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伊通城区高清地图 ===
=== 伊通县资讯概况 ===
基本简介:地理区位: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全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满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古称一秃、伊敦、伊屯,均系满语音译,源于伊通河名。位于吉林省中部、伊通河、东辽河上游,东经124°49′-125°46′,北纬43°3′-43°38′。东与双阳县接壤,南界东辽、东丰二县,西南与梨树县相连,西、西北与公主岭为邻,北与长市郊区毗连。全境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523.1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域内有16座火山锥体,称伊通火山群。南、东南部为吉林哈达岭山脉,西北部为连绵起伏的大黑山脉,中西部为开阔的地堑平原,平原上散布着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有7座状如北斗,得名“七星山”,素有“七星宝地”、“七星落地”之称。境内有大小河流128条,分属辽河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东辽河、饮马河、辉发河3个流域,年均降水量627.3毫米,年平均日照2536小时,无霜期138天。全县耕地总面积91537公顷,占幅员总面积的36.28%,其中旱田8250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0.13%;水田903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87%。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244公顷。林地8203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2.51%;草地517公顷,占0.21%;水域11816公顷,占4.86%;居民及工矿用地12217公顷,占4.84%;交通道路用地1516.53公顷,占0.6%;园地871公顷,占.34%;未利用的土地8087公顷,占3.2%。
风光风情:伊通满族自治县自然风光优美秀丽,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神奇秀丽、美韵天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特色鲜明、天趣横生,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处处充满了山之神韵、水之灵秀。有成因机制独特的伊通火山群、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支票物资源、源远流长的小溪河流,以及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风情民俗,这里拥有迷人的风景,多样的文化,良好的治安,发达的交通,是科普考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伊通,古称一秃、伊敦、伊屯,均系满语音译,源于伊通河名,意为宏大、汹涌之河。
地方特产:鹌鹑、大山雀、苏雀、铁雀、斑鸠等;鱼类有鲤鱼、鲫鱼、鲢鱼、鳙鱼、泥鳅等。野生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有细辛、五味子、黄芪、五加皮、狼毒等178种,储量丰富,多分布在东南部山区,次为西北部山区。野菜主要有寒葱、蕨菜、山芹菜、荠菜、车前、蒲公英、小根蒜、灰菜等。野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有些野菜又兼药用。榛蘑是特产之一,产量多,质量好。
经济发展: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74.5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2.84亿元、27.96亿元和23.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26.0%和23.1%。三产比重为30.6:37.5:3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2585万元,同比上年增长36.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亿元,比上年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85元和45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0%。
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石油开发产业已成为伊通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最新资料显示,伊舒盆地石油总储量达5.3亿吨,天然气储量达900亿立方米。已探明在伊通范围内,可供开采原油总计9470万吨,开发面积540平方公里,分布在伊通县的十个乡镇。目前在伊通投资采油的有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和中石油与美国MI能源公司合作的——MI能源公司两大企业。
