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阳原城区高清地图 ===
=== 阳原县资讯概况 ===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带,阴山余脉与恒山余脉复合处。境内南北环山,桑干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海拔最高点2045.9米,最低点778米,平均海拔1100米。境内山区占27%,山麓平原占57%,河川占16%。全县耕地面积总资源73.6万亩,常用耕地面积60.4万亩,其中水浇地32.8万亩。
交通状况:县境内东西走向的大秦铁路、宣大高速公路和109国道横贯全境80多公里,是贯通京津和晋蒙的主要通道,与207国道、112国道、张石高速、天走线、永芦线及宣大高速、张石高速连接线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256.3km,其中,宣大高速80.4km,张石高速17.14km,国道(109、112、207)104.6km,省道(天走线)43.6km,县级公路(永芦线)102.5km,宣大连接线四条20.8km,张石连接线7.9km,乡村道路603.545km,村道257.8km,在全省属交通大县。
气候特征: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风沙多,升温快,气温日差较大。夏季炎热而短促,多雷雨天气,降雨量约占全年62%~67%。秋季天气晴朗,气候凉爽湿润,降温快。冬季漫长而寒冷,西北风凛冽。全年平均气温7.7℃,年降水量364mm左右,无霜期136天,是河北省传统的干旱县区之一。
自然资源:阳原县种植的农作物有粮食、经济、蔬菜、瓜类、饲料、绿肥作物6大类130多种。粮食作物以高粱、谷子、黍子、马铃薯为大宗,现在玉米亦成为主要作物,其中,鹦哥绿豆是该县传统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阳原矿产资源丰富,初步探测有矿藏55种,矿点178个。膨润土总储量3200多万吨,属国内优质膨润土;铁锌钼储量2118万吨,为国内少见的高品位铁锌钼共生矿;磷矿总储量17752万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低品位磷矿;地热矿泉水总流量1000吨/小时,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石灰石、白云岩等资源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行政区域:历史沿革:战国时,今阳原县属赵国,置安阳邑。秦时,仍置安阳邑。西汉时,属并州代郡,置三县,其中之一为阳原县。置县时间为汉景帝前元年间(公元前156~150年)。东汉时,今阳原县属幽州代郡,建武二十七年(51年),阳原县撤销。三国魏时,今境内置安阳县,属幽州代郡。北魏初,仍置安阳县,属代郡。隋时,今阳原县东、西分属涿郡、雁门郡。唐初沿袭隋制。武德六年(623年)年,属蔚州灵丘县,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属河东道兴唐府兴唐县。五代十国时期,属晋国蔚州。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奉献"给契丹,天福三年,属辽。辽时,属西京道大同府。统和年间(983~1012年),置弘州,辖永宁、顺圣二县。金仍置弘州,属西京路大同府。元初,今阳原县属中书省大同路弘州。辖襄阴、顺圣二县。明时,直属京师宣府。清时,属直隶省宣化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直隶巡抚郭世隆上疏将顺圣川西城改为西宁县,次年置县,治今西城。民国2年,内务部为避免与甘肃省西宁府重名,将西宁县改为阳原县,从西汉名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阳原县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1952年11月15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察哈尔省撤销。阳原县划归河北省,属张家口专区(后称地区)。1958年9月19日,阳原县与蔚县合县,定名蔚县;1961年5月27日,复从蔚县析出,化稍营公社随之划归阳原。1993年6月30日,张家口地区与张家口市合并,称张家口市,阳原县遂属张家口市。1997年,阳原县面积1849平方千米,人口26.2万,辖5个镇、9个乡:西城镇、东城镇、化肖营镇、东井集镇、揣骨疃镇、三马坊乡、大田洼乡、马圈堡乡、井儿沟乡、东坊城堡乡、辛堡乡、要家庄乡、浮图讲乡、高墙乡。县政府驻西城镇。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7496人,其中:西城镇57355人、东城镇17153人、化稍营镇24705人、揣骨疃镇24685人、东井集镇32027人、要家庄乡19312人、东坊城堡乡9607人、井儿沟乡10810人、三马坊乡9613人、高墙乡15953人、大田洼乡4912人、辛堡乡12362人、马圈堡乡8414人、浮图讲乡10588人。2002年底,阳原县面积1849平方千米,人口27.58万。辖5个镇、9个乡,1个社区、30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西城镇。
行政区划:阳原县辖5个镇、9个乡:西城镇、东城镇、化稍营镇、揣骨疃镇、东井集镇、要家庄乡、东坊城堡乡、井儿沟乡、三马坊乡、高墙乡、大田洼乡、辛堡乡、马圈堡乡、浮图讲乡。
地质遗迹:地质概述:位于境内的泥河湾地层,是中国和世界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泥河湾层是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跨时代地层,记录了200—300万年来泥河湾古湖变迁的完整过程。地层中饱含着古湖时期的动植物化石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形成了一个“天然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古人类、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及新构造运动学的宝地,在国际地质界和考古界享有盛誉,尤其是在世界早期人类起源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泥河湾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文化现象—泥河湾文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地质和考古工作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已发现早期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其中100万年以上的就有25处,全国共30处。距今136万年前的小长梁早期遗址区、10万年左右的侯家窑中期遗址区和1万年左右的虎头梁晚期遗址区,统称为泥河湾遗址群,被公认为“世界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中心”,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国人类起源史上,泥河湾作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地载入史册。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起始格上记载:“距今100—300万年,人类已出现在中华大地……我国云南、四川、陕西、河北已发现这一时期直立人化石和文化遗存,最北一处是河北阳原小长梁。”2001年10月,马圈沟遗址又有新的重要发现,此处人类进餐的遗迹经有关考古专家确认距今约二百万年前。马圈沟遗址是迄今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泥河湾被誉为“人类的东方故乡”,泥河湾遗址群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2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0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在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中排列36位,在全省排第一位。
