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新晃城区高清地图 ===
=== 新晃县资讯概况 ===
交通建设:至2006全县公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不断刷新历史,打通了城乡脉络的阻滞盲区,缩短了城乡的时空距离。如今,新晃境内已经有公路1402.628公里(未含在建的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以国、省道为主,两纵两横、干支直达、城乡相通的公路网。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东连芷江,南、西、北三面与贵州毗邻。是“川、滇、黔之孔道”,为中南地区进入大西南的必经之地。解放前,新晃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全县仅有公路37.08公里。即1936年修建的湘黔公路一段35.35公路(波洲的门龙坳至鲤鱼铺)和进城支线1.73公里(老晃城至新晃城)。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县委、政府的战略部署,新晃以加强公路建设为主向,按照“严管、快建、提质、实干、实在、实效”的十二字方针,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终于构筑了一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图:先后修建了新晃至三穗、扶罗至天柱、禾滩至碧朗、林冲至天堂等县内干线公路,县内干支线交织成网、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修公路热潮,以前偏僻闭塞的山乡,今日“高路入云端”;过去急流阻道的溪河,现己是“天堑变通途”。然而,随着西部大开放的全面推进,新晃西边各省市交通得到了迅猛发展,如贵州玉铜高等级公路(玉屏至铜仁)、铜三高速公路(铜仁至三穗)的建成通车,铜仁飞机场的投入使用等,加之东部交通的飞速发展,如芷江飞机场的通航、渝怀铁路的开通等,使得新晃昔日的交通区位优势正在日益弱化,并逐步转入劣势。新晃是一个少、边、穷省级贫困山区农业县,交通发尽其所有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山区工业化”的三化进程,正日益成为制约新晃县域经济发发尽其所有的一个瓶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晃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县域经济开发,交通先行发展”的战略决策。观念的更新,思想的统一,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新晃交通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网络编织结点,新晃侗族自治县距铜仁大兴机场和芷江机场仅一小时的车程,湘黔复线铁路、320国道以及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可谓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然而,现代交通的快捷,反而也可能使此地方“边缘化”。为此,新晃决策层未雨绸缪,着力完善与贵州周边县市的省际公路。近年来,新晃积极实施交通拉动战略,先后投资9000万元,新修或改造了新晃­——万山,新晃——天柱等5条省际公路。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2000年来,该县着力实施国家通乡、通村公路战略,公路建设重点由数量转向质量,等级公路逐年增加,沥青、水泥路面公路不断增多,群众的通行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县现有公路276条,通车里程1402.68公里,等级公路209.57公里,油路面33.11公里,水泥路面104.77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2.73公里,每万人53.78公里,23个乡(镇)乡乡通了客班车,296个村己有294个村通了公路,占总村数99%。交通拉动,山区变迁。如今,一个以国省道干线为主骨架,以城乡公路为依托,以乡村道路为网络,纵横交织、城乡一体,处处贯通的交通体系已经形成。新晃,正成为现代大交通网中的一个结点,正显示出日益强劲的资源整合能力。路通四方百业兴,至2009年,新晃己显现出以320国道、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以县内晃凉、晃天等5条主干道连通23个乡镇297个村的大交通网络格局。昔日在司机中留传的口头禅“汽车跳,湖南到”变成了“汽车跳,贵州到”。曾经制约新晃经济发展的交通今天己成为新晃经济腾飞的翅膀。如今,农产品货畅其流,外商纷至沓来,经济发展乘势而上。——道路的发展带动了侗乡运输业的兴起,目前,该县各种运输车辆己达3000余辆,摩托车近10000辆。年社会客运量高达84.1万人,年客运周转量每公里达到了6562万人,年货运周转量每公里达到了3674万吨。交通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如县运输公司扭亏为盈,2004年度还添置了60余万元的机械设备。流动资金达到250多万元。2004年末养路费征收增至528.6万元,为目标任务的119.86%,名列全市前茅。——道路的发展加快了新晃农村四大产业形成的进程。随着交通的发展,昔日新晃农村“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经济模式,己演变为“家在大路边,多养多种好卖钱”的商品经济模式,偏远的凉伞镇冲首村通公路前是深山中有名的贫困村,通公路后,仅有400余人在家务农的冲首大力发展养牛业,一个村就养有黄牛700余头。