历史沿革:伊通古称一秃、伊敦、伊屯,均系满语音译,源于伊通河名,意为宏大、汹涌之河。古为为肃慎、东胡、挹娄等族领地。隋代时属高句丽。渤海国成立后,伊通属中京显德府管辖。金代属东京路。元代属辽阳行省。明初属奴儿干都司。明末伊通大部分属于海西女真叶赫部领地。清顺治元年(1644年),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灾民进入本境西部、东辽河沿岸定居垦殖。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伊通河分防巡检,属吉林厅。由于人口增加,于光绪八年(1882年)升为伊通州,属吉林府。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直隶州。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州人口已达到31万人,是吉林省所辖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州县。1913年,撤州建县,称伊通县,隶属长春道。满洲国时期,于1941年与双阳县合并,为通阳县。1945年,被中国共产党收复,建立通阳县民主联合政府。1946年3月15日,撤销通阳县,恢复伊通县和双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吉林省。1956年,伊通县为公主岭专员公署所辖;1958年为四平专员公署所辖;1983年为四平市所辖;1985年2月为公主岭市所辖,同年12月复归四平市所辖。1988年8月30日,撤销伊通县,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隶属四平市。1947年10月伊通县解放,隶属吉林省。1956年11月为公主岭专员公署所辖。1958年为四平专员公署所辖。1983年8月为四平市所辖,1985年2月为公主岭市所辖,1985年12月复归四平市所辖。1988年8月,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平市。1945年10月,划归吉合区行政委员会长春地区管辖。1945年12月,划归吉林省政府直辖。1946年2月,撤销通阳县(1942年与双阳县合并,称通阳县),恢复伊通县、双阳县建制。伊通县政府驻伊通镇。伊通县辖14个区,172个村。1946年1月,划归吉辽省辽北分省管辖。7月,划归吉林省吉南专区管辖,后被国民党军占领。1948年6月22日,吉林省政府奉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撤销吉南、吉北两个专区,伊通县归吉林省政府直辖。成立伊通县政府。伊通县辖14个区,161个村。1949年,伊通县政府更名为伊通县人民政府。1955年,伊通县各区称谓取消序号,恢复原地名称呼,伊通县辖14个区,173个村。1956年初,伊通县辖4个区,1个镇、61个乡。1956年7月3日,国务院[国内字117号]文件批准,设立怀德专区,辖怀德、伊通等10个县。10月6日,将怀德专区更名为公主岭专区,仍辖伊通县。伊通县人民政府更名为伊通县人民委员会。辖4个区、1个镇、25个乡、9个公社。1958年10月23日,撤销公主岭专区,设立四平专区,伊通县划归四平专区管辖。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辖8个公社,134个管理区。1960年,伊通县辖1个镇、8个公社.计134个生产大队。1966年1月,伊通县辖1个镇、21个公社,计221个生产大队。1968年,撤销伊通县人民委员会,成立伊通县革命委员会。1968年2月,增设1个公社,计211个生产大队。1979年6月,伊通镇设2个街道办事处。1980年初,伊通县辖1个镇、21个公社,260个生产大队,1479个生产小队,撤销伊通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伊通县人民政府。同时将镇、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镇人民政府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5年2月28日,撤销怀德县,设立公主岭市(地级),将伊通县划归公主岭市管辖。1986年1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将公主岭市改为县级市,将伊通县划归四平市管辖。1988年7月,伊通县辖8个镇、14个乡.234个村委员会、31个居委会。1988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77号)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8月30日(民[1988]行批17号)文件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伊通县,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以原伊通县的行政区域为伊通满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伊通满族自治县设立后,仍由四平市直接领导。1989年8月4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伊通满族自治县的新家满族乡,设立新家乡。12月9日,将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东尖山乡的河北村、头道乡的三星村、新家乡的东新村划归伊通镇管辖。1995年12月,伊通满族自治县辖9个镇、13个乡:伊通镇、营城子镇、靠山镇、马鞍山镇、大孤山镇、小孤山镇、伊丹镇、景台镇、西苇镇、五一乡、新家乡、爱民乡、东尖山乡、三道乡、黄岭子乡、板石庙乡、地局子乡、头道乡、二道乡、新兴乡、发展乡、莫里青乡。共有27个居民委员会、241个村民委员会。1998年12月4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伊通满族自治县二道乡,设立二道镇。2000年1月31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头道乡、地局子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伊通镇管辖。8月20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东尖山乡、发展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分别划归伊通镇、景台镇管辖;撤销头道乡、地局子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伊通镇、板石乡管辖;将板石乡更名为河源镇。(此处资料尚需核对)
