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宜黄城区高清地图 ===
=== 宜黄县资讯概况 ===
基本概况:邮编:344400代码:361026区号:0794拼音:YíHuángXiàn英译:YihuangCounty,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居宜水、黄水汇合处,北纬27°03′-27°43′﹑东经116°1′-116°,28′。总面积1944.20平方千米。总人口22.3万人(2007年),其中非农业人口3.82万人。全县辖6个镇、6个乡、2个垦殖场:凤冈镇、棠阴镇、黄陂镇、东陂镇、梨溪镇、二都镇、中港乡、新丰乡、神冈乡、圳口乡、南源乡、桃陂乡。共有6个居委会、138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凤冈镇。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面积占全县的59%,东南部军峰海拔1761米,为最高峰。宜水、黄水源出南部山地,分别流贯东、西部,北流至凤冈汇成宜黄河,向北汇入抚河。年均气温17.3℃,年降水量1749毫米。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银、铌钽矿、水晶等。特产有薯粉丝﹑霉豆腐﹑水煮笋﹑百合粉、白莲、斗米壶水酒、松油醇、雪条棒等。临(川)宁(都)、林(坊)崇(仁)公途经境。西北部曹山是佛教禅宗曹洞宗发祥地。旅游景点有曹山寺和本寂禅师墓、明谭纶墓、大司马石牌坊、石巩寺、石门寺、桃西岳﹑太极岩﹑谭公休闲山庄﹑军峰山等。
历史人文:宜黄历史文化悠久,禅文化、赣文化(宜黄戏、傩舞)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神奇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并具有光荣的红色革命传统,发展生态、文化、红色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孕育了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水利学家侯叔献,明朝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谭纶,清代禁烟名臣黄爵滋,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等历史名人。解放后,有余瑞璜、吴式枢、程孝刚三位中科院院士,有被美传记研究所选入《国际杰出带头人物名录》的清华大学年轻教授应明生(宜黄神岗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黄成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著名的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就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主要旅游景点有唐代高僧本寂禅师创建于公元870年、距今有1136年历史的佛教五大禅宗之一——曹洞宗祖庭曹山寺,全国罕见的丹霞地貌――太极岩风景区,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镇,赣东明珠――观音山水库,抚州市第一高峰――军峰山(主峰海拔1760.9米),野生华南虎主要栖息地——鱼牙嶂自然保护区等。
风景名胜: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宜黄县华南虎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在鱼牙嶂一带建立了面积为2.3万公顷、核心区为7000公顷的华南虎保护区,原为县级保护区。2001年3月被江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华南虎保护区,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5.8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1.4万公顷、缓冲区1.8万公顷、实验区2.66万公顷)。鱼牙嶂是宜黄267座众山中奇特怪离而著名的一座山,位于县域东南部神岗乡驻地西3公里处。属雩山山脉,属宜黄三大山脉之一。因山峰一个挨一个如鱼牙,以此而名。主峰海拔1467.9米,周围山峦连绵、森林茂密,共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阔叶林、竹林、芭茅、山洞、河流等。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十分丰富,爬行类和鸟类动物55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省级保护动物5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鹿、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鹿、苏门羚、金猫、大灵猫、小灵猫、豺、穿山甲、斑头休、鸳鸯、大鲵、虎纹蛙等。比较常见的大型草食动物:野猪、麂子、水鹿,是华南虎的主要捕食对象。是目前我国唯一发现有野生华南虎繁殖的地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鱼牙嶂在海拔800米以上,有一条中国罕见的宽5公里,长约15公里的芭茅地带。俗话说:“芭茅养虎,虎大伤人。”可见芭茅对老虎的繁衍栖息非常重要。1990年11月下旬,美国猫科动物专家伽瑞。科勒博士受野生动物基金会派遣,来此考察华南虎资源时不禁连声赞叹:“这里的生态环境太好了,是华南虎非常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这是中国的一块宝地。”2001年2月中旬,英国拯救中国华南虎国际联合会秘书长多莉女士到华南虎保护区视察,她说这里的景色比美国的黄石公园还“野”。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区。
