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新田城区高清地图 ===
=== 新田县资讯概况 ===
风土人情:湖南新田县“南乡土话”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长辈”、“同辈”、“晚辈”和“其它”四类。这里收列了新田县“南乡土话”(属于“湘南土话”)的亲属称谓词语共134条。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田“南乡土话”在用字、构词、句法和文化意蕴上的一些鲜明特点,同时还能看到西南官话与“土话”相互影响的痕迹。
新田名人:张荣组:
(1806年出生—1872年病逝,时年66岁)张荣组,号涫卿,字锡圭,别号润农,新田县大坪塘乡长富村人。1806年出生。根据历史资料推断,王鼎铭先生到新田时,他才23岁。因张荣组的父亲张老公为人忠厚、正直,在新田县城做买卖,王鼎铭在县城打击地痞恶势力时,是坚定的支持和拥护者,王鼎铭在状元楼组织青年学生建立童子军时,张老公主动将自己的儿子张荣组送到童子军受训。张荣组聪明勤奋好学,深受王鼎铭爱戴和器重。在大考之年,张荣组去北京赶考,王公曾经写信给在北京的朋友陈官俊,让张去找陈官俊。而在瑶民叛乱中,张老公父子都给王鼎铭以很大的帮助。王鼎铭牺牲后的第三年,张荣祖恩科举人。经过陈官俊举荐,特旨考取内阁中书,派充国史馆分校委署,协办侍读,管理诰敕房等事务,期满拣选广西苍梧知县,后母亲病逝回家守孝,后又檄调率兵平定叛乱,因作战有功,跃升知府。张荣组年迈归里,研究学问,倡办教育,曾经主讲阳春书院。著有《六经存汉》、《七经天文附篇》《兰太令史录》等不少著述,张荣组对王鼎铭既有师生之谊,又有举荐之功,怀有特殊的感情。所以,在王鼎铭牺牲以后,张荣组怀着一颗悲伤的心情收集了一些王公在新田县两年多的实绩,通过整理,他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歌颂王鼎铭先生的《墓志铭》,记载在《峄县志》中。
蒋先云:
(1902—1927):蒋先云,男,1902年7月14日生于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村一没落书香之家。父亲蒋继堃是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母亲肖玉秀,人称“大脚婆”,朴实勤劳,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性情开朗人缘好。蒋先云兄弟姐妹八人,先云排行最小,五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先烈是孙中山先生得力助手,反袁义士,壮烈牺牲,遗像及丰功业绩供奉于武昌革命烈士公祠,永世纪念。二哥先知嶷山,任惠丰县警察局长。三哥先泽麓山,任黄埔军校图书管理员,四哥先惠伊山在家经商,五哥先复衡山,水口山矿务局当工人。妻子李祗欣,李立三之胞妹,衡阳女三师毕业,从事妇女运动和教书,操劳过度于1927年先先云而逝于武昌,无子。蒋先云是一代奇才。对于他的历史功绩,中学历史课本中早有记述,近来网络记载颇丰,褒扬之词不绝于电脑银屏,有的说他是一座永远的“丰碑”,有的说他是“毛泽东和蒋介石最喜欢的弟子”,有的说他是“黄埔英才,人中龙凤”,有的说他是“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桥梁”,有的说他“苌弘碧血,光照千秋”,还有的说他是“优秀党员,革命烈士”………真是极尽了汉语中的优美之词,让蒋先云的声誉,在冷落了一段时日之后,又热了起来。在研究了中国近代史中有关蒋先云的记载和近来网民们对蒋先云一系列的褒扬文章之后,我对他的评价是:“学潮先锋,工运领袖,军界将才,我党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这样的评价,不知能否概括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中光辉的亮点。学潮先锋。蒋先云自幼不凡,除了各门学科独占鳌头以外,主要是受他大哥蒋先烈民主思想的熏陶,具有剑侠行为,好帮助别人。还是十来岁的时候,有个同学蒋治龙交不起学费停学了,他就伙同一班同龄伙伴去抓鱼卖,帮蒋治龙交了学费。这是他侠义行为的开始。自从十五岁考上了湖南三师,见识了大世面,更多地接受了民主思想,他身上便开始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气质,凡事能从国家民族的前途着想。日军投降后,肖明随军接收张家口市,任市委委员、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领导工人进行反*清算斗争。民国35年10月,国民党军进占张家口后,他转入市郊坚持地下斗争,发动群众,支援平、津、张解放战役。北平和平解放,肖明于1949年1月随军进入北平,任北平市委委员、市工委书记、市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监察委员、全国总工会执委、北京市总工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病逝于北京。