交通拉近了贫困山区农产品与大市场的距离,使农产品变成了商品,传统农业演化成效益农业。在交通的拉动下,2004年新晃的肉牛养殖达到16.65万头,新增桑园2000亩,优质烤烟200亩,畜、蚕、烟、药四大产业初步形成。——道路的发展还加快了侗乡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家住扶罗八岱村的青年农民吴远湘把家搬到了扶罗镇,买了部小面的跑客运,日均收入上百元。如今,和他一样把公路当成“财路”的人,正一批批地成为农村小城镇的新移民。扶罗镇仅2004年一年,小城镇面积就新增0.9平方公里,一年就增大了三分之一,在该镇政府拍卖临路土地使用权时,每平方米价位竟至480元。全县2004年小城镇面积新增20多平方公里,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等行业功能不断增强。——道路的发展拉动了工、矿企业的发展,随着县内主干道的改建和硬化,各地客商也是沿路寻枝栖凤。最近三年中,从新晃到鱼市路段,就新增了恒信丝业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投入资金2亿元,沿路民营经济发展带初步形成,远到中寨镇,随着通村公路的修建,己发现多年的铅锌矿也进入开发阶段,年产值百多万元,一年中,全县民营厂矿企业新增60余个。夜郎古国,新晃,湖南省怀化市一县名。夜郎,古县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走廊,即进出的过道,文中指的是新晃历来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摇篮,意为事物的发源地,文中指的是探寻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沿着古夜郎人的足迹,通过新晃这条走廊,出入于长江中上游的西南地区,由点到面,由近到远,探寻中华远古文明的基因。一、新晃:考古发现表明,湖南最早发现的最初的人类遗迹在新晃,新晃及其周围地区是中国南方文明的发源地,湖南最早发现的最初的人类遗迹在哪里?在新晃。新晃是怀化市所辖的湖南省最西面的一个县,再往西即进入贵州省。怀化市是被“火车拖出来的城市”,地处中原与西南之要冲,黔滇必经之地,古有黔滇门户、湘黔川鄂桂五省通衢之称,是湖南省的西大门,湘桂铁路与焦柳铁路、呼和浩特至北海209国道、厦门至成都319国道和上海至昆明320国道,均交汇于此。新晃正处于中原与西南地区进出“门户”的“咽喉”之上。人类童年的300万年至1万年前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湖南有没有旧石器?考古工作者在石灰岩溶洞中搜索多年,希望能找到旧石器,但长期未如愿。1987年新晃县大桥溪旧石器地点横空出世,填补了湖南无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考古发现表明,在沅水流域,10多万年以前湖南最初的人类用双手揭开了湖南史前历史的篇章。此后,湖南旧石器考古进入了一个莺歌燕语、姹紫嫣红的新天地,相继又在沅水、澧水、资水、湘水流域发现了一批旧石器遗址,其历史年代约始于10-20万年以前,迄于1万年前左右。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湖南的古人类,经过数万年乃至数10万年的悠悠岁月,为开拓和征服三湘四水,为创造湖南的文明,在历史上迈出了最初的也是最艰难的一步。湖南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的由伍新福主编的《湖南通史·古代卷》第4-5页记载:“1987年5月,在全省文物普查中,新晃侗族自治县发现旧石器地点八处,即江口、曹家溪、柏树林、新村、沙湾、长乐坪、十家坪、石鸟溪,采集到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石梳等实物100余件。出土旧石器的这八个地点,均分布于沅水支流氵无水河西岸的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之上,……距今约5-10万年前”。“自1987年新晃等地第一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以后,湖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又相继普查出数以百计的旧石器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旧石器标本。遗址分布仍以沅、澧流域为多”。其中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会同县境内渠水左岸连山乡坛水墙和巫水右岸黄茅乡沙田遗址,靖州境内渠水右岸江东乡彭家溪遗址,麻阳境内辰水右岸江口镇亭子溪遗址,芷江境内氵无水右岸小河口遗址。2002年10月下旬,笔者与著名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林河先生一起进行“中华文明基因与湖南”比较研究考察,从长沙出发,途经郴州——永州——桂林——怀化——黔东南,对湘江、沅江上游稻作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进行比较研究,到怀化后与该市党史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刘芝凤同行,并应邀在新晃县进行学术交流。