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渭南市区高清地图 ===
=== 渭南市资讯概况 ===
历史文化资源: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今韩城市),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其卓著,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20万年前的“大荔人”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韩城俩周古墓群,蒲城桥陵等数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亮光。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名人荟萃,仓颉、杜康、司马迁、杨震、隋炀帝、寇准、郭子仪、白居易、杨虎城、李仪祉等在这里粉墨登台。《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这里亦是“郑”姓、“杨”姓之祖籍之地。
人口: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渭南市总人口5292200人;其中,临渭区888866人、华县350228人、潼关县147833人、大荔县706948人、合阳县432313人、澄城县372150人、蒲城县738675人、白水县277716人、富平县747942人、韩城市387041人、华阴市242488人。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4330所,在校学生106万余人;医疗机构342个,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渭南体育馆已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举重比赛和全国拳击精英赛;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劳动就业等均取得较好成绩。渭南中心城市市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商贸流通活跃,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一个崭新的渭南正迎着朝阳阔步向21世纪迈进。
临渭区:临渭区前身为县级渭南市,再前身为渭南县。1949年5月解放后废除了保甲制,设1市23区162乡。1950年1月缩编为16区116乡。1952年调整为11区115乡。1954年再调整为12区106乡。1956年2月,渭南县对区、乡进行缩编,全县设4区36乡(镇)。1957年撤销了区级建制。1958年8、9月,渭南县撤销了乡(镇)建制,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同年11月华县、华阴、潼关3县并入渭南县,渭南县设潼关、华阴、华州、金堆、高塘、崇凝、阳郭、城关、故市、官道10个人民公社,下辖82个管理区844个生产大队4512个生产队,其中在今境内的5个公社39个管区420个生产大队2126个生产队。1961年8月恢复华县、华阴、潼关县制,渭南县将原5个公社改为区,另设桥南、崇凝、花园、丰原、大王、阳郭、闫村、三张、程家、城关、城市、白杨、信义、孝义、交斜、固市、蔺店、官路、辛市、官道、南七、下吉、官底23个人民公社。1962年撤销城市公社,增设线王、河西、三官庙、员曲、何刘、双王、庙底、龙背、南师、凭信、田市、周家12个公社,全县共有34个公社534个生产大队2577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共有34个公社(镇)502个生产大队2655个生产队。1984年渭南县改为市,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市设1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29个乡503个行政村58个居民委员会。至1990年底,全市共设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26个乡510个行政村51个居民委员会。1995年渭南市改为临渭区。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区共设15个镇(下吉、固市、桥南、阳郭、蔺店、孝义、辛市、交斜、三张、崇凝、官路、官底、田市、闫村、丰原)7个乡(官道、凭信、南师、信义、龙背、良田、大王)6个街道办事处(向阳、人民、解放、站南、杜桥、双王)54个居民委员会以及511个村民委员会。
韩城市:韩城市的前身是韩城县。1948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1市8区84乡。1950年4月调整为7区64乡。1954年缩编为60个乡,另设两个街。1956年调整为2区20乡。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11月将合阳县及黄龙县的白马滩地区并入,全县设11个人民公社54个管区409个生产大队。其中在今市境内的有24个管区。1961年8月恢复原县建制,全县设17个人民公社254个生产大队1119个生产队。1962年12月将2个生产大队17个生产队划归黄龙县。至1982年,全县共设3镇17个人民公社267个生产大队1226个生产队。1984年县改市后,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1990年,全市设1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14个乡。至2002年再经调整,全市设龙门、西庄、桑树坪、芝川、龙亭、昝村、芝阳7个镇,盘龙、乔子玄、薛峰、王峰、板桥、嵬东、独泉7个乡,金城、新城2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民委员会,275个村民委员会。
华阴市:华阴市前身为华阴县。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废除了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设6区47乡。1950年改为5区。1955年8月并为25乡,另外成立城关镇。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时,三门峡库区的9个乡群众外迁,乡废。非库区成立了3个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21日全县并入渭南县。1961年8月恢复华阴县制,全县设9个人民公社。此后经过多次调整,至1982年,全县设3镇9个人民公社157个生产大队597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华阴县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设立5镇5乡158个村。1988年因移民返库,新增设3个乡。1990年华阴县改为市。后乡、镇再经调整,至2002年全市共设桃下、敷水、孟塬、华西4个镇,五方、碨峪、北社3个乡,岳庙、太华、玉泉3个街道办事处,16个居民委员会,186个村民委员会。
潼关县: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7区36乡。1951年5月改为5区34乡。1955年11月撤区,全县设1镇8乡,辖7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因建三门峡水库,库区的古槐、先进、公联等社农民外迁,社撤,加之其他原因,全县剩5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全县设1镇6个人民公社,辖58个生产大队。同年11月全县并入渭南县,境内设潼关人民公社,下辖8个管区76个生产大队。1961年8月恢复潼关县制。全县设1镇8个公社,辖81个生产大队492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县内共设4镇5乡。2002年改设4镇(城关、太要、桐峪、秦东)4乡(高桥、安乐、代字营、南头)8个居民委员会83个村民委员会。