行政区划:全县辖12个镇、3个乡:伊通镇、二道镇、伊丹镇、马鞍山镇、景台镇、靠山镇、大孤山镇、小孤山镇、营城子镇、西苇镇、河源镇、黄岭子镇、新兴乡、莫里青乡、三道乡。共有190个村,1168个自然屯。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2134人,其中:伊通镇102064人、二道镇18757人、伊丹镇29631人、马鞍镇29809人、景台镇36376人、靠山镇28050人、大孤山镇29104人、小孤山镇27915人、营城子镇23042人、西苇镇15833人、五一乡18364人、爱民乡13379人、新家乡16477人、新兴乡16155人、莫里乡16655人、黄岭子乡17474人、三道乡20637人、板石乡22412人。2002年6月14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伊通县五一乡、新家乡,将五一乡所辖行政区域和新家乡的料浅村等划归伊通镇管辖,将新家乡的向前等村划归营城子镇管辖。撤销爱民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大孤山镇管辖,乡镇合并后,镇政府驻地不变。8月9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伊通县黄岭子乡,设立黄岭子镇,所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2002年底,伊通满族自治县辖12个镇、3个乡。总人口4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近9万人。2003年底,伊通满族自治县辖12镇,3乡:伊通镇、营城子镇、靠山镇、大孤山镇、小孤山镇、伊丹镇、马鞍山镇、景台镇、西苇镇、二道镇、河源镇、黄岭子镇、新兴乡、莫里青乡、三道乡。面积2523平方千米,总人口为4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万人,满族人口17.6万人。截至2006年1月,伊通满族自治县辖15个乡镇,其中3个乡、12个镇:伊通镇、营城子镇、二道镇、西苇镇、景台镇、河源镇、伊丹镇、小孤山镇、大孤山镇、马鞍山镇、靠山镇、黄岭子镇、莫里青乡、三道乡、新兴乡。共有14个社区(其中城镇社区5个)、189个行政村。2009年7月,原从伊通镇拆分出四个社区,分别是:福安区,福庆区(又称伊通县经济开发区),福宁区,福康区。这样伊通县为15个乡镇和4个社区组成。
人文景观:旅游业已被列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目标,已形成5个旅游区,以伊通镇为中心的东部旅游区,以大孤山为中心的西部旅游区,以营城子镇为中心的南部旅游区,以新兴乡为中心的北部旅游区。自然景观美丽,地貌形体复杂,山水秀美,构成了伊通特有神奇、精犷、古朴、壮观的旅游资源特色。伊通火山群产生于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至上新世,距今大约3380万年——870万年,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基性玄武岩“侵出式”这一独特的火山机制,奇特火山景观和特殊火山地质现象,这一独特的火山成因机制,国内外罕见,被专家称为“伊通型”火山机制,具有极高的科普考察、探险猎奇、旅游观光价值,其中:大孤山、西尖山构造奇特、景观优美,独具特色大孤山满名为阿勒坦额墨勒,共有四峰,资态各异,东北峰玄武岩柱,柱体截面多呈四边形,节理柱直立产出,参差不齐,总体形态为塔形,多组石塔构成奇特的“塔林”,称“塔林峰”。中有“石炮”、“石炕”等天然景观;东南峰浑圆,极似一只大龟,称为龟峰,巨龟伸头探东,故称“金龟望日”;西北峰状如巨象,称为“象峰”;西南峰峰顶开阔,建有青云亭,又名青云峰。山上旅游景点众多,建有蒙古包、朝鲜族、赫哲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村,以及卧虎这龙王庙,青云寺等景观。西尖山满语名西勒富善岗,山体呈圆锥形,平地拔起,平地兀起,柱体截面多呈五边形或六边形,直立产出,火山整体呈“伞骨”、“大厦”式,造型雄伟壮观,可与美国怀俄明州的“魔鬼之塔”相媲美。石门水库风景区位于伊通县东部,森林面积1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4427亩,群山环抱,山水旖旎,青山绿水,碧波粼遴;水天一色;古木参天;植被繁茂;林深叶密;怪石林立;山花馨芳,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泼墨山水画面,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建有甘露寺、综合服务楼、打靶场、水上快艇等旅游设施。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厚重异常,悠久的满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民族习惯,积淀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满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满族民俗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展厅7个,馆藏文300余种,7000余件,是集收藏、展览、研究于一体的满族民俗基地,是展示满族历史、民俗、民风专业性博物馆,是四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吉林省社会主义科学院学术基础,萨满文化研究基地。绿色山庄位于县城南5公里处,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曾是清代著名的皇家阿木巴克御围场,康熙、乾隆曾多次在此狩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交相辉映,地形地貌保存完好,是集成俗旅游、野生动植物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建有万佛塔,圆通寺,综合服务楼,度假村,人工湖等景观,有全国最大的室内镀金佛。还有印证历史变迁的清朝柳条边,御围场、古驿道等古迹,有寿山水库风景区、欢欣岭水库风景区,环碧山庄自然景点。