历史遗迹:河北省阳原县小长梁遗址,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国保单位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之小长梁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于1978年被挖掘发现,为距今136万年的更新世早期地层和远古人类遗址,震惊世界。遗址共发掘出土石器1000余件,对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研究以及探讨华北地区小石器传统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小长梁遗址被携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第一阶。1978年后,相继在这里的湖成地层(距今100万年)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三趾马、古菱齿象等古动物化石。石制品以火成岩、燧石、玉髓等为原料。石器工具类型有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钻具等。这些石器尺寸小,属轻型工具传统,与时代比它们晚的北京人石器有许多相似之处,被认为是北京人文化的先驱。1935年,法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步日耶来到中国,目的是想寻找亚洲的古人类化石,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被称为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组”地层的下部采到一块石头。经他研究,确认为石器--“粗糙的手斧”。同时,他还观察了与石器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他认为其中有些骨骼有人工打击的遗迹,有些兽骨的额骨也残留着人工工作过的痕迹,有的鹿角,像是人工有意识地制成匕首。于是他将这些材料整理成一篇论文,发表在法国出版的古人类学杂志上,文章中推断,当时泥河湾一带曾经生活过北京猿人,甚至更早的人类。但是,在步日耶研究上述材料的同时,另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也在中国看见过这些标本,却不同意步日耶的论点,认为不是人工的痕迹,写了一篇发驳的文章,也同时刊登在同样的杂志上。这两位专见的争论,曾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但由于一时之间找不到更多的材料参加讨论,这件公案也就慢慢地被学术界遗忘了。直到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两名年轻的研究人员沿桑干河调查旧石器遗址,在泥河湾之西700米的下沙嘴“泥河湾组”的粗砂层内找到一件具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器。与其伴生的动物化石有一件相当完整的纳玛象化石(更新世晚期的象类化石)。此后,又进行核对性发掘,在不远的同一层位中找到数件小型长薄石片和若干曾经人工打击但尚未成型的石器,伴生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马,驼鸟,鼠,兔等。这些发现,带来一场争论,问题不在于石器的本身,人们肯定这些石块是真石器,但与石器伴生的动物群时代较晚,无法肯定这批石器是比北京猿人更早的类型。不过,另一些人则认为,在华北地区寻找更早的(比北京猿人还早)人类活动的遗迹,并非出于空想。1978年8月21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第四纪组的研究人员又进入泥河湾盆地考察,于阳原县官厅村附近的小长梁找到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泥河湾组"下部的地层中,称之为小长梁遗址。在这里,共发现了2000余件石器,若干打击过的骨片,或留有刻划痕迹的骨片以及吃剩丢弃下来的三趾马,马,羚羊,牛,鹿,犀,虎,象的残骨和牙齿。从考古学角度鉴定,石器与动物群的时代是一致的,也与泥河湾组地层的时代相同,确实比北京猿人的时代要早得多。研究者从这个遗址中认为,肯定有人在此活动,只可惜尚未发现人类骨骼的化石。至于遗址的年代,经古地磁的测定,泥河湾组的顶部年龄为150万年前,底部为300万年前,遗址的层位定为243万年--255万年之间,大体来说,250万年左右,这就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根据石器的分析,当时人类已有语言,不然技术传授会有困难。1981年,在小长梁对岸的东谷坨又发现了一处面积极大,遗物丰富的石器地点,距今100万年,说明当时在东北已有很多人类活动了。《泥河湾小长梁书雕》,文/寒风,没有矫饰,没有羞涩,有的是豁达的面对,没有遮掩,没有虚伪,有的是敞开的胸怀,也没有纸,更没有笔,自己足够厚重与庄严,你不需要润色,你不需要渲染,只需要你的后人,用心品读,于是上帝将它放在那里,放在那里就是一种姿态,那个踏实的倩影,从远古走来,倾斜的角度就是一种征服,那个幽闭的世界,从这里打开
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泥河湾遗址位于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境内,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其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的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素被国内外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所公认,成为中国以至其他大陆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
河北泥河湾盆地阳原于家沟遗址:从于家沟遗址中找到了华北地区极为难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层剖面和文化剖面,为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地层证据和文化序列证据。剖面下部距今8000-14000年前的细石器文化层中,出土有细石器工艺制品、装饰品和楔形石核、细石叶、端刮器、尖状器、雕刻器、锛状器等石器,以及年代超过万年的夹砂黄褐陶片;剖面上部含有新石器文化遗物,年代约为距今5000-8000年前。这一发现,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