华县: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13区93乡。后缩编为8区1市45乡290个行政村。1950年5月调整为7区51乡。1953年7月又调整为8区53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设3区17乡。1957年4月撤区,将乡调整为20个。1958年9月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全县设19个公社。11月全县并入渭南县,境内设华州、高塘、金堆3个人民公社,辖24个管区189年大队1208个生产队。1961年8月恢复华县,全县复设公社、大队、生产队。至1982年,县内设1镇18个人民公社243个生产大队1343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全县设8个镇11个乡。2002年经过调整,设10镇(华州、金堆、莲花寺、杏林、赤水、瓜坡、柳枝、高塘、大明、下庙)4乡(辛庄、毕家、金惠、东阳)6个居民委员会242个村民委员会。
大荔县:1949年大荔、朝邑、平民3县解放后,县下实行区、乡、村三级制。大荔县设10区69乡161村;朝邑县设11区86乡327村;平民县设5区30乡73村。1950年整编后,大荔县设6区49乡198村。平民县并入朝邑县。朝邑县设8区73乡358村。两县共设14区122乡557村。1954年大荔县调整为43乡,朝邑县调整为62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大荔县设16乡9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93个生产队。朝邑县设18个乡42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两县共设34个乡(镇)51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荔县设7个公社91个生产大队。朝邑县设5个公社20个管区。同年11月将朝邑县及蒲城县的永丰、澄城县的醍醐公社并入大荔县。大荔县设14个公社20个管区389个生产大队1880个生产队。其中在今县境有12个公社20个管区339个生产大队1659个生产队。1960年大荔县调整区划,设7个公社11个管区226个生产大队1331个生产队。接着,又调整为18个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原县制,将蒲城、澄城县划入的社队又划出本县,大荔县重新划分为21个公社。1962年8月增为23个公社,辖333个生产大队1879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共设28个人民公社351个生产大队2008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大荔县撤销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建制,新设7镇20乡370个行政村。1988年,移民返回库区,大荔县增设6乡。至1990年,全县共有7镇26乡。2002年再经调整,全县共设13镇(高明、冯村、下寨、范家、城关、许庄、朝邑、安仁、两宜、羌白、官池、双泉、韦林)13乡(赵渡、苏村、户家、埝桥、张家、沙底、伯士、步昌、西寨、石槽、平民、八鱼、段家)8个居民委员会415个村民委员会。
蒲城县:1949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15区108乡423个行政村。1952年缩编为11区95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全县设4区28乡(镇),辖33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设7个公社。同年11月将白水县及澄城县的大部分并入,将蒲城的东风(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全县设10个公社78个管区。其中在原辖区有5个公社41个管区。1961年8月白水、澄城县制恢复,原划入蒲城的社队归本县,蒲城划给大荔的也划回。全县设5个区34个公社,辖391个生产大队2456个生产队。此后,1963年,将铜川市的肖家堡公社划归蒲城县,1975年撤区,1980年将肖家堡、阿庄、广阳、高楼河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至1982年,全县设31个公社(镇)367个生产大队2345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新设7个镇24个乡。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设14个镇(城关、永丰、罕井、党睦、孙镇、高阳、东陈、龙阳、苏坊、兴镇、荆姚、陈庄、坡头、洛滨)10个乡(大孔、翔村、上王、贾曲、三合、东阳、椿林、原任、龙池、平路庙)8个居民委员会373个村民委员会。
富平县: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13区96乡2市。1950年4月调整为10区97乡两个街。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设4区30乡,辖26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富平县并入铜川市。铜川市在原境内设5个公社36个管区。1961年9月富平县制恢复,全县设5个区25个公社326个生产大队1816个生产队。此后于1975年撤销了区级建制。至1982年全县设2个镇30个公社329个生产大队2064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到1990年全县设5镇27乡。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共设15镇(杜村、庄里、张桥、美原、流曲、薛镇、老庙、宫里、淡村、曹村、到贤、留古、王寮、梅家坪、刘集)9乡(峪岭、底店、华朱、南社、白庙、小惠、觅子、齐村、东上官)9个居民委员会337个村民委员会。
合阳县:1948年解放后,全县设1市7区。1949年调整为13区。1950年又合并为8区,下辖71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县划分为2区20乡,辖21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时,全县设8个公社。同年11月全县并入韩城县。韩城县在今境内设5个公社27个管区225个生产大队。1961年恢复合阳县制,全县设22个公社。至1982年县内设1镇21个公社267个生产大队1226个生产队。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全县设4镇17乡。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共设12镇(城关、王村、路井、黑池、坊镇、百良、皇甫庄、甘井、洽川、新池、和家庄、同家庄)4乡(防虏寨、知堡、杨家庄、马家庄)4个居民委员会353个村民委员会。
澄城县:1948年11月解放后,全县设10区93乡。1949年将永丰乡划归蒲城县,全县调整为87乡312个行政村。1950年7月再次调整为6区52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重新划分为16乡1镇,辖22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设6个公社。同年11月撤销县制,将醍醐公社并入大荔县,其余5个公社并入蒲城县。蒲城县在今境内设2个人民公社13个管区。1961年恢复澄城县制,将蒲城县的王村划归澄城,将澄城县的寺庄、避难堡划归蒲城。全县设17个公社232个生产大队1223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设2镇17个公社260个生产大队1473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全县废除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制,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县内设4镇14乡。2002年经过调整,全县共设8镇(城关、王庄、韦庄、寺前、冯塬、交道、尧头、赵庄)6乡(安里、善化、庄头、刘家洼、罗家洼、雷家洼)14个居民委员会266个村民委员会。
白水县:1948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5区44乡1市。1954年调整为6区46乡。1956年调整为1镇14乡,辖11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4月人民公社化中,全县设4个人民公社。同年11月全县并入蒲城县,在原境内设3个公社17个管区。1961年9月白水县制恢复,全县重新设15个公社。至1982年,全县设1镇16个公社183个生产大队1018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废除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全县设3镇14乡。至2002年经再次调整后,全县共设6个镇、9个乡:城关镇、冯雷镇、尧禾镇、杜康镇、西固镇、林皋镇,北井头乡、雷牙乡、雷村乡、收水乡、云台乡、纵目乡、史官乡、北塬乡。4个居民委员会194个村民委员会。
