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张家川城区高清地图 ===
=== 张家川县资讯概况 ===
区域位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属甘肃省天水市辖县,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与周边市县均有公路相通,西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378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公里,位于陇山西麓,属六盘地槽与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为六盘山经向构造与秦岭纬向构造接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4′至106°35′,北纬34°44′至35°11′之间,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斜三角形。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
地理环境:张家川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秦家塬石庙梁,最低点为龙山镇马河村,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东北部陇山巍峨,峻岭重叠;西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源于陇山纵贯全境的六条山梁,宛如手指,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境内地貌复杂,东北部为陇山石质、土石山地,中东部为红土与红砂岩粘土相间山地,中西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山地。全县地貌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土地总面积19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7.4﹪。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全县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
行政区划:1953年7月6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清水县北部的张家川、木河、宣化、恭门4区的1镇25乡,秦安县龙山区的龙山、北河、连五、高庙、天宁、赵坡乡,陇城区的五方乡,庄浪县金锁区的清真乡和新陇区石桥乡的张棉驿等村以及陕西省陇县马鹿区的马鹿、长宁驿、宝坪乡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域;时,自治区设6区1镇37乡。7月20日又增设17个乡,全区共辖6区1镇54乡。1955年12月缩区并乡,撤销张川、木河两区。经调整,全区设4区1镇29乡,即县直属3乡1镇、龙山区10乡、宣化区7乡、恭门区5乡、马鹿区4乡。1956年8月至9月,将清水县白驼区松树乡的高家、刘山、刘坡、郭湾、杨坡、候吴6个自然村,秦安县连柯乡的榆树、高庄、大阳家、中庄、小阳家、洼子、南山、河李家、阎家、那坡里、梁家堡子、梁家湾12个自然村,华亭县店子峡乡的上堡子、石窑子、赵银子3个自然村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0月,撤销龙山、恭门、宣化3个区,增设龙山镇,并将大麻、峡里两乡合并。撤并后全县设1区2镇27乡,即县直属2镇23乡,马鹿区4乡。1958年8月撤销马鹿区,合并部分乡,全县缩编为2镇12乡。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经调整,全县辖张川镇、龙山、马关、大阳、恭门、峡里、马鹿7个人民公社,28个管理区。12月20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县,辖13个人民公社、55个管理区,331个生产队。1959年5月改管理区为生产大队。1961年12月15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分设时,将原属清水县傅堡、朝阳、后川3个生产大队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将原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盘龙、蒲魏等14个生产大队划归清水县。时,全县政区设张川、马鹿、恭门、龙山、马关、刘堡6区、32个人民公社、342个生产大队、1125个生产队。,1965年3月调整社队规模,撤销6个区工委,全县缩编为张川镇、马关、梁山、连五、龙山、大阳、木河、川王、张良、胡川、张棉驿、刘堡、恭门、平安、马鹿、闫家16个人民公社、191个生产大队、1090个生产队。1980年6月,增设渠子人民公社。时,全县共设17个人民公社、266个生产大队、1294个生产队、2个居民委员会。1981年改张川镇人民公社为张川镇。时,全县政区辖1镇、16个人民公社、266个生产大队、1294个生产队、3个居民委员会。1983年12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下设村民委员会,村下设村民小组。全县设1镇、16乡、266个村民委员会、1294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1984年2月,析张川镇为张家川镇、上磨乡,析龙山乡为龙山镇、四方乡,龙山镇增设南街居民委员会。全县设2镇、17乡、266个村民委员会、1294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12月,将大阳乡太原村委会分设为太原和阳湾村委会。1996年8月,将木河乡店子村分设为店子、毛家、水沟三个村委会。时,全县辖2镇、17乡、269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员会。2003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四方乡,将该乡的马堡、韦沟、东山3个行政村并入马关乡,将榆树、马河、连柯、四方、韩川、李山6个行政村并入龙山镇;撤销上磨乡并入张川镇;撤销张良乡,将该乡的纳沟、上沟、大堡、杨店4个行政村并入张家川镇,将阴山、袁家、张巴、海河、毛山、袁河、仁湾7个行政村并入恭门镇;撤销渠子乡,将该乡的水滩、下渠、东沟、双庙、吴家、高沟、寨子、陈阳8个行政村并入大阳乡,将大地、圆树2个行政村并入张家川镇,将上渠、八卜子2个行政村并入木河乡,将深坷、后湾2个行政村并入胡川乡。经撤并,全县设3镇、12乡、258个村民委员会、12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至2006年底行政区划未变。
