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英德市区高清地图 ===
=== 英德市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先秦以前:英德历史悠久。从宝晶宫古河床胶结堆积层中发现的打制石器表明:英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今英红镇云岭狮石山牛栏洞里活着一群原始先民。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青塘镇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着一群原始先民,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群先民从洞穴搬迁到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岗,开始刀耕农业和渔猎生活。春秋时期,英德之地属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
两汉、三国、两晋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间,汉高祖在英德之地设置浈阳(今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及翁源县和新丰、佛冈县部分地区)、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区)2县,属南越国。东汉沿西汉旧制,浈阳、含洭2县同属荆州桂阳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阳山县入含洭县。公元265年(三国吴甘露元年),析含洭县桃乡复置阳山县;浈阳、含洭2县属荆州始兴郡。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湘州始兴郡。公元328年(东晋咸和三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荆州始兴郡。
南北朝时期:公元452年(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九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三十年,复归湘州始兴郡。公元467年(刘宋泰始三年),改浈阳县为贞阳县,贞阳、含洭2县仍属湘州始兴郡;六年,在贞阳县西60里置冈溪县。公元472年(刘宋泰豫元年),贞阳、含洭2县属湘州广兴郡。公元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与含洭县同属湘州始兴郡。公元507年(梁天监六年),在含洭县置衡州和阳山郡,治所均在含洭县;浈阳县属衡州始兴郡,含洭县属衡州阳山郡。公元553年(梁承圣二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间),改衡州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县,含洭县属西衡州阳山郡,浈阳县仍属东衡州始兴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浈阳县属韶州;十年,含洭县属洭州,改浈阳县为贞阳县,改属循州;公元596年(十六年),贞阳县一部并入曲江县;公元599年(十九年),贞阳县改属广州;二十年,含洭县属广州。公元601年(仁寿元年),广州改称番州。公元607年(大业三年),含洭县属南海郡。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在含洭县地复置洭州,贞阳、含洭2县属之。公元627年(贞观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为浛洭县,2县属广州。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浈阳、浛洭2县属南海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浈阳、浛洭2县属广州。公元917年(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升广州为兴王府,浈阳、浛洭2县属兴王府。公元920年(乾亨四年),在浈阳县置英州,领浈阳县。浛洭县仍属兴王府。
两宋时期: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浛洭县改属广南东路连州;五年,因浛洭县名之“洭”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六年,改属英州。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因浈阳县名之“浈”字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同音,改浈阳县为真阳县,与浛洸县同属英州。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赐郡名真阳郡。公元1195年(南宋庆元元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2县,自始得英德之名。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公元1286年(二十三年)降为散州。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复升为路,领真阳、浛洸、翁源3县。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复降为州,领真阳、浛洸、翁源3县。公元1314年(延佑元年),废真阳、浛洸2县并英德州,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公元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属广东行中书省韶州府。公元1569年(隆庆三年),划英德县象冈、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镇和新丰县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县一部分地方设长宁县(今新丰县)。清沿明制,英德县属广东省韶州府。公元1813年(嘉庆十八年),分英德县大陂都高台、白石、独石、迳头4图,岩下都虎山、观音2图及清远县一部分设立佛冈厅(今佛冈县)。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英德县建置没有大的变化。1949年4月,英德县归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英德,下辖英德、清远、佛冈、新丰、翁源5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城解放。英德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动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1988年1月,清远撤县设市,英德县从韶关市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清远市。
经济社会:概述:2008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9.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国民经济:经济增长总体上延续2005年高速、加快发展走势,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0.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8.3%。这样,从2003年起英德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生产总值连续4年加速增长,增长速度2003年为9.8%、2004年为18.4%、2005年为25.9%,2006年为28.3%,呈现一年更比一年好的良好态势,4年年均增长20.4%。从三次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83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55亿元,增长62.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5.68亿元,增长18.9%。第二产业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生产总值增长的28.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拉动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1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8.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9572元,增长26.1%。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8︰29︰43调整为24︰36︰40。
