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竹山城区高清地图 ===
=== 竹山县资讯概况 ===
竹山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概况:竹山县古称上庸,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与神农架林区、陕西安康、重庆巫溪相毗邻。全县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54个村,总人口45万。竹山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竹山是全省资源大县,水能、矿产、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和“中国肚倍之乡”;竹山文化积淀深厚,是传说中华夏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圣地,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地,是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的故乡,也是“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发祥地,199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十星”创建被誉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面旗帜。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坚持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指导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自1999年以来,竹山县城已连续五届被十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县城,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为进一步提升竹山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竹山县委、县政府扎实组织开展了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的活动。一、主要做法:1、加强领导,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竹山县高度重视国家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廓清了创建思路,即以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为龙头,发挥竹山县城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山水园林式县城;依托水电产业优势,打造生态水电型县城;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打造最佳人居型县城。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指挥部。健全完善了“门前三包”制度、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周五义务大扫除制度等创建机制,使创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形成了“文明县城全民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的创建局面。2、强化措施,狠抓文明县城创建的硬件建设。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筹集资金3亿多元,进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1多亿元,实施县城路网畅通工程,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条件;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沿河大堤建设;投入8500万元用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投入4000万元用于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投入500万元用于环卫建设、城区绿化建设和街道路灯、路标等配套设施建设。3、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一是经常性组织开展交通秩序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二是加大县城环境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及时处理乱堆乱放等各种违规行为。三是组织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四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五是组织开展居住小区综合整治活动,有效治理小区脏、乱、差问题。六是以网吧治理、交通安全为重点,开展校园周边秩序综合整治活动,为城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4、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市民自觉与文明同行。开展“大宣传”活动,引导市民从最基本的操行入手,提高素质;开展“大表彰”活动,营造立德、颂德、普德的浓厚氛围;开展“大讨论”活动,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开展“大监督”活动,营造“陋习上街,人人喊打”的社会监督氛围;开展“大曝光”活动,让不文明行为无藏身之地。5、大力实施信用工程,营造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农村(社区)、信用公民四大信用工程,政府信用、农村信用建设成效显著,两次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最佳金融信用县”。6、深入持久地开展“十星级”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大力繁荣群众文化,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夯实文明县城创建的基础。三是大力开展以文明单位等活动为龙头的“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了“十星级楼栋”、“十星级居民户”、“十星级文明企业”、“十星级个体工商户”、“十星级文明窗口”、“十星级党员”、“十星级少先队员”的争创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县城创建的积极性,形成立体式的创建格局。二、主要成效:第一,营造了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市民诚信意识不断增强,窗口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流通领域假冒伪劣产品销声匿迹,企业守信程度不断提高,金融环境不断优化,在城区涌现出一大批自觉讲诚信的先进单位和企业。