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中山市区高清地图 ===
=== 中山市资讯概况 ===
台湾省台北市中山区:台北市中山区位于台湾省台北市中心。此区因孙中山曾于中正区梅屋敷休憩,为纪念之因而得名,梅屋敷即今日国父史迹纪念馆。中山区邻近台北车站,是较早开发的台北城区,中山北路贯穿此区。区内地标建筑为中山足球场及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山区北部为大直,有许多高级住宅区。北接士林区,东邻松山、内湖区,西为大同区,南接大安区与中正区。
自然资源:中山市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中山市地处低纬,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平均为21.8℃.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和暴雨.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被主要种类有61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12.95%.主要旅游景区有孙中山故居,孙文纪念公园,中央电视台中山拍摄基地中山城,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孙中山纪念堂,中山温泉,泉林山庄,海上庄园,岭南水乡,紫马岭公园,阜峰文塔,逍遥谷等,其中"孙中山故居"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2年全市户籍人口136万人,家庭户43.4万户.汉族人口为130.18万人,占97.39%,少数民族人口为6.17万人,占2.6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43.41万人,占总人口的60.67%.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粤语方言分为4种: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三角话(近东莞话),古镇话(近新会话)。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黄圃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陆交通发达.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57%.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153公里,105国道,广珠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市有3个对外贸易港口及11个出口起运点,从中山港经海路往香港仅75分钟,1.5小时车程内可达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五大国际机场.中山近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等称号.1997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2007年11月6日晚,首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上,中山从全国35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入选十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组委会表示,中山以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精神,阐述城市的幸福与光荣。中山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一)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二)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达29.18亿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立方米,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处滨海,可利用潮差进行排灌。(三)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四)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五)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民众岭南水乡、丰本农业科技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土特产主要有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小榄菊花肉、中山杏仁饼、石岐乳鸽、长江脆肉鲩、荼薇花制品、三乡濑粉、黄圃腊肠等。
历史改革:从香山县建县之初起至今已有84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下等县-大县-模范县-特等县-城市几个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南宋绍兴22年(1152年)设香山县,隶属广州,由一群海岛组成,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彼此没有陆地相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为下等县。明《永乐大典》载:"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清康熙23年(1684年)广东宣布"迁界"令废止,加上原来几个分离的岛屿因沙田成陆连接而与顺德、南海陆地相接,因而使农业、商业和交通等骤然发展起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乃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且“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香山县翠亨村诞生。民国后中山县直属广东省。民国18年(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19次国务会议以“中山县为总理(孙中山)故乡”,“该县为粤中最繁盛之区,岁入甚钜,民智早开,人才辈出”等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县易名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县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广阔、财税丰厚,被广东省民政厅列为特等县。1983年12月,中山撤县设市,1988年1月1日升格为省辖地级市。中山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自80年代中期开始,因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而名闻于世。1997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人居奖”。2005年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中山市名列第17位。2005年,中山市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全国9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2010年,中山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