工业生产: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61.2%。完成工业增加值5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3%。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2.2%;亏损企业亏损额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企业亏损面为56.3%,比上年同期上升58.7个百分点。工业发展拉动经济高速增长,英德市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园建设,以清远华侨工业园、英红工业园、青塘—白沙陶瓷工业园等为重点,着力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电器、精细化工、陶瓷等业内知名企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2010年,该市新签约项目126宗,合同投资金额271.5亿元,其中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有40个,产业结构呈现由资源型、粗加工型向深加工型及精细化工项目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大项目的带动下,英德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0.67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人均生产总值21090元,增长22.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增长41.07%,成为清远市首个突破11亿元大关的县(市、区),总量在全省山区县(市)中排名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6085元,比增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1亿元,比增25%;完成工业总产值430亿元,比增55.1%;完成工业增加值106.76亿元,比增46.4%;实际利用外资8556万美元,比增25.5%;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11亿美元,比增1.43倍,增速在清远各县(市、区)排名第一。
农业发展:一是农林牧渔业较快增长。2008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39.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分别增长9.2%、9.5%、9.2%和14.2%。二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水果、茶叶、丰产林、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比例由上年的44.4:55.6调整为44.1:55.9。三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扶持麻竹笋、茶叶、蚕桑三大产业的发展,使三大产业在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品品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其中省级1家,清远市级17家,共带动农户8万户,户均增收3200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7家,比上年增加21家。四是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全年落实种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渔用柴油补贴和购置农机补贴共6166万元。
固定资产: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2.32亿元,比2005年增长55.5%。连续4年超过55%高速增长。工业仍然是投资重点工业投资44.04亿元,增长23.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9%。其中制造业投资33.64亿元,增长8.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57亿元,增长1.3倍。房地产业再次崛起英德房地产业起步于1990年,1999—2000年随着安居工程——仙水花园的建设达到鼎盛时期,其后两三年房地产开发年投资额维持在7000万元—8000万元左右。2006年,随着世纪名都广场、御花园、龙山庄等一批高档楼盘的推出,房地产开发产销两旺。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46亿元,增长1.8倍,商品房销售额与销售面积分别增长2.5倍和1.1倍。基础设施建设再掀新高潮连江西牛航运枢纽工程、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英德段、城区市政道路改建以及电网建设等一批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建,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21亿元,增长2.2倍。
项目建设: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制造业投资54.6亿元,增长56.6%;交通投资17.6亿元,下降31.9%;房地产开发投资13.3亿元,增长97.3%;能源投资4.6亿元,下降23.4%。工业项目顺利推进,海螺余热发电、龙山余热发电、坤煌汽车用品、埃力生亚太电子等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仁科水泥、三耀二期、时代皮具制品等项目工程进展顺利。交通建设较为顺利,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英德段、英坑公路维修工程、大站东环路、英红至红星产业园公路、河江渡至西牛段改建工程等项目正加快推进;银英公路扩建工程、北江三桥各项前期工作已完成。电网建设得到加强,110千伏鱼湾输变电工程、2007年度各批次配电网工程、2008年无电户通电工程已竣工;500千伏库湾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英东输变电工程及河东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正顺利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秀才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面竣工;市区西岸防护体系工程、上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完工;市区西岸北堤工程、空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市政建设步伐加快,金子山大道北、人防大楼西30米路、洋塘北路、裕光路改造工程、环城路改造工程、人民路改造工程、新街改造工程以及百花路、茶趣路等一批人行道铺设工程已完工;文化体育休闲中心、月桂湖、观音山大道首期工程、和平南路改造工程和市区英州大道以西人行道改造工程正加快推进。财政收入2008年,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完成财政支出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
金融形势:2008年,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09.7亿元,比年初增长17.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1.9亿元,比年初增长17.1%。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42.4亿元,比年初增长23.2%。
消费市场:200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2.4亿元,增长25.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6亿元,增长37.9%。
对外贸易:2008年,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84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合同利用外资90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倍。实际利用外资104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4%。
人民生活:2008年,居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6834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5027元,比上年增长14.2%。
