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扬中市区高清地图 ===
=== 扬中市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东晋以前,长江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之间,今扬中境域乃是茫茫沧海。东晋时期始有小沙洲露出水面,因受江水、海潮冲刷、涨坍无常。唐代,沙洲群形似"如意",因产藤条,曾名藤料沙。宋代称"小沙",明代称"新洲"。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黄河改道南徙,至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黄河全溜夺淮,致使黄河、淮河、长江三水合流,江都市三江营口便是当年淮河入长江之尾,因江流水激,泥沙量剧增,其下老沙洲强烈崩塌,泥沙下移,使长江河床快速淤积,新沙洲突涨,加速扬中洲地之成陆进程。清代,沙洲逐渐相连。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归,淮水南下受到遏制,沙洲相对稳定,新洲续涨,至同治年间(1862-1874),中心沙、雷公嘴相继出水。清末民初,新涨轮船沙露出水面,今扬中陆地之雏形形成,统称太平洲。光绪三十年(1904)前,扬中分属丹徒、丹阳、武进、泰兴、江都、甘泉6县管辖。光绪三十年,镇江府始设太平厅,独立建置,宣统三年(1911)改名为太平县,民国3年(1914)才改名为扬中县。1994年9月,撤县设市,改名为扬中市。
经济发展:建国前,扬中县无近代工业,以个体手工业为主。扬中农民很多即是手工业者(即“手艺人”),其中以木匠、瓦匠、篾匠、漆匠、机匠(织布)、裁缝居多。他们一般是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或在本地做散工,或到外乡以手艺谋生。农家子弟把学会某种手艺看作谋生的又一种本领。全县有手工业者万余人。建国初,全县有纺织、食品加工和芦、柳、竹器制作等手工业作坊63个,从业人员16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手工业被视为“摘资本主义”,全县手工业者几乎全部弃工务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手工业逐渐发展。除传统的芦、柳、竹器外,手工业产品的种类日移增加。清道光年间,有夏姓和田姓两家在油坊桥开设德盛、源盛两爿油坊,开始用畜力,后来使用机器。1949年全县有粮油加工厂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1家,私营8家,年总产值86.5万元。1950年7月,新建公私合营扬中县发电厂1座,发电功率20千瓦,1951年改为地方国营。1951年6月,创办地方国营扬中县火柴梗片厂,有职工80人,年产值8.4万元。该厂1956年6月并入镇江荧昌火柴厂。1956年全县有国营工厂7个,年产值149.94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18个,年产值59.93万元。1958年,全县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至1959年底,全民所有制工厂发展到30个,职工1773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工厂由1957年的18个发展到28个,职工434人。社办工业大部分采取“平调”方法,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一哄而起。小高炉、土化肥厂、土农药厂等遍地开花。1960年以后,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工厂资金不足,原料缺乏,加之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亏损甚多。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工业要下马,工业要退够”的指示,全县全民工厂相继关、并、转,绝大部分社办工厂陆续停办。全县工业企业从1960年的122个减为58个,到1965年减为29个,其中全民企业9个,职工370人;集体企业20个(包括社办企业5个),职工846人,年总产值855.52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工厂无法生产。1969年,全县工业企业53个,职工1473人,总产值仅过千万元。1970年,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被勒令停产关闭,全县工厂减为37个,外地技工一律解散,而全民企业又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完不成任务,造成企业亏损。1971年,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思想指引下,工业形势开始好转,先后发展了一批全民、集体工厂,其中有化肥、农药、水泥、石棉、轧钢、电子仪器及色织等厂。队办工业又兴起,新办176个,全县工业总产值上升到4437.21万元,比1970年增长57%。1971~1975年,许多新产品相继问世,社队企业经营项目亦增加到38种,107个行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轻重工业所占比例逆转,1950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占99.5%,重工业仅占0.5%,至1980年,轻工业产值比重降为69%,重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推行经济责任制,全县工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逐年增多。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2892个,总产值60796万元,实现利税9088万元(不含合作,个体经营工业),年末职工总数88335人,工资总额5082万元。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出现,县、乡两级261个独立核算企业中,骨干企业115个,其中乡镇办厂产值在1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65个。由于乡村工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得到双重就业和双重收益。1985年乡、村工业企业(含村以下工业)职工共77454人,占农村总劳动力57.22%;农民从企业直接得到的工资收入5740.34万元,占农民收益分配的64.73%,农民每人平均收入612元,比1978年的101.20元增长5.06倍。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4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99亿元,增长13.4%。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61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5%,按现行汇率折算为7849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三次产业构成由2007年的2.95:60.55:36.50调整为2008年的3.1:59.9:37.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5.5%。2008年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33位。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1%,完成工业增加值10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工业性投资50.52亿元,增长34.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66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1%,其中出口22621万美元,增长33.2%;进口34025万美元,增长113.5%。