此行的比较研究考察,印证了二人曾经提出的一些观点:“湖南是世界水稻王国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万年以上”,“中华文明一万年前的源头在长江流域”,“长江中上游是中国南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主要依据有四个:一是湘江、沅江上游(包括黔东南)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和传播区;二是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在中华远古文明中作出过重要贡献;三是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是西南通向西域的水上丝绸之路,比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域道路——丝绸之路早1000年;四是湖南和云贵川渝鄂的大量考古发现表明,长江中上游是中国南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新晃从古到今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走廊。二、夜郎:新晃曾名夜郎县,古夜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古夜郎国在哪里?夜郎是不是自大?夜郎县在哪里?对此,近些年来在古夜郎人生活过的地方,人们在探寻着、讨论着、争辩着。史籍记载、考古遗迹和世代相传的夜郎文化,正在解答这些千古疑惑。位于湖南西部边陲的新晃县,曾经是夜郎县。有人反问,是真的吗?回答是肯定的。新晃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楚国黔中地,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夜郎国。唐设夜郎县,五代至北宋初为晃县。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设晃州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立晃县。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的建制沿革,在诸多方志中均有记载。清道光五年编纂的《晃州厅志》序载:“晃州,古夜郎国”。其建制沿革卷又载: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门也,在汉属夜郎国。……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析龙标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隶巫州,县地属夜郎。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渭溪县治在今老晃城一带。《元和郡县志》:“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嘉庆一统志》:“唐置夜郎县,后改曰峨山,五代时为蛮地”。同治芷江县志:“便水绕凉纟散寨,有夜郎故县”。《沅州府志》:“古府(今芷江县治)二百四十里,洞砦交错,山深溪疾,接壤黔蛮……所载夜郎故县,当即古晃州治。”,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出版的《辞源》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的《辞海》对夜郎县的说法分别是:“唐贞观五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复置,宣和二年又废”。“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置。治所在今湖南芷江西南。”,历史上叫过夜郎的古县还有三个,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唐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废;二在今贵州关岭县境,南朝梁大宝以后废;三在今云南宣威县境,汉置,南朝梁大宝以后废。夜郎,汉时我国西南地区的古国名。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亦很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黔贵文化》(黄涤明著)认为:“战国时期,除楚国黔中地、秦国黔中郡之外,黔贵地域都是大夜郎国境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文化寻踪》(唐文元、刘卫国著)介绍:《后汉书》载:战国时期的夜郎“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从历代文献、方志的记载及解放以后考古资料的印证,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夜郎的中心应在今贵州西部或西南部。”夜郎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贵州全省,东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广西的玉林、南丹,西辖今云南的曲靖、陆良,北有今川南。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年),平息夜郎王兴及其亲党的叛乱,古夜郎国才告终结。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使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奉命到滇探寻通往身毒的道路,返途经夜郎。司马迁《史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大”。滇王自大,夜郎侯亦自大,史实如此。