旅游景区:伊通满族博物馆:伊通满族民俗馆始建于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所展示满族传世文物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迄今为止,馆藏文物已达六百一十个种类,三千余件展品。共接待各级各类参观团体一千五百多个,社会各界参观人士二十余万众。慕名前来参观的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一九九五年三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九九年五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将本馆作为学术基地。
南山风景区: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南山旅游风景区是1996年经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占地面积为18平方公里。它坐落在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伊通镇二道岭子村。南山旅游风景区是由伊通满族自治县同泰绿色山庄独资兴建的,董事长是李英杰先生。这里森林茂盛,群山叠嶂,溪水潺潺,环境优美,现已投资近1.15亿人民币,完成主要旅游景点有保雍寺、万佛塔、满族传统民居、汉白玉石牌坊、大金龙酒店、二龙戏珠影壁山门、旅游节主会场、春来秋实小院、玫瑰园、爱华私立学校、琴湖、克隆梨苑等,已形成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具有休闲度假、礼拜佛陀、旅游观光功能的旅游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交通十分便利,从长营高速公路伊通客运东站乘车到长春市区仅为48公里,从县城到旅游景区仅有5公里。从吉林龙嘉国际机场到景区只有77公里。伊通至西苇的县级公路从南山风景区内通过。伊通南山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现有天然林120公顷,人工林140公顷,人工栽植的珍稀克隆梨木5万多株。森林中有松、柞、榆、柳等多种针、阔叶林群体;林中栖身着狐狸、松鼠、猫头鹰等可供观赏的多种动物;这里还有榛、橡、山梨、山核桃、山里红、和蕨菜、松树蘑、“伊通香白蘑”等山珍美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整个景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景观别致,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是人们旅游度假、游乐休息和召开会议的良好场所。2003年8月3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在这里举办了“伊通南山首届旅游节暨民族文化艺术节”。2003年11月9日和2006年5月21日在伊通南山风景区保雍寺分别举办了“大雄宝殿”和“三圣殿”开光仪式,吸引了大批游客。年接待游客达38万人次。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南山风景区南侧的是伊通爱华私立学校。占地1、12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所由学龄前到初中阶段,设施相当完备的寄宿制学校。
牧情谷风景区:三面环山、一湾碧水,牧情谷旅游风景区位于长春市东南51公里处的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由吉林省辰龙集团历时4年投资建设,目前完成了一期工程。景区占地面积200公顷,以其独特的萨满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核心,依托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规划有九情园和七彩谷。怡情园植物茂盛,色彩缤纷;浴神湖荷花盛开,碧波荡漾休闲观光环境与周围生态资源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谐共鸣的旅游新景区。萨满风情园由萨满文化展览馆、神路、图腾柱等组成。一个个记录着民俗风情的符号、岩画、雕塑、器物,以及萨满祭祀和歌舞表演,为游客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萨满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窗户。牧情谷旅游风景区是以独特而富有神秘色彩的萨满文化为核心,集北方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品位的旅游风景区。
大孤山风景区:大孤山坐落在伊通。这里山峦叠嶂,涧溪成网,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交相辉映,花草植被与珍禽异兽声色和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孤山素以伊通“七星山”之首而享誉国内外。“浸出式”火山机制形成了大量形状复杂,粗细各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火山风光。“塔林、石屋、天梯、神椅”等景观巧夺天工;四座山峰姿态迥然。有的若“金龟望日”,有的若“巨象卧地”,恰似一幅壮美俏丽的风景画,让人流连忘返。十几年来,这里云集国内外地质学者考察光顾。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多方筹资数百万元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并相继完成了水、电、通信、交通路、建设路、环山路、登山路以及具有浓郁满族特色的建筑物,现已成为科研考察、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该风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苍松绕岭、塔林簇拥、壮丽嵯峨。景区主要景点有:北方少数民俗村、钢索浮桥、青云寺、观星台、龙王庙、植物园等。
