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江川城区高清地图 ===
=== 江川县资讯概况 ===
古青铜时期文化:李家山青铜文化墓地,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这里背山面水,风景宜人;这里埋藏着2000多年前绚丽多彩的青铜文化;这里凝聚着古滇人民的智慧和结晶。1972年春,在李家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驰名中外的牛虎铜案、牛虎铜枕等重要青铜器就出在这次发掘的几座大墓中。李家山青铜器先后到日本、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地展出过,观赏者赞不绝口,叹为观止。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在李家山进行第二次发掘,清理墓葬58座。1994年4月至5月,清理墓葬一座。1997年3月至4月,清理破坏墓葬一座。墓葬编号沿袭第一次发掘的编号顺序,编号为M28—M87。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其中青铜器近3000件,铁器和铜铁合制器340余件,金银器近6600件,约重9000克,还有大量的玛瑙、绿松石、海贝等。尤其是此次出土的铜鼓、贮贝器、俑、编钟等铜器种类浩繁,铸造工艺高超,滇文化特色明显,金剑鞘、金钏、金腰带、动物形扣饰器物熠熠生辉,精美绝伦。1991年至1992年的发现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文物于1993年参加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文物精华展、1999年参加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建国50周年文物事业成就展、2003年至今先后到日本、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展出。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多、构思新颖、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在云南乃至世界青铜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不少专家称之为“南滇文化之花,国家稀有之宝”。它从农业、畜牧业、纺织业、祭祀、葬俗、青铜铸造等不同侧面展示了战国末期到东汉初期这一历史阶段古滇国贵族的战争、生活、生产等活动,展示了古滇人民的发明和创新。(一)生产工具。在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工具。如:铜斧、铜锄、铜铲等。这些青铜农具绝大部分为实用器,也有部分器物上刻制不同的花纹,可能用于与农业有关的祭祀仪式,或者专为滇国上层人物随葬用的器物。如:“铜助”。锄是云南古代的一种起土工具,其用途与中原地区挖土的镢相同。据形状可分为尖叶形铜锄、梯形铜锄、半圆形铜锄、曲刃铜锄等类型。(二)生活用具。在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中,有许多青铜生活用具。这些青铜生活用具,在冶铸工艺和加工艺术上都有不少的发明和创造,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不受或少受内地传统模式的影响与限制。如:“牛虎铜案”。首先,此案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长约76厘米,高约43厘米,重30公斤左右,由二牛一虎组成。它是一种古代祭祀器物,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相当于现在的供桌,案以站立的大牛的四脚为足,牛背呈椭圆形凹状作案面,粗壮的牛头及朝天的双角为一端;牛尾直立一猛虎,虎口紧咬牛尾,前肢紧抓牛臀,构成图案另一端,此虎的设置可以使全案两端保持力的平衡;在牛腹下横站着一头悠然自得的小牛犊,此小牛的设置使全案重心下移,增加稳定。它利用对比、烘托、反衬的手法,把牛虎的神态心理、动作刻画的惟妙惟肖,老牛驯良无私、小牛单纯可爱、猛虎凶恶残暴。真可谓构图简洁、凝重、独特、造型完美、构思新颖、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统一,成功地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完全结合,使你有无可挑剔之感。其次,此案在青铜制作工艺上应用了范模铸造法。此方法是滇国青铜工艺中最常见的一种,比起失蜡法,更能体现古代滇国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真可谓制作工艺精美,艺术水平高超。