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地图 > 玉溪地图 > 元江地图 > 咪哩乡地图
=== 元江咪哩高清地图 ===
=== 咪哩资讯概况 ===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群众性文化生活和科技文化含量,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成立了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确保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县挂钩我乡相关单位出资16万元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农村试点咪哩村文明街道建设2000米,包括排水沟、沟底、涵洞、挡墙、球场等已重新建设并完工,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3)积极发展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事业)。为发挥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以满足全乡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为加快咪哩乡新农村建设和“三个文明”的建设步伐,我乡在启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正式启动了2131工程,“村村通、户户看”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二是从2006年9月份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乡6个村委会全面推开,电影放映达到100场次左右,内容以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为主的放映;方式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三是在2006年11月份由市、县、乡共同组织人员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检查总结,为制定、实施下阶段工作做好准备。2006年,全乡共组织放影32场;组织群众性业余文艺演出5场。(4)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为使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村村通、户户看”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确保3至5年时间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的目标。乡党委、政府在市县各挂钩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向贫困家庭捐赠电视机81台,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看电视难、看不起电视的问题,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大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在市、县各部门的支持下,已投入资金6.5万元加强了文化活动室、体育场所设施建设,配备了适合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的各类书籍10000册;电视、音响设备齐全;各种制度已全部上墙,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建成了以娱乐、培训、学习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现已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群众看书难、科技推广、科普培训、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无阵地的问题,使多功能活动室成为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的场所,为广大农民群众原本枯燥乏味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打造“哈尼王”文化品牌。以李和才人力资源,小柏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第一批军政干部培训遗址)为依托,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革命精神;再次挖掘农村民族文化酒歌、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品等工作正在收集整理中,将把李和才故居建设成民俗民风展示馆。我乡已投入50多万元修复了李和才四合院寺庙,在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中投入3.5万元进行挖掘、整理哈尼族民间文化,在进入村口大门两侧的墙上使具有哈尼特色的文化上墙,使咪哩乡新农村试点建设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农村。(7)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业,从而带动我乡生态旅游产业。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的小柏木林果业产业(大杨梅种植)目前已在我乡种植完毕,共投资5万元从石屏引进的8000株优质大杨梅已落实种植面积150亩;并且要以小柏木大杨梅为示范点,在上、下龙潭、咪哩小组下半山发展杨梅种植。把林果业培植为继烤烟、甘蔗、畜牧业后的后继产业,带动我乡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集体福利1958年后,在全乡农村建立了“五保”制度,以生产队为单位,对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者实行吃、穿、住、医、葬“五保”。1989年6月,投资23万元建盖了一所敬老院,并动员“五保”老人到敬老院,由乡政府安排2个工作人员护理他们的生活;咪哩乡认真落实上级抚恤,定期补助政策,按时按量发放救济物资,2002年发放救济粮1.64万公斤,共救济406户1416人,发放救济款1100元,其救济63户175人;建盖和修复倒、损坏民房26间;支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43400元;全乡共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10人,各村民小组分散供养的有6个,共开支供养费10800元;补助精减退职生活费5904元;发放抚恤金和补助金51544元;兑现32户军烈属优待金34050元。到2002年,瓦纳、咪哩、小柏木三个村子办起了老年协会,为老年人创造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条件。同时,2002年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众的帮扶工作,为5户残疾户排除了危房,建盖了新房,共投入残疾人帮扶资金2万元,解决了困难残疾人的住房和生活。