怡情植物园:大孤山怡情植物园分为百花园、百草园、百蔬园、百药园、百果园。春、夏、秋三季,几百种花卉竞相绽放、争芳斗艳。奇花盛开、果蔬葱荣、小桥流水、彩蝶纷飞,令人目不暇接。步入百花园的惜卉亭,那上面的楹联是“闲庭落日携影去,古月香花伴君来”,下面的点景石上镌刻着“簇拥红花绿草,醉眠细雨和风”;百草园里的悦兰亭,上面的楹联“不艳不娇诗人醉,无姿无色翰墨香”,下面的点景石上镌刻着“草梦萦翠露,石眠醉清音”;百药园里的惬心亭,上面的楹联是“一草一叶除根解表排患虑,百枝百花固本培元祛顽疾”,下面的点景石上镌刻着“抚风歌月影,弹笑愈心弦”。园区里景观小品点缀其中,迂回曲折的果蔬长廊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于草亭中小憩,欣赏名家楹联、感受清风抚面、闻听溪水潺潺,惊叹大自然竟赋予人类如此美好的诗篇。
伊通环碧山庄:环碧山庄位于伊通东北部的新兴乡闫家村,距县城近70华里,占地50公顷,由长春市退休职工张玉玲女士于1999年6月投资兴建。现已累计投入600多万元。该农庄以秀丽的田园自然风光为依托,以特有的农家餐饮为特色风格,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完成休闲木屋、洗浴、果园、垂钓、跑马场等项目,是人们休闲的理想去处。
伊通火山群:伊通火山群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内,距离长春仅65公里,是一个由16座火山连绵成带构成的火山群落,属于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以其珍贵罕见的火山资源吸引着地质科学家和游客们。火山群山体多由译音武岩柱构成,柱体截面为多边形,有的构成塔式,并由多组石塔构成奇特的“塔林”,置身于塔林中,犹如进入光怪陆离的神怪世界,山体如刀锋如宝剑如伏虎如睡师,自然的鬼斧神工使人情不自禁的肃然起敬。伊通火山群下辖着西尖山、东尖山、团山、大孤山、东小山、小孤山、南尖山、馒头山、莫里青山、马鞍山、横小山等16座火山。其中,西尖山、莫里青山和大孤山的地貌景观为国内所罕见,尤其值得观赏。火山群内还有大规模的断裂岩洞,国内尚为首次发现。世所罕见的伊通火山群,由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至上新世形成的火山穹丘组成。距今约有3380万年~860万年,分布区域达640余平方公里,保护区总面积764.8ha,地理坐标东经12450’至12522’,北纬4314’至4335’。该火山群是属自然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以缓慢的“挤牙膏”式即“侵出”为特征形成的熔岩穹丘,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确认为“伊通型”而独步世界的火山之林。火山穹丘均由碱性橄榄玄武岩组成。拔地而起,弧峰耸立,对应展布,遥相呼应分布于松辽大地。型如大厦,似如马鞍,恰如元宝,形似莲花,或如鲲鹏展翅,或如兵阵成城,或如青牛望月,或如金龟望日。火山群中的大孤山、小孤山、东西尖山等七座火山穹丘呈北斗星状排列,使“七星落地”的神话传说享誉民间。穹丘的柱状碱性橄榄玄武岩,或裸露地表,或深藏土下。裸露者,姿态千奇百怪,变幻无穷。西尖山的擎天柱,只有美国怀亥俄明州的“魔鬼之塔”可与之媲美;大孤山的石林,比桂林石林有过之而无不及;横头山的众志成城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莫里青山的鹰嘴崖,显天地造化之神奇。“二郎担山”的神话,使东、西尖山成为天地造物科幻故事的主角,“狐仙治病”的传说,把人与动物及自然和谐关系抒发得酣畅淋漓。
报国普乐寺:报国普乐寺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内,在秀丽的七星山环抱中,殿堂雄伟,佛像生动,是一座庄严辉煌的佛教道场。此寺由刘秀真居士于1993年8月倡建,仿照浙江普陀山普济寺的格局修建,广大信众在没有机械设备、没有完整图纸的情况下,艰苦、顽强地奋斗,历时五年,于1997年农历九月十三日举行开光大典。寺院面积六千平方米,山门、圆慧宝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是主体建筑。三圣殿上层是藏经楼,两侧是普门殿、地藏殿;圆通宝殿左右有文殊殿、普贤殿。此外还有眼光菩萨、护法堂、功德堂、药师殿、祖师殿、钟楼、鼓楼、念佛堂、僧舍、斋堂等。圆通宝殿约五层楼高,占地五百平方米,可同时容五百人拜佛。殿内供奉毗庐遮那佛、观世音菩萨,旁边侍立着善财童子、龙女菩萨,周围有三十二尊观世音菩萨化身像。全国除了普陀山普济寺,这是第二处供奉三十二尊化身菩萨像的地方。普门殿内供奉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像,又根据《大悲咒》塑了八十八位菩萨像,形态各异,巧夺天工。露天的观世音菩萨像高5.5米,重八吨多,工艺精湛。由于以上特点,信众们将报国普乐寺誉为“普陀北移”。寺内六位僧人,皆童真入道。
后山屯水上乐园:后山屯水上乐园位于伊通高速公路收费站东4公里,利民村后山屯、均匀铺北部。环境幽雅,是城市边缘的休闲氧吧,美味餐馆建在绿树掩映下的碧水之上,闲暇时可湖边垂钓悠然自得,水上泛舟怡情惬意,品味着农家风味,咀嚼着地产鲜鱼,是家人郊游,朋友相聚的理想去处,去后山屯水上乐园给您的家的感觉。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伊通民俗:1、满族常见礼节: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叩头礼、重小姑习俗。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高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每到春节满族有拜年的风俗。家庭内的拜年结束后,年轻人和半大孩子们穿着整齐漂亮的新衣裳,结伴到左邻右舍、前后院和本村至近亲友长辈家拜年。这种连夜拜年的范围都不大,对大多数人家是在初一天亮后才去。
