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焉耆城区高清地图 ===
=== 焉耆县资讯概况 ===
焉耆回族自治县-自然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为倾斜。四周环山,形成了特殊的山间盆地。水资源丰富,开都河横贯全境。属中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夏季聚热,冬季冷潮。
地理位置: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隶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东经85°13′-86°44′、北纬41°45′-42°20′之间,东南与博湖县相邻,南与库尔勒市接界,东北与和硕县毗连,北部与和静县接壤,东西长约128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总面积2570.88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焉耆县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温带地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又别具盆地夏季聚热,冬季冷潮的气候特征。因受博斯腾湖水域的调节,冷热变化不十分剧烈,日照时间长,热量较丰富。全年可照时数4440.1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56.84千卡/平方厘米,名列新疆各县(市)第二位。单位面积获得生物辐射量年平均78.4千卡/平方厘米,为新疆之最。年平均无霜冻期176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4.4毫米,年均气温8.2度,极端高温38度,极端低温-35度,最多风向为偏西北风。
地形地质:焉耆回族自治县城位于焉耆盆地腹心地带,地形平坦。焉耆盆地是以华力西褶皱为基础盆地内部有很厚的中生代及新生代陆相沉积层,地层为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平原上主要是砾石风化产物。
焉耆回族自治县-历史沿革:清康熙、乾隆年间,朝廷派兵屯驻巴里坤、哈密、吐鲁番,多次出兵讨伐准噶尔。当时除随军来的有部分陕甘回族兵丁外,还有随军差役及赶车吆驴运输器械、粮袜的陕甘回民,以及随军作生意的回民小商贩。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政府在“屯兵戍边”的同时,实行“移民实边”方略,自嘉庆至咸丰的60余年中,从陕、甘一带迁至北疆不少民户,这些人中有些以后流落到焉耆。由于开都河水源充足,河两岸土地肥沃,牧草遍地,牛羊成群,是个适于生存的好地方,人们便定居了下来。据现年80岁的回民老人马俊说:他的老家在陕西,迁住焉耆至今已是第八代。他的爷爷在世时,给子孙们讲全家迁来焉耆的情况:先住北疆,后听到人们讲焉耆富庶,平地上流淌着一条大河水,城四周是割不完的柴草,庄稼地边能放牛羊,是个过日子的好地方,便举家来到此地。那时每年都有十户、八户的人迁来。以后清政府从临潭、固原地区迁来制船的木匠和船夫,还在这里修了礼拜寺,回族人口逐渐增多。道光二十三年(1843),经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奏请清廷撤回屯兵丁口302人,改招西宁、临夏、固原、平凉一带来此的回民商贩眷属近百户耕种屯兵田。以后不断有退伍的兵丁留下来,在这里务农、放牧、经商、营工谋求生存发展。世代相传繁衍不绝,逐渐变成当地的土著,自称口外人。光绪三年(1877),陕西渭南回民起义领袖之一白彦虎(后投靠阿古柏侵略者)与清军对抗15年,终遭失败,在清兵追击下,通过焉耆西撤。清军把浩罕侵略者阿古柏从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各城裹胁的回族、蒙古族群众及白彦虎余部安置在焉营。左宗棠请示清廷设立抚揖善后局,资助这些人在此地定居生活,主持抚揖善后工作的费道周,还从关内招募回民数百户,资助耕牛、农具、种子及生活物资,让其定居。仅此两项共安置回民男2200余丁、女1600余口。这是迁入焉营的最大的一批陕西回民,这些人初到焉耆经营农牧业和商业。光绪二十年(1894),青海回民领袖马琳、韩文秀、马骥、刘同春(又称刘四、刘四伏)、冶诸麻等率数万群众,反对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和苛捐杂税在河湟起义,在清军追剿堵击下,转战于循化、河州、狄道、西宁,后出水峡,取道青海柴达木,受尽饥寒之苦,辗转到新疆罗布泊,在和尔昂(地名),刘四等战败被俘,义军失败,清政府收抚数千人。这批人员先被安置在尉犁蒲昌一带,后转移铁干里克。因该地当时沙荒遍地,人烟稀少,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不多几年,部分人逃走。光绪二十九年(1903),焉耆知府刘嘉德将他们迁到开都河南岸水草肥美的马场台(原是官办养马草场),并将此地命名为抚回庄。现在城南郊的西宁回民,就是这部分人的后裔。民国17年(1928),甘肃固原地区回族新老教派掀起争战,不少人流离失所,有些人流入焉耆定居。民国22年(1933),随马仲英人疆的回族兵,部分留居在焉营。民国28年(1939),甘肃固原发生大地震,有不少固原回民来焉耆寻亲落户。国民党军队人疆后,有不少开小差和被裁减的回民官兵也在焉耆落户。新中国成立后,更有不少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回民寻亲访友,来此落户。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焉耆县有回族人口9112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回族人口达24209人。
焉耆回族自治县-优势资源:焉耆县水土资源丰富,新疆八大河系之一的开都河自西北向东南从县城穿过,年均径流量33.4亿立方米,地下水易开采且贮藏量巨大,天然年补给量13-18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稳定开采量5亿立方米。开都河两岸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现有耕地28万亩、林地2.43万亩、草地223万亩、宜农荒地67万亩。土壤由西向东依次为黄潮土、黄灌耕土、草甸土、棕漠土、盐化潮土、黑钙土、灰潮土等7个土类、16个亚类、21个土种、33个变种组成。其中潮土类占农区总面积的42.3%,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2%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7%。焉耆县内已探明有原煤、铜矿、水晶、方母、红柱石、稀土、石油、天然气等80多种矿藏资源,储量丰富,品位上乘。野生药用植物有甘草、紫草、党参等100多种。县域内“宝浪油田”油气勘探前景喜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70万吨,初步评介焉耆盆地油气资源远景储量大于3亿吨,天然气储量70亿立方米。焉耆霍拉山红柱石精矿储量达3.2亿吨,位居全国首位。焉耆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早在西汉时就有“良田嘉禾,沃野千里”的记载,现有各类农作物70余种,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经济作物有:小茴香、红辣椒、大白菜、白葵、番茄、甜菜、葡萄、野生红皮甘草等。目前,国家农业部特色经济专业委员会已命名焉耆县为小茴香、工业番茄、红辣椒、红皮甘草特色之乡,焉耆开都河牌小茴香、开运牌红辣椒、开强牌大白菜、开成牌大白瓜籽等四种特色农产品正式经过国家工商局审核并准予注册。焉耆县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林果业,突出养殖育肥小区、“万头奶牛”工程和特畜禽养殖三个重点,积极实施“万亩葡萄基地”、开发大宗水果中优质丰产的极早熟和极晚熟品种、“一河两路”绿化风景带工程。目前,焉耆县已形成了日处理2250吨制糖企业、日处理100吨鲜奶的三宇乳业、年产3000吨葡萄酒的乡都酒业、年产1500吨啤酒花颗粒的绿新啤酒花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万吨红柱石精矿的德邦红柱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韩氏蔬菜保鲜公司、秦龙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辐射功能强、产业关联度高、发展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焉耆县有着丰富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都河历史有名,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曾渡开都河而过。开都河河面宽阔,两岸树木茂密,水量充沛,是乘船游览两岸景色、垂钓、游泳、冬季开展冰上运动的好地方;位于焉耆县西部的霍拉山大泉沟、小泉沟泉水淙淙、怪石林立、树木繁茂,是避暑的好去处;焉耆境内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七个星千佛洞、唐僧曾住过的日喀则古寺及四十里城博塔达沁古城等汉唐文化历史遗址十余处,吸引着中外游客。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