历史文化:历史沿革咪哩乡在解放以前叫崇善乡。1949年8月—1950年2月崇善乡属元中区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50年3月把崇善乡改为崇善区。1950年9月崇善区与定远区合并为三区。咪哩境内有咪哩、哈罗、大黑铺、瓦纳、甘岔5个乡,40个农业合作社,40个自然村。1958年8月,由于成立人民公社的需要,崇善乡又从三区分开,成立建设公社。建设公社辖咪哩、小柏木、下龙塘、孟鹏、哈罗、南掌、大黑铺、大兴、堕谷、瓦纳、甘岔、新安寨、12个管理区,40个自然村,40个农业合作社。1958年12月,取消革命化的公社名称,恢复以公社驻地为称呼的公社名称,建设公社改称为命利公社。咪哩公社辖命利、下龙塘、孟鹏、南掌、大黑铺、大兴、堕谷、瓦纳、甘岔、新安寨12个管理区,42个农业合作社,42个自然村。1963年1月命利公社改为七区。七区辖命利、哈罗、大黑甫、大兴、瓦纳、甘岔6个小公社,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2个自然村。1968年10月成立七区革委会。七区革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70年4月,根据省委云发(70)30号文件精神,恢复公社制,把七区革委会改称为胜利公社革委会。胜利公社革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70年10月胜利公社革委会改称咪哩公社。咪哩公社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81年5月咪哩公社改称为咪哩公社管委会。咪哩公社管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84年1月咪哩公社管委会改称为咪哩区公所。咪哩区公所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乡,42个农业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87年11月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工作,1988年1月体改工作结束,改区为乡,咪哩区公所改称为咪哩乡。咪哩乡辖咪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村公所,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99年撤村建委后,咪哩乡辖咪哩、哈罗、大兴、大黑铺、瓦纳、甘岔6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村。
水利工程建设:解放前,水利设施建设较差,全乡没有一座水库,水沟也很简陋。咪哩乡没有建过一座水库,到栽插时干田全靠老天下雨。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力修建水库、水沟,先后修建大小水库6座,有草坝水库,是1957年7月动工,1959年7月竣工,均质土坝,坝高15.5米,坝体容积14.15万立方米,库容13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435亩,土坝,属县管水利工程;南掌水库,1958年10月动工至70年代初又继续修复,并开始少量蓄水,直到1979年才基本竣工,配套工程有50千瓦水电站一座,水库流经境内三板桥、滑石板、清水河、龙洞等电站均受其益;上龙塘水库,1957年始建,1958年竣工,土坝,灌溉面积1200亩;下龙塘1955年始建,1957年竣工,土坝,灌溉面积0.04万亩;咪哩水库,1975年竣工,土坝,灌溉面积0.04万亩,还有中部的密林水库(1964年始建1975年完工)可灌溉面积达350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投资35万元,群众投入义务工2.24万个,完成兴修水利工程3件,瓦纳、小柏木、堕咪大沟共长2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84亩;1994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义务工3.15万个,投资11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建设4件,支砌三面光沟渠19.55公里(其中孟鹏大沟4.8公里,咪哩大沟3.55公里,紫驼骆大沟8.5公里,小柏木大沟2.6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240亩。1995年,投资250万元,投工投劳30.1万个,举修三面光大沟总长14.51公里(其中甘岔大沟5.8公里、大兴、大旧大沟5.3公里,裸裸城大沟800米、草坝水库进流沟1.6公里,下龙塘低改排涝沟800米)。1996年,全年完成和组织实施了计划的第三期水利示范乡的新寨母的大沟,瓦纳大沟、堕谷东西沟、小柏木三道沟等5条沟的三面光支砌,全长15.8公里,共投资110万元,改善了2100亩的灌溉面积。2002年建设完成总长15.16公里,总投资110万元的草坝大沟三面光工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加强了水利设施建设,水利设施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截止2002年,新修11条三面光大沟,全长45公里。使全乡的耕地面积增加了2170亩;同时改变了过去栽种庄稼靠老天下雨的状况。
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解放前到20世纪80年代末,咪哩乡的小城镇建设非常滞后,乡境内仅有咪哩村民族上层人士李和才先生铺的200多米石铺道路,其他40个自然村的街道都是土路,天干时灰尘满天飞,下雨时成烂泥潭。人畜难于行走。广大农民群众的房屋有50%是土掌房,45%是茅草房,瓦房只占5%。199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有部分农户建盖了瓦房。1995年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咪哩乡的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起来。同年,先后投资250万元,解决了乡属机关单位和4个村、组的人畜饮水,水管网长11公里,架设了小黑铺、新田两社电网等。1996年完成组织实施了计划的新寨、大鱼塘、小柏木、孟鹏、中寨、大锡厂的6项人饮工程,管道长6.44公里改善了2100亩的灌溉面积和3400人的人饮问题。1997年,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组织了甘岔、大兴两个村公所拆迁建盖,完成了乡政府老大院职工住宅的排危,水管站的建盖和农贸市场以及乡党职技校综合楼的建设。同年,还完成了堕谷、干田寨的人畜饮水工程。1998年投资65万元,投工投劳12000个完成了朱堕、朱堕小寨、小芭蕉、瓦纳、桐洞、垤塔、甘岔社的人畜饮水和玉灯河大沟的修复,改善了2740人和459头牲畜的饮水问题。1999年投资18.17万元,完成了南掌、朱堕、咪哩社的人畜饮水工程,管道长3531米,分管道长1936米,受益群众投工投劳达3000个工日。