2、满族传统民族服饰:(1)满族旗袍,说到旗袍,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妇女联系在一起。其实,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旗袍,因为它是"旗人"(满族人又称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所以后来被称之为旗袍。(2)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3)坎肩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据记载“半臂”的样式始于隋朝,当时很简单,就是无领、无袖、对襟。(4)帽子春秋季节,满族农民多戴"毡帽头"。帽呈罐状,左右两侧有帽耳朵,平时反折向上。有身份者,皆戴青绸缎"六合帽"帽面以六块绸缎拼合而成,俗称六块瓦帽。帽下沿镶有寸宽绣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绊疙疸。入夏时,农家男子在劳动中戴用秫秸皮子编的草帽,既遮阳又可挡雨。冬季男人戴大耳扇皮帽子。耳扇多用羊、兔、狐狸等毛皮,忌用狗皮。(5)鞋,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大傻鞋"。妇女皆穿"平底鞋"、"千层底鞋"还有一种旗鞋,又称"寸子"。"大傻鞋"是满族男人的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3、满族婚礼: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花轿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人。娶媳妇聘姑娘,满族(包括一些加入八旗的蒙古人和汉人)是伊通的土著民族,他们的风俗,即有在白山黑水之间世代生活而形成的传统,也有接触汉族文化后产生的变化。旧时的结婚年龄,一般在十四五岁左右,而且以女方年龄稍大为好,这样媳妇过门后既能及早生儿育女,又能帮助料理实务,所以民谚中有“女大三,报金砖”之说。如果哪个年轻人过了二十岁还没结婚,一般或因家穷或本人有缺陷,民间即认为是不正常的现象。
4、入殓和出殡:伊通早年满族在农村和城里都土葬。按照东北人的旧观念,年迈生病的人临终之时在自己家里,才算是“死得其所、寿终正寝”。如果客死他乡,成为“外乡之鬼”,不能入土为安。
5、满族饮食:
东北大酱,渍酸菜:酸菜汆肉、酸菜馅饺子、酸菜炖猪肉粉条等是东北人最喜欢吃的饭菜。一段时间,“翠花,上酸菜!”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酸菜在北方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日常饮食: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黄米饽饽(黄面团子,糜子、小黄米磨成的面)和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荞麦,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满族人尤其喜欢吃粘食,饽饽是满族人祭祀中必备祭品。
6、满族人的居住:满族早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期,其居住条件非常简陋。至今,在某些偏远山区,还有一些人住在原始的“地印子”、“马架子”里。“地印子”,是满族人冬天居住,一般建在向阳山坡,向下挖土为墙,上面盖上树皮、山草。室内有锅灶、火炕。保温、取暖效果好。“马架子”是满族人夏季居住的场所,一般建在林内,借用一些树桩,在树桩上用木铺地,上面搭上人字型架子,再覆盖以树皮、山草防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交往、学习,满族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居住习俗。他们以当地的建筑材料,修建了泥坯草房、青砖瓦房和夹用石料的房屋。正房面南,3间或5间,东西厢房各2间或3间。富庶人家还有门房(三间,中间为过道)、影壁墙等。
7、满族习俗:(1)满族“几大怪”,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着大烟袋,窗户纸糊在外,“索罗竿”立当院,苞米楼子院中站,(2)雪上飞——爬犁,这是满族人在冬季常用的马拉爬犁,伊通冬季漫长,每年有五个月的时间冰雪覆盖大地.为适应这一气候特点,人们发明了适合在冰雪道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爬犁。(3)大车和大车店,“大车”是伊通旧时城乡最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按照通常习惯,畜力车分为三种:一是“大车”,又称马车,用马和骡子牵引;二是“牛车”,用牛有时还加上驴牵引;三是“驴车”,体重比前两种小,用驴牵引,其中大车拉得多、跑得快,长短路途都适合,“档次”是最高的。(4)靰鞡和靰鞡草,靰鞡又写作“乌拉”、“兀剌”,其名称来自满语对皮靴称谓的音译,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5)糖葫芦,制作糖葫芦的主要原料是“山楂”。
8、满族的祭祀习俗:满族祭祖时要用的黑毛猪,一般要卸八大块。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个部分。
9、满族鹰崇拜:满族先民的崇鹰习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这可以从某些考古文物中得到印证。1972年夏天,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大小兴凯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其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原始宗教的艺术品有三件:一为用兽骨雕成的鹰头;二为骨角雕成的游鱼;三为陶塑的人首像。骨雕鹰头,是一件七厘米长的圆雕,系用坚硬的石器在兽骨上精心雕磨而成。整个体势呈弯月形,鹰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简洁古拙,构成一种寻觅和猎取食物的神态。