经济发展:渭南素以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可耕地占总面积的96%,为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商品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居全省前列,号称“陕西粮仓”。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10大商品基地。有耕地54.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1.6万公顷。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全市粮食总产量已突破20亿公斤。“十五”期间,国家将渭南确定为全国五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21亿元,涉及渭南8县市,总面积30万公顷。建成后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小麦135万吨,产值达3亿元。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已形成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坞、生猪、渔业10大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4,棉花总产约占全省的80%,在渭北五县市苹果优生区建成了6.67万公顷优质苹果基地,年产苹果53万吨。白水苹果、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县大葱、富平辣椒、大荔花生和西瓜等农产品远销国外。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7万公顷。秦川牛、奶山羊等在全省和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林地面积24.8万公顷,覆盖率为24.63%。经济林、核桃、板栗花椒、红枣、柿子等面积达11.43万公顷。水果面积12.22万公顷,其中苹果10.2万公顷,梨1.1万公顷。工业已初步形成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机械、轻工、仪器、化工8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钼精矿、大型推土机、黄金、单晶硅、锅炉、杜康酒、矿泉水、纯棉制品等产品饮誉全国,远销海外。境内有秦岭、韩城、蒲城三大电厂和星罗棋布的火力、水力发电站,已成为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31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8平方千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增长16.6%和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
农业:建国后,经过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渭南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呈现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新局面。农业发展迅猛,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产业区,形成了粮、果、棉、油、菜、烟、鸡、猪、牛、羊、鱼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有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区)7个,优质棉基地1个和优质苹果(梨)基地县2个。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之称;棉花总产约占全省3/4,号称“陕西棉库”。1999年水果总产量达152万吨,“白水牌”红富士等37个品牌苹果和酥梨荣获“中华名果”和全省名优果称号,渭南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新建了一批工贸、农副产品、果蔬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年商品零售总额39.3亿元。通十分便捷。108国道,101、106、107、201、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与纵横贯通的陇海、咸铜、西延、西韩、南同蒲五条铁路珠联璧合,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内国省道全面实现二级网化改造,交通设施比较完善。邮电通信发达,邮件处理日趋自动化;两条一级光缆干线穿境而过,并建成渭蒲、渭大、蒲白3条市内数字微波和光缆干线;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32.14万门,电信数据通讯、公众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全面开通。开放空间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内20多个出口口岸及市内市外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有出口产品300多种,相继参加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晋陕豫三角经济协作区”、“关中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协作组织活动,并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结交友好。旅游业发展较快,199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1亿元,已成为渭南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进程有所推进;果业、旅游等产业正在发展成为特色经济;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渭南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齐全,具备承载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能力,是本市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坚实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从现实条件看,我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较低,农村工业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差。科研开发机构、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不多,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不高,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强。财源基础脆弱,财政增支因素多,收入困难大。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建立富裕、民主、文明的新渭南为目标,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着眼于加快发展,立足于扩大内需,突出结构调整,加速科教兴市。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步推进改革开放,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渭南建设成中国西部具有特色的农业大市、工业强市、旅游名市。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