但后因喻人妄自尊大为“夜郎自大”。随着古夜郎的变迁,历史上不少文人骚客因夜郎而留下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李白闻王昌龄贬谪龙标(即今黔阳)时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古夜郎,风景秀丽,山色空朦,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传,遗风犹存,使新晃成为我国当今稻作文化、鼓楼文化、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三、走廊:新晃历来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路是由动物沿着山脉和水系走出来的,路是由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出来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所以过着构木为巢,以避群兽的生活。人逐水而居,随水而行,不断往来行走的足迹,逐渐形成了小径似的道路。但是,“大川名谷”仍然处于“冲绝道路”的状态。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尧舜禹时代,“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已是十分普遍的事。在夏代,禹帝开通了9个州的陆路和水路,其中有荆州湖北、湖南的一部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堑山填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修建驰道,以秦都城咸阳为中心,驰道延伸到全国各地。汉代的道路建设比秦代有大的发展,出现了“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局面。唐代在继承古代路线布局的基础上,采用八个方向的辐射形式,形成了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完备道路网,全国的干线道路(驿道)由长安伸出,辐射到各地。柳宗元分析干支道路的相互关系是:“由四海之内总而分之,以至于关,由关之内,束而合之,以至于王都”;“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元、明、清以至民国和当代,全国的路线布局都是在古代路线基础上,根据新的需要不断拓展和完善的,不同的是辐射中心点改在北京。从古至今,中原通往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进入贵州、云南,即由陕西进入四川的茂州、松潘,经泸州、西昌到贵州和云南;二是由武昌、长沙、沅陵经新晃进入贵州和云南。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上书说:“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武帝令唐蒙为中郎将,带领将兵千人,辎重万人,从符关进入夜郎(今贵州安顺)修建道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进军夜郎时才将道路修通。汉代到唐代,进入贵州、云南的驿道是由四川通过的。元明清通往贵州、云南的驿道是通过湖南进入贵州的。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月,“遣官修治湖广至云南道路”。清代的云南官路属官马南路,路线由北京起经正定府、开封府、武昌府、长沙府,再经贵阳府到云南府。北京到长沙、贵阳、云南府的距离分别为1721公里、3667公里和3936公里。“东来荆楚行将尽,西去黔滇路转长”。新晃能够成为中原进出西南地区必经之路的原因在于:在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错之地,形成了新晃通向贵州的氵无水河谷阶地,这一河谷阶地就成了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咽喉要道,才使从古至今的驿道、商道、国道、铁道,都在此发展演变而成,比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还早1000年的西南丝绸之路,20世纪70年代初期修通的湘黔铁路,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都经过此地。
基本概况: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沅水支流舞水的中游,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47'13"──109°26'45",北纬27°4'16"──27°29'58"东连本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全县辖7镇16乡297个村,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80.13%。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1984年被列入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县,1998年被列为怀化市优先发展“一体两翼”中的一翼。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欣然题名为“湘西明珠”。新晃人文历史悠久。旧称晃州、晃县。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5至10万年前,新晃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两朝曾置夜郎县,历时287年。