(三)兵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割据,边陲云南也不太平。古滇国人民十分重视兵器的制作。李家山出土的兵器有矛、戈、剑、钺、啄、狼牙棒等。兵器数量很多,制作工艺也很精。其中:有的器形与中原地区相近,但纹饰不同;有的器形、纹饰与我国内地兵器毫无共同之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造型十分奇特,工艺十分精细。如:“铜啄”。其整体似长啄鸟头形,銎部置于刃部之上,与刃部呈十字交叉状,刃长且尖,可像铜戈一样勾杀。啄背部多有立体人物和动物雕饰。(四)音乐器材:“铜鼓”。它是滇国各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滇国青铜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类似中原地区商周青铜文化中的钟鼎重器。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云南铜鼓分为“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李家山铜鼓属此类型)两种类型。从李家山出土的各式铜鼓来看,到西汉时期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造型和用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铜鼓改制成贮贝器外,还有在铜鼓鼓面上铸立人物或动物形象。如“三骑士铜鼓”、“四舞俑铜鼓”、“蹲蛙铜鼓”等。尤其是一件“鎏金铜鼓”,鼓面正中饰太阳纹,共十二芒,面上有三晕,为同心圆及三角形齿纹。太阳纹与光芒浑然一体,恰似太阳当空,光芒四射,反映了古滇人民对太阳的渴望和崇拜。此铜鼓虽然具备一般铜鼓的特征,但整体鎏金,并且高度仅10厘米,底径13.6厘米,是目前体积较小的铜鼓。显然它已失去传信和娱乐的功能,变为艺术审美和祭祀礼仪活动的专用器物,代表了古滇国贵族的权力和威严,是招引财富的吉祥物。(五)装饰艺术。在李家山出土的装饰器物中,青铜扣饰较为典型。青铜扣饰的构造特点是在背后有一矩形挂钩,可挂在衣服上或其它物体上起装饰作用。这批青铜扣饰无论在艺术构思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写实性较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强烈的民族特色,是2000多年前古滇国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如“二牛交合扣饰”。二牛立于蛇身之上,蛇张口咬住公牛尾部,尾绕母牛腰际,嘴微张,双目睁圆,尾夹于后股之间,腹部前倾;母牛头前俯,尾上扬,后腿略弯曲,与公牛配合默契,作交合状。如此生动的交合场面对于后来的封建文化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今天我们看来也有些目瞪口呆,似乎显得有些“俗气”。而对于古滇国的人们来说,它却是一件张扬于众的衣服扣饰。这表明古滇国的人们,也不相信畜牧的繁殖是感应而生,而是要通过公母的交配才能繁殖后代。这充分体现了古滇人民盼望早生牛犊、多生牛犊的强烈心情,因为牛是古滇人民财富的象征。他们以此种无声的艺术语言,达到了反映滇文化古朴、凝重、形象、生动、奇特、精美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古滇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2.3动漫人物·闪电冲线·赛车简介:江川————飞雾号、飞雾S
特色美食:明星蘸水食洞鱼:明星位于县城之北的抚仙湖岸与澄江县的立昌村交界处,湖岸鱼洞密布,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凉爽,堪称天然避暑胜地,是江川的旅游景点之一。明星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捕捞抚仙湖抗浪鱼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套独特的捕鱼方法,同时总结了铜锅煮鱼配蘸水的烹调经验。1、煮鱼方法:取鱼洞中岩泉水连同活鱼入铜锅内,加入适量的盐和姜丝,盖上盖子,在专用的小炉灶上用柴禾大火一次煮沸,再放入适量的葱叶、味精。2、蘸水配制:干辣椒用火烧后舂细,花椒舂细,葱白、姜切细,大蒜打烂成泥备用。先将适量菜子油注入炒锅内炼透,尔后放入自制的面酱、辣椒面及适量盐巴在炒锅内炒拌。炒锅离火后,再把花椒面、味精、切细的葱白、姜和蒜泥等配料放入拌匀即成。芫荽、薄荷切细另用碗装,随意取用。食用时,蘸水用鱼汤调开,把鲜鱼配蘸水即可食用。旅客们吃了配有明星蘸水铜锅煮鱼,真是赞不绝口。