观音湖:即观音山水库库区。观音湖位于华南虎保护区境内,因坝址坐落在东陂镇观音山麓观音洞附近而得名。水库大坝气势雄伟,参天耸立,磅礴壮观。水库内碧波荡漾,水域蜿蜒曲折,两岸峰峦叠嶂,四季常青;奇峰异木,怪石险湾,舟移景换。水域峡谷绵长多湾,岛屿和半岛罗列其中,极具浪漫气息。湖区还有黄金岭瀑布、黄柏岭瀑布,一年四季流水飞奔而下。湖区林木生机盎然,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大型常绿阔叶林,针叶型乔木,各种可供观赏型花草。原生树种有毛竹、银杏、马尾松、杉木、山柏、南方红豆杉、桦树、樟树等数百种,其中银杏、红豆杉等为我国优良珍贵树种。名贵中草药有杜衡、吊兰、百合、七叶一枝花、三七、灵芝、雪草等。珍稀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麂、穿山甲、蟒蛇等。另外还有名贵的娃娃鱼和昆虫数十种。特种鱼网箱养殖场坐落水湾,网箱排放井然有序,养有名贵名种淡水百鲳、金丝红鲤、白鲫等。由于湖区重峦叠嶂,林木茂密,曾被抚州地区列为“十大森林湖泊”之首。
下南水库:坐落在宜水上游圳口乡下南村。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繁多,属中型水库。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水力发电工程,同时能调节流量,用于养鱼。
抚州第一高峰——军峰山:军峰山位于宜黄县城南北偏东,与南丰县境相接壤。其蜿蜒西行处,与华南虎保护区鱼牙嶂一脉相承。方圆山域30里,主峰海拔1760.9米,为抚州第一高峰。自古有“山高万仞,翠压五嵩,三更可观日出”之称。因为汉代长沙王吴、芮为讨伐南粤在此驻军,以此得名。兼有“庐山之美,黄山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之称。军峰山700米以下为薪柴区,700米以上至1200米为原始森林区,1200米至1500米为芭茅区,1500米以上为怪石嶙峋区。军峰山绝顶处有约80平米的平地,有石殿石屋,始建于宋代。山腰以上常年云雾弥漫,四季难见山顶。冬季多有白雪覆盖,雨季飞瀑多处,飞流千丈如悬河,山腰上还有一古庙,建有大殿堂、佛堂和客房,供游人休息。北宋、王安石、明代汤显祖、徐霞客等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在军峰山上还留传下一只有上联而缺下联的绝对,上联:军峰对南丰,风吹枫叶封峰洞,而下联至今无人对出。此外,还有神仙对奕峰、站鼓王、黄鹰展翅、仙拓石、舍身崖等景点。
山前竹海:山前竹海位于二都镇山前村。山前的生态资源十分优越,仅毛竹面积就达3.5万亩,以“天然氧吧”著称,特别是竹海内有3公里长的河流,具有“水清、竹多、落差大”的自然优势。
太极岩风景区:该景区坐落在宜黄县二都镇西北2公里处。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为中国罕见丹霞地貌。太极岩石巩一山耸峙,南北对穿,夸径为40多米,东壁高15米,西壁高40多米,如同一座宏大石桥,东西横架,形成一半月形两层石巩,犹如太极图,故得名太极岩,千年不变。岩石上刻有两枚印章,一章为“马祖法窟”,另一章为“百丈清规”。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谓之:“东西横跨,若飞梁半天,较贵溪石桥,高与大俱倍之。”巩下结寺,四周十八山峰各具形态,有“十八罗汉拱如来”之说。该景区共分三部分:一是以鲤鱼湖为中心的水上游乐区;二是以石巩寺为中心的佛教景区;三是以太极岩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此外,还有钟鼓齐鸣、铁牛推磨、双蛙出土、金钟盖龟等景点。在太极岩下有一千年古寺——石巩寺。此寺建于唐代肃宗(公元756——761)年间。由被佛教誉为“马八祖”的马祖禅师创立。寺庙因座落在太极岩石巩下,故得名“石巩寺”,也称“马祖第一道场”。被唐肃宗敕封为“石巩义泉寺”千年古寺因朝代历经繁多,曾多次被毁由重建。后唐时被毁,宋元佑二年(1087年)重建。1934年间,国民党孙连仲部队为修碉堡围剿红军,拆毁下殿40多间。1966年又拆去寺内二殿,毁掉佛像,改为农业中学。1985年开始重建,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从2000年开始,由上级有关部门出资修建了景区游步道、防护栏等景点基础设施。现已对外开放。
曹山宝积寺:简称曹山寺,始建于唐代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青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祖庭。为已有1200年的江南古寺。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都有全面记载。曹山寺坐落在宜黄城西13公里的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环山绕水,占地52亩,山林400多亩。曹山寺院端正坐落在正中广阔的空间,正有供养山,左右龙虎山,形成一个天然的佛教法坛。宝寺周围现有本寂墓塔、雨花岩、油盐洞、千年银杏等14处景点。