第二,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县城主次干道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街道畅通,交通便捷,居住条件、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日益深入人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教文卫事业快速发展。市民“改陋习、树新风”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各种陈风陋习和丑恶现象不断减少,讲道德、讲文明、讲团结、讲奉献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第三,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县城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街道畅通,交通便捷。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政救济、扶贫帮困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第四,城市空间得到拓展,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第五,城市功能逐渐提升,对资金、人才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六,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县财政收入连续五年比上年增长2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比上年增长12.6%左右。
经济发展:竹山县的经济发展,1978年至1984年主要是农村的全面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创历史记录。1985年至1995年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粮油产量规模性扩展和农民积极性及农村资源的极大消耗,特别是对土地资源过渡利用来完成的。推动了县域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崛起。1995年后把水电能源、医药化工确立为两大主导产业,同时把绿色食品、矿产品加工、机械加工与优势农产品加工确定为辅助产业。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十五”期间构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全县生产总值由8.21亿元增长到12.65亿元,年均增长9%;财政收入由6046万元增长到8878万元,年均增长8.1%,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1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路网工程238公里,鲍竹路、竹向路基本达到山区二级路标准,新修通乡油路120公里,通村水泥路300公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44元和1875元,比2000年分别净增2180元和543元,年均分别增长9.9%和7.1%。
水电能源产业:截止2002年,全县共建成电站20座,总装机3.5万千瓦。此后,水电能源业实现更大发展。2007年,装机5万千瓦的松树岭电站截流取得成功,已利用世行贷款开工建设;顺水坪电站正在进行发电机组安装调试,即将竣工发电;浪鹰岩电站争取市巨能公司合资成功并开工建设;装机51万千瓦的潘口电站等电站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医药化工产业:建成了10万亩肚倍和8万亩黄姜两大原料基地,培植了天龙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天新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八一生物肥有限责任公司等4大骨干企业,新发展民营黄姜加工企业14家,皂素、水解物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50吨和700吨,2002年皂素产量达到62吨,水解物产量达200吨。林产化工产品的生产出现转机,开发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主要有:肚倍深度开发系列产品单宁酸、没食子酸、3、4、5三甲氧基苯甲酸、丁香酸等24种产品。生物肥系列产品有生物固氮肥、生物复混肥、专用复混肥、磷肥等;硫酸系列产品有工业硫酸、硫酸二甲酯、锌焙砂等。
绿色食品产业: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资源,全县形成以茶叶生产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圣水茶叶作为该县茶叶龙头企业,已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为有机茶园,产品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QS食品质量安全及有机茶(OTRDC)三大权威认证,2003年,全县茶叶产量达到250吨,实现收入2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13.6%。山野菜、小杂粮、“喻来福”系列特产食品生产加工能力得到了提升。
金银珠宝饰品产业:全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绿松石加工营销业达到6家,形成了十堰鑫银有限责任公司、竹山民族工艺厂、宝丰珠宝公司3家骨干企业和45万吨金银绿松石系列产品。
建筑建材产业:形成了兴龙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兴秦集团、中港天威石材有限责任公司3家骨干企业和30万吨石灰、10万方米石材的开采加工能力,开发了水泥系列产品和硅质黑石系列产品。
基础设施:襄关省道以及鲍竹路、竹向路构成了县公路交通“大十字”路网架构,以305省道、白竹路、竹向路、竹旬路改扩建为主的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00多公里;全县17个乡镇、251个村、22343个农户开通了闭路电视,每百户城乡居民程控电话拥有量分别达到40门和8门;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宝丰、官渡、得胜为支撑的城镇化格局;商品市场及其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土特产行业:竹山地形地貌变化多样,区域内多是山地河谷,适宜生长的环境使竹山县内的土特产具有相当好的品质,黑木耳、杜仲等多有种植,主要土特产为的是五倍子,主要是单宁酸的原材料,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竹山土特产依托武当山旅游资源,成为观光旅游纪念品的良好选择,同时高附加值的土特产品也为当地的种植者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竹山绿松石被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2月31日,竹山县辖9个镇、8个乡:城关镇、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得胜镇、田家坝镇、官渡镇、潘口乡、竹坪乡、大庙乡、双台乡、楼台乡、文峰乡、深河乡、柳林乡。共有19个居委会、247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城关镇人口48388人,面积37平方千米辖1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人民路、北大街、人民路三居、西关、后街、火神庙、辕门街、大街、南关、东门、县门、广场路、城乡、城西、明清、桥东、南门、莲花、虎山、迎丰、二道坊、高家庄、东门、桥儿沟、窑沟、刘家山溢水镇人口26586人,面积163.