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乾县城区高清地图 ===
=== 乾县资讯概况 ===
区域发展:西部第一纺织城: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园区一期工程拟建于县南二环路和关中环线两侧,分为东、中、西三个小区,总面积5300亩。园区内建设分为两个广场、两个转盘草坪、10个专业小区。两个场是乾县第三广场、南二环路与乾姜路交叉广场;两个转盘草坪是南二环路与乾姜路、乾普路两个交叉十字转盘;10个专业小区是:①纺织印染区;②纺织机械器材加工区;③以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光电子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区;④果汁、果袋生产区;⑤橡胶、塑料化工生产区;⑥商业、饮食服务区;⑦医疗、文化娱乐区;⑧商务治安办公区;⑨劳务、运输区;⑩信息网络区。园区建设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4亿,布局企业160户,其中规模以上110户,规模以下企业50户,实施后年实现产值61亿元,利税5.4亿元,可安置职工5.9万人。基础设施建设于2005年底结束,企业即可进入园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外招、内扶、上争三力并举,县域经济发展扩量、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民营崛起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7,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7642户,其中工业企业达到1765户,有3户上市公司,30户规模工业企业;海泽纳米、海升果业、银桥乳业、健民制药、恒丰诚信纺织已分别进入咸阳民营企业50强,成为我县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55.36亿元,营业收入54.19亿元,增加值16.53亿元,入库税金6205万元;工业总产值13.04亿元,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同比增长均达12.5%以上,从业人员达65330人,安置下岗工人2860人,为农民人均提供收入9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县域经济已形成了纺织、橡胶、农副产品加工和机电制造“四大集群”,形成60多个类型、1800多个品种,拥有省级名牌产品11个,市级名牌产品18个,初步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纺织工业,纺织工业正向集群化、规模化和效益型迈进。目前,全县纺织企业发展到43户,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29户,固定资产5.32亿元,从业人员6870人,拥有纱锭25.3万锭,织机3550台,年加工棉花4.3万吨,产纱3.8万吨,年产坯布9000万米,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实现增加值1.6亿元,占GDP15%。全县在建纺织企业6户,筹建8户,全部建成后,纱锭可突破60万锭,固定资产13.33亿元,织机6100多台,从业人员2.2万人,年用棉量达10万吨,可产纱8万吨,年产坯布2.6亿米。先后有10个产品获部省优,12种产品获国家生产质量金像奖,产品质量全部达到部颁生产标准,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届时,我县将建设为中国西部第一纺织城。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形成城乡互促共进机制。加强村庄规划,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创业,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建设宝鸡-蔡家坡、铜川-富平、渭南-华阴、杨凌-武功-扶风、彬县-长武-旬邑、韩城-蒲城、天水-秦安、礼泉-乾县、商州-丹凤等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
西安城市圈:“西安都市圈”即人口和产业密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地域,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属的9区4县,咸阳市行政辖属的2区1市5县(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乾县、武功县、三原县、礼泉县、泾阳县)。
关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建设重点项目,西安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为打造一个中国北方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大都市,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按照规划预期,到2020年西安都市圈城镇人口拟达到1100万人,其范围包括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整个行政区域,以及咸阳市秦都渭城两区、兴平市和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武功五县;总体布局为“一核五区十卫星城”。
关中百镇:为了发展壮大关中城镇群,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推进关中地区城镇化率先发展建设,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亿元,在关中地区实施百镇建设工程,支持关中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我县被列入名单。
临平镇:全省重点建设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镇。
阳洪镇:全省重点建设示范镇。
乾州(乾县)小吃:有句话说:“先食乾州味,再游女皇陵。”可见乾县小吃知名度之高。
中华名小吃: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酱辣子、豆面糊
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
酱辣子:主料:子姜,红萝卜或者莲菜(切成小丁丁,越小越好),或者二者混合,千万不要用土豆(现在街道上卖的基本上都是土豆做的)。辅料:葱花,瘦肉,肉汤,豆酱或是“王致和”干黄酱(不能用面酱)。炒酱辣子的程序:倒入适当的油,烧热后,加入葱花、瘦肉炝锅。然后倒入主料,边炒边加调料,盐、豆酱、及混合调料,炒至七成熟,加适当肉汤,炒至略干,没有稠汤为止。加入适当味精,以自己的口味加入少许辣椒面,辣椒面加入慢火焖一会,使辣椒熟点,拌均匀即可。(拌辣椒面时锅要远离火,不再炒)
豆腐脑: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黄豆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至发白时捞出,倒入钢磨,磨成细浆,用过浆布过滤,倒人大锅中用旺火烧开,在烧煮过程中,用木勺把豆浆舀起,倒入,重复几次,装入桶内,倒入熟石膏水点制,停5分钟后即成豆腐脑。锅内加适量水烧开,倒入湿淀粉搅匀,下入胡罗卜丝、水发黄花、水粉丝等,煮开时即成卤汁。食用时按季节,春夏秋季在豆腐脑碗内调入蒜汁、精盐、酱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脑碗里浇入占汁、再放人精盐、酱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点是:色白软滑,味美可口。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胡罗卜素和钙等营养素,并易于消化。
锅盔:锅盔特点: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乾州锅盔起源于铁佛乡太平岭村,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兹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夫参加筑陵工程就住在此村,民夫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锅盔特点: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制作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太平岭地处312国道腹地交通便利。
挂面:乾县挂面采用上乘精粉,加盐水和成面团,人工反复揉搓成长蛇状的大条,压在瓷缸内“回性”两晌,再将大条分成小条,挂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丝。面条徐徐附落,渐渐由粗变绸,状若发丝,晾晒风干,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长短,用马莲草扎成小把。挂面手工做成,细、白、筋、光,面丝细匀,加上烹调时汤煎、油旺、醋酸,并以嫩韭菜、白菜心、鸡蛋饼切碎置汤中做"漂稍",色、香、味俱佳。酒后食用,解酒开胃,引人食欲。食用酸汤挂面时,先将挂面在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后放入凉开水中冰过,再用筷子捞成小撮,在甑笆上滤净水浇酸汤食用。调制酸汤十分讲究,开水中兑上陈醋,加上骨头汤或肉汤,再添上五香调料煎熬,汤沸后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鸡蛋饼、葱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将挂面挑入细花碗里,浇汤即可享用。乾州酸汤挂面讲究汪(油要多)、煎(汤要热)、稀(面要少),汤清亮溢香,百步可闻,入口油而不腻,下肚舒肠开胃,食后不仅醒目提神,又可舒脾健胃,是庆贺佳节和招待宾客的美味佳。【其他小吃】,豆腐汤、鸡糕、驴蹄子、乾州蒸碗(蜜碗子、红芋碗子、蜂蜜肉碗子、鸡碗子、柿子碗子)。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