《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中载:祖师本寂俗姓黄,名元证,法号本寂,系福建莆田人,19岁在福建灵山出家,25岁受戒,得到江西宜丰洞山高僧良介禅师真传,来到宜黄弘扬宗法,他在曹山“法席大兴,学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名扬四海,被称为“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第之一,故曹山宝积寺被称为“曹洞宗”祖庭。本寂禅师在曹山传法31年,弟子过百、信徒数千。公元901年圆寂后就葬在曹山寺西侧的凤形坑。1743年,清雍正皇帝加封为“宝藏元证禅师”。宋明清历代《宜黄县志》和《宗教词典》多版记载:在我国、日本、东南亚、朝鲜多国,至今有千余座曹洞宗派系寺庙和上千万信徒。史载:宋朝嘉定16年(1223年),日本学僧道元(承阳大师)来华参禅,拜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师如净禅师为师三年,受禅宗和法衣而归,回日本建永平寺作为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成为日本佛教众迄今犹盛的重要宗派。曹洞宗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清初以后,曹山寺曾一度衰落,民国后期仅存部分殿堂和少数佛像,文化大革命时殿宇被拆毁,只留《曹山寺碑记》和本寂禅师墓塔幸存。早在1982年曹山寺开始修建。1985年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1994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并从缅甸请进汉白玉佛像20余座。曹山寺人文旅游资源底蕴丰厚,兴建修复后的曹山寺将成为江南一流的集佛学院、佛学研究、观光、谒拜为一体的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现代仿唐建筑丛林。
江西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镇:棠阴古镇是我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尚有完好的明清时代建筑160余座。“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这句古语,在宜黄人民心中已唱了几百年。因为这里盛产夏布,棠阴古镇在历史上被称作了“3万烟囱,10万人口”。客商云集,人文景观丰富。棠阴是宜黄县明清建筑数量最多、最为独特的古镇。至今保留完整的主要古建筑有:夏布古会馆:为明清建筑,位于老政府阶下。会馆深60多米,宽30米。馆中有三厅、两厢,原设有收购夏布的客房、办公房和仓库共数十间。当年,下厅为结帐处。史载:洪熙六年(公元1425年),宜黄就有51127匹夏布,以折抵上交税收35789石。可见,当年夏布成了宜黄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棠阴镇设立夏布行漂染坊就有几十家。1939年,省教育厅在棠阴设立“麻织学校”。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纺织科毕业的梁邦柱先生任校长,宜黄籍欧阳璇先生(东京早稻田大学染织科毕业)任训导主任。教师十余人培育二百多名专业技术青年学生,开创了宜黄职业教育先河。八府君祠:明代建筑。为吴姓家族宗祠。中堂有四十平米戏台,大柱需二人以上合抱。大厅有200多平米,前有600平米露天鹅石铺的大天井,靠中堂有两口方井。左右两厢有长廊,内有数十间地板房。主厅两边从小园门进,还有数十间。前门还有板楼,十多间房间,面对古街。规模宏大,江南少见。罗家宗祠:明清建筑,为罗姓宗祠。有三个厅,五个天井和一个花园。承恩坊:明代建筑。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吴余庆故宅前门坊。上匾额书“承恩坊”三个大字,遒劲混重,为吴余庆丹书。其结构十分奇特、少见。绣花楼:明清建筑。整个房屋有99间。解放后几十年,原镇政府设在这里,也是王扶林《汤显祖》剧的摄影主景区。迎恩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六年(公元1628年)。六面七层,砖石结构。塔高40余米,直径8米。塔内壁有两条螺旋式588级阶梯直通塔顶,分两个门进入,游客分左右入门而上,层层互见补相遇,直到顶层,中有一横木,才能让俩路人相及,结构奇特,属县级保护名胜古迹。
江南第一古墓——谭纶墓:谭纶墓位于宜黄县二都镇帘前村。谭纶(1520——1577),明朝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府,练兵御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他主持兵事三十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谭纶戎马生涯几十年,南征北战,抗倭有功,他安帮报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一直受到人们的颂扬。谭纶墓建于明朝万历7年(1579年),座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神道:约100米,由石牌坊延伸至墓体。石牌坊是四柱三门为一组,共三组。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狮马鹿象分别对应压座,中间牌坊正反额间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巨匾。牌坊后方是一口游鱼戏水的荷塘,叫“明塘”。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五层石板台阶,每层四级,层阔两米,层层之间全部均由十块长条石铺平,最上层铺有7块。据说正好是谭纶的年龄(57岁)。