2000年,社会公益事业总投资160万元,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了中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的建设,建筑面积2133平方米,加强了校内道路建设;新建了新田、小紫驼骆、大兴、大旧、紫哈人饮管池,改善了水源卫生状况;投资100余万元,乡政府职工住宅楼竣工通过验收,机关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投资28745元,完成了新田、新房村、新安寨及紫哈4个村小组17004米的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5个村民小组总长2000米的文明街道(水泥路面)。以“普九”、“普实”为契机,总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咪哩中心小学教师宿舍楼和甘岔、大黑铺村完小教师宿舍楼及中寨、小柏木小学教学楼建设。2002年建成甘岔村委会、小紫驼骆、新寨和咪哩村委会上龙塘及哈罗村委会、国塔、大锡厂5个村民小组的自来水工程;建成孟鹏村民小组人畜饮水170米遂道工程。解决了251户1196人的饮水和43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在政府关心支持下,2002年小紫驼骆村异地搬迁,使村民住宅楼房化;科学合理地规划了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建设的远景蓝图。截止2002年全乡44个自然村有39个自然村(占90%)铺筑成水泥路面街道,2002年投资2.5万元修复了咪哩主街道的排水沟120米,集贸市场两侧的排水沟80米,同时绿化了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占地2.5亩,赶集日人口多达3000人以上,乡基础设施改善后吸引12家个体工商户(其中外省的有5家)来咪哩经商;中小学硬件条件改善;电信和邮电实现分设;电话进了许多村寨家庭。土地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土矿行政执法和监察职能,年内完成村庄地籍调查登记2987宗,总面积为269382.7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260678.26平方米)。
自然状况:咪哩乡境内均为山地,山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属哀老山西东走向,南北最大距离22公里,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辖区面积190平方公里,整个地形平面,形若火炬,森林覆盖率23.4%。主要山脉有马鞍山、土堆山、观音山、大兴老林梁子、土地谷主、金矿梁子,其中大兴老林梁子最高,海拔为2321米,最低海拔是漫沙田,为966米,全乡平均海拔为1400米。主要河流有:瓦纳河,境内流长13公里;南掌河,5公里;小庙河,8公里;养马河,境内流长15公里。全境被横向河流切割为三部分,东面边缘为清水河环绕,两岸高山逼近河流,坡度陡急,水土冲刷严重,土地利用受到局限;中部多高山深谷,瓦纳河横断其间,南北两侧溪流网布,全乡二分之一的人口、耕地集中在这一带;南面属拉斯茶勒(山)、金矿梁子的分支扯卡忽梁子和背阴山,南掌河自西向东横贯其间,河床狭窄深切,耕地和村落分散在群山半坡或山梁子上。咪哩乡气候温和,冬季受西北面的老窝底、观音山、南溪老林(山)影响,最冷(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7—8℃,夏季受元江河谷热空气影响,最热(7月)平均温度达20—21℃,平均气温16—17℃;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集中在5—10月;干湿季节明显,无霜期达10个月以上。境内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蚕豆、小麦、荞子等粮食作物,亦适宜种植油菜、花生、茄子、辣子、洋葱、大蒜、洋芋、瓜类等,还适宜种植核桃、板栗、梨、桃、柿子、桔子等果木;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甘蔗等。咪哩乡境内有丰富的蛇纹石,还有少量的镍矿和铁矿。
过冬:农历十月间,哈尼族分批“过冬”,意为串亲访友,互相走访观察、学习各村生产生活、收成情况,相互交流,以来年更上一层楼。
第一产业:咪哩是典型的农业乡,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解放前,土地属于私有,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较低。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水稻亩产仅为106公斤,粮食不能自给。1952年土地改革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等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六十条,调整了经营体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文革”中由于受“左”的干扰,按工分分红,干多干少或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劳不多得,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除了农村中“左”的思想影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82年,粮食总产量达359.35万公斤,人均28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29.65万元,人均纯收入86元,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807.0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690.86万元。粮食亩产268.5公斤,总产368.01万公斤。近年来,由于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推广各种农业科技,引进优良品种,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02年农业总产值提高到2814.23万元,粮食亩产达到388公斤,总产435.86万公斤。咪哩乡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曾种植烤烟,但种植面积小,产量低,质量差,大部分为自己吸食,少部分拿到市场交换、出售。2000年以后,咪哩乡加大了调整种植结构的力度,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对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进行了调整,1992年以前,经济作物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几乎为零;2000年以来,乡内全面推广各种科学技术,从扩大烤烟种植面积、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摘、烘烤等各项环节下功夫,认真落实各项科技措施,烟叶产量和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烤烟成为全乡主要的经济支柱。