教育事业:2008年,“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小学入学率为99.8%,初中入学率为97%。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8.5%,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已顺利完成;英德中学综合楼、市一中第二食堂综合楼、华粤艺校艺术楼和学生公寓等一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工。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全市高考上第三批B线以上人数达到4326人,比上年增长17.8%。创强创等级工作取得突破,大站镇、连江口镇和九龙镇已顺利通过清远市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的评估验收,英城街道已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华粤艺校、田家炳中学已通过了清远市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市一中通过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验收确认。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全年共撤并学校(教学点)123所,其中整所撤销学校(教学点)41所,撤高留低保留初小75所、教学点7所。
卫生科技:2008年,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疾病防治、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紧急救援四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处置能力得到提高;三级卫生保健网底进一步巩固,全市共有村卫生站478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拥有1至2间卫生站的目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覆盖市区人口达到100%;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强。科技工作取得突破,宝江水泥余热发电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列为省政府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西牛镇成功创建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着,年末常住人口112万人,比上年增长0.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7‰,比上年下降0.32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2.6%,比上年提高4.58个百分点。粮食、文化、体育、史志、气象、档案、妇女儿童、广播电视等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做大做强英石产业,建成英石一条街和30公里奇石长廊。2006年,全市有专业艺术团体1个、文化站23个、公共图书馆1座藏书量8.7万册、博物馆1座、广播电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与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5%。
体育事业: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2006年,举办各类运动会12次,参加运动员2186人。37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人口计生:200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06.6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60万,占总户籍人口的20.3%。人口出生率9.68‰,死亡率3.64‰,人口自然增长率6.12‰,计划生育率88.3%。
社会保障:2006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5大险种人数147750人。全市有敬老院24所,床位859张,收养57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推进,覆盖率65.4%。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卓有成效。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环境保护:2006年,施工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个,完成投资1.39亿元。工业“三废”达标率有所提高,其中工业废气中烟尘排放达标率97.2%、粉尘排放达标率97.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8%,城镇生活污水排污水处理率38.6%,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完成造林面积6.08万亩,森林覆盖率64.9%,拥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0.85万公顷。
市情概况:英德素称岭南古邑。英德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南距广州138公里,到广州白云机场89公里;北距韶关90公里,全市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3平方公里。,英德水路、公路、铁路齐全,通信、信息网络发达。公路方面,南北走向畅通珠海及港澳地区的主干线,东部有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中部(市区)有京广铁路、英佛一级公路接京珠高速公路、银英公路接广清高速公路;西部有九龙到“51”路口的一级公路接107国道。东西走向的主干线有省道347线和348线。而正在规划建设的昆汕高速公路将经过英德市区北部。铁路方面,京广铁路经过市区东岸贯穿中部;正在建设的武广客运铁路专线经过市区西部并设出入口,武广客运线建成后,京广铁路将成为货运专线。水运方面,翁江、北江、连江三江交汇,货轮可直达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通航能力正常保持运载500吨级。英德市林地总面积22.47万公顷,林木总蓄量61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8%,野生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农业形成了优质米、油料、甘蔗、蚕桑、茶叶、蔬菜、水果、笋竹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笋竹种植面积达2135公顷。英德是国家茶叶、优质米、甘蔗生产基地,并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县)之一。
地理气候:位置:英德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东邻翁源县、新丰县;南连佛冈县、清新县;西与阳山县接壤;北与乳源县、曲江县相连。地理坐标:北纬23°50′31″—24°33′11″,东经112°45′15″—113°55′38″。东起青塘镇,西至黄花镇,跨度约119公里。北自波罗镇、南至黎溪镇,跨度约78公里。全市土地面积5671平方公里(850.65万亩)。
地质:境内以变质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岩、硅质岩为主,地质构造属北江干扰带,经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期构造阶段,发生多次和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及岩浆侵入活动比较突出,地貌上形成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岩层走向有北、北东,也有西北走向东南,断层、逆断层随处可见。由于备受各期运动的影响与互相抗衡,构造极端复杂,严格控制区内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构成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骨架。尤其是燕山运动时期,英德北缘和南部地区形成的两列花岗岩侵入带,含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物;在岩溶区内,由于地下水运动,发育着大量的暗河与地下溶洞。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