夜郎文化积淀深厚,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新晃区位交通独特。历来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称,是湘黔边界重要的商道和物资集散地。株六复线铁路、320国道和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横穿县境,省道、县道、乡道横通纵接。县城距铜仁大兴机场80公里,距芷江机场60公里。程控电话、移动电话遍布城乡,现代通讯网络已经形成。新晃自然资源富饶。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6%,除盛产天麻、杜仲、吴茱萸等名贵中药材外,红豆杉、右旋龙脑樟等名贵树种呈群落分布,为“国宝”级森林资源。重晶石、钾、铅、锌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其中,钾长石储量9亿吨,重晶石储量2.8亿吨,为全国特大型优质矿床。水能资源丰富,是全国100个首批电气化县之一。农畜产品丰富,特色鲜明,湘西黄牛等优良畜产品产量较大,享誉周边省市。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新晃县委、县政府通过抢抓中部崛起、湘西地区开发、新农村建设、五十周年县庆、上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等重大机遇,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城建交通优先发展,开放型经济优先发展,科教文卫优先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建设“湘黔边界经济走廊”,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
新晃地形:新晃处于云贵高原苗岭余脉延伸末端,既有高原地相,又展山区特色。海拔大多在500~1100米之间。东南部以天雷山海拔1136.3米,构成了东南一屏障。西南部以海拔1101.5米的美岩大坡为主体
新晃水文:全县水域宽广,有大小河流260余条,属长江水系的沅水支流——舞水河流经县境,还有平溪、西溪、中和溪、龙溪贯穿东南西北。
新晃气候:新晃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严寒期短、无霜期较长,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6℃,年平均降水量1160.7毫米,合计日照在1014.5~1590.2小时之间。全年无霜期297.4天。
新晃自然资源:新晃盛产猪、牛、羊、玉米、稻谷、红薯、马铃薯、柑橘、刺梨、烟草、油桐、天麻、银杏、杜仲、龙脑樟、油杉、松、杂木、竹等农副产品。
历史沿革:新晃侗族自治县,在过去又称晃县、晃州。何以晃为名?据清道光《晃州厅志》说:“晃州直隶厅公署,……后枕晃山,前临舞水。”指的是以晃山得名。但查考厅治(今老晃城)附近现今山名,均无晃山之称。清光绪《湖南通志》说:“晃山在厅西。山在沅州西九十里。卢阳县有晃山。”晃州厅距沅州陆路一百二十里,说是厅西,又只距九十里,皆误。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说:“晃山,在厅东三十里。”是说较前准确。一是今麻阳、芷江交界地有西晃山。清同治《沅州府志》说:“晃山在北六十里。《元丰九域志》卢阳县有晃山是也。”二是要考证晃山的名由,还须考证古晃州的治地,即清代晃州厅治地不一定是古晃州的治地。清光绪《湖南通志》和解放后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都说古晃州治凉伞。而古凉伞是否又是今凉伞所在地,尚存疑。《湖南通志》说:“晃州,……意其地必深阻僻远,今晃州厅为唐清溪县治,则唐晃州治疑在今凉伞汛。……《芷江县志》,便水绕凉伞寨有夜郎故县。穷谷生阴,滩流绝处,怪石嵖岈,相距舟舿不得下,松杉冥郁,草荒路失,暾暾日出,不见人行。所称夜郎故县,当即古晃州治。”由此看来,古晃州治地疑在今县治东边方位,离便水不远,即古籍所说沅州西一百里地带。这样,离现今的西晃山也就近了。这个问题不家待今后进一步考证。史记最早出现晃州的记载,是《旧唐书》,黔州都督府,武德年间所领五十个羁縻州之一有晃州,并指明“寄治山谷”。羁縻政策,始于唐代,是封建中央集权对边疆地区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通过羁縻府、州、县,把各民族首领任命为都督、刺史等官,可以世袭,加强了全国的统一。由此得知唐代的晃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到宋、元以后,羁縻晃州不定直存在。《宋史》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晃州首领田汉权将本州管理砂井的夷人粟忠获古晃州印一枚,献给宋王朝,被封为晃州刺史。这是曾经脱离中央封建王朝统治的晃州“蛮酋”,慑于宋朝的威力,愿以臣服的一种表现。经考古发现,在新晃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掘出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等旧石器20多件。境内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大批古动物化石,还有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古代铜鼓,证明县地在距今5万至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历史记载,县地建置前,夏、商、周时,新晃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黔中郡。