它已成为江川县的一道名特菜肴,吸引了的众多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三道菜:江川,山清水秀,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星云湖、抚仙湖似两颗明珠镶嵌于群山怀抱之中、李家山犹如一座巨大的“古墓”埋藏着古滇文化的秘密;界鱼石如同一张无形的天网,神秘地隔断两湖鱼虾。聚此山水地脉之灵气,江川人勤劳智慧,人文内涵深厚,民间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江川“三道菜”位居江城镇左卫村。它吸取了民间(鸡、羊、鱼)各种做法的精华,主要原料皆来自当地民间,每道菜都用多种佐料严格配制加工而成。独特的配方,使其色泽鲜艳,口味诱人,食之脍炙人口,四海宾客闻风而至。“三道菜”鱼以酸辣为主,成品酸辣鱼,酸的舒心,辣得可口;“羊”则以清汤羊肉合着蘸水而食。蘸水配料独创,鲜、辣、麻等尽在其中使人食欲大增;鸡采用几种名贵药材配制后清炖而成。苦、凉、甜有机地溶在一起,回味无穷。“三道菜”的由来还有着一个动人的典故:一个蒙自的书生在上京求学途中遭劫准备打道回府,走到江川后敲开李家大门要口水喝。李家主人很同情书生的遭遇,留书生在家里住三天,在这三天里,用家传菜一天一道菜招待书生。在李家主人的鼓励下,书生下决心继续进京。三年后,李家收到了封信,写信的人就是当年的书生。书生已成了一名报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书生一直未忘李家主人的帮助,并在信中赋诗一首:“人间情缘巧安排,君自有技活水来,点燃江城左卫灯,莫寻李家三道菜。”李家主人觉得书生的话有道理,重新精心研究家传手艺,开起了“三道菜”馆。据介绍,“三道菜”在选料上非常严格,所取之羊均为40公斤以上的黑山羊,鸡是江川的土鸡,鱼也是江川的本地鱼。“三道菜”吸取了民间(鸡、羊、鱼)各种做法的精华,主要原料都来自当地民间,每道菜都用多种佐料严格配制加工而成。独特的口味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品尝。
大头鱼:江川星云湖特产碌鱼,俗称“大头鱼”,学名柏氏鲤,为鲤科鱼类。它生活在淡水湖泊的中上层水域,以浮游生物为食,天然繁殖。大头鱼的得名,在于头大而宽,其头顶高干背,口大呈弧形,无口须,体色呈限白,以头油、肉嫩、质鲜、味美,含脂量高而闻名。一般个体重在300—400克,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江川大头鱼在省内外闻名遐迩。江川历史上盛产“大头鱼”,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材料。明正德(公元1506----1520)年间有记述“其渔利之富向为滇中著名”。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记录是“碌鱼”产于星云湖中,似鲤而首巨,身肥味美,俗呼“大头鱼”,其脑浆营养价值更高。星云湖因历史上盛产大头鱼著名,五十年代鱼获物中大头鱼约占50%。目前已成为稀有鱼种。1987年,国家把大头鱼列为重点保护鱼类之一。
九溪糍粑:糍粑是用糯米加工而成的一种食品,尤其是九溪乡农民加工的糍粑,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每年春节群众就有加工糍粑的习惯。遇远方来客,当地群众就会拿出自家加工的糍粑,用香油炸熟,招待客人。炸热的糍粑白里透黄,色香俱佳,食之酥脆味甜,令人赞不绝口。九溪糍粑,加工方便。用糯米泡水一日左右后蒸熟,倒入石臼中舂烂至八成,撒入事先碾碎的黄果皮、花椒和白糖,接着舂到看不到饭粒即可。舂好后的糍粑,用手打成月饼状,用青松毛盖好,凉二至四天,就可用特制的推刨,把糍粑推成均匀的长条片,再用菜刀切成长形小方片,晒干就成。晒时要掌握火候,一次晒干。晒老了易碎,反之夹心,若是第一次没晒干,则应抬入家中,不能让风吹着,让其自行晒干。
酥饼:酥饼又称“满油饼”,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本世纪初就是有名的食品。它用料考究,选用上等白糖、红糖、荞面、饭豆为主料,加上芝麻、玫瑰等,用熟猪油搅烂心子,再加菜油精制,然后入炉烘烤而成。成品酥软、冰凉、清甜、油润可口,产品畅销全省各地。
札沫:
(或“鲊馍”音,材料为萝卜丝):札沫(音),是滇中地方特有的一种咸菜,最早只见江川人如此制作。分为荤素两种,用本地产白萝卜推成丝,晒干后成萝卜丝备用。荤扎沫(肉汤萝卜丝):熬制肉汤放入盐、糖、辣椒、草角、八角,熬至辣香四溢,放入萝卜丝揉拌,萝卜丝根根浸透红润(不能过干),撒上预先炒制好的米粉粒拌匀,凉透后装入坛子压实存放。素扎沫:选用冬末春初香椿制汤,放辣椒面八角粉等香料,将萝卜丝拌至半干入坛存放(素扎沫不能沾动物油脂,否则长期保存要霉变。可以加入适量植物油)。由于扎沫的制作方法简单,味美而易储藏(一般能存放一年,有经验,勤于打理人家可以存放一年以上,取出食用时依旧香气扑鼻),随着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这种制作咸菜的方法已经在周遍地区传开来,甚至作为云南特色走向全国!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