10、伊通地方语言:伊通地方方言普通话声母zcs不与韵母ua、uai、uang相配合”,还有声母sh不与ong相配,有乱加n音的习惯,比如普通话说“鹅”(e),伊通人就说(ne),普通话的“爱”(ai),人家伊通人就说“nai”。还有国际音标中爆破音的互转问题,与印欧语一样经常读相反音,如普通中国人读胞“bao”,伊通人就读“pao”,“pan”伊通人读“ban”,还有更多。如朽“xiu”,伊通人读“qiu”。伊通人还把“o”发“e”。伊通还有许多独特发音,比如嫩“nen”,伊通人读“len”,将扔“reng”读“leng”,谬“miu”读“niu”,阐“chan”也一样读“shan”,还有械“xie”读“jie”。约、略、觉、学、雀、跃等把韵母读为iao或ao。把“e”转为“a”。比如“割(ge)”就是“ga”。伊通的地方方言是独特的。有许多话在中国的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如伊通大人和孩子常说的:“他dui[音调为上声]我一chu[音调为上声]子”,意思就是他打了我一拳头。“欻嘎拉哈”意思就是玩嘎拉哈。伊通人读成chua音调为上声,而字典是音调阴平。伊通人说:“他还能pia[音调为上声]斥个人”,意思是他还能贬低人。还有,伊通人说,“这个人完犊子了,被pia[音调为去声]辞了”,意思是这个人不行了,没通过,被拿下来了。有时有的事研究后不行了,伊通人也常说“pia辞了”。干啥去说“gaha”去等等,还有好多好多。
11、萨满文化:伊通是萨满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有着神奇传说的七星山和蜿蜒清澈的伊通河,被称为"七星宝地"。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萨满是满语,意思就是迷狂的人。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也是北半球所有通古斯语系民族(通古斯语系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它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万物皆神。这一教义对保护自然环境,人和人的和谐,人和动植物的共生共处,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客观上有积极作用。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萨满教的传人被称为行走于人和神之间的信使。因为其能代表神、天和祖先行使意志,所以,在祭祀的时候,萨满的权利至高无上,甚至超过穆昆达和葛珊达(即部落长和族长)。
12、满族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走百病,添仓节,二月二,清明节,庙会,端午节,中元节,亦称“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八月节,亦称“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颁金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13、满族人的禁忌: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满族人每到祭祀时,都忘不了乌鸦的恩情,总要拿一些猪肉、下水和米之类的食物来喂乌鸦和喜鹊,如果谁要是哄打乌鸦和喜鹊,那就要遭到众人的谴责。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满族人的西炕是供奉祖宗的地方不许随便坐人。院中立着的嗦罗杆子,不许拴牲口。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满族妇女旗袍要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太短了认为不检点,有失风化。
历史名人:1、依克唐阿:依克唐阿(?-1901),依克唐阿,字尧山,满族,姓扎拉里氏(汉语译姓张),满族镶黄旗人。远祖居住在蒙古察哈尔,清雍正六年(1728年)移住今吉林伊通县境。
2、巴奇兰:巴奇兰(?——1636)纳喇氏,世居伊巴丹。隶满洲镶红旗。太祖兵初起,巴奇兰率众来归。屡从征伐,沙岭之役,率五牛录兵当前锋,败敌。天命十一年,从攻宁远,克觉华岛,授游击。太宗即位,各旗设调遣大臣二,巴奇兰佐正黄旗。
3、费扬古:费扬古,栋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子。状貌魁异。年十四,袭爵。康熙十三年,从安亲王岳乐率兵徇江西讨吴三桂。三桂将黄乃忠纠众万馀自长沙犯袁州,费扬古与副都统沃赫、总兵赵应奎击败之,收复万载。康熙十五年,打败吴将夏国相于萍乡,进围长沙,累战皆捷。康熙十八年,在武冈打败吴将吴国贵。晋升侍卫内大臣,列议政大臣。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勾结沙俄制造分裂,授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师讨之,命费扬古往科尔沁带兵,参赞军事。秋,击败噶尔丹于乌阑布通。康熙三十二年,费扬古受封安北将军,驻防归化城[呼和浩特]。康熙三十三年,授费扬古右卫将军。康熙三十四年,授右卫将军,仍兼摄归化城将军事。费扬古上书,建议远征噶尔丹,康熙准奏。授费扬古抚远大将军。
4、鄂硕:鄂硕所在的栋鄂氏(即董鄂氏)家族是满洲的世族[吉林伊通的伊巴丹],三代武职。其祖伦布,在太祖时曾率400人前来归附,太祖授其长子锡罕(即鄂硕之父)为骑都尉世职,后来,锡罕在随贝勒阿敏远征朝鲜时战死疆场,鄂硕继承了父业,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继续跟随太宗南征北战。鄂硕曾跟随着豫王多铎征明,跟随着睿王多尔衮讨伐察哈尔的林丹汗,后多次人关征明。清兵入关之后,鄂硕马不停蹄南下征战,转战于陕西、江南等地,战功显赫,世职晋二等男爵。到顺治六年,鄂硕被擢为镶白旗满洲副都统职,追随郑王济尔哈朗,前往两广讨伐永历政权。自天聪八年鄂硕第一次参战到顺治六年征湖广和两广,鄂硕戎马生涯15年,从关外杀到关内,从塞北杀到江南岭南,为大清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战将。鄂硕的儿子就是费扬古,清代有名的抚远大将军;其女儿是皇贵妃。
5、齐耀珊:吉林伊通人,字照岩。清光绪进士。曾任湖北宜昌知府,湖北荆宜道、汉黄德道,提学使等职。1913年任北洋政府盐务筹备处处长。次年充袁世凯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1917年为浙江省省长。1920年调山东省省长。1921年后历任内务总长、农商总长,并一度兼署教育总长等职。
6、齐耀琳:吉林伊通人,进士出身,与其弟齐耀珊皆入李鸿章幕府.之后追随袁世凯.历任多职.袁氏复起入阁之后,以河南不可无人,推荐其为河南巡抚,扼控南北要道.民国后,曾任河南,吉林,江苏按查使,省长,参政院参政、内务总长等多职.参与洪宪帝制.其弟耀珊,武昌起义时亦在城中,侥幸走脱.民国后也曾出任浙江,山东省长.一门双贵.名重一时.
