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清水城区高清地图 ===
=== 清水县资讯概况 ===
轩辕故里:黄帝事迹清水,这个陇上古县,虽然至今还鲜为人知,但她却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清水县,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按史籍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父少典是有熊国国君,其母为有娇氏之女,名附宝。相传黄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闪电绕着“北斗枢星”,竟感而有孕,怀胎24个月生下黄帝。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其实,黄帝出生的感生神话是上古时代许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征,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为有城氏之女吞玄鸟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为其母姜螈践“巨人迹”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为食玄鸟蛋而生等。这类神话,正反映了黄帝出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相传黄帝之时,他的部落已是中原最为强大的部落,与炎帝部落相邻。此时,炎帝部落开始衰微,据说炎帝大行无道,“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于涿鹿,诸侯畔之”。于是,黄帝修德整兵,在涿鹿与炎帝部落展开激战,战斗异常惨烈,以至血流漂杵。炎帝抵挡不住黄帝的猛烈攻击,退至涿鹿之东的阪泉。黄帝率领与之结盟的以熊、罴、狼、豹、虎为图腾名号的部落,挥舞着用雕、鹰羽毛制作的旗帜冲锋陷阵,最终“一诛炎帝而兼其地”。于是,“天下乃治”。阪泉之战后,活动于今山东、江苏北部的九黎部落在兼并周边部族的同时.多次侵扰中原,其首领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起初,“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并九战九不胜”。后经殊死搏斗,黄帝杀死蚩尤,战胜了九黎部落。黄帝先后征服炎帝、九黎部落后,被中原各部落拥立为部落联盟首领。在战争与交往中,黄、炎、九黎及其他部落不断走向融合,逐步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至今,中华民族还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后裔。黄帝作为上古时代一定阶段炎黄集团的首领,勤于政务,爱民如于,修德立义,以德治天下。他自己就曾说:“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傈懔,日慎一日。”在他的带领和治理下,炎黄集团在物质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后世人们将当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据文献记载,黄帝的发明创造有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灶、陶器、舟楫、车、杵臼、旃、宫室、棺椁、伞、踢球、镜、货币、几案、天文之书、兵法、弓箭、阴阳之事等。可以说,上述发明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生产中的诸多器械,政治领域中的若干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嫁娶等,这些说明黄帝不仅是炎黄始祖,而且是开创百物、造福于民的文化英雄。清水县,三皇五帝时代是中国上古时代文明肇造的重要阶段,位居五帝之首的黄帝,上承三皇之德,下开5000年华夏文明之源,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古代文明的开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黄帝及其炎黄集团在长期的发展和融合壮大过程中,在物质和精神乃至制度文明方面均贡献甚伟。如前所述,在文献和民间口碑资料中,有关黄帝及其部族的发明创造几乎无所不包。概括而言,黄帝时代开始服牛乘马,制作舟楫车舆,发明杵臼,改进陶器,并开始掘井取水和养蚕造丝,这些都是物质文明成就。黄帝时代发明了琴、馨等乐器,创作了乐舞,制定出历法和甲子,特别是创造了文字,这是最早的精神文明成果。黄帝举风后、力牧等六人为相,分井划州治理四方,则是制度文明的发端。至于冠冕衣裳的发明,更是兼有精神和制度文明的双重意义。所有这些,正是黄帝其炎黄集团开创中华文明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古史系统中,黄帝是众多“英雄人物”的祖先和许多民族的始祖。据文献记载,黄帝生有25个儿子,其中14个儿子得姓建立了部族,共有12姓。上古虞、夏的祖先是黄帝之子昌意,商、周的祖先是黄帝之子玄嚣。这样的传说表明,上古以中原为中心的几个王朝,不仅互相有血缘和文化的联系,而且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再如,传说中北狄是黄帝之孙始均的后裔,黄帝的玄孙颛顼之子被封往蜀,古苗民也是颛顼的后裔。传说,夏桀死后,其子熏鬻以桀的众妾为妻,逃到北方游牧,后被称为匈奴;越则是夏王少康庶于所封。黄帝生于天水,长于姬水,与炎帝战于阪泉,杀蚩尤于涿鹿之野。