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榆林市区高清地图 ===
=== 榆林市资讯概况 ===
榆林市概括: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为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连宁夏、甘肃二省,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境内有53条河流,北部有200多个内陆湖泊,其中红碱淖为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545个村民委员会。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总人口351.63万,其中农业人口292.73万。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是陕西面积最大的一个市。截至2009年底,榆林榆阳区城区面积扩展到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50.3万,城镇化率由2004年的27%提高到40.5%,榆林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宋以后,分属北宋、西夏及金。明朝设榆林卫,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为榆林专区建制,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榆林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大禹治水时期,建立过神木石峁文化的姒禹氏族、大夏国缔造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名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民主革命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知名人士,如中共第一任省委书记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抗日儒将邓宝珊等等,和党的众多高级干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中共北方局/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书记尤祥斋、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张达志将军、王兆相将军、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闫揆要将军、部长安子文、省长贾拓夫等,和市政协主席/医学专家尤仙航和新起的无数科学精英,知名科学家。榆林还哺育了柳青、路遥等中国文坛的文学巨匠。榆林物华天宝。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组合配置良好,开发潜力巨大,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2009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砥砺奋进,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也都取得较大进步。2009年人均GDP、农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净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等五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去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2.31亿元,增长13.3%,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3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33亿元,同比增长41.6%;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02个,总投资1440.11亿元,引进资金1381.13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67.5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5.9%;耕地保有量达到1546.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211万亩,实现粮食产量152.77万吨,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随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代九边之一,全民皆兵,战力极为强横。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明崇祯年间,陕西巡抚孙传庭召集万余榆林军马,屡次击败义军。崇祯九年七月于子午谷重创高迎祥大军并将其擒获。李自成攻击京城时,无人能敌,榆林守军全民上阵,支撑了八日,城破后榆林城内人烟皆无。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人口民族:至2006年末,榆林市总人口为360万。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初查,榆林全市共有25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24个少数民族,共1984人,其中男923人,女1061人,分布在12个县(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有1189人,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两县。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295人,藏族104人,维吾尔族44人,苗族18人,彝族98人,壮族10人,布依族14人,朝鲜族26人,满族122人,侗族9人,瑶族5人,白族6人,土家族29人,哈尼族4人,傣族1人,佤族2人,畲族1人,东乡族1人,土族1人,仫佬族1人,塔吉克族1人,鄂伦春族1人,门巴族2人。
榆林饮食:榆林饮食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在市区和各县、乡以及主要景区附近大小酒店、餐馆林立,相当普遍。榆林本地特色风味有:羊肉系列(如烤全羊、烤羊肉、炖羊肉、羊杂碎等)、荞面系列(如荞面饴馅、荞面讫铊)、小米、豆制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红碱淖特色水煮鱼等。
豆腐:榆林豆腐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明代,榆林古城为长城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随着城市的扩大,兵民日益增多。由于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细腻,味香可口,与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样,慢慢就成为军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榆林豆腐吃法也比较多样,有烩豆腐、炸豆腐、炒豆腐、清蒸豆腐等。特别是炸豆腐奶,色黄、皮脆、肉嫩、味香,真是色、香、味俱全,入口不腻,百吃不厌,是豆腐菜中的上品,为酒席上款待嘉宾的上等名菜。这儿“豆腐宴”,更是中外美食家的欢迎。
马蹄酥:马蹄酥是榆林县的的风味小吃。用油、糖、水和面,揉团擀薄切片做成马蹄状,入油锅文火炸成。甜香酥松,是馈赠亲友和宴席上的佳品。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人赞赏。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手抓羊肉:榆林定边县紧靠内蒙古,受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影响,这里也有吃手抓羊肉的习惯。手抓羊肉,就是将羊肉按个人需要量,切成大块,做好标记,置入锅中炖熟,每人拿上标有记号的大块肉。即便是白水煮食,也清香可口,味美不膻。
定边羊羔肉:定边羊羔肉也叫崽羔肉(滩羊羔出生40天左右的公羊),这个风味小吃是定边人待客的上等菜,古今有名。羊羔肉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清蒸法,即将羊羔肉带骨肉剁成一寸见方的块,将清油至锅中烧七八成熟,放入花椒面、姜丝、蒜片、葱丝等,爆出香味,投入肉块,用旺火烧约10分钟左右,待肉块呈白色状,加入面酱,再烧二三分钟,待锅中水干(肉本身水)后,将肉置入盆内或碗内,入笼蒸熟,撒上味精、芫荽即可食用。这种吃法最佳,味道鲜美,酥嫩清香,久吃不厌。二是清炖法,将肉块投入烧至七八成熟的油锅里,烧10多分钟,待肉质呈白色状,加面酱再烧至肉本身水分消失,再加温水、盐等,用温火炖1小时左右,放少许味精、葱丝、芫荽即成。
菊花锅:菊花锅是榆林市的传统名菜点,花卉入菜在我国历史悠久,菊花做菜更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屈原早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唐元结《菊谱记》中记载:“在药品是良药,在蔬菜是佳蔬”。古人吃菊的方法很多,隋唐时代,宫廷御膳在火锅中防止鲜汤、鱼丸、鲜肉、鸡脯,把菊花掰撕成瓣,盖锅闷煮,片刻可食汤鲜肉嫩兼有花香,相得益彰谓之“菊花锅”。
榆林拼三鲜:主料:猪肉、羊肉、鸡肉。配料:水木耳、水黄花、海带丝、韭黄、菠菜等。制法:1、将熟猪肉切片,红烧红焖各半,洋芋炸成片,粉皮切成条。2、用生肉加调料制成水丸子、炸丸子、酥肉块。3、待肉汤加水烧开后,放入猪肉、羊肉、鸡肉、丸子、酥肉块、粉皮、水黄花、海带丝等一起煮开即可。特点:色泽鲜艳、醇香味浓。
羊杂碎:榆林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烹调经验,有许多佐餐佳品受人喜爱,逐步形成了诸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其中有绥德式的油旋、清涧的煎饼、镇川的干烙、定边的养面饸饹等,特别值得品尝的是羊杂碎(也称羊杂烩),是由羊的血、心、肝、肺、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得此名。羊杀后其内脏均以副产品处理,因此,也有“羊下水”的俗称。
黄米馍馍:“黄米馍馍老酵头”,这是清涧河流域的婆姨们嘴头上最爱说的一句话。意思大致就是说,黄米馍馍蒸得好与坏,那发面时的一份酵子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可是,这黄米馍馍是清涧人过年时所吃食的一种年茶饭。年关将近时,把家中新碾的黄米拿出来一两斗,在清水中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阳下来时,把从清水中已捞出来一两小时的黄米,在大碾子上一遍一遍碾成黄米面,再加进那个非常关键的“老酵头”,在很热很烫的大炕上包上被子好好发一夜。这么着,次日早晨老公鸡一叫,就可以蒸黄米馍馍了。
传统十二件菜:座盘(凉盘)1、三鲜;2、菠菜炒肉丝;3、鸡羹;4、白面子(或清真羊肉);5、八宝饭;6、四喜丸子;7、户辣鸡;8、肚丝汤;9、炸格丸子;10、黄花汤(金针汤)11、红炖(或棋盘肉);12、海带汤(注:座盘为佐酒菜,正式菜为十二样,故称十二件)。按所排次序上菜,另有一碗大米饭,最后上一海碗高汤。每桌座六人,清末以来榆林城举办婚礼待客食品为十二件,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