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溢水街、朱家湾、何家湾、陈家铺、邵家沟、庙梁、青山、杨家坝、天桥、华家湾、东川、小东川、鹰岩、三圣、涧沟、五房沟、燕子山、下腰店。麻家渡镇人口30475人,面积205平方千米辖20个村委会:店子街、涧沟梁、柿树坪、罗家坡、刘家河、折峪河、太山庙、水田坝、营盘河、总兵安、杨家河、关东沟、鸡公梁、墩梓、黑虎、白玉、牌楼、蛟龙观、龙兴、双堰。宝丰镇人口59857人,面积191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宝丰、候家湾、小堰、上坝、花栎树、双庙、深沟、公平、龙井、韩溪河、下坝、清泉、新茶、曹家沟、白沙河、铧厂、垭子街、东河、喻家塔、曹家湾、漆树扒、双河口、新河、水田坪、桂坪、石串、车家沟、秦家河擂鼓镇人口30957人,面积100.6平方千米辖18个村委会:擂鼓、碾槽沟、田家河、烟墩子、碾盘、江西沟、护驾、西河、广山、金岭、枣园、田垭、新堰、红岩、腰庄、三河、鼓锣坪、董家沟秦古镇人口25901人,面积99.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富康路、秦家坪、大堰、双河、张家沟、西庄、白果、大溪、独山、涧池、西岭、方家河、荆竹、大河、竖旗、小河得胜镇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人口28281人,面积266.9平方千米。得胜铺、大桥、坛山、石底、庙垭、界岭、文峪河、五道河、复兴、花竹、金明、施家河、八道关、圣水、茶场。上庸镇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人口27188人,面积208.1平方千米。北坝、南坝、花栎、腰店、船舱、两河、峪口、红庙、九华、桃子湾、磨滩、大泉山、吉鱼官渡镇人口20424人,面积327.4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河东、河西、三吉、新街、桃园、浦溪、马峪河、中场大溪河、楼房沟、小河潘口乡人口27843人,面积257.4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小漩、龙王沟、张武沟、白果坪、魏沟、鱼岭、悬鼓州、潘口河竹坪乡人口26147人,面积163.3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兴竹路、周家湾、解家沟、凉水沟、宽坪、陈家河、马鞍山、陈家岭、沈家营、仁和寨、水库、店坪、佛洞、六合、安河塘、合兴金花洞、龙王垭、新茶、长安。大庙乡人口14199人,面积124.4平方千米辖12个村委会:全胜、黄兴、理泗沟、鲍家河、马河、大庙、黄土梁、铁炉沟、鲁家坝、四庄坪、万兴、大营盘。双台乡人口17100人,面积350.5平方千米辖16个村委会:鱼塘、罗家、界岭、向山、双台、田沟、茅塔寺、元坪、水坪、关沟、普渡、银洞、吉阳、花园沟、青山、南口。楼台乡人口26560人,面积240.6平方千米辖12个村委会:三台、楼台、塔院、兴旺、档鱼、马岭、官坪、庵场、塔坪、西坡、金坪、安坪、白莲、肖家沟、庙湾文峰乡人口16608人,面积174.9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傅家坪、滚子岭、东钦、太河、、迎东、长坪、皇城、轻土坪、中沟、唐湾。深河乡人口13701人,面积155.8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深河、双湾、麻线、井泉、茅坝、两道、秦家、青龙。柳林乡人口16299人,面积475.2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天台、柳河、白河、三河、公祖、三村河、三里坡、屏峰、洪坪、花坪、民主、墨池、龙石坪、顺水坪。

历史沿革:竹山为古庸国故址。春秋楚灭庸置县,秦、西汉为上庸县,属汉中郡。东汉至南齐为上庸郡。西魏因黄竹岭之竹色黄,改名竹山。商代前为汉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国,称庸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庸地复置上庸县,改隶汉中郡,属梁州。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改安城为竹山。北周时,改上庸县为孔阳县。598年(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孔阳县为上庸县,改罗州为房州,领上庸、竹山、光迁、永清4县,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治竹山。唐初沿隋制。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废迁州,置房州,治竹山,领房陵、竹山、永清、上庸4县,属山南东道。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758年(肃宗乾元元年),复房州,竹山属之。五代时,上庸、竹山仍属房州。宋初沿旧制。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省上庸入竹山,仍隶房州。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置金、均、房州镇抚使,属利州路。1135年(高宗绍兴五年),隶襄阳路。1137年(绍兴七年),改隶京西南路。1141年(绍兴十年),置金、房、达、开安抚使,改属利州路,房州领房县、竹山2县。元沿宋制。1342年(顺帝至正二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隶房州,属襄阳路。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襄阳为府,领竹山、房县、上津、郧县等县。1374年(洪武七年),省竹山入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竹山县,仍属襄阳府。1476年(宪宗成化十二年),设郧阳府,竹山属之,同时割竹山县西尹店社置竹溪县。清沿明制。1664年(圣祖康熙三年),郧阳府属湖北布政使司,领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保康6县。1821年(宣宗道光元年),割竹山、竹溪、房县之南乡置白河厅(柳林白河口)。1864年(穆宗同治三年)裁白河厅,复原制。民国初,全国实行省、道、县制,竹山属湖北省襄阳道。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改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竹山,竹山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后改为两郧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竹山隶属中南行政区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改属郧阳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襄郧合并,隶属襄阳专区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竹山隶属郧阳专区行政公署。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竹山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0月,郧阳地区建制撤销,与十堰市合并,竹山隶属十堰市。竹山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