黄帝及其部族“迁徙往来无常处”,其足迹东至于海,西至于崆峒,南至于江,“北逐浑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可知,黄帝及其部族的活动范围涉及陕、甘、晋、冀、鲁、豫诸省。在这样广阔的地域,炎黄部族长期与其他部族交流融合,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由上可知,无论是中华文明的最初产生,还是华夏民族的早期形成,都与黄帝及其炎黄集团密不可分。黄帝及其炎黄集团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对于中华文化及其优秀传统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及其民族精神的传承,曾长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黄帝是海内外华人华裔共同信仰和崇拜的始祖,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人文初祖。清水县东南70里关山林海深处,有一轩辕谷,相传是黄帝轩辕诞生的地方。轩辕谷,亦称三皇谷,俗名三皇沟,在今山门镇白河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三皇谷景区也得到大规模开发。2003年7月,三皇谷被正式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是清水县继温泉省级森林公园之后的又一处省级森林公园。清水县是“轩辕故里”,文献中屡有记载。史称“有娇氏以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晋.郭璞《水经》载:“帝生于天水轩辕谷。”《甘肃通志》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直隶秦州新志》载:“帝生于轩辕之丘,名日轩辕,今清水县有轩辕谷。”《甘肃省志考异》中载:“轩辕谷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帝生处也。”清水古称上邽,又属天水郡管辖。故史料中所说的天水轩辕谷,实际上就是清水轩辕谷。各种县志亦均有记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黄帝“生于姬水,长于寿邱”。宋.罗泌博考众说所著《路史》,该书注中有寿邱在上邽语。这些史实与成纪为伏羲、女娲生地,宝鸡为炎帝生地互相印证,有助于证明渭水流城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清水县,早年,清水县在三皇沟曾建有三皇庙。20世纪70年代修梯田时,曾在庙基上翻出过瓦砾砖块。1993年春,三皇沟村民犁地时,翻出过两块方砖。据当地年长的村民说,三皇沟原盖有三皇庙,对面有戏台。至今,村民称轩辕黄帝为“轩王爷”或“三皇爷”。后来,由于交通不便,先移到县城窑庄沟,后移建到永清堡下。1943年,国民党49师驻清水时,拆除三皇庙,盖了碉堡,剩下一厢房。1952年,有位老红军住过家。至今,人们把永清堡后的地方称作“三皇庙塬”。庙前曾树一“轩辕故里”石碑,系明朝学者胡缵宗所题。清水县城在民国时称“轩辕镇”,解放初称“轩辕区”。县城北2公里处的上邦乡李崖村有两孔窑洞遗址,日“轩辕窑”,亦称“轩口窑”,相传为轩辕之母携帝栖居之所。解放前后,窑洞有画廊。此处断崖处有大量的细泥,壁薄红色的龙山齐家文化陶片、灰坑层多处,属龙山齐家文化遗存。考古证明,龙山齐家文化与黄帝同时代。黄帝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特别是仰韶文化的繁荣,造就了当时的酋邦文明,为奴隶制文明奠定了基础。轩辕黄帝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据史书记载,可以确认至少他的早年生活是在清水渡过的,清水因之称为“轩辕故里”当非妄语。
名字原由:清水古称上邽,以上陇“清泉四注”得其名,古代是中原与西北的古通道,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县境内发现和鉴定的马家窑──齐家文化古遗址有30多处。据传,清水是黄帝的出生地,又是西汉名将赵充国的故里,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民族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建立地跨欧亚的元帝国,最后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经清水时,于1227年8月25日(宋宝庆三年七月十二日)卒于萨里川,即今县城西牛头河畔。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民国初属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7月31日解放,8月7日成立清水县人民政府,现属天水市。
地理位置:清水县,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市,南连G310、连霍高速。
经纬位置:北道、秦城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在北纬34°32′至34°56′,东径105°45′至106°30′之间。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003.25平方公里。县委、县政府驻永清镇。全县2002年末总户数为64847户,总人口305644人,其中农业人口286051人,占总人口的93.74%,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苗、满、壮、维吾尔、哈萨克、黎、白等。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