到2002年烤烟、甘蔗两大支柱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2300亩,收购有效烟叶40.23万公斤,产值达379.8万元,仅烤烟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249元。20世纪80年代初,咪哩乡的甘岔村、咪哩村、紫驼骆村就开始种植甘蔗,还有部分农户到元江坝租地种植甘蔗,但面积小、产量低,1992年产甘蔗近1.4万吨。2000年后把甘蔗作为咪哩乡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号召和动员通公路,气候条件适合的村、组农户种植甘蔗,并在资金(贷款)、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经过10多年的种植,到2002年甘蔗种植面积达7004亩,砍榨甘蔗3.4万吨,产值为512万元;近几年来,咪哩乡加大了调整种植结构的力度,压缩传统种植业,调整优化粮经比例,过去种小春单纯地以种小麦为主,现在转为以种油菜为主的方向发展。其它经济林果也得到相继发展,有部分农户经济林果年收入达2万元,全乡经济林果年产值达23.8万元,经济作物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2.53%。解放前,咪哩乡农户养殖大牲畜、生猪、家禽等主要是用于耕田种地,造肥及自家食用,而且养殖数量很少,各种传染病多,难于发展。解放后,特别是1990年以来,咪哩乡十分重视养殖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乡畜牧兽医站的作用,进行畜禽疫病防治和检疫工作,积极引进和改良品种,推广科学养殖技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咪哩乡的养殖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1995年1月,县委书记杨世华率元江县11个乡(镇)4个农场的领导到咪哩召开新法养猪技术现场会,对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传统养殖转向科学养殖,养猪从传统的熟喂改为生喂,猪长得快,养的时间短。以牛、猪、鸡、羊为主的养殖业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发展势头,改变了过去养牛为耕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自食的状况。肉食由过去供不应求变为自给有余。2002年末,全乡大牲畜存栏3580头,出栏菜牛481头,生猪存栏4666头,出栏4098头,出售和自家宰杀家禽10100只,禽蛋产量1.91万公斤。
交通及乡村道路建设:旧时咪哩乡境内甘岔、瓦纳、咪哩、大黑铺、三板桥、大锡厂是思茅、普洱的通衢,没有设人马客栈。解放后,修通了昆洛公路,其过境段长14公里,小坂碧至大黑铺的乡村公路长19公里;咪哩至飞云桥公路与昆洛公路相接,长13公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加快咪哩乡的发展,根据“经济要发展,公路要先行”的指导思想,按照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重点抓好公路建设。1995年投资120万元修通了甘岔、大兴、大黑铺三条乡村公路;1996年完成了原计划的甘岔河和甘岔小寨2条蔗区公路,全长34公里;1997年,完成了南掌水库至朱堕小寨、朱堕、南掌、堕咪、新田社5条乡村公路,全长25公里,总投资27万元;1998年投资21万元新挖了桐洞公路、葫芦田和裸裸城蔗区公路,总长16公里;2000年投资70万元,新建蔗区公路24公里;2001年8月,投资600万元咪哩水泥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全长13.3公里,在全县山区乡(镇)率先实现了公路水泥化,全乡境内通公路里程达303公里。2002年修通了甘岔村委会、甘岔箐、店房、石头寨、新寨、小紫驼骆5个村民小组的乡村公路,瓦纳至紫驼骆的连接公路建设全线完工并通车,小芭蕉和垤塔两个村民小组的乡村公路正在建设中,到2003年内实现村村通公路。
元江县咪哩乡甘岔村民委员会
简介:甘岔村委会是元江县咪哩乡的一个行政村,以山区为主,风景秀丽,距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辖甘岔、店房等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22户,共2372人,以哈尼族为主。...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中心小学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中心小学 您的位置:企业黄页->云南省企业黄页->玉溪企业名录->教育 机构编号:108901 单位名称: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
咪哩乡结合烤烟预检收购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
咪哩乡结合烤烟预检收购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 http://www.yuxinews.com 2010-09-01 15:12:08 玉溪新闻网讯 咪哩乡把抓好当前烤烟收购工作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咪哩乡酒店
自然状况 咪哩乡境内均为山地,山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属哀老山西东走向,南北最大距离22公里,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辖区面积190平方公里,整个地形平面,形若火炬...
咪哩乡
咪哩乡位于元江县西部,总土地面积19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9639亩,复种指数120%,最高海拔2321米,最低海拔966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甘岔小学|学校-多多育儿网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甘岔小学,学校地址: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咪哩乡甘岔...
县纪委监察局领导到咪哩乡调研行政效能考核工作
会上,党委书记白继光对咪哩乡行政效能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在听取汇报后,杨永清对咪哩乡行政效能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咪哩乡烤出烟叶86万公斤
咪哩乡烤出烟叶86万公斤 http://www.yuxinews.com 2007-8-1 21:30:00 玉溪新闻网讯(向辉)今年,咪哩乡烤烟生产围绕“优化布局、规范化种植,主攻质量,...
元江县咪哩乡大黑铺小学-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校友-...
元江县咪哩乡大黑铺小学...元江县咪哩乡大黑铺小学 元江县咪哩乡大黑铺小学地图 元江县咪哩乡大黑铺小学校友交流 校友发布 欢迎校友,请保护隐私并守法,将记录IP...
关于网站 | 网站地图 | 链接索引 | XmlMap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