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林甸城区高清地图 ===
=== 林甸县资讯概况 ===
“温泉之乡”规划与设想:简介:林甸县地处我国北方边远高寒地区,是一个半农半牧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少雨,秋季降温急剧,冬季漫长寒冷,农业生产环境极其恶劣,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近几年来,随着公路交通网络的建成、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和温泉旅游业的发展。下步主要围绕一个中心(创建“中国温泉之乡”),面向两个市场(国内、国外),实施三个保障(政策、技术、资金),建设四个功能园区(旅游休闲园、生态农业园、集中供热区和工业综合利用区),开发五大领域(温泉旅游、城市供暖、农业开发、医疗保健和工业综合利用)。加快林甸县地热资源梯级开发利用步伐,完善地热产业链条,促进温泉旅游业发展。在我国北方高纬度、高寒地区,建设一个以“绿”色为特征的“中国温泉之乡”。
1、地热旅游:林甸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庆市,交通网络发达,西有世界著名的丹顶鹤之乡——扎龙自然保护区,拥有大面积湿地和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并且境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为温泉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发挥地热、湿地、草原等独特资源优势,搞好地热旅游规划,以建设旅游景点、开辟旅游热线、开发旅游纪念品等为重点,构筑独具特色的林甸地热旅游产业,以此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一是建设旅游景点。建设地热生态园、温泉旅游休闲园、地热民族风情园和地热地质公园等独特的旅游景点,重点是抓好台湾瑞华集团在林深热1井的温泉农业生态园和林热7井温泉旅游休闲园的建设;二是开发旅游热线。以地热与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地热民族风情旅游、地热冰雪游、温泉疗养保健游等旅游热线;三是开发旅游纪念品。以民族风情、土特产品、民间工艺品为重点,开发具有林甸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四是将地热旅游放在全省冰雪旅游的大背景下,彼此烘托,相映成趣,构筑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线。
2、城市(镇)集中供热:林甸县处北方高寒地区,采暖期长达6个月,将中低温地热资源与高新技术结合进行地热采暖已有目共睹,并且已经收到了实效。依据创办“中国温泉之乡”的条件,下步打算:一是不断挖掘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在现有地热集中供暖的基础上,利用地面低温辐射技术继续扩大地热供暖面积。到2005年,县城内完成地热布井8眼,地热供暖面积达到64万平方米,全面解决县城居民生活用热水,使县城首先变成无烟城;到2015年,在全县8个乡镇,开凿8眼地热井,对居民居住集中的地区进行地热集中供暖供热,供暖面积达54万平方米,建成8个无烟乡镇示范区,使“中国温泉之乡”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环保之乡”。二是研究探索新技术,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在目前应用“钛板间接换热”和“低温辐射”技术的基础上,研究热泵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研究开发地热空调,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充分利用地热尾水的排放,从保护环境和热能充分利用角度出发,结合市政建设,探索城市融雪和喷泉夜景。
3、农业开发:一是在地热农业种植上,继续扩大地热日光温室建设,搞好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建设。到2005年,开发地热日光温室200栋(6.6万平方米),开发矿泉水稻30公顷;二是在林深热1井建设温泉生态农业园。园内分为两大园区,即生态农业区、旅游文化区。总占地16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三是在水产养殖和繁育上,加快促进特种水产品养殖规模的扩大,尽早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同时加快鱼苗繁育基地建设。在5年内,完成地热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水产品产量达到5000吨,建设一处年繁育种苗1.25亿尾的水产品繁育基地;四是以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为基础,推广应用无土栽培、转基因、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技术,同时注重开发和培育新品种,尽快在林甸县建设一个以地热种植和工厂化养殖为目标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4、医疗保健:经过对地热水质化验分析,该水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林甸县位于东北地区,区位寒冷,人们对热的需求量大,为发展医疗保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抓规划,本着高起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针对不同区位、不同井位、不同水质、不同水温,设计开发不同的温泉疗养项目;二是根据我县资源和地缘及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客商、大集团、大系统来我县建设疗养(康复)中心或培训基地;三是不断完善医疗保健市场,为医疗部门在林甸县建立专业院所提供便利的条件,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5、工业综合利用:一是以绿色农产品基地生产的芦荟、仙人掌、水稻、中草药等为原料,到2010年,完成年产5000吨矿泉芦荟酒、2000吨矿泉大米和10万吨中药矿泉保健饮品项目建设;二是围绕地热与农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开发矿泉乳制品、矿泉豆制品、矿泉中药制品等功能性医疗保健品;三是根据林甸县中低温地热水恒定在40~90℃的特点,研究利用地热进行粮食烘干,开发脱水蔬菜项目。
