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香格里拉城区高清地图 ===
=== 香格里拉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据弦汉文史书记载:唐代属吐蕃神州都督地,吐蕃曾以中甸为前沿据点,经营并控制南诏七十年之久。元代为宣政院直辖地,明中叶后属云南丽江军民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设中甸厅,辖于云南省。1950年5月10日,中甸和平解放.归属丽江地区行署。1957年9月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并设州府于中甸县。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也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总面积11613平方公里。香格里拉县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十几个民族,全县总人口近13万人,人口密度为10人/平方公里。香格里拉县东与四川省稻城、木里二县接壤;西、南与丽江县、维西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德钦县一衣带水。境内雪山耸峙,草原广袤,河谷深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70座,较为著名的有巴拉更宗雪山、浪都雪山、哈巴雪山等。山山气势磅蹲,姿态万千。“高山急峡雷霆斗,枯木苍藤日月昏”,虎跳峡以其磅礴的气势吸引着中外游人;“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峡斗石为门”,苍凉的茶马古道上的许多石门关及滇西奇观的色仓大裂谷都以其绝纱的景致向游人畅开怀抱。在雪山深处,在草原的腹地,林海中的碧塔海、属都湖、纳帕海等无数清幽宁静深邃神秘的高山湖泊呼唤人们去撩开她们美丽的面纱。这些湖泊全都清例纯净,植被完整,未受过任何污染。中国最大的华泉台地——白水台及下给温泉、天生桥温泉、上桥头温泉等组成一幅名泉流溪图。长江第一湾在这里,垂柳和稻香氤氲,小桥流水人家铺呈着一派江南田园风光;云南最广阔的牧区在这里,草原千里,牛羊成群,牧歌起处,风情醉人。香格里拉县境内兼有亚热带、温、寒三种气候。境内金沙江河谷一带气候干燥炎热,而大小雪山为寒温带高山气候。当地民谚说:山高十丈,大不一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宗教文化是这里最富有魁力的文化之一,藏传佛教文化深深影响着藏民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神奇灵秀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积淀,孕育出香格里拉县各民族善良、旷达的性格,也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族节日独具魅力。农历五月初五的赛马会是全县最隆重的节日,这时好手云集,名马长嘶,赛马场成为英雄会。“丹巴市”、“格冬节”是两个宗教色彩浓郁的节日,形式奇特而神秘,内蕴丰厚而耐人寻味。纳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节”等节日都成为各民族人民渲泻自己情感的最佳方式。香格里拉县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创作出自己的优美歌舞,有着极强烈的区域特点,大中甸的锅庄、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热巴同属藏族舞蹈,但风格、形式迥异,或深沉凝重,或满洒飘逸,而热巴舞则热情奔放。纳西族的阿卡巴拉舞舞步古朴,彝族的葫芦笙舞、傈僳族的对脚舞,节奏明快,极富感召力,最能唤起观众的参与热情。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的气候锻造了丰富的建筑形式。境内藏族服饰有7种之多,纳西族服饰有3种之别。境内藏族民居建筑样式几乎囊括了除傣楼外的中国民居样式,而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则规范厚重,气势宏大。群山蕴宝,众水流金,香格里拉县是有名的森林王国,木材蕴藏量在l亿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为36.4%,这里出产的云杉、冷杉等木材木质细腻、粗壮笔直,还有红豆杉、榧木等珍贵木材。在原始森林中栖息着数不胜数的珍禽异兽,如金丝猴、小熊猫、野熊、黑麝、金钱豹、自鹇等。香格里拉县出产大量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贝母、雪上一枝篙、珠子参等数百种。香格里拉县还有众多的名贵观赏植物,如墨兰、雪莲、报春、百合等数百种。此外食用菌类丰富,木耳、鸡枞、羊肚菌等储量惊人,香格里拉县成立了松茸及其他野生菌类交易市场,以规范对大宗野生菌类的市场交易。香格里拉县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现已发现的矿藏有金、银、铜、锰、钨、铝、铅、锌等十多种。而这些矿藏都有储量丰富、品位高等特点。香格里拉自古以来便是神秘的诱人的,只因为大江阻隔、峻岭挡道,纵令香格里拉各族人民天性好客,也难以广交朋友。