第一层设石虎一对,相传意示着谭纶的生肖;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指谭纶孩提时代;第三层设石马一对,昂首屹立,喻为谭纶戎马生涯;第四层为两尊武将,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第五层为两个文官,象征谭纶进京为兵部尚书,辅佐皇上。按当时明朝贯制,封王坑莹神道只能设石人二,谭纶墓却设有石人四,可见皇帝对谭纶的恩宠。墓体: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傍三层,每层高1.2米,左右两侧砌红石阶梯至墓顶,墓分两层,下层为墓碑;上层建有圆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为宽1米、高1.4米的石刻“奉天诰命”御制碑。碑身仿牌楼式歇山顶,碑旁各有50厘米宽的石雕板。碑前封土上为圆形墓顶石。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周长2.58米,上层为一球形,周长2.1米,雕二龙戏珠图案,云彩填贯其间。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视野开阔,山川村寨尽收眼底。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1985年被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86年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名胜风景点,《中国名胜词典》列有条目介绍。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仙洞王安石读书堂位于宜黄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仙岩山。苍松叠翠、陵波连绵,丛林深处,有一通体紫色大岩石山耸然而峙,横跨东西。远望如条长虹卧波,近观又如苍龙飞天,昂首舒尾。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顽石。仙岩山蜿蜒600多米,海拔380米。山体断面成倒梯形,状如蘑菇。山体西端有南北对穿的巨大岩洞,称为仙洞。山岩东头有一天然石窟,成一天然居室。这里便是少年王安石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的地方,称为“读书堂”。《地方志》载:北宋名相王安石少年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负箧拜师、闭门勤学”。在石窟内常与先生“赏奇析疑”。有“秉烛达旦而过村借火”的故事。少年王安石在此留下“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的五绝名篇,千年传颂补衰。岩窟内有“读书堂”三个大字,为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学士李郗亲书。窟口右上壁刻有“清理”二字,为公元1165年本县进士朱伯珍所书。此外,还有“金龟复笈”、“洗墨池”、“摘星石”等天然景观。
凤凰山:在县城内西。北曹水畔。黑岩石山,平地突起,呈园形,海拔175米。原名鸡笼山,因形若鸡笼而得名。元代以凤凰之美意而名凤凰山。原山顶建有神庙,四壁多有游人题咏。山顶南侧有一天池,池水浅而终年不干。登山眺望,山环水绕,景色宜人,为宜黄古十景之一。山南脚下,有一石拱,凹进石内,左踩为钟声,右踩为鼓声,称钟鼓石,勒有“名山石室”四字。游人走此,颇有兴趣。此山顶上,于1.980年建立电视差转台,入夜以后,红灯闪亮,映入云天。
三元塔:在凤冈镇潭坊村东万福桥头。明万历五年(1577年)建。砖石结构,高12.4米,基脚占地面积6平方米,八面七层,塔体中空,可进不可上。属县级保护名胜古迹之一。
狮子口:在县城北104米宜黄河西岸。黑岩石山,高约100米,东西长约400米,头高尾部低,形如一只大雄狮张口卧伏河畔,因称狮子口,又名狮子山。登上狮头,凉爽宜人,为游览胜地。
卓望山:在县城东1公里处。为县古十景之一。昔日山间,松柏苍翠。峰顶有仙坛,掩映在翠竹丛中。登此峰,遍观全城。每当晨昏,常有带状烟云环绕,在朝阳晚霞照射之下,景色尤为美妙。
卓望塔:卓望塔位于宜黄卓望山半山腰,总用地面积3000㎡,塔总高约36.69m,造型设计为楼阁式塔,外观分为台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其中塔基高2.008m,塔身高29.16m,塔刹高4.77m。塔每层设飞檐,塔檐递次内收,层高逐层递减,各层塔身均设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仿古木雕门窗,塔身承重受力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装饰(外廊、门窗、斗拱及戗角)均采用高档进口硬木,屋面采用青灰色琉璃瓦,塔刹采用纯钢铸造,表面镏金处理。