6、兴建“水经济”龙头企业:根据林甸县地热水质,可用于开发功能保健型矿泉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特点,为将“水经济”做大做强,一是要巩固现在功能保健型矿泉水市场,继续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二是要利用已经取得的天然饮用矿泉水的勘查结果,以林甸县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业联合,兴建“水经济”龙头企业,使矿泉水开发进入大工业生产,提高“水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份额。
结束语:林甸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和温泉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林甸县争创“温泉之乡”向前迈进一大步,坚定了全县人民依托地热资源,创办“中国温泉之乡”的信心和决心。林甸县已把建设“中国温泉之乡”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旅游热县”的原则,深层次挖掘温泉旅游的潜在内涵,进一步打造“林甸温泉甲天下”的品牌效应,依托地热,使林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尽早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基本简介:地理区位: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境内地貌类型为草甸化和沼泽化平原,地势平坦。县辖8乡、2镇、6个农林牧渔苇场、125个村、512个自然屯,总面积3746平方公里,人口2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23.5%。是全省商品粮重点基地之一。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境内双阳河、乌裕尔河流经县域西部和北部,形成了大面积水面和沼泽地,盛产鲤鱼、鲫鱼等鱼类。北部引嫩河流经域内,有两个容量分别为1.2亿立方米、372万立方米的东升水库和堆家泡子水库,共有水域面积2.1万公顷,适宜大力发展渔业和水稻种植业;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野生药材种类繁多,有龙胆草、柴胡、防风、黄芪等20余种;草原和芦苇资源得天独厚,现有草原217万亩,占总面积的38.6%。1994年被省确定为半农半牧县。是省芦苇重点产区之一,现有苇塘3.2万公顷,年产芦苇近6万吨。在县城东北8公里处,有两眼人工探井氯化物矿泉,该井水常年水温42℃,水中含有18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风湿病、皮肤病等有一定疗效。经专家论证,林甸县还存在大面积地热田,开发地热洗浴、取暖、矿泉水的前景十分广阔。目前,第一口热水井正在试打之中。党的十五大以来,林甸县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总体部署,围绕“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县富民”的总体思路,确定了“13486”经济发展战略,即明确一个目标(1998年建成农业大县),推进三个工程(米稻菜工程、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双跨跃”工程及“康居”工程),实现四个突破(搞活县办工业、资源开发利用、培植、壮大县级财力和外引外联上实现突破),发展8大主导产业(粮食、畜产品、建筑建材、草苇、塑化、水产品、矿泉水和糖麻加工业),实现六项保证(思想解放,深化改革,科技兴县,稳定环境,启用能人,队伍建设)。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出现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亿元,年均递增12.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亿元、6864万元和9521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5元。实现财政收入5281万元,年均递增10.1%。实现工商税收2892万元,年均递增17.9%。
引言:林甸地热田是1960~1990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在林甸地区油气勘探时发现的,1997年以前一直没有进行专门研究和地质勘查。1997年由大庆市地热课题组对林甸地热资源进行研究评价,经过全体水文地质工作者的努力,掌握了林甸县地热田基本状况。1998年在林甸县城内地开凿了第一眼地热井,标志着林甸县地热勘查、开发工作正式开始。到2004年,全县已有地热井21眼,已应用于供暖供热、洗浴疗养、种植养殖、工业利用等领域,并由勘探开发初级阶段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由试验示范阶段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行政区划:林甸县辖2个镇、6个乡:林甸镇、红旗镇、东兴乡、宏伟乡、三合乡、花园镇、四合乡、黎明乡。共有4个居委会、80个村委会。
林甸镇:辖4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东南居委会、西南居委会、东北居委会、西北居委会、东发村、长青村、东风村、合乡村、朝阳村、巨贤村、合平村)。
红旗镇:辖7个村委会(阳光村、永胜村、红光村、黄花岗村、先进村、先锋村、红旗村)。
东兴乡:辖10个村委会(新胜村、勤俭村、旭日村、红阳村、义和村、长发村、东兴村、福兴村、丰产村、创业村)。
宏伟乡:辖9个村委会(太平山村、全胜村、吉祥村、核心村、永利村、宏伟村、黄河村、治安村、永丰村)。
三合乡:辖12个村委会(南岗村、富饶村、三合村、五星村、庆丰村、建国村、胜利村、东升村、建华村、建新村、建设村、红星村)。花园镇辖11个村委会(中心村、花园村、永远村、齐心村、永久村、光明村、前进村、卫星村、丰收村、火箭村、发展村)。
四合乡:辖11个村委会(联合村、丰田村、东胜村、福发村、合胜村、永乐村、学田村、永合村、新风村、长胜村、新生村)。
黎明乡:辖13个村委会(兴隆村、隆山村、志合村、新富村、新民村、爱民村、黎明村、宏丰村、大树林村、同乐村、太平村、万发村、东方红村)。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