香格里拉的县城: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位于县境中部,1998年,由大中甸乡与中心镇合并建立建塘镇,镇政府住地海拔3300米,为迪庆州府和香格里拉县政府所在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历为县治地。唐仪凤、调露年同(676-679年),吐蕃在维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今建塘镇大龟山由设立寨堡,名朵克宗,为铁桥东城。宋、元、明、清皆沿称结达木城。明永乐四年,设镇道安抚司于此。弘治六年(1492年)被木氏土司占领,称大当香各寨,弘治十二年(1499年)木氏玉瓦寨。1950年和平解放后,设大中甸区,辖六村、城北、城南5个街。1957年,三街合并成立中心镇人民政府(村级),仍属大中甸管辖,1965年年改为县辖镇。1998年,将大中甸乡与中心镇合并建立建塘镇,辖北门、金龙、仓房、城南、城北5个街道办事处,尼史、红坡、吉迪、解放、诺西五个村委会。明代,曾环绕大龟山垒石为城,后被自然损毁。雍正二年(1742年),总督云贵部院中协、副总兵孙宏本奉命驻兵中甸,筑土城一座,斜挂于百鸡寺东面山腰,周长360丈,高2丈2尺,厚4尺2寸,安设四门城楼,无垛口、炮台,墙外无壕沟,县衙门外,还建有兵房数十所,作为兵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同知海米纳重修。咸丰三年(1853年),丽江军民府兼中甸抚彝府同知辛本柔重修西门城楼。同治八年(1869年),被都司张润纵兵烧毁。重修不善,民国10年(1921年),县长虞铖将省府下拔恤金4000两以工代赈,动员民众构筑新城。新城在旧城墙覆木杰檐,盖以草饼,以防风雨。城有城堡8座。城中大龟山山巅建有佛寺,下有井泉一眼,水源充沛。民房围绕龟山而建,以石块铺筑衢道路。后由大中甸境土千总何荣光将城墙向外扩宽20余丈,新筑城墙80多丈。城中分金龙、仓房、北门三街,中心有一亩多空地称四方街,为集市交易场所。1954年12月迪庆藏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决定将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机关大院建大城北吉拉山脚,1957年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前建成,从此,州、县机关建设沿老城区至州人委的中德公路两侧铺开,城区北移。1963年,建中共中甸县委大院于龙潭河东侧中段。1967年,迪庆州人民政府又重建大院于江克山前。1974年后城市建设加快,1989年后又批准机关职工、城镇居民在城区建盖住房,至1990年,县城已建有长征、和平、建塘、红旗、向阳、西环、进香、老州八条路,仓房、北门、金龙、文明、团结五条街,五个居民新村。1997年建成环东路,2001年改造和平路。县城占地(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环东路以西,奶子河以南,滇藏公路以东,白塔以北)全镇总面积1463.66平方公里。2000年,全镇共有9465户,32545年,其中,藏族21977人,汉族3719人,纳西族3881人,白族1638人,傈僳族656人,彝族210人,回族189人,苗族93人,普米族90人,壮、布依、朝鲜、侗、满、土家、哈尼、傣、黎、土、佤、拉祜、水、怒、独龙等15个民族共9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8.57%。香格里拉县城城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朵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中甸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解放后,1957年修通了丽中公路,1958年修通中德、中乡公里,汽车运输代替了马帮运输,中甸县城成为滇藏、滇川交通枢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西藏、甘孜、云南及内地各省来香格里拉经营者不断增多。朵克宗古城城建于唐代,民居建筑是藏式雕房与纳西井干式木板屋结合的产物,是藏区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香格里拉县城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及香格里拉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