西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东汉属武陵郡辰阳县,三国属荆州武陵郡舞阳县,晋至南朝宋时因之,南朝齐时仍属武陵郡舞阳县,南朝梁时属南阳郡龙标县,隋时属沅陵郡龙标县。在唐代,县地开始州县建置。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置夜郎县。天授二年(691),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县置渭溪县,渭溪县治在今老晃城。长安四年(704),改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725)改舞州为鹤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又改鹤州为业州,置奖州龙溪郡,领峨山、渭溪、梓姜三县。唐时,另置晃州羁縻州,县地部分属晃州羁縻州,为黔州都督府所辖。唐末至五代时。藩镇割据,县地大户田汉权据得奖州,改奖州为晃州。宋淳化二年(991),田氏归顺宋朝(仍为羁縻)。熙宁七年(1074),章敦以武力收复溪峒黔、古、显、叙、峡、中胜、富、嬴、绣、允、云、洽、晃、波、奖、峨、宜十七州,置沅州,以唐潭阳象限置卢阳县,县地属沅州卢阳县,。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县地复置夜郎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抚司,翌年改为沅州路,县地随卢阳县属之。明时,县地属沅州,置晃州驿、晃州巡检司。清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置芷江县,凉伞坪添驻通判一员。乾隆三年裁晃州驿设凉山巡检司。嘉庆22年,清朝廷派湖南巡抚巴、贵州巡抚文合同勘察,从芷江县划出六里置晃州直隶厅,属辰沅道。民国2年(1913年)废厅置晃县。1949年11月7日晃县解放,11月10日成立晃县人民政府,属会同专区。1952年8月,撤会同专区成立芷江专区,晃县属芷江专区;同年12月改芷江专区为黔阳专区,晃县属黔阳专区。1956年12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1981年7月改黔阳专区为怀化行政公署,新晃县属怀化行政公署。1998年5月怀化撤地设市,新晃县随属怀化市至今。
风土人情:凉伞公母岩的传说: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乡西北角的凉山岭上,屹立着两座巨石,一座上面宽大下面窄小,像一个撑着雨伞的巨人,肃立峰顶;一座婀娜多姿像一位美女亭亭玉立于峰顶侧面的悬崖之上。人们叫它们为公岩、母岩。传说很古以前,这凉山岭下有个寨子叫枫木塍。寨里有个勤劳、朴实、憨厚的青年叫曼郎。隔河也有个寨子,叫紫竹坪。寨里有个财主的女儿叫耶娘。曼郎家里穷,从小就在耶娘家看牛帮工。小时候,曼郎和耶娘非常要好,常在一起玩耍,曼郎每次从山上赶牛回来,都要摘些野花、野果给耶娘。耶娘虽然生长在富豪之家,可一点也没有小姐的娇气,常常闹着要同曼郎一起上山玩耍。有时,还把家里的米粑偷偷送给曼郎。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二人渐渐长大,两人的心像牵了一根无形的丝线,它们常私约幽会,倾诉衷肠,并发誓终身相伴,永不分离。后来,耶娘的父母知道了,他们把曼郎叫去,狠狠地骂了一顿之后,将曼郎赶出家门,并不准他再踏进这紫竹坪寨门半步。同时,又把耶娘关在绣楼里,叫丫环看守着。接着,又在卡玛媒婆的撮合下,给耶娘找了个婆家,那男人的年纪比她大三倍。嫁日就定在三月初三。耶娘死活不愿,哭得像泪人一样。而曼郎眼望紫竹坪,想着耶娘,相思成病,身体也一天天地消瘦下去。三月初三,耶娘的嫁日到了。不管她如何反抗,终被强迫背上花轿,抬着就走。接亲的队伍越过西溪,登上凉山。突然,耶娘从轿里钻了出来,一边喊着曼郎的名字,一边拼命向凉山顶奔去。接亲的人没命地追赶,没等耶娘被接亲人拉住,耶娘已像一片红叶从凉山顶上侧面的悬崖壁上飘了下去。这时,天空中闪出一道白光,顿时裂开了一条缝,雷声不断轰鸣,雨水不断地从裂缝中倾泄出来,大地也剧烈地抖动。那些迎亲的人,尽被抛下悬崖。眨眼间,枫木塍、紫竹坪,整个凉伞地区一片汪洋,变成了一座天湖。人们和曼郎绕着这茫茫的天湖,呼唤耶娘的名字,寻找耶娘。整整找了七天七夜,可始终找不到耶娘的踪影。为了寻找耶娘,也为了帮助灾民恢复家园,曼郎决心在天湖北面挖一道缺口,把水放干。他挖了几天几夜,挖得精疲力竭,可山口一点也没有挖开。但他不灰心、不气馁,继续坚持挖。也许是他的精神感动神灵吧,一天,他正挖得起劲的时候,天湖北面一片通红,接着是一声巨响,北面山口裂开了,天湖水从裂缝中汹涌地往外奔流。天湖水慢慢退下去了,曼郎又撑着伞四处寻找耶娘的踪迹。当湖水退到凉山岭的悬崖半壁时,只见耶娘纤细的身躯,静静地依偎在悬崖古松旁,脸上浮泛着甜甜的微笑,好像这里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曼郎见了,呼唤着耶娘的名字,朝悬崖奔去,奋身跳下悬崖,奔向耶娘……。从此,这对情真意切的恋人,化为一对石像,巍然挺立在风景旖旎的凉山顶上,人们都叫他们为公岩、母岩。他们真挚的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男女青年。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当地青年男女,都梳妆打扮,呼朋引伴,到这里来幽会,唱歌、黄斗带,尽情玩乐。年复一年,渐渐成了当地的习俗。凉山顶上,至今耸立着这对形象奇特的公岩、母岩,成为独特的稀世奇观。古老的民间传说,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都以一睹他们的姿容为快!