名胜古迹:人文史迹:先秦封地秦亭。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横扫六国,平定四海,是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伟人。秦始皇的先祖秦非子居住的地方,就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南瓦泉村一带,遗存了大量秦人早期的遗址、墓葬、秦文物,军事要塞白起堡。白起堡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惟一以历史名将的名字命名的堡塞,位于县城东14公里处恭门镇小河村。丝绸之路关陇道。关陇古道,横亘于张家川县与陕西陇县之间,长约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遗存有依稀可辨的原始古道,道宽3米,有的路段由石板铺成,有的路段为乱石所埋;路两边为古树和次生林,杂草茂盛,是丝绸之路南大道从长安进入甘肃的必经之道。关陇古道是丝绸之路上筑路水平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道。古道驿站长宁驿,位于张家川县城东45公里马鹿乡长宁村。长宁驿是唐代至明、清设在关陇大道上的重要驿站,雄踞陇山西侧要隘,凭险坚守。它既是兵防重地、屯兵仓储之所,又是通信驿站。还是商旅的集散之地。谷口北山梁有明代修建的东、中、西三堡,为驿站的西大门,控扼要道。长宁驿在历史上是陕甘交界处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驿站,对发展旧中国的邮政、军事、经济和交通事业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烽火台。张家川,自古就是甘肃的东大门,也是由陕入甘的主要通道。历代王朝出于军事战略方面的需要,在境内广筑寨堡,同时为了使各驻军寨堡首尾相顾,协同支援,修筑了众多的烽火台。
宗教遗存:黄龙山下正觉寺,位于境内马鹿乡黄龙山下的龙口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正觉寺始建于隋代,俗称前寺,原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从1985年开始,进行重新修建。该寺占地约3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重建的大殿为仿宫殿式,砖木结构,座西向东,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龙凤、大象、怪兽起脊。大殿前后门窗透雕龙凤纹、云雷纹等图案,飞檐斗拱装有刻花图案。大殿内正面安放着三尊从缅甸迎进的汉白玉佛像,主佛高1.80米,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胁侍菩萨,高1.60米;从青海请进的两尊高1.50米的木雕佛像分列其次。卧龙山中老庵寺。老庵寺依山就势建在境内恭门镇付川村东北的卧龙山半山坡上。老庵寺,原名卧龙寺,俗称上寺,相传始建于唐代。因建在宛如爬卧之龙的山中而得名。后因杨家大湾尼姑庵毁于匪焚,众多年老体弱的尼姑出峡投靠于卧龙寺,迫使卧龙寺僧人下山,分扎在和尚川各寺,寺名遂改为老庵寺。此座千年古刹曾在民国时期,被列为清水县“八景”之一,获“卧龙山色天下秀”之誉。哲派胜地宣化岗,在距县城北2.5公里处的查湾村,依山就势建有一处风格古朴、错落有致、造型奇特的仿古建筑,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的教务中心——宣化岗拱北。拱北内有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五代教主马化龙等4位宗教先辈的陵墓。新月高悬清真寺。清真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译,原意为“礼拜的场所”或“叩拜处”,也称“礼拜寺”。它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穆斯林的求知学校。在张家川境内,共建有清真寺420处,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其中最能体现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和建筑特征的清真寺,有张家川镇清真西大寺、清真东大寺、清真后寺和龙山镇清真西大寺等。清真西大寺,位于县城西北角,为甘肃省内著名清真寺之一,以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和建筑考究而著称。相传,始建于1869年(清穆宗同治八年),属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清真东大寺,位于县城东城路,始建于1874年(清穆宗同治末年),整个建筑宏伟,具有元代建筑风格。此寺于1958年改做公共食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1984年,在县城东门偏南重建,大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为宫殿式建筑,由天棚、前殿、后殿三部分组成,隆脊翅角,覆盖黄色筒瓦,整个寺院庄严古朴。可容纳600人做礼拜。清真后寺,位于县城之东,始建年代不祥。据碑文记载,毁于清穆宗同治年间战火。1882年(清德宗光绪八年),由“南八营”群众择地重建。1958年、1977年先后两次被拆除。1987年,在张家川东关重建。整个建筑由大殿、唤醒楼、庭院、沐浴室等组成。礼拜大殿面积285平方米,可容纳500人礼拜,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龙山镇清真西大寺,位于龙山镇西街,始建于1885年(清德宗光绪十一年)。原建筑为古宫殿式大殿。1958年,礼拜大殿改作舞台,1988年拆除。1991年,在原址建成新大殿,建筑面积535平方米,顶部有三个阿拉伯式圆顶“米拉热”。大殿后三层建有高12米的望月亭,正面是半圆形,两侧各有“邦克”楼,中间高距绿色大圆顶,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礼拜堂,礼拜堂外的拱廊以高大的明柱支撑,气势雄伟。整个建筑既有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又呈现着阿拉伯建筑的情调。殿内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为甘肃较大的清真寺之一。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