廖新喜:
(1914~1960),廖新喜,莲花乡新屋场村人。1949年秋,他眼看村前稻田因水利设施差,年年因旱歉收,心里很难过。发动佃农和佃主出钱出力,将河上茅坝改筑石坝。1950年春建成高2米、长100米、厚2米的冬瓜坝,使南下洞140亩沙田旱涝保收。I951年春,发动村上27户翻身农民,成立生产互助组。秋收后,在互助组里试种1.2亩稻田满园花,翌年春耕时踩入田里,亩产指谷350公斤,比1951年亩增150公斤,还试种晚稻4亩,亩产150公斤,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1954年,互助组转为初级社,廖新喜当选为社长。1957年与岗上、犀牛凼初级社合并为“三合高级社”,选为社长。高级社耕地多了,需肥量大。上山割青花工多,且有山林,急得廖新喜坐卧不安。在乡政府开会,叫农技员介绍种红花草籽增产经验,廖新喜如获至宝,立即买回红花草种,秋分时,混以火土灰撒播,分厢排水,施越冬肥,防治病虫害,亩产鲜草2250公斤,犁入田里作底肥。1958年全社亩产稻谷540公斤,比1952年增产50%。是年冬,廖新喜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三合高级社出席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周恩来总理在首都天安门前接见了代表。
胡松林:
(1885~1970),胡松林,股村镇胡家村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随陆秀松至浏阳,陆介绍胡松林向例阳普迹镇著名中草药医生何某学医。经三年学习和实践,对骨伤、梅毒和疽虫等病诊治尤为精进。其师死后,游医至酃县(现炎陵县),娶妻安家。民国21年偕妻儿回归新田行医。时第六区黑砠岭村龙吟二儿子,手跌成粉碎性骨折,经诊治一星期即恢复伤手功能。民国31年任县救济院外科医生。1953年始,胡松林先后任县联合诊所、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外科医师。田家岭村文瑞祥,脚被树打成粉碎性骨折,日久成化脓性骨髓炎,经胡医生细心诊治护理,1月即康复。每年5—8月,胡松林不顾年事已高,脚穿草鞋,带领学徒爬山越岭寻找七叶一枝花、破石珠、半边莲等特效草药,以备时需。胡松林积几十年经验,汇编《骨伤科经验》没印小册子,介绍接骨、用药、上夹等方法和秘要验方,分送同行切磋和学徒学习。胡松林以中草药为主提炼成诊治梅毒、疽虫,能杀虫平腐的“五虎丹”,提炼出诊治无名肿毒,能生肌收口的“红升丹”、“白敛丹”、“拔毒膏”,还熬炼有“跌打膏”、“跌打丸”等独特外伤药。1963年出席零陵地区跌打膏熬炼表演,技术熟练,曾获嘉奖。
陈玉元:
(1923~1978),陈玉元(女),新田县城关镇人,适金盆圩乡徐家村。民国32年至解放前夕,在新田城乡教小学。1951年开始仍从事教育工作。自1961年下期至1978年病逝,陈玉元兢兢业业在边远农村为农家子女舌耕育人。徐家公社新民小学,没有校舍,以既漏又窄且阴暗潮湿的碓屋作教室,老师在屋角铺床、办公。当几岁的女儿天真地问陈玉元“为什么到这么苦的地方来教书”时,她语重心长地回答:“困难靠人去克服,只要有信心和决心,什么事情都会办好。”1964年调李进小学教书,学生入学率不高,不少家长因家庭困难不送子女上学,陈玉元登门串户,三番五次做动员家长的工作,并答应垫付学费,终于动员30个学生上学读书。李进小学学生来自4~5个自然村。雨天、寒冬,陈玉元烧热水和烧炭炉给学生洗脚、取暖,放学时送学生过河和山塘,几年如一日背送脚残废的袁柳成,陈玉元不顾一天劳累,给因家务耽误学习的学生补课。她坚持“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巩固率达98%,合格率90%以上。1971年,陈玉元因家庭出身和爱人问题退职回家,离开学校,离开学生,心里难过极了。1972年复职到新民小学教书,仍一如既往认真教学,同时带领较大学生开荒种地,搞勤工俭学,学生学杂费从半自给到自给。1975年依靠干部群众,新建一栋占地150平方米的新校舍。1978年,陈玉元出席县委、政府召开的表彰大会后,调青山冲小学任教。陈玉元劳累过度,身体日渐瘦弱,家人劝其就医,她总认为是小病不要紧。直至每上一节课,汗衫湿透,可她仍强打精神坚持教学。拖至10月3日,一双女儿哭跪在地,乞求去医病,才赴中医院检查,已是病危。陈玉元躺在病床上,心想着学校,当心无人代课,当心学生不安心学习。1978年11月1日,陈玉元与世长辞了。女儿扶枢回乡,家长和学生静候路旁,默哀、哭泣。陈玉元任教过的6个学校的大队和家长送了花圈,县教育局、学区派人参加追悼会,学生高举“鞠躬尽瘁”挽幛,沉步含泪送上墓地。
刘大松:
(1929~1983),刘大松,金陵乡金陵圩人。1951年组织7户人的金陵乡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积极参加金陵圩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选为副社长,后为高级社副社长。1957年,刘大松带领群众修建凉亭桥小(二)型水库。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金陵圩大队支部书记。为解决金陵圩大队的水利问题,1960年又带领群众修建“三八”水库,至此,全大队600多亩稻田旱涝保收。1971年,刘大松带领群众向山地开发,垦挖衣架山300亩山地,种杉苗50000株,办起大队林场。1975年在开发门楼下、金陵山区百里林带时,将4座荒山垦成700亩梯上,栽种油茶。刘大松在办大队止业中费尽心血,先后购进碾米机、磨粉机、弹花机、粉碎机和榨油机,还办起水力发电站,利用电力加工农副产品。办副业场,年出栏牲猪200头。组织妇女劳力和男半劳开设20户饮食店。通过养、种、采集、加工,大队积累资金19万余元。在大队各方面都,不断前进时,刘大松带头筹集资金,建成占地330平方米、使用面积645平方米,可容纳440名学生的教学楼房。卫976年调任公社“五七”厂任支部书记,有农机、加工、农具修配和服装车间,开设“知青商店”,年收入20多万元,先后评为县、地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蒋治英:
(1905~1989),蒋治英,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县立甲种师范毕业后,曾任本村小学教师。民国15年,考入黄埔六期,加入国民党。民国1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师五十一团少尉排长,民国26年升为少校营长。民国34年晋升副旅长,至民国37年,任命为国民党军第二军九师少将师长。1949年7月,随国民党二十兵团(辖二军九师)司令陈克非从宜昌撤退进入四川。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紧紧追击,官佐士兵惶惶然怨声四起,同时面对宋希源被俘,程潜起义等现实,蒋治英思想斗争激烈。此时,二十兵团只剩九师实力,只有率部起义,才是光明出路。蒋治英向陈克非深刻分析形势,晓之以义,策动当机立断。经召开骨干会议,并派人至邓锡侯部找共产党的工作组联系,9月22日,党的工作组进部队,23日共同协商,24日二十兵团宣布脱离国民党,通电起义。1956年后,蒋治英任湖南省参事室参事,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六届委员,新田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划为右派,1963年‘’摘帽”恢复工作。“文化大革命”受冲击,遣送回家,1979年平反改正,将补发工资3169元全部支援家乡公益事业,扶助生产队和救济困难户、病灾户。返回工作岗位后,先后任桂阳县革委副主任,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县政协二届副主席。在政协工作中,分抓文史工作,抢救50万字文史资料。他撰写《向台湾旧友说几句知心话》等篇广播稿,曾被中央、前线、云南等人民广播电台播发30多次。
陈冬瑞:
(1914~1990),陈冬瑞,新圩镇新圩村人,念过一年私塾。1950年,第五区区委书记郑明,要他办黑板报搞宣传,他当心自己文化不高,难担“重任”。时值抗美援朝,陈冬瑞见全乡1000人和平签名、120名青年参军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提笔写成“齐心合力把美国鬼子赶出去”,登在新圩村第一块黑板报上,群众围观,喷喷称赞,区委书记郑明、区长郁山进一步鼓励。陈冬瑞劲头大了,一星期更新内容,从不间断。同时向《大众报》、《湖南日报》投稿,被吸收为农民通讯员。
历史沿革: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析宁远县置县,其时境设军屯新田营,故名新田。新田,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至汉初属长沙郡(国)。西汉、东汉时期先后属泠道、营道、舂陵县。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属泠道、舂陵县。隋时属营道县。唐大历二年(767)置大历县(今宁远北部、新田县地及祁阳部分地),今新田一带为大历县地。宋乾德三年(965),大历县并入宁远县,今新田为宁远县地。明崇祯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置新田县,为建县之始,隶属永州府。新田原为军队屯田处,名新田堡,又名新田营,县名系沿袭旧名。1959年,新田县并入桂阳县,属郴州专区。1961年,恢复新田县。1962年,复归零陵地区管辖。2000年,新田县辖7个镇、12个乡。总人口358831人。2001年末,新田县辖7镇、12乡,377村(居)委会,总人口37.19万。2004年,新田县辖7个镇、11个乡、1个民族乡。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