7、抗日英雄——李红光:李红光,原名李弘海,1910年生于朝鲜京畿道龙岩郡丹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因不堪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1925年随父母迁至中国吉林省磐石县,1926年定居于伊通县溜沙嘴子屯。
8、抗日英雄——李世超:李世超,籍贯:吉林伊通,出生年月:1904年,牺牲日期:1936年8月出生于小地主家庭。
9、抗日英雄——姬守先:姬守先(1910~1942)大连国际情报组总负责人。原名姬兴周,曾用名李宏义、张守义等。山东人。1910年3月28日生于吉林伊通。1942年12月9日被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吉林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0、武理堪:(或译吴礼勘),满洲正白旗瓜尔佳氏,生年不详,约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去世。他的先世居住在义屯宜尔门(今吉林伊通),本属海西女真的一部。他的父亲伊兰柱徙居扈伦四部之一哈达部的费德里(在今辽宁西丰县境)。当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后,武理堪前往投奔,追随努尔哈赤创业,屡立战功。初定八旗制时,武理堪为正白族第一甲喇所属第八牛录额真,累官至噶布什贤噶喇昂邦(前锋统领)。
11、陈兰田:陈兰田,1929年11月1日生于吉林省伊通县。国内外著名的骨科专家,现任吉林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2、穆木天: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1926年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加创造社,回国曾任中山大学、吉林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后历任桂林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教授,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旅心》(1927),*《流亡者之歌》(1937),*《新的旅途》(1942),*《穆木天诗选》(1987)
13、高文:吉林伊通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室研究员、省委办公厅办公室副主任,吉林省轻工业化学工业厅办公室主任、省食品工业公司经理,吉林省轻工业化学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副局长和第二轻工业厅厅长,吉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副省长、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14、穆玄玄:穆玄玄(女)1934年3月生,吉林伊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前苏联和欧洲民族,现从事世界民族研究。1955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1978年至今在本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主要代表作有:《欧洲民族概况》(专著)、《民族矛盾与苏联演变》(合著)、《民族矛盾与苏联的解体》(合著)、《从双边到多边》(论文)、《苏联民族危机探源》(论文)。
15、关纪新:关纪新,满族,1949年12月出生,吉林伊通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1968年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插队务农,1970年起任解放军二十七军八十师战士,1976年任国家测绘总局研究所工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编审。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关纪新在从事《民族文学研究》编辑工作的同时,写作出版有学术专著《老舍评传》、理论专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与他人合著)、学术图集《中国满族》、文艺论文集《塞风集》等。主编或参与主编的著作有《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当代满族作家论》、《中华史诗咏史诗本事》、《老舍与二十世纪》、《1949-199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老舍短篇小说选》、《满族的历史与文化》、《满学朝鲜学论集》、《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满族现代文学家艺术家传略》等。尚发表有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数十篇。
16、关山复:关山复,满族。吉林伊通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毕业于北平东北大学边疆政治系。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平北区区委书记兼东北大学党支部书记、武安县委书记、晋冀豫区委副秘书长。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德惠县县长、吉林省民政厅厅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统战部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民委主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党组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秘书长、副检察长、顾问。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7、于雁军:吉林伊通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系。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创作员,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创作员,河北省文联创作部创作员,天津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专业作家,天津市文化局创评组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剧坛》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剧本》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8、默浩:默浩,原名张满隆,吉林伊通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吉林市宣传部新闻处干部,青年月刊杂志社编辑、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编审。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许中田:许中田,1940-2002。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人。1963年8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吉林省辽源市中学教师、市教育局副科长、中学副校长,辽源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辽源市副市长、党组成员,辽源市委副书记,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吉林省委常委,1995年7月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兼机关党委书记、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报业协会主席。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大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002年10月24日因病在京逝世。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