八江口(夜郎王)温泉:八江口(夜郎王)温泉出露于我县凉伞镇冲首村,为贵州剑河温泉主水系带,流径深度1100米,其水质为医疗氟水,对各类皮肤病、高血压、冠心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具有较好疗效。目前已入浙江投资商总投资1.2亿元的新晃八江口夜郎王(国际)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项目开发将按照“夜郎文化、北侗风情、自然生态”的总体定位,演绎水的娱乐天堂和生态养生福地,到2015年底完成全部投资后,景区将达到国家AAAA景区标准。
傩文化: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新晃县贡溪乡四路村——夜郎国度的傩文化村,向世界辐射着绚烂夺目的光辉。1985年,一位侗族汉子以新晃傩文化为题撰写了《中国傩文化简论》,在学术界引起轰动。1986年,国内侗文化专家相继走进新晃傩文化村。村落前后都是遒劲参天的大树,屋子的院墙是用石板砌成的,粗糙又不失其自然。房屋是由木材搭建的,墙面用桐油漆成青色,屋内有走廊,走廊也是木雕的,还刻有细致的图案。村主任的家就是其中的一栋,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墙上多了几张政府颁发的“优秀村主任”奖状和粘在堂屋正墙上的“村工作园地”。村主任较年轻,模样朴实而平凡。
历经血雨腥风的艺术奇葩:“我是砍柴的、挖土的、割草的、犁田的种田人。种田人敬奉土地神,而土地神是天上地下的土地,坳头坳尾的土地,村头寨尾的土地,田坎土坎的土地……十二个土地都是我。”于是,种田人向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土地神慨然允诺。种田人又祈求土地神驱瘟逐疫。土地神便作法驱瘟,种田人拜谢土神……这是傩戏《跳土地》的剧目,其中土地神扮演者是傩文化村86岁的农民龙子明。在傩文化村,几乎所有的农民都称得上是艺人,可这些农民从不外出卖艺,而是地地道道的种田人。龙子明老人说,只有在农历7月半的“中元”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时间,才集体表演傩戏。傩戏共有80套节目,108人饰玉皇大帝、雷公、电母、姜公、关羽等人物神怪,这种集体活动需4天4夜才能表演完毕,它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在侗乡的具体演绎,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融进了战争、巫、医等内容,使得傩文化更加丰富。那么,傩文化在这里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这得联系到傩文化村的由来与变迁。龙子明老人虽然已是须发皆白,但他的记忆力还是出奇的好。他说,傩文化村有龙、姚二姓,明永乐17年(1419年),原居靖州平溪龙寨的龙氏人见四路村“山环水绕,气聚风茂,可以为宅”,遂由龙寨迁来。姚姓于明成化22年(1486年)由县内新寨乡迁田家寨,后其子辈再徙四路村。龙、姚二姓迁进傩文化村以后,对古老的傩戏进行了发展。傩戏又名“咚咚推”,综合了演唱、对白、舞蹈等艺术,由钹、包锣、唢呐、鼓四种乐器伴奏,节目风格原始、神秘、粗犷、绮丽,是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奇特现象。傩文化村在姚姓人迁入后,又迁入杨姓人。此后、经过三姓侗胞400余年的苦心经营,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傩文化村已发展为住户近二百,人口逾千,成为远近闻名的场墟。傩文化村的繁荣,为傩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那时,除春节和遭瘟疫时演唱外,每逢场期也常进行演出。咸丰四年(1854),距傩文化村仅5里的甘屯,侗民姜灵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新晃县贡溪乡四路村——夜郎国度的傩文化村,向世界辐射着绚烂夺目的光辉。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