宜黄名人:乐史: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人,地理学家、文学家、方志学家。官至水部员外郎。为南唐后主李煜时进士,同榜者仅5人。齐王李景达镇守临川时,召其掌管文书奏札,授秘书郎。宋朝建立后,为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以见任官复登甲科,是隋唐开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初任武成军书记职。上书言事,升为著作佐郎、陵州知州,献《金明池赋》,深得太宗赏识,召为三馆编修。迁著作郎、直史馆,转太常博士,知舒州,再迁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知黄州、商州。乐史学识渊博,毕生勤奋著述,著作宏富,宋真宗尽取所著书藏于秘府。太平兴国期间(公元976~983),他广收山经地志,精密考究原委,撰成巨著《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是继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后的又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阅览此书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的效果。该书详细记述了全国各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地名取义、治城迁徙、山川形势、经济物产、人口增减、风俗文化、姓氏、人物、艺文、古迹和传说,还列出了后晋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的地名,对后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开创了撰修地方志书的先河,其体例、篇目均为后来志书所沿用。该书一出,人们争相阅读,不断被翻刻印行,并传入日本等国。他的传奇小说很多,有《广卓异记》、《诸仙传》、《神仙宫殿窟宅记》等200余卷,其中《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代广泛流传。他的著作浩如烟海,涉及诸多门类。同乡后学王安石称赞他“文辞博赡,材器恢宏”。《全唐文》辑其散文2篇,《宋诗纪事》及旧时地方志有其诗8首。卒后,被追赠为兵部侍郎。
应垕:应垕(986-1057),宜黄县神岗人。宋代天文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勤于分析思考,精通经史,却淡泊功名。毕生精研天文历法,探索天象奥秘,推算宇宙星体运行变化规律。著有《天象义府》9卷、《浑天左右全体星图》等书,书中图文并茂,内涵丰富,“于象数之外,得精义所在”。宋直学士黄干,在嘉定元年(1208)任临川县令时为之立石。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瑞林在《马氏通考》中,也指出“其书考究精详,议论新奇”。
侯叔献:侯叔献(1023-1076),字景仁,宋新丰侯坊人。水利专家。侯叔献从小胸怀大志,刻苦读书,庆历六年(1046)中进士。始任雍丘县尉,改桐庐县令。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奸吏、豪强敛缩。后调制置三司条例司任秘书丞,参与议法。熙宁元年(1068),神宗即位,志在富国,决定以农为本,制订出“农田利害条约”。侯叔献进言:汴河两岸原有沃土千里,因每年大汛期间汴河暴涨,冲击河堤,使官、私之地二万多顷变成盐碱地,而今用来牧马,也不过万顷,其余都白白荒芜不用。只要依汴河两岸地势开渠筑陂坝,增设溢洪道,将黄河上游的樊山水引入汴河,冲刷盐碱地,使其变为良田。神宗令为开封府界常平,执行此事。后因都水监对此持异议,改调淮南提举、两浙常平使。
谭纶: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明宜黄县谭坊人。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谭纶自幼饱览诗书,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登进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礼部主事。不久,补兵部郎中。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谭纶请命募壮士500,击退倭贼,以能用兵闻于朝廷。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他募乡兵千人,“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严格训练,成为劲旅。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扰台州一带,谭纶率兵大挫倭犯。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数万人窜扰台、温、福、泉、漳等州,谭纶亲率精兵与寇大战。三战三捷,军威大振。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转右参政使,兼治兵事。此时,他与浙江佥都司、参将戚继光、浙江总兵官俞大猷等联合,转战于浙江沿海,屡战皆捷,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谭纶改任福建参政。
黄宫绣:黄宫绣(1731——1818年),字锦芳,棠阴君山人。乾隆年间御医,著名医学家,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他对宫廷珍藏的各种医学专著以及秘方、验方,无不悉心研究。著有《脉理求真》、《本草求真》、《本草求真主治》、《医案求真初编》;注释了《新增四言脉要》、《十二经脉歌》和《奇经八脉歌》。《本草求真》是一部中药研究专著,多次再版发行。。
谢阶树:谢阶树(1778~1825年),清,字欣植,又字子玉,又字子玉,号向亭(芗亭)。江西省宜黄县城北门人。清代官吏、学者、思想家。宣南诗社最早成员之一。乾隆戊戌年(1778)七月初十日丑时生,道光乙酉年(1825)九月十八日申时终。嘉庆三年(1798)乡试中举。他博学强识,为文快捷,意境深远,其诗清妍,工各体书法,楷书尤为壮丽。中举后,被在贵州黎平为官的同乡程卓梁延聘为其子侄授课,黔南峭峻的山川,湍急的江河,磅礴峥嵘之气,使得谢阶树的诗文益发增添不少灵气,为人所重。
