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遵义城区高清地图 ===
=== 遵义县资讯概况 ===
地理环境:遵义县地处贵州省北部,东接湄潭县、瓮安县,南邻息烽县、开阳县,西连仁怀、金沙县,北界桐梓县、绥阳县、红花岗区、汇川区。位于东经106°17′22″至107°25′25″,北纬27°13′15″至28°03′03″之间。全县东西长112.5公里,南北宽89.3公里,土地总面积4092.66平方公里。县内基础设施完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遵南大道、海尔大道把县城与市区相连,川黔铁路、210国道、326国道和贵遵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南北,拥有公路里程2524公里,航运136公里。,遵义县地貌以娄山山脉和南北向娄山支脉为骨架,与沟谷盆地等自然组合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西北高而东南低,最低点位于山盆镇落炉,海拔为489米,最高点位于山盆镇的仙人山,海拔为1849米。按形态划分,在娄山山脉东南面为低山丘陵宽谷盆地地貌,海拔一般800~1000米,娄山山脉西北面为低中山峡谷地貌,海拔一般900~1300米。
历史沿革:遵义县名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改播州六县之一的罗蒙县为遵义县。春秋战国时期为鳖国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鳖国地置鳖县,包括现今遵义、绥阳、桐梓县等。汉承秦制。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排唐蒙出使夜郎,约为置郡。元光五年(前130)将鳖县、符县置为郡,五年后治所由鳖迁往南广(今云南境内)。元鼎六年(前111),置牂牁郡,划鳖县属之。三国时期,鳖县仍属牂牁郡。经两晋到南朝的南齐,今遵义县都为鳖县的一部分。隋文帝时期,置牂州,大业三年(607)改牂牁郡。领有牂牁县。唐武德三年(620),改牂牁名为建安县。贞观九年(635),以牂牁县制郎州六县;十三年(639),以郎州地置播州六县。开元二十一年(733),设黔中道,播州改属黔中道管辖。天宝元年(742),播州改播川郡,十六年后恢复播州名。北宋大观二年(1108),杨文贵献地置遵义县,宣和三年(1121),县废,隶南平军。南宋淳熙三年(1176)后,遵义市地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置播州安抚司,十八年(1281)改宣慰司,二十八年(1291)设播州军民宣抚司等。明洪武五年(1372),改播州宣慰使司,隶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遵义、平越两军民府,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后改播州长官司为遵义县。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兵攻克遵义。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遵义府。雍正五年(1727),改隶贵州省。宣统三年(1911),贵州宣告脱离清政府,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民国二年(1913),废除府州厅建置,遵义县隶黔中道,民国九年(1920)遵义县直隶于贵州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贵州省分区设立行政督察区,遵义县隶第五督察区。1949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遵义县城,11月26日成立遵义县人民政府,原遵义县城区及部分郊区建遵义市。1951年2月撤遵义市建遵义城关区。1952年恢复遵义市。1958年撤销遵义县建置,并入遵义市,1961年恢复建置,直至至今未变。

人口分布:据有关资料显示,遵义县辖29个镇2个民族乡,287个村(居、社区),6552个村(居)民组。全县居住28.81万户11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13万人,非农业人口11.32万人;城镇人口25.5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4081人。人口密度为277人/平方公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遵义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镇,加快了城镇的发展。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