县领辖,县名已不可考)。西汉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据民国《重修莒志》记载,莒县是时曾属兖州郡城阳国,待考),今五莲县境分辖于首、海曲、昆山、东武、诸、折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折泉县”条注云:“汉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诸城县西南七十里”)六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为国,属徐州刺吏部琅琊国。时昆山县废,改海曲县为西海县,境内分辖于首、西海、东武、诸四县。三国曹魏时期,分属徐州部城阳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时西海县撤销,并入莒县,境内由莒县、东武县、诸县分辖。晋初,属青州部城阳郡;太康十年(公元288年)青州城阳郡的莒、东武、姑幕、诸四县改属徐州部东莞郡。境内分别由莒、东武、诸三县所辖。十六国时没有专属,曾先后属石赵、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属南燕,义熙六年(公元411年)复归晋。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因旧未变。北魏占据山东后,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属南青州东莞郡,后属胶州东武郡,五莲地区分辖于莒、东武、诸三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1年)改东莞郡为义塘郡。到北齐时,分属南青州的义塘、东安、高密三郡。时诸县撤销,并入东武县,今县境归莒县、东武县分辖。北周改属莒州义塘郡,境内仍分辖于莒、东武二县.,隋朝初年,五莲县境分辖于徐州琅琊郡莒县(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县为莒州;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复罢州为县)和青州高密郡东武县(开皇三年废郡,置胶州;开皇五年改为密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唐朝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据民国《重修首志》记载,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辖莒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撤销莒州,莒县改属密州。五代十国归属如故。宋初,分全国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废道存路,时属京东二路密州;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属京东东路密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镇与诸城县改属临海军,随废,日照镇仍并入莒县,与诸城县同辖于密州。此时,五莲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金代,升日照镇为日照县。时莒县与日照县同属山东东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为城阳军,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为城阳州,廿四年改为莒州),诸城县属山东东路琅琊郡密州。五莲地区分别归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明代,据《明史·卷41》载:“莒州,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领日照、沂水两县。”又据《山东通志·沿革》记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废密州,以(诸城)县属青州府。”时五莲县境分辖于山东布政司青州府的诸城县和莒州及其所辖的日照县。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县境归属因旧未变。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莒州升为直隶州,仍辖日照县。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降为散州,升沂为府,今县境分辖于沂州府莒州及其所辖的日照县和青州府的诸城县。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裁府设道,地方政府改为省、道、县三级。当时,莒州改州为县,同日照县皆隶属岱南道。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改属济宁道;诸城县隶属胶东道,五莲地区仍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济宁道,置琅玡道,莒县、日照县归其所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军统一山东省,废道,县直属山东省管辖,今五莲县境隶属如敌。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同年冬,莒、日、诸三县国和民和党政府,竞相拉队伍,“武装逃难”至五莲山区。l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诸城、日照、莒县三县县城。3月,中和共鲁东南特委建立;秋冬,中和共莒县县委、诸城县委、日照县委相继建立,并先后成立各县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五莲山区形成三股政治力量。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山区为中和共鲁东南特委及莒、日、诸三县县委活动地区;台潍公路和泰石公路沿线为日伪占领区,建立了“维持会”、“新民会”等伪管理体制;其他地区均为国和民党地方游击队盘踞。当时驻五莲地区的国和民和党杂牌军队有十三部分之多。1943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住政府在长兰村成立(当时称日照县行政委员会)。之后,随即成立其所辖的第三区抗日民住政权(辖今五莲县境的高泽、洪凝、松柏、街头、王世幢一带)。同年6月,由于形势恶化,党的武装力量和政府机关撤出五莲山区至泰石公路以南。1943年,八路军滨海十三团进军泰石路北,解放了五莲大部地区。同年,日北、莒北、诸城三县抗日民住政府相继建立,隶属滨北行署。其时,今五莲县境由日北、莒北、诸城、诸莒边四县分辖,并先后建立了十一个区级抗日民住政权:日北县的洪凝、街头、五莲、滨安四个区,莒北县的中至、石场、管帅三个区,诸城县的麻湾(后改为户部)、仁里、高泽三个区,诸莒边的淮河一个区。1944年诸城县增设积沟区,辖今五莲县境的牛家官庄、院西、佛堂一带。1945年,日北县撤销,其所辖今五莲县境的洪凝、街头、五莲三个区并入藏马县。诸城县的户部区亦于同时划归藏马县管辖。l947年5月12日召开大会宣布五莲县建立,归胶东行署滨北专署管辖。县行政区划由藏马县的户部、五莲、洪凝、街头及诸城县的常山、仁里、高泽共七个区组成。1948年增设松柏区。1949年12月莒北县撤销,其所辖之中至、管帅、淮河三个区并入五莲县。时全县共辖十一个区。1950年春,滨北专署撤销,另设胶洲专署,五莲县隶属胶东行署胶洲专署管辖。1954年12月,莒县的石场区划归五莲县,时辖十二个区。1956年2月撤销松柏区,时辖十一个区。1956年3月,胶洲专署撤销,五莲县划归昌潍专区。同年四月,常山区划归诸城县,时五莲县辖十个区。1958年1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院西、许孟、高泽、坊子、街头、宋家、潮河、叩官、花崖、回头、户部、高戈庄、汪湖、张仙、管帅、于里沟、中至、学庄、洪凝、松柏、中幢、迟家庄、石场、崖前二十四个乡。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共划为洪凝、高泽、许孟、汪湖、管帅、中至、石场、于里、街头、潮河、叩官、户部、松柏十三个公社。1965年5月,经昌滩专署同意,原十三个公社划为十六个,增加院西、山阳、王世瞳三个公社。1970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专员公署改为行政公署,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五莲县隶属未变。1982年12月经潍坊行署批准,撤销洪凝公社,设洪凝镇。时五莲县辖十五个公社,一个镇。1983年10月,潍坊地区行政公署撤消,更名为潍坊市,五莲县归潍坊市管辖。1984年5月12日进行体制改革(又称乡改),撤销人民公社,除洪凝镇体制名称未变外,原潮河、许孟、管帅、街头四个公社改为镇,叩官、户部、松柏、山阳、王世疃、石场、于里、汪湖、中至、高泽、院西十一个公社改为乡,新建七宝山镇和罗圈、山庄、杜家沟、花崖(1984年9月22日改为魏家乡)、槎河五个乡。时全县辖十六个乡、六个镇。同年8月至12月,对农村体制进行了改革,原生产大队改称村庄,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村民委员会。1992年底由潍坊市划归日照市管辖,现辖12处乡镇、632个行政村。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