黄爵滋: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树斋,清朝宜黄县城人。进士,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禁烟名臣,翰林院士,官至刑部左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其《纹银洋银并禁出洋疏》、《综核名实疏》、《六事疏》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赞其禁烟疏:“非汝痛发其端,谁肯如此说话”。史家评论:“禁烟之议,创自黄爵滋”。西方人绘林则徐、关天培、黄爵滋三人像,称为“三忠”。著有《奏议》、《海防图》、《仙屏书屋文录?初集?二集》、《仙屏书屋诗录?诗集?后录?二集》、《戊申楚游草》等。
欧阳竟无:欧阳竟无(1871-1943),名渐,字镜湖,号竟无,宜黄县城南门人。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宜黄大师"。欧阳渐生于一个普通官宦之家,父仲孙公官农部二十余年,不得志,母汪氏。竟无先生六岁丧父,家贫,自幼刻苦攻读,二十岁捐得秀才。但他对举业看得很轻,所以入南昌经训书院,从其叔父宋卿公研读程朱理学,考据经史,兼工天算,为经训书院的高材生。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后,竟无先生有感于国事之日非,转而专治陆王之学,冀欲补救时弊。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桂伯华(杨仁山居士的学生)由南京回来,劝其学佛,由此,竟无先生开始注意佛学。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竟无先生三十四岁,赴北京廷试后南归时路过南京,专程到金陵刻经处拜访了杨仁山居士,得到了杨氏的教导,从而对佛学的信念更加坚定。不久,他回到宜黄,兴办正志学堂,自订科目,自编课本,亲自讲授。1906年,竟无先生三十六岁,于广昌县教谕任间,遭母丧,悲痛万分,即于母丧之日“断肉食、绝色欲、杜仕进,归心佛法,以求究竟解脱”(吕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
程孝刚:程孝刚(1892.8.16~1977.8.1),号叔时,江西宜黄县城人。铁道机械工程专家,技术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我国铁道机车工业和运用管理的开拓者。他是临川区域的中科院五位学部委员(院士)之一,与著名科学家胡先肃、吴有训被誉称为民初“江西科坛三秀”。
余瑞璜:余瑞璜(1906-1996),宜黄二都人。著名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学家、国际一流的结晶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十日,余瑞璜出生在江西省宜黄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承担了全家生活和教养子女的重担,同时也是余瑞璜的启蒙老师。从余瑞璜四、五岁时开始,母亲教他背诵古诗,给他讲述历史故事,教育他求知和爱国。在小学里,数学老师给他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钻研精神,为他以后从事科学事业垫下了第一块基石。
洪涛:洪涛(1912—1995),江西省宜黄县棠阴永兴桥禄沆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在冀东等地区与抗日英雄鲍森率军民建立了盘山抗日根据地,对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殊死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赣南、广东、海南岛登陆等战役战斗,建国后长期担任我军的政治保卫和军事审判工作。历任红一军团保卫局巡视员,前总特务团特派员,冀东军分区十三团政委,第四野战军第43军政治部保卫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庭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被授予八一功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功勋章、二级解放功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的优秀政治工作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吴式枢:吴式枢(1923-现在),宜黄县人。吉林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学学部委员(院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六、七、八、九届代表。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特别是核多体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50年代应用壳模型理论处理μ介子和光核效应,被称为“吴模型”。建立和发展了格林函数方法和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以及推广的组态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零温和有限温的核性质、核结构与相对论多体问题,得到了有限温与相对论等效相互作用的严格表达式。提出了相位介电测井新方法,解决了判断油田水淹层的难题。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