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个,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71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实际利用外资13573万美元,增长2.6%。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5.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4亿元,增长19.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9万人;女性人口13.9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55‰,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死亡率7.95‰,比上年上升0.0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4‰。城镇人口14.68万人,农村人口12.81万人,城市化水平53.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2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比上年增长12.8%。2010年,全市GDP达246.99亿元,人均7413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75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20.1亿元,比年初增加59.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7亿元,比年初增加24.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52.1亿元,比年初增加46.1亿元,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19家,参保人数13.5万人。全年保费收入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财产险收入0.88亿元,增长22.5%;人身险收入4.3亿元,增长28.1%。赔付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财产险赔付0.49亿元,增长5.8%;人身险赔付0.86亿元,下降0.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7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消费性支出11459元,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9.1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84台,电话388部。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10元,比上年增长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25元,增长9.2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6.9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40台,电话261部。
扬中特产:河豚——“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这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对盛产河豚时鲜的赞誉。河豚古名“鱼规”,俗名吹肚鱼,能“咕故”作声,体呈纺锤形,紫鳍青背白肚皮,头圆尾小眼睛细,无鳞有荆刺,无胆含剧毒,盛产于清明前后,历来为“长江四鲜”之首。河豚味美,质地鲜嫩,营养丰富,早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至宋时已成为名贵佳肴、桌上珍品。河豚之肥美,有口皆碑,苏东坡用“值得一死”来形容品尝后的感受。河豚含剧毒,其有毒物质为河豚毒素,卵巢(鱼子)、肝脏有剧毒,其次为血液、眼睛和皮,新鲜鱼肉则基本无毒。仅0.5毫克的河豚毒素就能毒死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正由如此,河豚长期被禁,美味不能成席中珍甚是可惜。自从人工养殖河豚技术达到国家认可后,河豚又回到了餐桌。有专业厨师烹制河豚,高度责任感做到五专:专人负责、专用烹制间、专用器皿、专用工具、下脚料专人处理。南郊宾馆江鲜美食文化节隆重推出:奶汤河豚、红烧河豚、清蒸河豚等系列,真正是鲜的迷人、香的诱惑、美的谗人、食的醉人。
刀鱼——产于长江中下游、珠江及天津海河一带,为名贵的回游鱼类。平时生活在海内,每年2-3月份入江回游。清明前质量最佳。刀鱼鳞片小,可食,刺多细软,肉味鲜美,是长江三鲜之一。烹制方法:清蒸、煎、红烧均可。
丁贵鱼——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共有黄、绿、蓝、白等多种表现色,在营养价值上具有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尤其富含脑黄金,被誉为绿色保健食品畅销世界,属淡水鱼。烹制方法:豉油蒸。
胭脂鱼——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又名一帆风顺,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体色有所差异,胭脂鱼最大个体体重可达40千克,体长超过1米,胭脂鱼肉质鲜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为重要的经济鱼类。烹制方法:红烧、清蒸。
倒刺鲃——又名光鱼,属鲤科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其抗病能力强,耐低氧,生长快,喜生活在流水的环境中,以摄食丝状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碎片为主,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得人们喜爱。烹制方法:红汤、香辣汁。
淡水苏眉——属隆头鱼科,学名称为波纹鱼,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其体色随栖息环境呈艳丽色彩,苏眉鱼既是一种高级观赏鱼,也是一种高级食用鱼,其肉质细腻、鲜嫩异常,适宜高档宴会选用。烹制方法:清蒸、炒球。
鸭嘴鱼——为长江流域主要淡水鱼类,其嘴扁平酷似鸭嘴却比鸭嘴长几倍,周身光滑,深灰色的鱼身似小海豚,无鳞片,其肉质鲜嫩,味美可口。烹制方法:剁椒、红烧。
江仔桂——学名鳜鱼,又名鲈桂,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桂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烹制方法:过桥、清蒸。
鮰鱼——亦称江团、白吉,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鮰鱼体修长,吻呈锥形,显著前突。前部扁平,腹圆,后部渐细,大者可达1米以上,背灰腹白,体表无鳞,鱼膘肥厚,可做上等鱼肚,是长江四鲜之一。烹制方法:黄焖、奶汤。
长江白虾——产于长江下游江边一带,每年端午节前后为产卵期,壳薄而软,全身均呈淡青色,体长4-8厘米,头有须,胸前有一对螯足,两眼突出,尾呈叉形,肉嫩壳薄,味鲜美。烹制方法:白灼、椒盐。鲥鱼——江海洄游型鱼类,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长江三鲜之一。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鲥鱼,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均十分丰富。烹饪方法:清蒸、红烧、生吃。
扬中特色打油诗:扬中老三宝,竹子、柳条、芦苇,穷人多来富人少。富人给他都不要,穷人靠它求温饱。扬中新三宝,刀鱼、鲥鱼、河豚,当官的多来老百姓少。老百姓年年吃不到,当官的餐餐吃不了。扬中又三宝,桥架、母线、开关柜,打工的多来做老板的少。改制转型工人要自己交劳保,集体资产却流进了少数人腰包。都说扬中是宝岛,每年清明还没到,江鲜美食节就开幕了,每天运河豚的卡车来回跑。真正招商引资成功的有多少?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