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襄汾城区高清地图 ===
=== 襄汾县资讯概况 ===
农业生产:全县现有耕地89.15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和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油料、果类和药材。畜牧业主要有牛、驴、骡、马、羊等;饲养业主要有猪、鸡、兔等。
历史文化:襄汾县名始于1954年,是由原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而成,因取两县名的首字,命名为襄汾县。原襄陵县为春秋时晋国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葬此,故称此地为襄陵。晋襄公名欢,为晋文公重耳之子。晋文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唯才是用,特别在处理接班人问题上,接受了其父晋献公的教训,除了留德才兼备的公子欢在身边外,将其余庶子皆送往他国,以防止争夺君位引发内乱。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承了父亲开创的霸业,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有力地巩固了晋国百余年的霸主地位。尤其是在崤之战中,晋军大败秦军,俘获秦军三将,再次成功地把妄图东扩的秦国困阻于西北一隅。这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范例。公元前621年8月,晋襄公去世,遂葬于今襄汾县襄陵镇南东柴村原上,其地因称襄陵。“襄陵”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史记·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西汉始置襄陵县,属河东郡,当时治所在今汾河东岸赵曲。王莽时改名为干昌县。东汉复名襄陵。北魏神?元年(428年),太武帝拓跋焘擒获夏秦王赫连昌,即在今尧都区境置禽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襄陵县并入禽昌县。北周时期,禽昌县治所移至襄陵故城。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襄陵县。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移治于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移治于晋桥,即今襄陵镇。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原汾城县地最初为西周贾伯国,相传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为贾伯。公元前703年,在曲沃和翼相对立的晋国内战中,贾伯还参加了周室卿士虢仲组织的五国联军,共同讨伐曲沃武公,这便是《左传》中记载的“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但是20多年后,曲沃武公反而消灭晋国公室,自己做了晋国国君,贾伯国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被武公消灭。到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娶于贾”,即迎娶贾伯之女贾君为夫人,说明这时贾国已不是姬姓国,而是异姓的封国了。晋襄公执政时期,还曾封狐射姑于贾,狐射姑字季,故史书中又称他为贾季。所谓“汾城”又名临汾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其旧址在今襄汾县南端与新绛县交界处的晋城村。《史记·秦本纪》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发卒军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汉因在此置临汾县,县域包括今新绛县和襄汾县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千百年来,襄陵县和太平县沃野连属,经济富庶,人们安居乐业,素以“金襄陵,银太平”并称于世。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县,此外安徽省还有唐代所置的太平县、江苏省又在1912年新置太平县,所以决定启用太平县境内的古地名“汾城”,改名为汾城县。此后不久,江苏省的太平县也改名为扬中县。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同年10月14日,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到史村,即今襄汾县城。
自然地理:该县地势东西高而中间低。东有塔儿山,属太行山脉,海拔1493米,是该县最高峰;西靠吕梁山麓,中间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其中。汾河两岸地形平坦,为临汾盆地的组成部分,海拔500至600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古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称。汾河是该县唯一河流,境内流长四十多公里,河床宽处达千米。其它还有“七一”、“跃进”等干渠。该县年均气温11.5度,一月--4.5度,七月26度,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